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洞見,ID:DJ0012398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有位哲人說:
「你的人生是你做出的所有選擇的匯總。
如果你能控制選擇的過程,那麼便能控制你人生的所有方面。」
01
人生就像一條充滿未知和挑戰的路,行走在這條路上,每天都要面臨無數次的選擇。
我們每一次選擇,都決定了未來生活的走向。
前段時間,曾經的一個下屬小邢跟我說,十幾年前我讓他去當客戶經理,他害怕自己年輕做不好,結果現在悔不當初。
當時剛結婚,孩子小,怕自己精力顧不過來。現在孩子大了,有想法了,新領導說,現在都用年輕的研究生了。
如今快40歲的他依然是個小櫃員,無論是眼力、速度都和年輕人沒法比,一想到這個,他就對工作提不起興趣來。
用他的話說,現在每天過著吃飽混天黑的日子。
其實這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
無論十幾年前的選擇是什麼,都會有不同的煩惱,而且事隔多年後再來懊惱都是無用的。
既然無法改變現狀,就該面對現實,做好眼前的事。
世上沒有完美的選擇,都是得到一些,失去一些。
此時選擇了一些容易的,彼時必定伴隨著一些艱難。
不管做什麼樣的選擇,都會有各種不確定性。
如果那一刻你做出的是最順應內心的選擇,它就是那一刻的最佳選擇。
後悔解決不了什麼,為自己的每一次選擇負責,才是成年人世界的準則。
02
印度有位哲學家,很多女人都很傾慕他。
有一天,一個女人大膽來拜訪他,並希望能夠嫁給他。
哲學家雖然也很喜歡她,但還是說要再考慮考慮。
他用日常研究學術的態度,將結婚與不結婚的優缺點分別羅列出來,卻發現好壞參半,更加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了。
於是,哲學家陷入了長久的苦惱之中。
經過長期的思考,他最終得出了一個結論:人若是在面臨抉擇而無法取捨的時候,應該選擇自己尚未經歷過的那一個。
他想:不結婚的處境我是清楚的,但結婚會如何,我還不知道。這個哲學家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答應那個女人的請求。
但是這個決定過去了十年,等他來到女人家中,那個愛慕他的女人早已結婚了。
哲學家聽到這個消息後幾近崩潰,兩年後,哲學家抑鬱而終。
臨終前,他將自己所有的著作丟入火堆,只留下一句對人生的批註:
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那麼我們前半段的人生哲學應該是「不猶豫「,而後半段的人生哲學應該是「不後悔「。
有句話說得很有哲理:
「選擇是後悔的解藥,後悔是選擇的毒藥。」
其實我們都明白,一帆風順的人生只是美好的願望,所有的生活都有殘缺。
很多時候,人們對選擇的結果不滿意,總以為選擇另外一條路會更好,但其實未必。
每個選擇的背後,都有代價發生,這本身就是一場博弈,只有你自己知道,哪條路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哪條路不違背你的內心。
知乎上曾有人說:
年輕時我以為,選擇就是做一個「正確的決定」。然而現在我才明白,所謂「正確的選擇」,其實是無論結果好壞,都欣然接受它。
所有的選擇都會有遺憾。
也正因如此,真正的聰明人,不管在選擇之後遇見了什麼,都能夠坦然接受。
03
有一位老師辭職北漂,十年來,他經歷過很多痛苦難熬的日子:沒有錢,居無定所,文學之路屢屢碰壁。
在那段異常漫長消沉的日子裡,他經常懷疑自己的決定,反思了許久,他終於決定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既然決定了,就不再回頭,往前找出路便是。
最終,這位老師通過不懈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專欄作家,圓了自己的文學夢。
知道他這段歷史的人都感嘆:幸好當初沒回頭。
《但丁密碼》裡面有句話:
人生就是不斷做選擇的累積,選擇就是選擇,無所謂對與錯。
再好的選擇,如果我們不能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也會把機會錯過;
再差的選擇,如果我們能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同樣可以幹出一番事業。
如若因為恐懼失敗,而不敢做選擇,那這輩子都很難到達滿意的狀態。
一個成年人真正的擔當,就是有能力為自己做出選擇,然後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04
路是自己選擇,也要自己走出來的。
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是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就像汪國真說的那樣: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當我們全力以赴地為自己的選擇努力時,結果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人生就像單程列車,一旦選定了目的地,你往前走的每一程,都是你應該遇到的風景。
不要後悔,不要抱怨。
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人生就不會有太多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