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讓我遇到這樣的情況,如果有像她一樣的人需要幫助,那我一定要做些什麼,深陷危機的人不該就這樣被拋棄。」
1964年,13歲的薩倫伯格暗暗許下一個這樣的承諾。45年後,他將失去動力、重達400噸的一架寬體客機成功迫降,拯救了155條生命,創造了著名的「哈迪遜河上的奇蹟」。他的故事不止於此,更被改編成巨製電影《薩利機長》,搬到了全世界的大熒幕上。
而那個深深影響了薩利機長的「她」——基蒂•吉諾維斯,卻是一個死於非命的不幸女孩,背後更是一樁令人驚駭與痛惜的慘案。
這樁影響了數代美國人的著名兇案在被無數次改編成駭人的影視、音樂,乃至詭譎的童謠後,最終被美國著名撰稿人、作家凱文•庫克寫成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他重訪了基蒂•吉諾維斯案的諸種細節,試圖還原該案件中的真與假、黑與白。今日,全媒派(ID:quanmeipai)帶來書薦《旁觀者:一樁美國兇殺案的現代啟示》,一同跟隨凱文•庫克回訪歷史的步伐,復原這個令人痛心又值得深思的故事。
一樁震驚全美的兇殺案,一則人情冷漠的寓言
1964年3月一個凌晨,在紐約市皇后區冰冷漆黑的街道上,一名28歲的年輕女子,暱稱「基蒂」的凱薩琳•吉諾維斯在回家路上被人用刀子刺死。犯罪過程持續33分鐘,死者身上共有13處被刺穿。然而,這起兇殺案在案發後的兩個星期內卻沒有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直到《紐約時報》刊出了相關報導,才掀起軒然大波。除了令人驚駭的犯罪行為,《紐約時報》指出的一個細節更讓人咂舌——有38人親眼目睹了行兇現場,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制止,甚至無人報警。
而促成《紐約時報》對此案進行報導的是一位責編羅森塔爾。他在與警官的閒聊中敏銳捕捉到「38個旁觀者」這一細節。凱文•庫克在書中寫道:「羅森塔爾想要戳中整個紐約城的痛點。」這則已經發生了兩個星期的「舊聞」在羅森塔爾的重塑下,甚至具備了所有黑色小說的誘人元素:嚴酷但真實的城市背景,怯懦膽小的旁觀者們,一個毫無防備的年輕女子……「皇后區邱園有38位可敬的守法市民在半個多小時的時間裡圍觀了一起兇手尾隨並三次用刀攻擊一名女性致其死亡的案件。」記者在羅森塔爾授意下,從文章一開頭就用頗為戲劇化的開場白牢牢抓住讀者的眼球,一時間,英國、俄羅斯、日本和中東的報紙紛紛轉載了這篇報導。
在那之後,羅森塔爾又出版了一本名叫《38個證人:基蒂•吉諾維斯案》的暢銷書。他在書中極力渲染自己對基蒂•吉諾維斯案的理解——基蒂孤零零地死去,有38個鄰居見死不救,更是將這則冷漠城市的寓言演繹得淋漓盡致。
而在「38個旁觀者」這一案件細節被反覆加以渲染和著墨後,複雜的基蒂•吉諾維斯事件也被人們濃縮為一個簡單的問題:那些人怎麼可以對發生在自己眼皮底下的暴行視而不見、袖手旁觀?
於是,這樣一樁兇殺案同「冷漠的旁觀者」牢牢地綁定在一起,50年來一直叩問著人們的良心、不斷喚醒人們的憤怒。
而《旁觀者——一樁美國兇殺案的現代啟示》更像是一場重訪舊案、再建真相的艱難旅行,凱文•庫克要做的是回到1964年的那個夜晚,解構50年來人們對「38個旁觀者」的誤解。
凱文•庫克的努力:一場抽絲剝繭之旅
「本書不打算複述1964年那晚在基蒂•吉諾維斯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而是嘗試闡述完整的真相。我想要講的是一個從未有人講述的故事。我想要解釋這起發生在皇后區邱園一個寒冷夜晚的事件為什麼被人誤解了50年。」在本書的開篇,凱文•庫克這樣寫道。全書前半部分以受害者基蒂的生命歷程和兇手莫斯利的家庭生活為線索,交替敘述,兩條線索在兇案發生當天合二為一。後半部分則揭秘了《紐約時報》如何一手策劃本案的報導。對旁觀者這一群體的探訪以及對《紐約時報》報導的反思構成了全書兩大核心。
「旁觀者」困境
凱文•庫克嘗試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旁觀者」的角色。對於旁觀者,是否用一般的道德審判,諸如自私冷漠,就可以解釋?還是說,旁觀者在輿論漩渦的跌宕中已經演變為一個「被片面理解」的群體?他援引了美國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試圖對這一問題作出解答。
