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我天天研究數據,但作為內容創作者,數據是雞肋

2021-02-13 鈦媒體

關注這個不一樣的微信號:鈦媒體 ( ID:taimeiti )

作為阿里大文娛戰略主席的高曉松,天天研究粉絲數據,卻認為數據不能直接在思維層面指導創作。數據的指導作用,不是改變一個人的創作風格,而是在平臺選擇與誰合作。

鈦媒體註:退出《奇葩說》節目之後的高曉松,在蜻蜓FM上推出了首個付費音頻節目《矮大緊指北》,談朋友、說美女、聊生活,教人怎麼快速成為一名文藝青年。

當下工作時間和地點主要在集中美國的他,難得出現了《矮大緊指北》的開播發布會上。這一次,高曉松談了談自己做音頻節目感受,以及當下流行的知識付費,粉絲經濟現象,還聊了聊音樂平臺版權之爭和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對行業可能產生的影響等等。

高曉松說,在他念大學的時候,一把吉他能做很多事情。再後來,一把吉他,只能換回來一句「你滾」。然而現在,「文藝青年」的光環又回來了。你身上附加文藝青年光環,也是一件很動人的事情。不過,從他的話中也可以看出,「文青」是光環的前提是,「你是一個成功的創業者,你是一個有錢人」。

談及當下流行的「知識付費」,高曉松認為,「知」與「識」是兩個不大一樣的東西,「知」是客觀規律和真理,是比較初級的東西。而「識」,則是一個人花了時間和精力,讀了萬卷書,走遍千山萬水之後的所得。

而要做好知識付費,知識精英們最好以一個「淺顯」的角度面向大眾。知識付費要形成良性循環,形成一個新且好的市場,需要優秀的平臺和內容精英兩方面共同的努力。

雖然「粉絲經濟」已經不是什麼新事物,但是現在卻越來越受到關注,其原因是這個概念已不再局限於「明星粉絲」的範疇。普華永道最近發布的一項報告指出,企業在數據收集和分析等方面的投入將提高其對用戶行為和偏好的理解,從而為其服務及產品確定出一個社區概念,將那些活躍程度高且高價值的用戶轉為「粉絲」。

擁有龐大粉絲群的高曉松強調,在視頻平臺中,千萬不要覺得自己的青春很短暫,就把粉絲瞬間榨乾,他曾經多次阻止了視頻平臺企圖做線下運營的行為。

2015年,阿里巴巴集團宣布成立阿里音樂集團,聘任高曉松擔任董事長一職。在高曉松執掌阿里音樂集團醞釀了半年之後,2016年4月,「天天動聽」正式更名為「阿里星球」,成為了一個粉絲經濟的運作平臺。六個月之後,天天動聽停止了服務,APP依舊可以使用,但是只能作為單機播放,無法獲取關聯網絡服務。隨後12月,阿里星球也全面停止了音樂服務。

在這一次,高曉松承認,當年把「天天動聽」改造成為「阿里星球」是他在阿里做的錯誤決策。

「如果當時我能夠想到兩年以後,蜻蜓和其他的音頻平臺做到這麼大,當時應該覺得把天天動聽改成內容平臺。因為我們有依託龐大電商碎片內容的需求。一個原本放音樂的平臺,其實應該擴展成聲音節目」。

自從阿里音樂併入阿里大文娛板塊之後,作為阿里娛樂戰略委員會主席,高曉松天天看數據,還開發了一堆數據工具,抓取阿里所有平臺以及阿里之外平臺的數據,計算粉絲畫像。然而,作為內容創業者,在高曉松眼中,即使看了數據也無用,內容創作者是有自己風格的。

「一個創作者能夠通過數據改造自己的創作,那這個人就是AI,是人工智慧。人是有風格的,我們從小學過一個叫『風格即人』,你的創作就是這個風格。」

而數據的作為內容創作的指導,不能直接在思維層面指導創作,不是指導改變一個人的風格,而是應該用在選擇創作者合作的時候。

不僅僅是音頻節目出現了付費內容,在數位音樂市場,流媒體付費訂閱和數字專輯購買也開始在影響產業的發展。高曉松認為這樣的情形,對音樂行業是一個很好的推動。

但是,音樂是和其他的內容產業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音樂的產量是非常有限的,門檻很高,無法跨界競爭和降維競爭。另一方面,因為是伴隨性消費,需要全版權才能收費。

