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的白晝與流星,第五代導演的高光與錯位

2021-02-11 娛樂獨角獸

 

上周五,國內首檔導演選角真人秀綜藝《演員請就位》開播,這檔節目匯集了陳凱歌、李少紅、趙薇、郭敬明四位風格各異的導演來對演員進行點評和調教,並以導演的視角去透視整個影視產業臺前幕後的運作流程。節目首播過後,除了演員間的表演和演技PK外,最大的看點顯然集中在導演身上。

在這場表面上看是演員間的角逐,實際是導演間之較量的修羅場中,郭敬明被戴上了「擅詭辯」的帽子,陳凱歌則成為那個「最擅長調教演員的導演」

有意思的是,在剛剛過去甚至餘溫未退的國慶檔,因擔任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總導演並親自操刀了其中一部短片《白晝流星》,陳凱歌被推上風口浪尖:喜歡的人稱《白晝流星》為當代電影的一首抒情詩,不喜歡的人卻直呼它邏輯上失控、脫離現實。

前一秒是因作品而湧來的巨大爭議,後一秒則是因在綜藝節目中的表現而得到的讚譽。兩者雖是不同的維度和剖面,但圍繞在陳凱歌左右的肯定與質疑,似乎也映現了第五代導演與當代觀眾間的錯位和斷層。

電影哲人。

作為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哲學的思辨性、深入內涵的發掘、藝術的極致,以及對過往歷史的信手拈來,令陳凱歌的電影一向偏於對藝術性的考究和現實性的深思

但似乎《霸王別姬》之後,「江郎才盡」的帽子在陳凱歌頭頂就不曾被摘下。其實,《霸王別姬》之後,陳凱歌也不曾停止過對作者電影的探索。

浪漫和寫意,可能是陳凱歌嵌進骨子的執著。《風月》和《荊軻刺秦王》所加入的各種晦澀的隱喻和象徵,寫實寫意於無聲處發聲,基於現實主義又超脫現實的手法一度是他的拿手好戲。直到2005年《無極》上映,陳凱歌的浪漫碎了一地。

 

耗資3.4億、最終票房1.8億,縱然巨星雲集,但從故事邏輯到人物關係無一難逃網友和影評界的謾罵與叫衰。外界開始質疑「《霸王別姬》是否為陳凱歌爸爸代拍」,更有甚者製作了惡搞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引爆全網。

觀眾們站成統一戰線,對面是陳凱歌和他的浪漫。這或許正是電影導演作者式自我沉湎與不停迭代更新的大眾市場之間的錯位。也是從《無極》開始,陳凱歌收斂起了旺盛的自我旺盛表達,隨後的《梅蘭芳》《趙氏孤兒》和《搜索》都趨向於現實主義的傳統敘事,雖然寫意和寫實依舊會在整體影像風格中進行博弈。

尤其是2012年的《搜索》,該片呈現了因不讓座問題掀起的網絡暴力,讓大眾陷入沉思。它與陳凱歌此前的作品截然不同,但承受過《無極》所帶來壓力的陳凱歌,能創作出這樣一部故事、主題、立意和表現手法都極具現實性的作品,其實也並不難理解。

而2017年《妖貓傳》的上映,是繼《無極》之後的另一道坎兒。耗時6年、斥資17億、為此專門建造了佔地600畝的唐城,年過花甲的陳凱歌再一次用他無邊的浪漫和想像力創造了花萼相輝樓的極樂之宴,以及極樂過後的悲劇。

 

爭議也還在。一部《妖貓傳》,有人認為打破了陳凱歌「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困境,有人則認為這是陳凱歌繼《無極》之後的又一次「自我滿足」。白鶴齊飛的華麗鏡頭、才華橫溢的白居易、命運跌宕的楊玉環,在眾說紛紜間終化作一段供後人去解讀的註腳。

時代的輾轉下,磨不盡陳凱歌的浪漫情懷,《白晝流星》便是如此。在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七個單元故事中,有管虎導演的《前夜》、張一白導演的《相遇》、徐崢導演的《奪冠》,薛曉路導演的《回歸》、寧浩導演的《北京你好》和文牧野導演的《護航》,陳凱歌操刀的《白晝流星》作為壓軸,是一個關乎神州航天以及脫貧事業的故事。而七個故事背後,是兩代導演的合作,也暗藏著較量。

《我和我的祖國》於國慶檔上映後,7部短片,唯獨《白晝流星》爭議最大。一方認為脫離實際、情節轉折突兀、邏輯失控;一方則表示這些邏輯漏洞恰是該片最為出彩的地方,它將用少年願景和祖國讚歌溫柔的進行了勾連。

 

