很黃很暴力的童謠世界

2021-03-02 城市畫報

作為一個唱著少先隊歌和「蕩起雙槳」長大的人,我印象中的兒歌都是歌頌生活,感恩祖國的。所以當兒子回家唱起在愛爾蘭幼兒園學的歌時,我越聽越不對勁:這特麼不是小朋友從山上滾下摔破頭,就是女僕被鳥啄鼻子,一點教育意義都沒有,更不要說總統親切關懷我成長這樣的正能量了。後來朋友送了一套據說是「原汁原味」的經典童謠集,大部分出自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兒子聽了之後大感興趣,問我歌詞的意思。不知道則已,上網一查,英語經典童謠原來很黑很暴力!

其中一首是孩子們手拉手玩轉圈遊戲時唱的,唱到最後一句時所有人都笑著倒在地上:

Ring-a-round the rosie,

A pocket full of posies,

Ashes! Ashes!

We all fall down

可以這樣直譯:「圍著玫瑰轉圈,口袋裝滿花束,哎呀,哎呀,我們摔倒了!」多麼明媚歡樂的場景。


清潔版的Ring-a-round the rosie

只是這個Ashes( 有的版本作Atishoo「阿嚏~」)不太好解釋。據說這首歌唱的是17 世紀的倫敦大瘟疫,當時淋巴腺鼠疫橫行,典型的症狀是面色呈玫瑰紅,隨著病情加重身體散發出腐臭味,需要用花香來掩飾。當時的醫學對鼠疫幾乎是束手無策,英國有十萬多人因此死亡,光是倫敦就折損了四分之一的人口。

所以這首歌的準確翻譯應該是:「花圈繞著紅臉,一袋除臭的香花,化灰啦,化灰啦,我們都得死翹翹!」請自行腦補一群熊孩子穿過街巷看著一堆堆的死屍焚燒,編出這首順口溜的場景:


這才是歌詞的真意

暴死對於以前的孩童來說,似乎是件好玩的日常事情。有一首開頭妙趣橫生的押韻兒歌,把倫敦的大小教堂鐘聲擬人化,仿佛它們正在隔空對話:

「橙子和檸檬」,聖克萊芒的鐘說;

「你欠我五毛錢」,聖馬丁的鐘說;

「你啥時候還我?」老貝利的鐘說;

「等我有錢了吧」,朔第奇的鐘說。

…… 如此下去。

童謠書煞費苦心配上了一幅純真的圖畫,也是醉了:

「橙子和檸檬」的遊戲

但是且慢!最後一段歌詞才是高潮:

「拿來一支蠟燭,照你上床去;

伸出一把斧頭,把你腦袋砍掉!

喀擦喀擦,最後一個死啦!」

怪不得玩這個遊戲的時候兩個手拉手作拱門的孩子在唱到這一段時候手要往下一砍,逮住正在鑽過去的孩子!據說這首兒歌起源於街頭看行刑的孩子們,每當有犯人公開處決,大小教堂的鐘會一齊響起,大家就湧到廣場去看砍腦袋,喀擦喀擦,多好的課餘娛樂。


1817年倫敦的處決公告

另一些童謠則沒那麼容易理解。英國史上著名的天主教徒女王「血腥瑪麗」的事跡掩蓋在童謠下,聽起來像是完全的胡說八道:

「瑪麗瑪麗正相反,你的花園怎麼種?銀色鈴鐺和扇貝,漂亮姑娘排一溜。」

插畫家照字面畫出了一幅超現實流派的作品。


超現實主義瑪麗

歌詞原意當然不是愛麗絲式的奇幻仙境。「相反」(contrary)在早期英語裡的意思其實是「變態,邪惡」;瑪麗的「花園」指的是她大量處決新教徒造成的萬人坑;「銀色鈴鐺」形容的是一種碾壓犯人手指的刑具,而「扇貝」是用來夾蛋蛋的另一種酷刑用具;「漂亮姑娘」說的是廣場上排成一列的斷頭臺。家長們,這種童謠就不要解釋給小朋友聽了吧。

如果說童謠和遊戲是兒童對成人生活的模仿和排練,在兩三百年前,死亡和葬禮一定是人們司空見慣的場景。一首童謠這麼唱:

