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評劇藝術,從永盛合班到唐山首創警世戲社

2020-12-27 朱軒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朱軒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為什麼在1900年左右,也就是在李春盛、成兆才、仙動心、佛動心、康永盛、夏春陽、金菊花、楊柳青、石榴花等蓮花落藝人青少年時代,冀東參加蓮花落行列的農民那麼多呢?我們如果仔細看一看近代史和探聽一下這些藝人的身世,就會發現他們的出身都是農民中的貧農,甚至是赤貧戶。這是由於那個時期農村破產,農民為了求生存,才利用自己喜愛的藝術形式一蓮花落,四處串鄉打地攤賣唱繃口。又因為這些可尊敬的前輩生長在有豐富的民間藝術形式的冀東地區,這些古老的民間藝術哺育了他們,再加上他們為適應觀眾的要求,運用了自己的藝術天才和不屈不撓的毅力,不斷地一點一滴地改造、改進和發展了自己的藝術。還有一點要特別提起讀者注意的是冀東的開平煤礦和灤州煤礦,和冀東工業中心城市唐山。

蓮花落

這些地方集中了大量的勞動者一工人,工人就成了蓮花落的主要支持者一親密的朋友和熱情的觀眾。在從前,人們一提起蓮花落或蹦蹦戲,就必然聯想到唐山和門頭溝的煤礦工人,這不是沒有理由的。評劇的發源地灤縣、樂亭、昌黎、遷安、豐潤、玉田等縣,形成了對唐山市的一個包圍圈。蓮花落藝人從鄉村到集鎮,從集鎮又向城市擴大自己的陣地。我說工人、尤其唐山工人,是蓮花落親密的朋友和熱情的支持者,這是有根據的,請看下面的事實。老藝人們告訴我,蓮花落由鄉村到集鎮上活動了一個時期,站住了腳,又發展到工業城市唐山。這個時間是在民國初年,1912年左右,那時候,唐山有個喜愛熱鬧的人,名叫王永富。他有個兒子叫王鳳亭。這兩個人對唐山落子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

蹦蹦戲

王永富喜歡蓮花落,常招人演唱,看的人都很喜歡。有人勸王永富,叫他蓋個茶園專門唱蓮花落,他說沒有錢,大夥說幫助他。於是,他就召集附近的工人蓋茶園,光管飯,也說給錢,十塊二十塊的應下了,實際上沒有錢,他就說蓋好茶園請看戲。大家因為想看戲,也就不在乎有沒有工錢了。唐山機器南廠的工人們偷了些木材供給他們,幫助蓋茶園,言明蓋好了請看戲。就這樣,東說西說,「用唾沫把個園子蓋起來了」 。從那以後多少年裡,南廠工人看「落子」不打票,在門口一說南廠的,就象主人一樣地走進園子。因為掌柜的叫王永富,所以就將茶園叫做「永盛茶園」。這是評劇的第一個劇場。成兆才帶著月明珠、石榴花在永盛茶園唱蓮花落,後來觀眾為了簡便,便叫他們是唱落子的。

永盛茶園

因為他們在唐山唱的很紅,外人就知道唐山落子好,所以又有了「唐山落子」的名字。這個名字是觀眾給取的,其實他們自己有個名字,成兆才領導的戲班由王鳳亭當東家,班名叫做「永盛合班」。這是評劇最初的一個有名的班社,從這個班社開始,就不唱「對口」,專唱「拆出」戲了,而且還有自已新編的戲。這是因為這個班有一位天才的評劇作家一成兆才。並且有他的學生,天才的演員月明珠。他們在永盛茶園唱了一陣,很受歡迎。