可以看到,陳凱歌自《霸王別姬》之後的作品,仿佛自帶了篩選機制,兩級分化成為其作品的標識,他的浪漫情懷、白晝與流星已不能包攬受眾市場的喜好。

而在《演員請就位》中,對作品表達如此詩意的陳凱歌卻又是個實幹家。沒有唬人的大道理和一套一套的表演理論,有的只是基於實戰經驗而練就的一針見血。這種對演員有實際性幫助的點撥,反而不似他作品慣有的爭議,得到了屏幕前觀眾的一致認可。

其實包括陳凱歌在內,第五代導演在與當代觀眾的審美斷層和口碑錯位面前,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迷思。

1978年初,北京電影學院迎來文革後第一次本科招生。在這場過萬人報名參加的招生中,最終共有159人被錄取,其中最受關注的兩個班則是誕生出張藝謀、顧長衛、穆德遠、趙非,以及陳凱歌、田壯壯、李少紅、霍建起等人的攝影系和導演系。似乎就是從這些人踏進北京電影學院校門的那一刻起,中國電影的明天就被預言了。

對於陳凱歌和張藝謀而言,1984年是關鍵性的一年,那一年他們合作拍攝了《黃土地》,導演陳凱歌,攝影張藝謀。影片上映後,不僅在國內引起了空前轟動,也獲得了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被影評人譽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偉大的中國影片」。自此,陳凱歌和張藝謀站在了中國影壇的中央。

陳凱歌、張藝謀合作拍攝《黃土地》

如今,35年過去,《黃土地》後的這些年,陳凱歌的劇情片《孩子王》獲得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文藝片《霸王別姬》成為首部獲得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的中國電影、劇情片《和你在一起》獲得第2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無極》提名美國電視電影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古裝片《趙氏孤兒》獲得第1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傑出貢獻獎……

作為第五代導演中無論是出身還是精神都極具貴族氣質的導演,陳凱歌的電影作品總是沉湎於矢志不渝的執著,雖然投放進大眾市場後,迎來了「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兩重景觀,但它們在藝術追求上的成功卻又不無法被抹去。

梅花香子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從攝影轉職導演的張藝謀是第五代導演中,最基層、最有泥土氣息的那個人。在《紅高粱》後,《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的農民生活與視角背後,是他揚起頭顱的高貴思想和境界。

 

而從《有話好好說》《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到《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再到《金陵十三釵》《長城》《影》……在時代的軸輪下,張藝謀所追求的藝術雖然依舊不迴避生活和敏感,但也有了漸趨主流的角度,迎合著越來越多人的口味,也在《三槍拍案奇案》《長城》的「翻車」裡接受著大眾市場的檢閱和批判。

而在「是否能被列為第五代導演」這一問題上依然具有爭議性的導演,馮小剛算是商業上最成功的那代導演代表。《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一聲嘆息》《大腕》《手機》的戲謔和幽默調侃背後,是小人物對現實無法抗拒的無奈。

之後,從《天下無賊》《夜宴》對權勢的嘲弄和理想生活的心之嚮往、《非誠勿擾》戲謔與深刻的不再,到《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的嚴肅與憐憫、《我不是潘金蓮》的反思,以及《芳華》的追憶,善於利用題材來收割觀眾的好感,並能在上層意識形態與觀眾達成微妙共識的馮小剛,他和他的作品都活得越來越明白。

 

迎著改革開放之力,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霍建起、李少紅、馮小剛……這批在少年時代捲入了社會漩渦中的導演,歷經十年浩劫的磨難後,接受了專業的教育,帶著新思想與新表達投身於傳統批判和文化反思的影像革命中,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與突破。對社會轉型與時代變遷的感觸,加之生活閱歷帶來的生存能力,都讓他們在新時代站穩了腳跟。

第五代導演讓後人能夠更為形而上地在歷史題材中孕育宏大敘事、在商業浪潮中適應國際表達、或在宗教情結中啟發生命言說。而如今,隨著中國電影的發展,尤其是在一系列先進的、更為進步的主題和思想萌芽後,第五代導演著眼於歷史和文化的宏大敘事格局承受了極大的消解。

功名成就後、新人輩出時。當第五代導演的群體特徵和創作優勢,逐漸在與商業和市場的妥協中被抹平時,市場期待的,是回歸生命和生活議題後,更具人生閱歷和獨立思考的他們再露鋒芒。

