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熱播綜藝《演員請就位》第二季裡,所有爭議都與流量明星有關。
評論區一眼望去,廣大觀眾對濫竽充數者已經失去耐心,市場對這股歪風邪氣的清算也已經進入倒計,無論是郭敬明這樣把表彰演技的S卡授予根本不會演戲的唱跳藝人,還是像大鵬這樣混淆標準、和稀泥、夾帶私貨地拉偏架,都遭遇了主流聲調的口誅筆伐。
在《演員請就位》第二季,郭敬明授予不會演戲的何昶希S卡
對於演藝圈「流量至上」的風氣,人民群眾已經苦秦久矣,現在終於到了真理標準大討論的時刻!在此,我們先解決兩個問題。
第一、我家愛豆以前是搞唱跳的,演戲不專業,現在想轉型,能不能給他機會?
不能,機會只能留給有準備的人,你過去不專業,想從現在開始準備,對不起,現在已經有人準備好了,你應該先給他們騰位置。
第二、老說應該尊重觀眾的選擇權,粉絲難道不是觀眾嗎?
鹿晗有6000萬微博粉絲,但《上海堡壘》票房僅1.2億
不是,粉絲從來不等於觀眾,觀眾也從來不包含粉絲,如果粉絲是觀眾,《上海堡壘》的票房就不會撲街,哪怕鹿晗有一半的粉絲買票進場,這部爛片都能在商業上挽回一點顏面。
二
可話說回來,演員並不是一部作品成敗的關鍵,打倒流量明星很容易,讓文藝創作脫胎換骨很難,後者是一件牽涉眾多的系統工程。大眾之所以會將「清算小鮮肉」與「迎回高質量」直接劃等號,在於有人簡化了內容生產的主要矛盾。
在近年對國產劇的理論研究上,著述最豐、體系最全、露面最多、影響最大的汪海林、毛尖等人,都屬「新左派」,專業範疇有一以貫之的素養,但立場先行的痕跡太重。看他們的內容,就像在「十七年電影」裡看正面抗戰,依據革命史觀給曾國藩立傳,要求觀者只能理性與批判精神兼具。
著名編劇汪海林
換言之,汪海林們既是聲嘶力竭地批評小鮮肉、呼籲老戲骨的那幫人,同時又是轉嫁矛盾,對桎梏避而不談的那幫人。大多數人喜歡他們的點評,更多也是受用於那些段子:
如汪海林說,2010年之後,很多平臺對創作者的要求是這樣的:
「有個導演跟我說,給某臺拍電視劇,是個小鮮肉組合演的,臺裡就一個要求:拍得NC一點。『可是拍得NC我不會。』『那你就儘量拍得NC一點。』」
如他又說,由於購片主任多是女性,探班規則也為之一變。原先流行女演員陪領導吃飯,後來「天上人間」改「白馬會所」,輪到真拍戲的劇組,情況反而麻煩。好劇組的男演員都是實力派,為了討好女領導,只能讓服裝、化妝部門的小夥子捯飭一下假裝演員。
《圓桌派》,竇文濤、汪海林、馬未都對談
這種東西看多了,自然容易得出一個小鮮肉毀一部劇的印象,可如果你看過另一編劇宋方金關於「影視圈的五個人」的發言,便會明白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第一個是會計,人人都知道買假點擊、假收視、假票房和真水軍,如何瞞天過海,弄假成真;
第二個是包工頭(製片人),靠慣性抄襲完成原始積累,靠圈錢能力完成汙點洗白,不勞而獲且安然無恙;
第三個是產品經理(導演),他們生產的不是「影視作品」,而是「理財產品」,典型代表就是《x時代》;
第四個是騙子,聚集在漫咖啡,談的全是5個億以上的項目,5個億以下在上島咖啡。《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和《楚喬傳》則是公開的騙子——在中國網民7個億、活躍網民3個億的時段,前者日點擊15億,後者累積點擊400多億,這些數據對應的是30到40億的觀眾,足以震驚人口普查部門;
第五個是罪人,只顧向海外成熟IP靠攏,放棄了講「中國故事」,以前對日韓版權再創作,現在連東南亞和非洲都不放過,見風使舵,文化他信。
李成儒與郭敬明從第一季槓到現在
你看,這五個人裡可沒有小鮮肉,小鮮肉頂多算是爛片爛劇的「從犯」。
三
實際上,亂象持續到近年,隨著影視格局的重新配置和業內資源的重新流動,網劇層面已經打響了撥亂反正的第一槍。
16年的《餘罪》(愛奇藝),17年的《白夜追兇》(優酷)、《無證之罪》(愛奇藝),18年的《北京女子圖鑑》(優酷),19年的《長安十二時辰》(優酷)以及今年的《隱秘的角落》(愛奇藝)和《沉默的真相》(愛奇藝),觀眾已經能感受到國劇觸底反彈的進步。
國產劇的荒誕臺詞
然而,這套市場自我調節之下的進步,卻未必是汪海林們最期待的,他們懷念的是90年代的「國家隊」模式,電視劇從拍到放,都是國營製片廠在把關,絕大多數至今為人津津樂道的好作品,都是那個舊體制的產物。
不過我想說的是,這套缺乏工業體系的創作機制,靠的是強人通吃,類似甲A之前的足球體工隊。沒體系的壞處是什麼,不妨舉幾個例子。
第一,權力尋租空間大。汪海林講,最早演員是按集結錢,中戲畢業一集能拿2000塊。有次一個當演員的同學拿著劇本找他,說這集怎麼沒我?汪海林就說,必須有你,馬上加兩場戲,然後他這個同學就又掙了2000塊。汪海林還屬於有追求的編劇,給熟人加戲不至於把戲加壞,萬一碰上沒追求的呢?
Netflix《馬可波羅》第一季劇照
第二,技術傳承風險高。一個真實案例是:袁和平有位錘鍊多年的弟子鞠坤,曾擔任《一代宗師》《太極俠》的動作指導,Netflix拍《馬可波羅》之初請的就是他,然後鞠坤不幸乘坐了馬航MH370……
第三,人才隊伍規模小。就像相聲和傳統武術,師父帶徒弟的模式,不光風險高,也適應不了十幾億人的市場需求。流行文化經常變化,細分領域層出不窮,縱然少數精英有三頭六臂,也無法滿足所有觀眾。一個行業想往前走,就不能停留在小作坊裡。
第四,選制度還是選人,不是方法論的不同,而是世界觀的高下。指望90年代的專業主義延續至今,本質上期待的是一種「賢君政治」,規矩寫在牆上還不保險呢,更何況你的尚方寶劍只是「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幾番話?
耐人尋味
不信你去看CCTV、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和B站的98版《水滸傳》,第36集阮小七唱漁歌戲弄官差,最後一句「烏龜王八罩裡邊」,只有前兩個選擇了顯示。
如同中國足球發展得不好,不是因為選擇了職業化,恰是因為職業化不夠,老想著回到舊體工隊,最終結果就是邯鄲學步。正因為你永遠在懷念過去,所以你不能把握現在;正因為你不能把握現在,所以你永遠沒有未來。
本文由作者魯舒天創作,在今日頭條獨家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