在最近,蘋果公司將中國本土化創新「打賞」寫進條款,收取30%的「過路費」一事,引起了內容產業不小的震動。在高曉松看來,蘋果公司擁有話語權,這一行為合乎情理。但是,未來技術的前進,尤其是區塊鏈技術的飛速發展,是有可能打破這一局面的。

「蘋果我覺得也沒有什麼可恐懼的,因為未來有一定的新機會出現。技術就是削減壁壘、削減差別、削減鴻溝,蘋果這麼多年建起來的壁壘,也會在未來技術的衝擊下會有很大的改變。」高曉松說。(本文首發鈦媒體,記者/李程程)

以下內容節選自高曉松在《矮大緊指北》開播發布會上的演講,經鈦媒體記者整理:

做音頻節目找回了愉悅感

我其實想說的是我已經很久沒有愉悅感。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做了節目很多年,很少特別放鬆的幹一件事。但是第一次錄音頻的時候,我一進到那個小房子裡,就特別有一種溫暖的感覺。也許我年少的時候,那個時候帶著唱片,到全國的每一個電臺裡,每個人戴著耳機對著話筒,都這樣很低沉的說話。

因為視頻的時候,有人看你,你就容易抗拒。但是你在外面坐著的時候,聲音就比較低沉、比較騷柔。我很多年沒有經歷這個事,因為唱片行業都已經被摧毀掉了,所以很多年,沒有帶著年輕歌手到電臺,戴著耳機在那聊天,放一些歌給大家聽,那種生活好像已經很遙遠。

突然,我坐在那戴著耳機的時候,渾身都是昔日重來的雞皮疙瘩起來了,後來我就變的很上癮。我錄視頻節目的時候,我是有壓力的。因為視頻節目你還得表演,所以你就要花費腦筋做這個事。你會發現視頻節目,做好幾個小時還得分好幾集,《金瓶梅》分了五期直播,還有很多的題材。

但是生活上,不是每天都跟人講《金瓶梅》,或者很龐大的題材。我經常有一些小的想法、高興的事情,想跟大家分享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就特別喜歡錄這個節目。因為這個節目很短,差不多每一期就十幾分鐘,讓我覺得好舒適,正好在我不用上廁所、也不用思考的最舒適的地方。

失去光環的「文青」又回來了

「文青」失去了光環很多年之後,現在又回來了,總是跟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螺旋式的,回到舞臺的中間。經常在大家要掙錢的時候,就有文青說「你滾,再也不要談錢騙我」。

過去我上大學的時候,一把吉他都能幹很多事。後來,一把吉他就是「你滾」,你要拿房子、汽車、創業、股票等等才可以。但是,那個東西也挺乏味的,有一個就夠了。等你有了房子、汽車,有了一點股票之後,你覺得如果有一個男生給我彈琴,依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是說你住在一個房子裡你有了股票你的生活就圓滿了。所以今天大家生活好了,我看到「文青」好像又變得有魅力起來。

怎麼把你養成一個富二代,是比較難的事情。因為主要得養你爹,不然的話怎麼把你變成一個富二代?但是,把你變成一個富一代也比較難,比如說羅振宇老師都在教你怎麼變成富一代。我也做到不參與這個活動了,我自己因為還沒變成,所以我沒法教別人怎麼變成。

但是,我教別人怎麼成為一個文青是可以做到的。你總要做一些能做到的事,省得人家聽完了節目罵你。人家聽完節目還沒上了市,人家說你這是忽悠,聽了半天上市失敗。你學習的創業和成功學,只有在你成功的時候才有用,沒成功的時候一點都沒有用。但是,你聽了音樂、學習了美,以及成為文青的道路上所有的東西都有用,那些東西都留在你心裡,都是在點滴的改造你。

《矮大緊指北》的「文青手冊」就是在做這件事,我希望基本上能用一年的時間速成文青,讓你成為一個坐在女生面前,絕不會被一個女生考住的人。她要跟你聊天你就一通聊,聊唱片如數家珍的這些東西。

即使你是一個成功的創業者,你是一個有錢的人,你身上附加了文青的光環,也是一件很動人的事情,成為我這樣的人就挺好了——沒有那麼多錢但是生活的很愉快。「文青手冊」主要是做這件事,是一個速成養成的節目,裝逼很合適。

