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測溫,拿到節目單後,站在人來人往的保利劇院一層大廳裡,唐先生還是有些不敢相信:「這一屆音樂節竟然真的辦成了!」
《獻給2020》剪影著疫情發生以來武漢的許多側面:忙碌的逆行者、寒夜街頭為逝者點燃的燭火、珞珈山依舊茂盛卻無人欣賞的櫻花、同看夕陽的患者與醫護人員……但隨著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獻給2020》的樂思也超越了武漢一座城市,上升到更加普世的層面。方非 攝
唐先生從2015年開始關注北京國際音樂節,而今年,音樂節註定被時代賦予別樣的意義。昨晚,一曲世界首演的大型交響合唱《獻給2020》,正式拉開第二十三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大幕。
「武漢」是《獻給2020》最深沉而溫情的底色。這部長約70分鐘的作品由作曲家鄒野、方石和詞作家唐躍生共同完成,他們三人都來自武漢。音樂會上,鄒野親自拿起了指揮棒,近200人的演出陣容中,除了「主場」登臺的北京音協合唱團以及北京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的部分音樂家,更有遠道而來的武漢愛樂樂團和武漢音樂學院演藝學院合唱團,參演的著名女高音張立萍、男中音賀磊明也都是武漢籍。
《獻給2020》由北京國際音樂節、中國愛樂樂團、上海交響樂團聯合委約,共八個樂章,從疫情陰雲下武漢的復甦延伸至對人類命運的觀照,致敬、反思、憧憬等情緒反覆交織在音樂間。昨晚的演出中,細心的前排觀眾發現,張立萍始終表情凝重,雙眼時而泛起淚花。「每次演唱,一想到歌詞背後的人和事,我就會鼻頭髮酸,熱淚盈眶。」張立萍說。她和賀磊明將滿心的悲憫與敬意盡付於歌聲中,深情動人。
樂團和合唱團的表現同樣飽滿。當全曲在輝煌明亮的終章「重生」中收束時,觀眾們立刻報以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盛情難卻之下,鄒野又帶領樂團加演了那段被湖北人民銘刻在血液中的「鄉音」《洪湖水浪打浪》。
接下來,圍繞著「音樂不停息」的主題,本屆音樂節將線上線下並行,為觀眾們帶來240+小時不落幕的全新體驗。
幕後
《獻給2020》:譜寫愛與希望
2月初的一天,著名指揮家、北京國際音樂節藝委會主席餘隆結束了在美國紐約的演出,回到國內。眼前的一切已經與離開前截然不同。他立刻意識到,八個月後的北京國際音樂節開幕音樂會「可能有點兒問題」,因為原定邀請的國外樂團顯然已不能成行。
那時的武漢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而作曲家鄒野正是不折不扣的「武漢伢」。「到時候能不能請武漢愛樂樂團來為音樂節開幕,演一部可以被歷史銘記的作品?」聽完餘隆的設想,鄒野很快就聯繫了作曲家方石和詞作家唐躍生,他們兩人都是武漢人,前者還是鄒野在武漢音樂學院讀書時同住一間宿舍的室友。
「時代需要被記憶,災難需要被反思,生命需要被尊重,文明需要被致敬。這部作品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思考的過程。」鄒野說。9月28日,《獻給2020》最後一個音符終於敲定,此時距創作開始已過去7個月。
疫情期間,鄒野、方石、唐躍生分處北京、武漢、深圳三地,地域空間上的距離和同鄉情誼,依然沒能阻止他們為了作品「吵架」。比如第一樂章「2020庚子醒」中的一句歌詞,到底是用「戴上口罩的黃鶴樓」還是「默默佇立的黃鶴樓」,三人討論了很久,最終還是決定採用後者,「『戴上口罩』就太具象了,這是一部給全世界、全人類的作品。」鄒野表示。
《獻給2020》第七樂章名為「看夕陽」,伴著小提琴與樂隊的演奏,朗誦藝術家徐濤講述了這樣一個場景:90後上海護士推著一位即將病癒的老者去做檢查,夕陽斜照,他們停下了腳步。許久未見陽光的老者笑了,說「陽光蠻好」。
一張定格在此刻的照片曾在疫情深重時廣為流傳,感動了許多人,也鼓舞了許多人。照片中的老者名叫王欣,已年逾八旬,他曾是武漢愛樂樂團的小提琴手。而放眼國內,恐怕沒有哪支樂團比武漢愛樂離疫情更近。
2月8日,在浙江老家結束了隔離後,武漢愛樂樂團團長張守忠開車返回武漢。之後,他和武漢愛樂的黨員們一直堅守在社區一線,幫居民買菜送藥,上門測量體溫,登記出入信息。
即便在這樣的時候,武漢愛樂依然不曾遠離音樂。留在家中的樂手錄製了演奏視頻,樂團還整理了不少以往的演出影像資料,通過各大網絡平臺,輸送著音樂的撫慰。
這次受邀為北京國際音樂節開幕,他們興奮且謙虛。為了保證演出質量,10月5日,武漢愛樂就趕到了北京。第二天的排練正式開始前,站在中國愛樂樂團的排練廳裡,張守忠對大家說了三句話:「非常感謝中國愛樂的支持;我們慶幸能與中國愛樂、北交合作,有這次學習的機會;我們一定好好演出,給北京觀眾一個滿意的答案。」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07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