民國六年,也就是1917年,成兆才帶著永盛合班到天津演出。他們到天津後,中國地方政府當局禁止他們唱,只得到租界馬鬼子樓去唱。劇目是成兆才新編的《馬寡婦開店》和他改編的《杜十娘》、《安安送米》 、《後娘打孩子》等。月明珠唱大軸,石榴花有時也唱大軸,唱了兩三個月,天津發大水,又回到唐山去。他們從天津回到唐山,另一蓮花落演員董春祥正在永盛茶園唱《大劈棺》,他們是借的魏莊子的戲箱到唐山來演唱的。因為蓮花落藝人誰也買不起戲箱。

杜十娘

永盛合班在唐山演得不錯,觀眾很歡迎,引起了山海關一個名叫曹起的人的注意,他到唐山來約月明珠到山海關去唱。月明珠到了山海關,大受歡迎,真是弄得「山崩地裂」。他們在山海關南門外快活林唱,在演唱成兆才編的《黃氏女遊陰》時,由於觀眾太多,樓上除坐滿了之外,還站滿了,把樓壓得格格直響。掌柜的馬上拿木柱子頂住樓板,擔心樓塌下來傷人。月明珠的唐山落子,不但一般觀眾歡迎,就是舉監生員也很欣賞。有個名叫奎旭東的滿族老人,曾做過河南三任知府。他兒子在山海關車站當站長,他就告老還鄉,常帶著小孫子去看月明珠的落子。

黃氏女遊陰

那時候著名評劇演員金開芳、金開亮、張潤時都是十多歲的小孩,和奎旭東的孫子慢慢就混熟了,並領他到後臺去玩。奎旭東老人也就到了後臺,他問演員們:「你們叫什麼名字? 」演員們說叫「永盛合班」。奎旭東老人搖搖頭:「不好, 什麼班呀班的,窯子才叫班,你們有這麼好的藝術,另取一個好名字吧。」演員們說:「您幫我們取一個吧!」奎旭東老人大概地問了一下情況,又看他們演的戲,多是勸人行好的,他認為頗有教育意義,又知道永盛合班是從唐山發起的,就命名為一「唐山首創瞥世戲社」。當時有所謂「詩社」之類,所以這個名字又嚴肅又文雅。

奎旭東

這是民國七年,1918年的事。這個戲社仍由王鳳亭當東家,王鳳亭是個熱心人,他是藝人的朋友,又是一個對戲劇事業有遠大理想的人。他曾有志要成立四大落子班社,這就算是警世戲社頭班。後來他果然又成立了警世戲社二班和三班。可惜第四班沒有辦起來。這個班社繼續了好幾十年,培養了大批的評劇演員,後來的著名評劇演員,多半是這個班社的師父教出來的。警世戲社二班最後由芙蓉花支持,直到1949年解放前才報散。打從1912年的頭班算起,到1949年春結束,共存在了三十七年。芙蓉花解放後才逝世。二班的老演員李義廷、花小仙,後來仍在中國評劇院工作、演戲和教學生。