「識」比「知」更有價值

「知識」還是不太一樣的兩個東西。「知」是一樣的東西,「識」又是一樣的東西。「知」是比較初級的東西,知道大家都教得一樣,知就是一加一等於二。但是,一加一等於二,讓你看到了這個世界什麼樣的規律。

「知」其實有很多免費獲得的渠道,但是「識」是每一個人真的花了精力走遍千山萬水、讀了萬卷書之後的東西,那個「識」是有價值的。蔣勳老師也不只是把《紅樓夢》念了一遍。如果他念了一遍,那肯定是「知」。但是他通過《紅樓夢》給你講很多東西就是「識」。像我通過《金瓶梅》把明朝的經濟都講了一遍,這就是「識」。

丁磊親自在找人做節目,丁磊找了心理學教授。那個人給我打電話說,你說這個節目怎麼做?我說,你就做淺點唄。我覺得他們能做到知識付費或者是「識」付費,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實際上是有很多人在一定級別,但是他可以下來降,去做更通俗的東西,才導致這個價值會增加了很多。

這幾年美劇異軍突起,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大量拍電影的導演和演員,從前從來不會拍電視劇的去拍美劇。拍《紙牌屋》大導演,可是拍《七宗罪》的大導演去拍了電視劇。第一,有人、有平臺願意進入這個市場,第二,有人願意進入到這個行業,大教授來到這跟大家聊一聊,很多內容的精英再來到這裡做節目。這就是良性循環,形成新的好的市場。

不能覺得青春很短就榨乾粉絲

其實在視頻平臺中,每個人都是說,「你有這麼多粉絲,我們要……」。你們要幹嗎?把我們家粉絲錢掏空?那千萬不可以!絕對不能覺得自己青春很短,瞬間要把粉絲榨乾。這是絕對不能幹的事情。

所以,我曾經多次阻止了當年的視頻平臺企圖做線下的運營等等。比如說,每個人撫摸我一下收點錢這種企圖,都被我阻止了。雖然摸摸我也沒事,我還挺愛被人摸的,但是不能這麼幹。所以,原來他們也確實推出過19999元一年還有1999元一年,然後是199元。

我覺得這裡面故事很有意思,後來我就說了兩個事。第一,我從來不管那些人叫「粉絲」。長得好看的才有粉絲,我的叫「知音」。把1999、19999都去掉,咱們不要幹這件事,人家喜歡我,是很值得感謝的事情。

第二,我把199改成了200,多掙了一塊。既然是被市場考驗的內容生產者,從《同桌的你》開始始終都被市場檢驗過,為什麼還搞199呢?不就是200塊錢嗎?我覺得這不好,咱們就光明正大的200元,也不是250就是200。我們久經考驗的內容提供者,始終都在被檢驗過,幹嘛要打折?就光明正大的賣200,我覺得挺好的。

儘量讓自己少做一些事

我覺得有一個可以分享的,就是儘量讓自己少做一點事。你別看我好像做了很多事,主要是因為每件事都做成了,所以就看起來好像很多。其實我做的事情特別少,之前我也沒幹什麼。我覺得看書也可以、旅行也可以甚至發呆也可以,因為發呆就是識。

你經常想通了一個事,不是因為你在路上奔波或者是在讀書,而是你在發呆,然後你發呆的時候發現了什麼,要給自己很多時間。你要問我有沒有捷徑,那就是少幹點事。少幹點事的前提就是物慾少一點。我一生一共發表了90首歌,是音樂創作者25年來最低產量。正常音樂創作者,25年應該發表過1000多首歌的,林夕大師也發表了9000首歌,我一共寫了90首歌、拍了4部、電影做了3個節目,服務了2個公司。

我實際上幹的事情非常的少,有好幾年我都沒收入,就是把老本抽光,我的經紀人有的時候還墊錢,替我還信用卡。我也不知道我沒錢了,反正錢都在他那,他就沒錢了也不告訴我,就墊著錢養著我。

那你說人什麼時候思考呢?我還有一個大家不具備的優勢,我還被人強制思考了半年,就是強制什麼事幹不了,只能在一間屋裡坐著,坐著半年,強制自己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反省。我覺得挺好的,唯一的經驗就是,這個讓自己少做一點事情、多一點時間。

