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結束了,三部熱度最高的影片都第一時間刷了一遍,《我和我的祖國》毫無疑問是我心目中的最佳。
這部由七個短片組成的超級獻禮大片,截止目前共拿下了超過24億的票房,位列國慶檔所有影片第一位,豆瓣評分也穩定在了8分,真正實現了票房口碑雙豐收。
像這種由幾個不同單元組成一部影片的形式其實並不少見,但是每個單元都有不同導演的情況卻又少之又少,且不論影片質量如何,其最直接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很直觀地比較出每個導演的功力如何。
前幾天網友票選出了七個短片中最受觀眾喜愛的短片,徐崢執導的《奪冠》,管虎執導的《前夜》,和寧浩執導的《北京你好》分列前三位。
雖然沒有觀眾最不喜歡的單元投票,但就目前的口碑來看,陳凱歌執導的《白晝流星》當選最差絕對當仁不讓。
《白晝流星》主要講述2016年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的故事。
這個故事單獨來拍的話可以很振奮,因為飛船著陸本就是國家大事。但問題出在陳導將這個故事與扶貧幹部改造頑劣少年聯繫在了一起。
具體問題我分兩點來說:
一是故事本身,二是表達方式。
首先說第一個。
把幾件事情捆綁在一起用以表現同一個主題這種方式到底可不可行??
答案是肯定的。關鍵在於這幾件事情之間是否有緊密的聯繫,是否能共同反映出故事主題。
田壯壯飾演邊遠地區的的扶貧幹部老李,劉昊然和陳飛宇飾演的流浪兄弟正是老李要扶貧的對象。
這裡扶貧扶的不是物質上的貧,而是精神上的貧。
老李對流浪兄弟很包容,即便家裡錢被偷也在警察面前積極庇護。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老李相信流浪兄弟生在這片土地,對這裡充滿感情,如果改造,定能成功。
如何改造?老李認為,只是缺少一個瞬間——神州十一號飛船返回艙著陸的瞬間。
老李把返回艙著陸稱為「歸鄉」,和流浪兄弟要達成的目的一樣。
返回艙「歸鄉」了,流浪兄弟的改造也就完成了。
如果把飛船返回艙著陸和改造頑劣少年分開來講的話我覺得都會是不錯的故事,但將這兩個故事強行捆綁在一起,我找不到充分的理由。
我知道導演想要表達返回艙歸鄉和流浪少年歸鄉,一個大國,一個小家,聯繫起來會更有震撼的力量。
但問題是,讓流浪少年目睹返回艙著陸了流浪少年就改造好了??這兩件事之間有必然聯繫嗎??流浪少年的內心受到了怎樣的觸動沒有任何交代,單單一個返回艙著陸就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實在莫名其妙。
如果這種療法這麼有效的話,我建議可以將我國的問題少年聚集起來,在飛船返回艙著陸的時候統一帶到現場,完成改造,完美。
然後再說說表達方式的問題。
陳凱歌的電影一直都追求詩意表達,喜歡用浪漫敘事來展現現實生活。
這種表達方式沒有錯,甚至還有點我們所說的「高級」,但如果所有的影片都要來表現一下自己的「高級」,就會變得很low。
流浪兄弟騎上駿馬奔馳在戈壁灘上,很美,很壯闊。按照短片內容,陳導是想要表現出那種追趕流星,追趕時代的荒涼戈壁灘上的希望之感,用現實主義的表達,達到高於現實主義的目的。
老李有段臺詞意思大概是這樣:只要在白天看到流星,那麼未來就會有希望,就不會再貧窮。指的就是短片標題「白晝流星」。
類似這樣讓人一頭霧水的畫面與臺詞使得《白晝流星》變得晦澀,如果去掉返回艙著陸的情節的話甚至可以直接定性為文藝片了。
我又要重複下,這種表達沒有錯,但是在國慶檔,特別是作為獻禮片的頭號種子,真的不適合,國慶要振奮,影片是表現祖國七十年徵程的不易,過於藝術化實在不可取。
與影片整體氛圍不搭,也與獻禮片的主題不搭,所以註定在七部短片中墊底。
但《白晝流星》如果單拎出來拍成獨立電影的話,我覺得會很不錯,不管導演是不是陳凱歌,背景是否是大沙漠,起碼主題很勵志:
迷茫時,所有微光都是希望......
在網上看到種說法是,一開始陳凱歌執導的是張譯和任素汐主演的《相遇》,講述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誕生的故事,而《白晝流星》由張一白執導,結果後來具體選的時候又換了回來。
不管這個說法可不可靠,陳導的《白晝流星》總歸是沒有讓大家滿意,雖說曾經拍出過《霸王別姬》,但可千萬別指著這一部作品吃一輩子呀,陳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