相關焦點

  • 《白晝流星》的失敗和陳凱歌的尷尬
    《我和我的祖國》作為一部由七位導演執導的七部短片的合集,必然會被人拿來進行比較。目前來看,陳凱歌的《白晝流星》是七部短片中評價最差的一部。 當然,作為中國導演唯二最具有解讀意義的導演(另一位是姜文),已經有很多影評公眾號,對《白晝流星》進行了解讀,為陳凱歌進行了辯護,比如「幕味兒」公眾號的《陳凱歌真的老了嗎?》
  • 陳凱歌的《白晝流星》為何會引眾怒?
    不過,幾家歡喜幾家愁,唯獨陳凱歌指導的《白晝流星》部分目前爭議巨大,甚至有「引起眾怒」之嫌,怒火不僅針對電影本身,也燒到了陳凱歌本人頭上。一、劇情生硬。非得把扶貧和航天兩塊結合起來。而且劇情與《悲慘世界》開篇相似,很有違和感。二、人物刻板單薄。田壯壯飾演的幹部太過套路,整個感覺像「17年」走出的人物。
  • 《白晝流星》成為「眾矢之的」,為什麼又是陳凱歌拍了一部口碑兩極的片子?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陳凱歌、田壯壯這一王炸組合打出的《白晝流星》,在劉昊然和陳飛宇兩枚「清新鮮肉」的加持下,口碑竟然遭遇大規模雪崩。七個短片橫向對比,《白晝流星》口碑墊底,總結網上評價,大家對故事的不滿最大,認為情節脫離現實、人物莫名其妙、邏輯滿是硬傷、畫面語言跳躍,歸結為一句話,就是「看不懂」。
  • 陳凱歌的白晝流星厲害在哪裡?
    《白晝流星》,把這位大導演貶的一無是處。雖然政事堂不是影評人,也沒看過陳導的幾部片子,不過從電影院走出來後,還是想替這位理想主義的導演說兩句公道話。而陳凱歌負責的「神舟十一號」,發生在2016年.    所以,陳凱歌作為《我和我的祖國》的總導演,自然要統籌其他六位導演,而且,也只能由他來拍這最重要的一段。而這一段,又是所有故事裡面最難拍的那個。
  • 《我和我的祖國》爆棚:《相遇》最催淚,《白晝流星》立意最深遠
    七位導演陳凱歌、管虎、張一白、徐崢、薛曉璐、寧浩、文牧野,都是當下中國影市的中堅力量,分別對位的《白晝流星》《前夜 七位導演以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中生代導演為核心,外加「80後」新生代導演文牧野和「50後」第五代導演陳凱歌。個人比較喜歡第二段的《相遇》和第六段的《白晝流星》。《相遇》裡的張譯演得太好了,沒幾句臺詞,甚至連臉都藏進了白口罩裡,依舊抵不住他眼睛裡的殺傷力。
  • 你看懂了陳凱歌的白晝流星嗎?
    而吐槽最厲害之處莫過於陳凱歌導演拍攝的《白晝流星》.記得當時我看這部電影,自己是中了好幾個淚點,最讓我感動的片段是張譯飾演的工作人員在研發原子彈基地現場的「逆行」——緊急關閉開關。都說人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而這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行為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啊!而其他故事因為自己或多或少都經歷過或者事件本身就國人關注度很高。
  • 《白晝流星》:陳凱歌的博大胸懷和詩意氣質
    其中,陳凱歌所執導的《白晝流行》,就更能看出這種互相關聯的意味。茫茫戈壁灘上,一對流浪兄弟,無家可歸,不學無術,整日做些偷盜的勾當,把拘留所當成了真正的家。兩位扮演者劉昊然和陳飛宇,一身「犀利哥」打扮,與自身的鮮肉氣質形成強烈反差。在迷惘落寞的生活中,他們心中唯一記著的是民族的古老傳說:如果大白天看到流星,將會改變人生的命運。
  • 陳凱歌直面爭議,十二字總結《白晝流星》,會繼續創作電影
    但和其他電影不一樣的是,《我和我的祖國》由七位導演合力完成,每位導演負責一個單元,重現七個重要歷史瞬間,難免會被觀眾比較,電影上映後,爭議最大的是總導演陳凱歌,以及他導演的單元《白晝流星》,甚至有不少網友直接批評《白晝流星》最差,也有扶貧幹部寫長文批評作品離現實太遠等等。而陳凱歌對《我和我的祖國》(下文簡稱《祖國》)以及《白晝流星》的解讀,其實就是最好的回應。
  • 《白晝流星》何以在祖國中墊底?說說陳凱歌的超現實主義表達
    《白晝流星》單元由陳凱歌執導,講述見證了神州十一號著陸事件的流浪兄弟倆重新生活的故事。許多網友在觀影后都對七個故事做過排名,不少人覺得《白晝流星》拖了後腿,今天就來集中說說為什麼大家普遍給《白晝流星》差評,而我為什麼說這是陳凱歌的【超現實主義表達】。
  • 我為什麼喜歡《白晝流星》