還有一個優勢,我長得也不招人,所以你省下了很多時間。你要是長成吳彥祖那樣的,你想你還能有時間嗎?每天有一堆人追著你,你長成這樣,就讓自己很安靜的有很多時間。

不能用數據和錢指導內容創作

我的身份有好幾個,作為阿里娛樂戰略委員會主席,我天天都看數據。你在一個平臺公司服務當然要看很多數據。我還開發了一堆數據工具,開發了一個高度機密工具,抓取阿里所有平臺以及外面平臺能抓到的數據,計算粉絲畫像。

所有的節目也好、IP也好、人也好、明星也好,放進去基本上就全看清楚他的全國粉絲畫像,有多少人在哪裡、受什麼教育、用什麼手機、開什麼車、吃什麼飯、男的女的、結沒結婚、有沒有房,這是我作為內容工作者。

我作為創作者的時候,即使看了數據也沒有用。一個創作者能夠通過數據改造自己的創作,那這個人就是AI,就是人工智慧。人是有風格的,我們從小學過一個叫「風格即人」,你的創作就是這個風格。

你跟賈樟柯導演說我用一個數據告訴你,你如果不想永遠拍得獎的電影,你怎麼拍一個票房電影。賈樟柯看了半天這個電影,他拍出來的電影仍然是坎城電影而不是票房電影,他不是看完數據,就能把賈樟柯電影風格改成了馮小剛電影的風格。如果你給他看數據,告訴他說電影裡要有180個鏡頭要很慢很慢,好萊塢電影有2000多個鏡頭,可是馮老師學習了半天,也不能拍一個得獎的電影。

所以內容創作者是有自己風格的,內容創作的數據指導,是指導在用不同的人,而不是指導改變一個人的風格。所以數據告訴你不要用高曉松,而不是說改造一下高曉松,讓高曉松變成那樣一個人,那是不可能的。

數據的不能直接在思維層面指導創作,而是在選擇創作者合作的時候是有用的。所以,我作為一個創作者本人,我看數據是沒有用的,我看了急死了我也不能做的更好,你明白嗎?或者不能做的更差。

創作就有這麼一個區別,不單是數據,連錢也不能改變。一個歌手上臺唱歌的時候,今天絕對不會說,今天只給了我八折我要唱一個八折,於是上臺就唱了一個八折的歌。然後說今天給夠了哥們上臺唱100%,絕對不會。你今天一分沒給,他上臺唱也是這個水平。你今天給他加10倍,他也不能唱的更好。我們也一樣,既不能被數據左右,也不是跟錢有直接性的關係,數據是平臺選擇方面,而不是指導我們用的。

只要有兩家以上的平臺,版權大戰就不可避免

音樂行業有一個很大的推動,就是大家習慣付費了,這件事是最重要的。大家習慣於說,原來我聽一個節目是要花點錢的、看一篇小說是要花點錢的,那音樂怎麼了?憑什麼別的都要花點錢,唯獨到音樂非要一分錢不給呢?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推動。

但是,音樂還有自己很大不同的地方。一個是音樂的產量是非常有限的,不像其他的可以降維競爭、跨界競爭。因為其他的東西都很通,比如說請一個導演來做脫口秀不是很難,演員也沒問題。但是音樂這個東西門檻非常高、產量非常低,很難跨界過來。一個音樂家當導演容易,一個導演寫一個歌很難。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很難驅動對新的東西渴望,大量音樂播放都是老版的。

第二,音樂是伴隨性消費,你必須要有全版型的才能收費。人家可能剛付了費兩個月之後,周杰倫跑別人家去了,導致音樂伴隨性消費,需要全版權的布局。新版權產量很低,有這麼幾個特性以後,整個產業的商業屬性很難做到。

我都覺得我在阿里做了一個錯誤的決策,就是把天天動聽改造成阿里星球。如果當時我能夠想到兩年以後,蜻蜓和其他的音頻平臺做到這麼大,當時應該覺得把天天動聽改成內容平臺。因為我們有依託龐大電商碎片內容的需求。一個原本放音樂的平臺,其實應該擴展成聲音節目,但是那就沒你什麼事了,也不好,還是這樣比較好。但是確實最後給了我們很大的教育和教訓。

未來音頻知識付費的平臺,應該是能存在2至3家的。但是音樂播放器,在全球來看,只能存在一家或者是聯合起來的一家。因為最重要的是,只要有2家,版權天價的上漲是不能遏止的。現在是有4家,包括友商在那,導致今年的音樂版權費收入全是零,版權費很缺上漲了5倍以上,今年的版權比去年漲了5倍以上。這樣下去,只要還剩2家版權,還會以最瘋狂的速度在漲,最後應該會形成聯合性一家。