書中提到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概念——「旁觀者效應」。美國各大大學、研究機構針對「旁觀者效應」進行的數場實驗都表明,當旁觀者人數較少時,人們反而有較高可能性向呼救者伸出援手;當旁觀人數眾多時,則會出現旁觀者面對作惡,無所作為的情況。心理學家又將其稱為「責任分散理論」。
在基蒂•吉諾維斯一案中,「山姆•科什金想去打電話,但他妻子瑪喬麗阻止了他:『這會兒大概已經有30個報警電話了。』」 凱文•庫克在書中描繪的這一場景可以說是對「責任分散」作了一個形象的註解。伴隨所謂「責任的分散」,隨之而來的愧疚感也會分散,假如只有一個人遇到了麻煩,「他會因為不作為而承擔所有的愧疚。但假如還有其他人在場,那麼責任就分散到所有人頭上,而事後的指責也無法直接針對其中的任何一個人」。凱文•庫克鮮明地指出,在基蒂•吉諾維斯案中,比起探討旁觀者和被害者之間的關係,更有意義的是思考旁觀者們彼此之間的關係。
作者的探討也並未止步於此。旁觀者應在何程度上承擔責任?他們面臨的群己困境又該如何權衡?人們基於基蒂•吉諾維斯案的反思某種程度上解答了這些問題,更助推了美國的社會進步,比如直接促使911報警系統、社區互助組、好撒瑪利亞人法案等的建立,並激勵一些美國人為避免吉諾維斯案悲劇的重演,在危難面前主動挺身而出,本文開頭所提及的薩利機長,正是深受這一事件的影響。
凱文•庫克認為,這些措施的提出無疑為「旁觀者」的困境提供了一定的解決途徑:就像《好撒瑪利亞人法》試圖保護的——沒有人理應將自己置於險境;但法律也至少需要強制市民撥打911。
被錯誤報導的真相
凱文•庫克通過多番追索和走訪調查,想要還原事實的細枝末節。而他要力圖挑戰的對象正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權威媒體——《紐約時報》。
《紐約時報》在該事件的報導和影響力的發酵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羅森塔爾自然是對這篇報導產生的效果感到十分滿意,然而卻選擇對一些報導細節視而不見,比如文章標題寫到「37人目擊兇殺但均未報警」,但報導當中提到的人數卻是「38人」。此外,除了報導信息的錯亂,對「38個旁觀者」的審判也有失偏頗。
時任《紐約時報》責編的羅森塔爾
作者回訪了案件中在場的諸位「旁觀者」,反覆敲打其中的每一個細節。他發現事實上,在案發現場,除了少數真正膽怯和冷漠的旁觀者,也有人報案,也有人衝出自己的居所保護垂死的基蒂。「索菲以為她正在跑向一樁進行中的兇殺案。她只知道有人正在襲擊基蒂•吉諾維斯。管他是誰,管他是不是也會對自己下手。索菲原本可以等著警察過來。至少可以等她的丈夫一起去。但她只是跑,朝著樓下跑。」書中這樣一段對基蒂的鄰居索菲的描寫顯然反擊了《紐約時報》對38個旁觀者無人挺身而出的論斷。
對「38個旁觀者」的解構並不是推翻原本的故事,它更像穿越時間的迷霧抵達的一種反思——單純地對所謂旁觀者進行攻擊、指責是有失公允的。一方面存在《紐約時報》記者刻意渲染報導細節的嫌疑,一方面背後的旁觀者效應也反映了旁觀者是否採取行動,受他們所處的具體情境影響。真正有作為的社會糾偏,不是一味地對「旁觀者」進行道德譴責,而是通過建立保護舉措,創造良好的條件,促成助人的情境。凱文•庫克通過回訪真相,展現了故事的另一個版本,無疑為思考「旁觀者」問題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她不僅是個名字」
基蒂•吉諾維斯案像是一面鏡子,它碰巧照進了人們內心最幽微的一部分,也激發了人們對道德的叩問。凱文•庫克在書中寫道:「她不僅是個名字。」而他努力去做正是寫好這樣一個故事,努力復原那個命運悲慘的女孩的形象;解構人們對「38個旁觀者」長期以來片面且偏執的審判,讓這樁慘案中有價值的「反思」真正抵達那些良善的內心。
對於《旁觀者》這本書,著名歷史學家許紀霖教授閱後曾寫道:「在突然其來的陌生人的苦難面前,人類的道德是否容得了旁觀?每個人或許都應該自問:假如身臨其境,我會怎麼做?這裡沒有好人與壞人之分,只有人性中光明與幽暗互相糾纏。神性與魔性,是心靈深處永恆的戰爭。」
「我一定要做些什麼。」年幼的薩利機長曾這樣說道。而這,或許正是基蒂•吉諾維斯案以及《旁觀者》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