「誰殺了知更鳥?『我』,麻雀說,『我用弓箭射死了知更鳥。』誰看見他死了?『我』,蒼蠅說,『我的小小眼睛看見了。』誰接住他的血?『我』,小魚說,『我用盤子接住他的血。』」……然後各種鳥出場把葬禮排演一遍。最後麻雀因為謀殺,被公開弔死了。


殺死一隻知更鳥

大概是受報紙上報導的謀殺案啟發,19世紀的英國還傳唱過這樣一首毛骨悚然的童謠:

「伊伯·韋帕,掃煙囪的工人,他有過老婆卻沒留住她。後來又娶一個,卻不喜歡她,就把她往煙囪裡塞。」還有什麼地方比幾年才清掃一次的煙囪內部更適合藏匿屍體呢?

同一時期,美國發生的一起聳人聽聞的謀殺案就馬上被改編成了兒歌:

「麗茲伯頓拿起斧頭,砍她媽媽四十下;當她看見她做的事,就砍她爸爸四十一下。」

歌裡唱的麗茲伯頓被指控為了得到遺產,用斧頭在家中殘忍地殺死她的父親和繼母;她是兇殺的唯一嫌疑人。然而麗茲最後被陪審團無罪釋放,終成百年懸案。也許是出自報販的吆喝,或者某個頑童的即興發揮,反正這首血腥的童謠立刻流行在孩子們的嘴邊。


根據麗茲案件改編的電影。

另外一首旋律耳熟能詳的兒歌則非常淡定地描述了旁觀小朋友溺水而亡的過程:

「紅唇半露水面,緩緩吐出泡泡;可惜我不會遊泳,結果我失去了克萊門汀」。


《水中的奧菲麗婭》

童謠也是對當時兒童生活狀況的反映。維多利亞時代的兒童還談不上權益一說,底層的孩子更是連生存都得不到保障:

「有個老女人住在鞋子裡,她孩子太多,不知道怎麼辦;她給他們湯,卻沒有麵包,她抽他們一頓鞭子,全部趕上床。」沒錢把孩子餵飽,只好動用暴力趕他們早點上床睡覺去了。

孩子大一點還得做童工賺錢補貼家用。玩蹺蹺板的時候,英國的孩子唱的是這首歌:

「蹺蹺板,懶瑪格麗,約翰尼換了一個新老闆。他一天只能賺一個便士,因為他動作沒法再快了!」

紡紗廠裡的童工。

一個便士在19 世紀初的英國也就夠買一個小麵包而已,剝削童工實在太狠了。就像另一首歌裡說的:

「咩咩黑羊,你有羊毛嗎?有的有的,有三袋子。一袋給老爺,一袋給夫人,一袋給巷子裡住的小男孩。」

勞工階級住在城市逼仄的街巷裡,勞動的成果卻只享受到三分之一,其他都被資本家和貴族拿去,難怪從這樣的街巷裡,飄出了共產主義的幽靈!