但是,音頻沒關係因為是賣單體節目的,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模式。而且這個模式在兩年前一點都想不到,可是你說那個時候我坐在那,怎麼就沒想到天天動聽呢,現在想起這個事,我都要戳自己眼珠子。

塊鏈技術可能突破蘋果公司的壁壘

我覺得只要是集成平臺做分發,他有話語權、定價權,當然就可以收30%的費用。如果誰手裡擁有這東西,誰都會這麼做。但是我覺得真正的未來,不是說怎麼要求蘋果發善心,說你都那麼大了少掙點吧。這是不可能的,人家要當第一家破一萬億美金市值公司。

我覺得技術的前進,尤其是區塊鏈技術飛速發展,實際上是能在可見的幾年內,區塊鏈方式會導致消費者直接向創作者付費,這樣的技術而且是不能被修改的。像未來的版權變成了比特幣,大家所有的交易都在你和我之間,你要聽我的歌、聽我的節目、看我,全部是在去中心化的區域裡執行這個東西。

當然,這個東西突飛猛進向前進的時候,你能感覺到目前幾個大的中心分發平臺都在拼了命的做。等到區塊鏈技術上來以後,他也不想養你了。麻省理工的媒體實驗室,這個月底就準備開始發布這個技術,直接在社交平臺上認證版權,說這首歌是我寫的,有幾個人給我作證,我擁有這個版權。你就可以依託區塊鏈技術的公開分發協議裡,獲得了版權收取費用等的權利。

等於你擁有了一個比特幣,所有人也都可以來加入你。比如說,大家都覺得你這個挺好,想要5%的版權,我想要你2%。結果對後發現你出售版權,相當於版權是比特幣,你會發現版權的增值,來自於像比特幣式的增值,而不是僅僅來自於消費者、使用者的付費。

這個技術在迅速的前進中,當然對包括阿里巴巴在內的以集成平臺為運營模式的,都會有一些衝擊。尤其是無形的知識、內容、音樂,這些無形的東西受到衝擊。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蜻蜓一定要一起把內容做強的原因。因為如果你純做分發渠道,突然發現區塊鏈上來把你替代了。