    答案是陳凱歌的《白晝流星》。 為什麼? 四個詞:「磅礴,深情,質樸,浪漫。」  浪漫是指結尾浪漫: 少年策馬揚鞭追趕「白晝流星」,場面極富感染力,導演用一個美好的結局化解了人們心中的苦澀。一部短片,其實蘊含著陳凱歌從影多年來的所思所想,融入了著他長久以來堅持的藝術理想和人文精神。
  • 為什麼陳凱歌執導的《白晝流星》口碑這麼差?到底差在了哪裡?
    雖然沒有觀眾最不喜歡的單元投票,但就目前的口碑來看,陳凱歌執導的《白晝流星》當選最差絕對當仁不讓。按照短片內容,陳導是想要表現出那種追趕流星,追趕時代的荒涼戈壁灘上的希望之感,用現實主義的表達,達到高於現實主義的目的。老李有段臺詞意思大概是這樣:只要在白天看到流星,那麼未來就會有希望,就不會再貧窮。指的就是短片標題「白晝流星」。
  • 陳凱歌《白晝流星》想要表達的,都體現在英文名裡
    《白晝流星》的英文名「The Guiding Star」直譯過來就是「引路的星星」,白晝流星在短片中都非常重要的內涵,重點是桀驁不馴的沃德樂和哈扎布都信那個傳說,看到神州十一號的返回艙,兩兄弟都認為這就是他們一直期待的流星,
  • 替陳凱歌說兩句話《白晝流星》
    《前夜》、《相遇》、《你好,北京》、《奪冠》、《回歸》、《白晝流星》、《護航》,任何一片子,單獨來拿出來都是各有各的好,要讓排個名,實在是為難。但《前夜》對於我來講一定是排在第一位的,近水樓臺先得月,一直對管虎那種狠意喜歡的我自然是先套上一圈光環。管虎特別喜歡在夜色下拍攝一些人物戲(《老炮兒》、《廚子戲子痞子》),這對於他所擅長的燈光布置領域是得天獨厚的。
  • 《我和我的祖國》之《白晝流星》:愈華麗而愈樸實的中國夢境
    在這七個故事中,陳凱歌導演的故事名為《白晝流星》,與其他導演《回歸》《奪冠》《護航》這些乾脆、直接的片名不同,凱歌導演的故事名從表象上很難看出這是一部講述什麼內容的電影,光看片名就充滿了濃重的藝術色彩,但是當你看過這個故事之後,你會恍然大悟的發現這個故事卻是再現實不過了,並且相當接地氣。
  • 陳凱歌如果這樣講故事,《白晝流星》就不會被罵爛片了!!
    片名「白晝流星」,詩意又美好,讓我好不容易治好的「文藝病」再次復發。電影用草原上有關「白晝流星」的傳說,把紮根土地的扶貧和漫步天際的神舟十一號巧妙地連結在一起,實在是天才的構思啊!然而《白晝流星》卻飽受爭議,甚至被網友群嘲是《我和我的祖國》中最爛的片段。編劇史航站出來力挺導演陳凱歌: 「《白晝流星》不僅題目最詩意,通篇也是目接歸鴻,心遊萬仞。
  • 《白晝流星》,文藝畫風混進了寫實電影!
    《我和我的祖國》七個單元:《前夜》、《相遇》、《奪冠》、《回歸》、《北京你好》、《白晝流星》、《護航》。很多觀眾都表示,《白晝流星》沒看懂、或似懂非懂,給人很懵的感覺,不知道具體在表達什麼,進而被評判為七個故事中最差的一個。
  • 《我和我的祖國》線下熱映,為何陳凱歌《白晝流星》口碑又墊底?
    01 很多人都不喜歡陳凱歌的《白晝流星》,但在我看來,《白晝流星》才是最理想的愛國 很多觀眾批評《白晝流星》,最大的原因就是《白晝流星》想要表達的東西和《我和我的祖國》之間沒有太大的關聯性,實在有點強扣主題的味道,簡單來說,《白晝流星》的愛國元素有點生硬,不自然,不合邏輯,也不合情理。
  • 第五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等誰是你心目中狀元
    大陸的導演從默片時期算起(上世紀20年代末),到今天共走過了八代,也有人認為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及和強大,第九代導演九代已經來臨了。這其中尤其以第五代導演取得的成就最輝煌,第五代導演在上世紀90年代囊括了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即金獅獎、金熊獎、金棕櫚獎,曾4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 從《厲害了,我的國》看白晝流星表達的含義
    其中,陳凱歌的白晝流星最有爭議。很多人表示不理解電影的含義,說陳凱歌不會講故事。我也想聊聊這個短片所表達的想法。記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相信很多人看過,是一部介紹近年來祖國取得成就的影片。作為影片的組成部分之一,扶貧工作,是與港珠澳大橋,射電望遠鏡等大工程和國之重器並列的成就。
  • 拉片《白晝流星》和大家談談影片中的主旋律
    片名:《白晝流星》導演: 陳凱歌製片: 黃建新主演: 劉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