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姜德志。
半島全媒體記者 於紅靚
「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城市發展,規劃先行,謀定而後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到,「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一座城市的未來如何發展,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日,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姜德志從踐行新發展理念、謀劃城市成長坐標、推動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等角度,詳談如何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讓城市發展更具競爭力、更可持續。
踐行新發展理念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
國土空間規劃是城市可持續發展指南,是國土空間各項開發建設保護活動的法定依據,是市委市政府落實國家發展戰略、統籌各類空間需求的政策平臺和行動綱領。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姜德志提到,本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將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一優三高(即生態優先,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水平治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推動形成綠色發展的生產生活方式。
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樹立底線思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為基礎,保護好以膠州灣、嶗山等為核心的山海島灣自然地理格局和膠萊平原糧食主產區,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科學布局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和城鎮空間,提升生態服務功能,保障糧食安全,引導城鎮集約適度。
堅持高質量發展。尊重順應城市空間發展規律,實施聚灣強心戰略,提升環膠州灣地區發展密度和濃度,打造內生活力的環灣都市區,帶動全域統籌發展,構築「多中心、網絡化、組團式、開放型」國際化大都市空間布局,搭建高質量發展空間平臺。聚焦國家和區域戰略落實,優化資源要素配置,以更高標準、更高水平、更高質量規劃建設上合示範區、自貿區、臨空經濟區、藍色矽谷等戰略承載區,打造城市發展重要增長極和連結全球的重要功能節點。
堅持高品質生活。樹立人民城市為人民的主旨思想,回應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按照以人為本、適度超前、分級配置的原則,以通勤空間尺度和設施服務半徑為參照,構建都市生活圈、地區生活圈和社區生活圈,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國際化、高端化的消費休閒設施,加大人才公寓、安居住房和低成本創新創業空間的供給,實現產城融合、職住平衡,打造宜業宜居宜遊之城。
堅持高水平治理。深入實施城市更新,促進市南中山路、市北老港區、李滄婁山後等舊城區、舊工業區的更新提質,傳承歷史文脈、織補城市肌理、完善服務設施、改善環境品質、植入新興業態,有效治理大城市病,實現城市功能完善、土地集約利用、產業空間拓展、市民方便宜居。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生態環境系統治理,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後備耕地整理,加強海灣灘涂、河流山體的生態修復,打造山海林田生命共同體,構築美麗國土空間。
高點定位
科學謀劃城市「成長坐標」
「訏謨定命,遠猷辰告」。以什麼樣的眼光定位城市、什麼樣的標準建設城市決定了城市的未來。青島自開埠建制以來,城市地位不斷攀升,實現從小漁村到國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的嬗變。2018年6月上合峰會的成功舉辦,更是標誌著青島由此邁入國際化大都市行列。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對國際國內發展形勢的變化,亟需科學謀劃城市「成長坐標」,指明城市發展方向。
姜德志局長表示,新一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將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和高點定位,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圍繞「一帶一路」、海洋強國、軍民融合、新舊動能轉換等國家戰略的實施,清醒認知城市發展資源稟賦和短板不足,深入研判國內外發展變化趨勢,準確把握城市戰略定位。
落實國家賦予青島打造「一帶一路」國際新平臺的責任使命,發揮海陸雙向橋頭堡的區位優勢,緊抓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機遇,夯實對外開放基石,增強機場、港口樞紐能級,發揮上合示範區、自貿區等開放平臺作用,匯聚國際高端要素,強化商務金融、科技創新、文化交往等核心功能,構建國內大循環的戰略支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鞏固和提升青島在國家對外開放和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中的中心地位。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視察青島關於經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圍繞建設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完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海洋生態環境的總體目標,依託青島良好的海洋產業基礎、富集的海洋科教資源、優越的濱海人居環境,持續推進「海洋攻勢」,以郵輪港區、藍色矽谷、董家口港城、古鎮口軍民融合發展示範區等戰略承載區為空間支撐,加快航運金融、海洋科技、海洋生物、海工裝備、濱海旅遊等涉海產業的高端化、集聚化發展,利用好海洋之最大空間、最大資源、最大動能,推動城市實現藍色跨越,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落實國家關於穩中求進、促進需求側改革的戰略部署,圍繞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需求,發揮國際濱海旅遊城市知名度和既有消費中心優勢,擴大消費市場、豐富消費業態、拓展消費空間,推動李村、臺東等傳統商圈升級,加快空港免稅消費中心、浮山灣時尚消費中心、靈山灣影視文化消費中心、即墨國際商貿城消費中心等建設,完善文化休閒、旅遊度假等新型消費供給,培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消費品牌,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和濱海旅遊度假目的地。
落實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堅持創新引領、產業興市,依託藍色矽谷、嶗山創智谷、古鎮口科教園、高新區等功能板塊,統籌布局大科學裝置、科研院所和各級公共技術創新平臺,構築山海科技創新走廊。加快即墨汽車城、萊西姜山、董家口臨港產業及平度新河、藍村等產業組團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推進婁山後、黃島石化區等舊工業區的轉型提質,劃定產業區塊控制線,穩定工業用地規模比例,保障高端製造和新興產業發展,培育13條千億級產業鏈。產城創有機融合、同頻共振,打造國家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和先進位造業基地。
區域協同
推動膠東半島一體化發展
膠東半島,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日照,在這片超5萬平方公裡的區域內,五市地緣相近,文脈相通,這裡正在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如何發揮規劃協同作用?
立足膠東五市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姜德志局長從四個層面提出膠東半島一體化發展的總體構想——互聯互通,構築高效通勤圈;互補融合,構築協同都市圈;分工協作,構築緊密功能圈;共治共享,構築生態宜居圈。
構築高效通勤圈。對接「八橫八縱」國家高鐵網,加快省域高鐵和半島城際鐵路建設,完善高速路網體系,增強五市交通聯繫,打造軌道上的膠東半島,構築「一小時」通勤圈;優化港口群、機場群分工,發揮重大交通樞紐的組合優勢,共拓內陸腹地,發揮膠東半島作為山東開放橋頭堡和沿黃流域出海口的作用,推動形成東西雙向共濟、海陸內外聯動的開放新格局。
構築協同都市圈。按照相對獨立、錯位發展、互補融合的原則,優化膠東半島城鎮空間布局,增強青島區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擴散能力,提升煙威濰日主城區的內核作用,共同帶動半島地區中小城市、小城鎮統籌均衡發展,構築協同都市圈。
構築生態宜居圈。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推進萊州灣、丁字灣、大沽河等區域重要生態空間的環境綜合治理,保護好膠東半島山海河島灣的自然生態格局,構築美麗國土空間。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快完善五市基本公共服務網絡,共建共享高端化、國際化的區域性公共設施。依託優質生態環境和生活服務,構築產城融合、綠色健康的生態宜居圈,讓膠東半島成為令人嚮往的生活居住地、生活目的地。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