蘋果我覺得也沒有什麼可恐懼的,因為未來有一定的新機會出現。技術就是削減壁壘、削減差別、削減鴻溝,蘋果這麼多年建起來的壁壘,也會在未來技術的衝擊下會有很大的改變。

微信推送太少,下個鈦媒體App更及時

了解這個新奇世界     

相關焦點

  • 數據敘事的新思路|數據創作者大會演講實錄 ②
    得出了600多條線段的長度之後,我的編輯問我,這些數據真的是你想要的嗎?我仔細看了這些數據,比如北京站就在天安門旁邊,這種在市中心的老站需要 研究嗎?於是,我確定研究範圍是新建的高鐵站。地圖工具上定位的城市還不能直接拿來作為城市的中心,比如部分城市把市政府搬遷到郊區,但那並不是市民認可的市中心。根據新的一版數據,我計算得到的結論的是75%的車站都在距離市中心十公裡的範圍內,發現好像沒有很遠。那為什麼大家會有」高鐵站很遠「這樣一個印象——高鐵站真得很遠,這個時候我就發現兩點的連線段不是我需要的數據。
  • 中國數據內容大會聚焦數據內容與可視化
    大會發布了《2020中國數據內容發展報告》白皮書。白皮書界定了數據內容的涵義和範疇,在此基礎上綜述了數據內容實踐動態、困境與趨勢,為中國數據內容產業發展指明方向。12月19日,「行業與前瞻——2020中國數據內容大會」在浙江杭州舉行。圖為與會嘉賓合影。
  • 圓桌:跨界、破圈的數據報導|2020數據創作者大會實錄③
    ,共同探討「疫情下的數據表達」這一話題,繼2019年首屆數據創作者大會後,再次挖掘數據背後的無限可能。許小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特長,我覺得數據新聞創作者身上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有時候,數據新聞和我做的研究,使用的數據是一樣的,兩者如果進行融合,對我做研究也是有益的。大家生產新聞需要數據,對於我們這些研究者也是一樣。
  • 中國數據內容大會發布2020中國數據內容發展報告 首次定義數據內容
    從數據新聞到數據內容,中國數據內容大會首次定義了新的產業--數據內容,並在現場發布了《2020中國數據內容發展報告》。2020年12月19日,「行業與前瞻-2020中國數據內容大會」在浙江杭州舉行。2020中國數據內容大會(CDCC2020)由中共浙江大學黨委宣傳部指導、中國新聞史學會網絡傳播史研究委員會擔任學術指導、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和數可視教育公益基金共同主辦,新浪為戰略合作夥伴。本屆大會以「融合中的數據可視化:科學敘事與數據開放」為主題,是國內首屆探討數據內容的行業會議。
  • 網紅之路漫漫:網際網路內容創作者群體研究
    但是由於是新興現象,行業實踐發展早於理論研究,網際網路內容創作者還較少受到學術界的關注,甚至這樣一個源自業界的概念本身內涵寬泛,缺乏統一的認知,比如有的報告把電商直播也作為網際網路內容行業中的一種形態。本文所指的網際網路內容創作是狹義上的,強調其內容的原創性和價值性,如資訊、文化、娛樂、教育等內容,而電商是以銷售為直接目的的,因此不屬於內容創作。
  • 小紅書創作者中心今日上線 為創作者提供數據分析模塊等多維度服務...
    1月15日消息,小紅書今天對外宣布,創作者中心正式上線,粉絲量超過5000、在過去6個月發布過10篇或以上自然閱讀量超過2000的筆記、且無違規行為的用戶,都可以在App內申請創作者中心使用權限。  同時,升級後的品牌合作平臺也在同一時間上線,並開放支持未籤MCN的個人創作者入駐。據悉,小紅書目前並未對個人創作者或MCN機構抽傭。
  • 巨豐數據贏欄目被評為「騰訊新聞繁星計劃」優質內容
    日前,巨豐數據贏欄目被評為騰訊新聞繁星計劃優質內容,內容影響力持續攀升。巨豐數據贏是一檔數據解析欄目,帶你透析數據深挖投資機會。巨豐財經(官網:www.jfinfo.com)是一家以提供專業、深度、原創資訊、數據,助力投資者發現價值的財經新媒體。依託巨豐自有專業研究團隊、合作IP資源以及精幹的採編力量,為投資者提供專業股票、財經、數據挖掘等價值內容及投資輔助工具,已成長為擁有數百萬用戶群體的知名財經媒體。
  • 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與龍崗區人民醫院健康醫療大數據研究中心成立
    羅智泉教授提到,中心將以深圳市龍崗區人民醫院全科醫學科作為醫療實踐基地,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作為行業高端技術支持和智庫,依託臨床中的醫療數據,發現、匯總、提出醫療服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落實具體合作項目為導向,搭建數據共享體系,建立多個合作平臺,實現雙方產學研的共同提升和發展。
  • 新浪新聞充分挖掘數據價值 推動數據與內容深度融合
    人工智慧技術不僅重塑了內容生產的整個業務流程,還改變了傳媒產業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更催生出新的媒體業態。其中,數據與內容的深度融合正成為智能媒體的重要發展趨勢之一。2020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白皮書預測,2021年中國數據產業規模將超過8200億元,並繼續保持23.6%的高增長率。王巍認為,作為數字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數據內容也將迎來新機遇與新發展。
  • 名家史談 | 李劍鳴:大數據時代的世界史研究
