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狂犬病病例簡報在網上熱傳。簡報顯示,一名初二女生被狗咬後沒有及時注射狂犬疫苗,最終導致腦死亡,但同樣被狗咬傷的弟弟注射了疫苗。都被狗咬「只有弟弟打疫苗」,類似這樣的新聞標題,讓不少網友「氣炸」。一時間,「不配為人父母」「重男輕女」等指責聲鋪天蓋地。
然而事實果真如網友們「腦補」的那樣嗎?其實簡報裡已經說了,姐姐受傷是在7月份,但沒有告知父母,直到弟弟9月份被咬後,姐姐才說起自己被咬的經歷。據後續報導,女孩病發後,其父母一直全力以赴救治。顯然,在這樁悲劇中,當事父母和女孩本人有疏忽大意的地方,受傷時因沒有傷口不夠重視,兩個月後得知受傷也沒有補救措施,但所謂「重男輕女」是站不住腳的。事件進入公眾視野,本應引發全社會對預防狂犬病的高度重視,對注射或補打疫苗的重要性有更加清醒的認知,然而在「重男輕女」的牽引下,社會的關注焦點跑了偏,你一言、我一語,叫罵聲聲,給當事家庭造成二次傷害。
這樣的烏龍事件,在網絡輿論場非常常見。便捷和匿名,降低了網上發言的門檻,在一些事情事實不清、真相不明前,很多人就開始先入為主進行評判,且動輒上綱上線、喊打喊殺。即便後來事件反轉、事實澄清,造成的傷害也無法挽回。這樣的非理性發言已不是個案,而成了一種網絡現象,當許多人熱衷於「撕」和「罵」時,網絡暴力、謠言泛濫、群體對立等惡性問題隨即衍生,那些原本值得關注和探討的問題卻被邊緣化。
當然,如此亂象背後,少不了「黑手」的推波助瀾。部分自媒體、營銷號對於網絡熱點「一盯一準」,無論是社會新聞,還是案件通報、政策解讀,他們都能從中提煉出性別、地域、貧富等「情緒爆點」,進而胡編亂造、煽風點火「帶節奏」。等到網友們逞了口舌之快,醒過神兒來時,流量已被這幫人收入囊中,輿論場上已是一地雞毛。
好好說話,是一個文明人最基本的素質。日常生活中如此,網上發言也是如此。消除戾氣的最好方法就是理性思考、獨立判斷。當更多人能客觀看待問題、審慎發出聲音,那些刻意製造爭議者自然會失去作惡空間。
(原標題:重男輕女不給女兒打狂犬疫苗?莫以「腦補」帶偏輿論風向)
來源:長安觀察
撰文:關末
流程編輯:u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