選自8月刊「很黑很暴力的童謠世界」

想收下本期雜誌?請點擊下圖▼



專欄製作

圖文 邱方哲

編輯 陳蕾

設計 劉欣婷

相關焦點

  • 親悅讀丨原版格林童話「很黃很暴力」?其實是盜版日本小說惹得禍
    上期咱們了解了,很多源自民間的童謠和故事,囿於歷史的原因和認知的局限,最初的版本會帶有一定的暴力血腥等不適合兒童閱讀的內容。比如《鵝媽媽童謠》和《格林童話》中的一些童謠和故事。但是,這幾年,社會上流傳原版《格林童話》不僅恐怖血腥還涉黃 ,「很黃很暴力」。這是真的嗎?上期我們分析過,《鵝媽媽童謠》當中很多是反映當時社會黑暗現實的內容,顯得比較血腥恐怖。
  • 韋然:粵語童謠之父帶你唱遊童謠世界
    臨睡前媽媽的低語,帶領你玩擊鼓傳花的小姐姐,識字的課文……童謠,世界向我們打開的第一扇窗口,我們接觸的第一份藝術作品。 院子裡的嬉鬧,嚴厲的先生,變裝的杜甫,隔壁班的小男生……童謠,或許也是我們創作的第一份藝術作品,印刻著當時社會的點滴,迴響著每個人成長的經歷。充滿童心的韋然先生尤愛童謠能帶給傳唱者的活潑心情,也因此以一己之力開展粵語童謠歌曲化的數十年創作生命。
  • 成年人的「童趣」真是又黃又暴力
    癟四與大頭蛋黃暴指數:★★★☆☆1993年美國MTV電視臺推出了內含暴力與色情的卡通劇中邀請了八位卡通世界的人物入住「卡通亂燉之家」,而這個家中裝設了數百萬個隱藏攝影機,記錄著他們的生活。>「超級監獄」是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監獄,是一個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神秘監獄,它被建造在一座活火山上,裡面有許多餐館、酒吧、廁所、處決場、競技場、電影院、基因生物改造室、火箭、雷達塔、異次元空間、平行世界出入口...等等。
  • 《去他媽的世界》一部又喪又暴力又黃的英劇
    英劇《去他媽的世界》就成功的將這樣的青少年狀態刻畫出來。從這部劇的名字就能看出來,這是一部又喪又暴力又黃的英劇,本片男主角James,8歲開始覺得自己沒有幽默感,9歲把手放到油鍋裡想讓自己感覺到什麼,15歲開始殺動物,17歲的時候確定自己是個精神變態者,因為他想殺個大點的東西,並將目標鎖定為女主角Alyssa。
  • 各種全裸上陣,美劇也颳起了很黃很暴力的旋風了
    看到有很多朋友在追韓劇《藍色大海的傳說》,但是小編在歐美風的路上毅然決然的一條道走到了黑,還好西部世界沒有讓我失望,另類的劇情,別樣的風格讓小編流連忘返。其實劇情目前看來很簡單,但是劇中埋下了很多伏筆,應該會在以後的連載中諸葛揭曉。劇中一群現代社會的人為了滿足內心另一面的狂野,花錢來到了這個自帶上帝視角的西部世界裡面,開始了自己瘋狂的旅行。
  • 那對很黃很暴力的夫夫
    美國Showtime 電視臺,以製作無節操、無下限的劇集出名,血腥、暴力、同性、香豔,幾乎是它家的代表性主題,又被觀眾稱為黃暴汙電視臺。>第十一季也是這部美劇的最終季,劇方為劇中的老三伊恩推出了一部特輯,回顧伊恩與米奇從相識、相戀、到結婚的演變過程,也可以說是一段美劇最黃、
  • 童謠背後那些少兒不宜的故事
    其中童謠大部分產生於18世紀,早的可以追溯到15、16世紀,故事內容包括幽默故事、遊戲兒歌、字母歌、數字歌、繞口令、動物歌等耳熟能詳的兒歌。而且已經被世界各地的人用不同的語言演繹。為什麼會流傳,其實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記錄與傳承,這種文化和政治、宗教、自然等息息相關。
  • 紹興方言童謠
    紹興方言童謠搖啊搖,搖到外婆家,外婆留我吃碗茶,
  • 端午節童謠,跟孩子唱一唱
    端午童謠端午童謠1:端午節,豔陽照,家家門上插艾蒿。端午節童謠2:端午節五月五,是端午,小朋友們來跳舞。吃粽子,賽龍舟,高高興興過端午。端午節童謠3: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 等一會洗澡:一段很黃很暴力的韓國MV
    《等一會洗澡》是韓國饒舌歌手Gary(本名姜熙建
  • 被《小白船》支配的恐懼,這些童謠背後的故事,比電視劇還精彩!