    幾年前,我到武漢大學參加吳於廑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在發言時提及這個掌故,藉以表達一點類似的感慨:當前國內世界史研究的條件大為改善,可是卻缺乏像吳先生那樣的高明史家,一時還沒有見到同這種研究條件相稱的出色論著。當時我所談到的研究條件的改善,是指在引入大量史料資料庫後,世界史研究中資料匱乏的困難得到了極大緩解。
  • 《2020疫情數據報導分析報告》
    ,關注「口罩」議題;而獲贊最多的報導則為防疫親歷報導,《這個特殊假期,我報名成為社區防疫志願者》。「眼光」欄目的視頻《疫情之下的愛情:等疫情過去,我要給你補辦一場婚禮》聚焦疫情之下的眾生相,訪問量最高;通過新聞攝影、展現武漢「解封」後城市圖景的《76天之後,武漢城開|眼光》獲得最多點讚。
  • 2005-2015年國內外政府數據開放共享研究述評(一)
    2015年4月22日,首屆世界經合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政府數據開放專家組會議召開,OECD秘書處希望各國分享其綜合運用強制與自願措施開放政府數據的案例與實踐。美、英、澳、加、日等發達國家均將政府數據開放共享作為其國家大數據戰略的重要內容。
  • 2020 ESMO塞瑞替尼最新研究數據
    該系列研究全方位地探索了包括藥物療效、安全性、劑量、給藥方式、聯合治療等在內的二代ALK抑制劑塞瑞替尼的藥物特性。尤其是本次ESMO會議中發布的ASCEND-8亞洲人群數據,非常搶眼!另外,塞瑞替尼在ALK陽性有症狀/進展期腦轉移及腦膜轉移患者中的優異療效為這些患者帶來更多的生存希望。 與此同時我們也在思考,該研究呈現的亞洲人群數據為我們帶來了什麼新的啟發?
  • 清華大學博導王興軍:信息安全的最後屏障-數據內容保護!
    ,在4月11日下午舉行的版權&安全分發論壇上,清華大學博導王興軍作了題為《信息安全的最後屏障-數據內容保護》的主題演講。所以我們可以把版權保護擴展一下,讓世界上每個人知道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擴展到數據保護、個人隱私保護,這樣才能引起共識,把相關的技術應用到這些行業裡來。 王興軍認為,數據保護是數據安全的最後一道屏障。今天所講的信息安全是片面的,大多數涉及的是網絡安全或者防火牆技術。那麼關於數據保護,到底有哪些內容呢?
  • 大數據時代如何打造爆款紀錄片?
    因為愛奇藝研究用戶比較深入,這能幫助做一些前期內容判斷,以便準確投資用戶喜愛的內容。GZDOC:您覺得一個好的紀錄片它需要具備哪些要素?寧玉琪:首先一部好的紀錄片,在拍攝這塊還是要有很紮實的製作基礎,不管是攝像、剪輯、音樂以及整個內容的呈現,一定要體現出專業,這個是一個基礎的保障。
  • 直播電商野蠻生長下的黑暗面:刷單造假、售假、數據注水
    直播帶貨野蠻生長下的黑暗面:虛假宣傳、售假、數據注水數據研究機構艾媒諮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直播電商行業的總規模達到4338億元。預計2020年中國在線直播的用戶規模將達到5.24億人,市場規模將突破9000億元。市場規模體量倍數級增長的背後,是直播電商行業在不斷夯實自身作為新興商業模式的行業地位。極速的野蠻生長往往伴隨潛在問題滋生的風險。
  • 卞傑成副局長專題研究我局大數據工作
    近期,北京市大數據工作推進小組辦公室向市領導匯報了10月份各單位大數據「上鏈」「入雲」「匯數」等有關情況。按照張樹森局長批示精神,12月15日下午,卞傑成副局長主持召開會議,專門聽取該項工作開展情況,組織局科信處、市應急管理信息中心對通報指標和我局情況逐項做了深入研究,與會人員圍繞問題產生原因、存在問題、解決方案等進行了深入研討。會上,市應急管理信息中心全面匯報了我局大數據工作開展情況、經信局反饋問題的原因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 極光大數據:2018年Q1移動網際網路行業數據研究報告 | 網際網路數據...
    極光大數據發布《2018年Q1移動網際網路行業數據研究報告》,從移動網民網際網路行為概述、app增長飆升榜、移動互聯玩細分領域洞察等方面勾勒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形勢與新現象。數據來源極光大數據,源於極光雲服務平臺的行業數據採集及極光iApp平臺針對各類移動應用的長期監測,並結合大樣本算法開展的數據挖掘和統計分析2.
  • 阿里雲:大數據時代比較教育研究範式的轉型
    隨著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大數據正在影響著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醫療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為了應對大數據的挑戰,各國紛紛將大數據研究提升為國家戰略,例如,美國政府在2012年3月29日率先發布了《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決定投資2億多美元開展大數據研究。大數據將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就科學研究來說,大數據將引發科學研究範式的轉變。
  • 2020年最新出爐的全球數據保護指數研究報告
    2020年最新出爐的全球數據保護指數研究報告 宋勇剛 發表於 2020-12-21 15:24:22 2020年最新出爐的全球數據保護指數研究報告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