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平安健康(檢測)中心全國首個「旗艦級」中心正式在廣州開業,平安集團通過平安醫保科技旗打造線下線上的全流程健康管理閉環的大醫療戰略隨之曝光。
10月16日,平安健康(檢測)中心廣州中心宣告啟用,同期,中華醫師協會外科分會華夏醫學論壇腫瘤診治新技術研討會(廣州站)暨平安健康(檢測)中心醫學影像高峰論壇在廣州召開。
與此前布局在線醫療服務不同,平安此次布局線下醫療服務,可謂大手筆。據廣州平安健康(檢測)中心王全師院長透露,平安計劃投300億元,用以布局1000家醫療機構,而1000家醫療機構中,既有需要重資產投入的檢測中心,也會有區域醫技中心,以及託管的醫療機構等。而如此大手筆的投入,最終的目標,就是要重塑患者對社會辦醫的信心,讓其在非公醫療服務補充、居民健康管理、疫情防控等多個方面發揮著更好作用,同時搭建平安大醫療戰略線上線下的醫療及健康管理閉環。
國民健康需求升級 平安切入第三方健檢服務
近年來,隨著中國城鎮化及老齡化的日益加速,中國居民健康需求也在不斷升級,從傳統的第三方醫學檢驗、影像檢查,直至全病程、乃至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對第三方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提出了全新挑戰。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平安健康(檢測)中心首創了基於影像診斷、醫學檢驗和健康管理的「三位一體」服務業態。
而隨著廣州平安健康(檢測)中心的開業落地,平安健康(檢測)中心獨特的發展模式、運營理念、管理思路也浮出水面。據王全師介紹,平安健康(檢測)中心不僅擁有科研級的影像設備,更聚集了權威專家資源,其目的就是通過建立醫學影像行業金標準,提供高水平和標準化的影像診斷服務,從而與醫院的檢查診斷結果互認,推動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
頂級配置 助力「三位一體」落地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到202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要超過8萬億,到2030年達到16萬億。在人口老齡化和慢病低齡化的趨勢背景下,供求不均衡的現狀也為健康行業的發展帶來多重挑戰。如何才能通過與第三方平臺合作,讓重大慢病在整個慢病管理過程中有專家專科的指導,讓患者平時就能得到有效的常規診療,已成為當下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
眾所周知,傳統醫療模式重在病後的就診和治療,而健康管理是「防、治、養」模式的產業體現。隨著公眾自我保健意識的不斷提高,「治未病」或成為藍海。
為此,廣州平安健康(檢測)中心籌備了2年時間,在影像診斷方面更配備了全新數位化科研型PET/CT、3.0T超高端光速磁共振、超高端256層顯微CT、磁控膠囊內鏡等國際尖端設備,並在醫學檢驗領域,平安健康(檢測)中心啟動了與世界領先醫學檢驗服務商SRL的合作。
分級診療提速 第三方醫學影像市場空間可期
對於接下來平安健康(檢測)中心的發展規劃,王全師坦言,中心將通過與平安好醫生的協同,創新服務模式,採用科學的健康管理模式搭建閉環的健康管理生態。
同時,平安健康(檢測)中心還針對政府端、醫院端、消費端、企業端個性化需求,提供多元化、定製化的解決方案。通過影像+檢驗雙輪驅動,全面賦能醫療機構,打造區域醫技中心。通過移動車+智慧醫療服務,助力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提升。此外,中心也將持續利用「雲大物移智」新技術創新服務模式,進而改造服務流程。
在王全師看來,隨著分級診療的推進,國內第三方影像中心核醫學業務的未來市場潛力可期。
「首先是國家醫改層面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我們知道國家的醫改方向,分級診療90%大病不出縣,我國有2856個縣,我國縣綜合醫院數量,約6000個縣級綜合醫院,這個是核醫學未來發展的巨大增長點。其次,以信息化、大數據、雲技術、人工智慧、新媒體為代表的現代技術手段,會助力中國核醫學大發展、大繁榮。核醫學的發展最後要靠人才,而過去人才的培養緩慢、數量少,嚴重製約了核醫學的發展。新媒體的快速傳播手段,遠程會診等有效的專家資源共享手段,都在快速地改變舊模式,有效整合資源,實現人才、智力共享,為推動核醫學發展。」同時身為廣東省醫師協會核醫學分會主委的王全師最後指出。
另據記者了解,為應對兩癌的高發,隨著廣州平安健康(檢測)中心的啟用,其發起的 「關愛女性,如影隨形」兩癌篩查公益行動——廣州越秀站已隨之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