    除了電影的質感、緊湊的環節外,一首洗腦的《小白船》成為了新一屆「恐怖童謠」的C位。影視劇中的「恐怖童謠」是推動情節發展的動力,這些童謠背後其實都有一段隱藏的故事,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來梳理一下都有哪些細思極恐的故事吧。《小白船》承載著對家國未來的期盼《小白船》的背後承載著家國情懷。
  • 從《小白船》到《兩隻老虎》,童謠怎麼就變「陰樂」了?
    作為一代代人口耳相傳、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童謠,風格大多活潑明快、宛轉悠揚。但在國內外的文娛作品中,童謠和洋娃娃、木偶、發條玩具、八音盒等一樣,早已成為懸疑、恐怖故事的常見元素。童謠背後的黑暗歷史童謠雖曲調簡單、歌詞朗朗上口,但要深究其內涵就會發現,有些歌謠背後的故事,遠不像世人想像得那樣純真美好。
  • 黃玉之爭:那些很黃很暴力的黃玉到底是什麼?
    黃口料中比較知名的是若羌黃口,不過並不是所有的若羌黃口都是那麼黃的,其實很多析木玉的黃白料比黃口看起來都要黃,大家可以去關注下。  這個料顏色很黃,而且你看不到一點僵性的存在。可以說玉性很好,玉質溫潤細膩,而且顏色均勻。  這種情況下,玩家們喜歡暴力的稱它為「黃玉」。
  • 這次他的新片不搞黃不暴力了?
    導演:園子溫演員:茉愛羅 / 藤田朋子 / 吹越滿 / 小澤真利奈 / 諏訪太朗 / 鳥羽潤 / 渡邊哲提到園子溫,很多人可能腦中會浮現出「很黃很暴力作為日本極富個人風格的導演,園子溫與巖井俊二、是枝裕和等日本文藝片導演相比,是完全相反的極端,他的電影充滿了暴力、黃色、禁忌、獵奇,如《冰冷熱帶魚》、《我們都是超能力者》、《愛的曝光》、《自殺俱樂部》、《真實魔鬼遊戲》、《新宿黑天鵝
  • 當《飛鳥集》很黃很暴力....
    (微博截圖)關於馮唐譯作《飛鳥集》很黃很暴力的爭議發展到新的高度,發行本暫全部下架。在微博看到一句戲謔之言:《飛鳥集》本身是不是就很爛呢?言下之意自然是馮唐在如實還原,他的譯作很寫實。在馮唐之前,《飛鳥集》的中譯者有鄭振鐸、陸晉德、吳巖、徐翰林、白開元、卓如真等,其中最早也是最著名的譯本被認為出自鄭振鐸。
  • 和田黃玉的「暴力之美」?得知事實,玉痴: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和田黃玉的「暴力之美」?得知事實,玉痴: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玩玉的人是暴力的。他們的目的是為了賺錢和獲利。隨著時代的變化,人類審美觀的轉變,對黃玉萌生了不一樣的看法。從東漢文學家的一句古文言解釋,我們得知,現在見到的黃只是一小片黃,並不存在大面積。恆雅玉琢在了解這一內情時,查了大量的籽料知識庫,才敢做判斷。
  • 沒有黃段子的無聊世界
    加之之前太子妃火了大概一秒就被下架,村晚在知乎變成了「不宜公開討論的政治內容」……沒有黃段子的無聊世界,此刻看起來也似乎沒有那麼荒誕了。發稿時還是周日的夜晚,周末有放縱的特權,所以,我們繼續聊聊少兒不宜的故事。《沒有黃段子的無聊世界》改編自同名輕小說,故事發生在架空時代的日本。
  • 18歲的「黑歷史」讓童謠5年無戲可拍,34歲演「顧佳」終於火了
    童謠在第一時間接受採訪的時候,承認了和張默的男女朋友關係,也談起曾經最欣賞男友的特質就是霸氣,不曾想他卻把霸氣轉化為暴力釋放在自己身上至於為什麼被打,童謠給出的理由是她單方面提出分手,張默不同意便動了手。出事後,救火隊員張國立也開始了行動,第一時間他想見到童謠或是其父母討論「補償」,但是都被一股力量阻攔了。
  • 寧波童謠「外婆橋」
    林江雲寧波童謠對兒童年齡段有很強的針對性
  • 35歲才走紅,有「小章子怡」之稱的童謠為何姍姍來遲?
    近日大火的都市情感大劇《三十而已》中,童謠扮演的「顧佳」一角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引起了大家廣泛討論。當時的童謠憑藉中央戲劇學院第一名的成績錄取,妥妥的學霸美女人物,因為和張默戀愛,結果幾乎斷送了自己前程。2003年12月的一天張默突然在學校暴打童謠,一時間引發軒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