參考資料《中國評劇》

相關焦點

  • 唐山:評劇藝術節演出劇目大全!
    ,分配到朝陽縣藝術推廣中心(原朝陽縣藝術推廣中心)工作至今,國家二級演員。通過該劇的創作排演,使其成為展示承德民族戲曲文化特色、弘揚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對於弘揚中國精神,實現中國夢起到了助力和推動作用。
  • 唐山評劇《楊三姐告狀》首次參加保利院線全國巡演
    《國之瑰寶·保利情——中華優秀地方劇目展演》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堅持文化惠民、服務大眾為宗旨,競放地方劇目的絢麗多彩,展示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促進傳統戲曲的鑑賞交流,推動傳統戲曲的傳承發展,在展演中培育並挖掘各地院團特色優勢,傳承國粹,將地方民族優秀傳統精品搬上全國的舞臺,打造具有綜合特色的文化演出陣地。
  • 評劇第一位女旦花蓮舫(附老唱片音頻)
    1956年春暖花開之際,劇院領導為了讓青年演員了解過去的老評劇,即評劇早期原汁原味的老腔調與表演,以利於了解評劇女腔隨著時代的更新與發展,因此從天津請來闊別舞臺多年、當年曾蜚聲評壇、從舊時代走過來、年逾花甲的評劇著名女旦花蓮舫,到中國評劇院擔任教學工作。初見花蓮舫,便使人們看到飽經滄桑在這位曾紅極一時的名旦臉上留下的印記。
  • 唐山:評劇《楊三姐告狀》唱響唐山大劇院
    唐山名人編劇 唐山名家演出評劇《楊三姐告狀》唱響唐山大劇院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記者 盧山)7月29日晚,評劇經典劇目《楊三姐告狀》在唐山大劇院上演,這也是該劇首次進入保利院線,演員精彩的表演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 評劇名家劉淑琴在收徒周春榮
    評劇新派再添傳人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劉淑琴在香河收徒周春榮2017年11月19日上午,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劉淑琴收徒周春榮拜師儀式在河北香河文化藝術中心戲樓隆重舉行香河歷來重視評劇藝術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振興傳統文化的好政策,文廣新局大力支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文廣新局局長李朝民生病在北京住院,為了參加本次活動,特意從北京趕過來,活動結束,又匆匆趕回北京治療。由此可見,文化部門對評劇藝術的支持非同一般。
  • 原汁原味傳統評劇《楊三姐告狀》晉京演出
    演出現場(圖片來源:中廣網 張庶卓攝)中廣網北京1月1日消息(記者張庶卓)喜迎新年之際,全國文化先進縣、評劇之鄉灤南縣獻給首都觀眾一份新年禮物:一出由評劇創始人成兆才創作、灤南縣成兆才評劇團排演的原汁原味傳統評劇
  • 大型原創現代評劇《從前有條河》7月3日首演
    董志軍,1982年9月考入河北省藝術學校評劇科,學習評劇司鼓專業。1987年7月畢業後分配到石家莊市青年評劇團工作,擔任司鼓至今。評劇《香妃與乾隆》榮獲2012年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最佳作曲獎、最佳配器獎;評劇《打狗棍》榮獲國家舞臺藝術基金2015年度資助劇目;《從春唱到秋》、《喊一聲媽媽》榮獲河北省「五一」工程獎;榮獲第一至第九屆中國評劇藝術節優秀音樂、唱腔、配器獎;榮獲第一至第九屆河北省戲劇節優秀音樂、唱腔設計獎等。主要代表劇目有:評劇《紅龍泉》.
  • 評劇《楊三姐》告狀起源於唐山的一件真實案件,你知道嗎?
    取材於這一真人真事,劇作家成兆才先生創作了《楊三姐告狀》,一時聲名大噪,為評劇藝術奉獻了一部百年經典不說,劇中的楊三姐(楊三娥)也成了婦孺皆知的「名人」。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離奇案件?真相到底是什麼?楊三姐又是何人?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楊三姐告狀》背後的故事。
  • 深入生活 服務群眾——瀋陽評劇藝術中心走進大東區文化館深入生活 服務群眾——瀋陽評劇藝術中心走進大東區文化館
    2月6日下午,瀋陽評劇藝術研究中心(馮玉萍藝術工作室)響應瀋陽市文聯「送文化、下基層」文化惠民號召,以實際行動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新派再傳弟子彭越評劇唱段欣賞
    彭越回憶拜師羅慧琴的經歷,並演唱評劇《花為媒》「蜻蜓調」彭越,出生於河北遷安,現為唐山演藝集團公司評劇團(原唐山市評劇團)優秀青年演員,評劇名家羅慧琴弟子,新派再傳弟子,工青衣、花旦、閨門旦。 2011年,彭越參加央視《青春戲苑》,在全國觀眾面前嶄露頭角彭越與馮子洋在《青春戲苑》合作演出評劇《花為媒--花園》 2009年在評劇百周年之際,由她主演的評劇《花為媒》受到了唐山各界觀眾的好評以及業內人士的認可。
  • 小白玉霜 小玉霜-評劇《王少安趕船》你比那豬八戒能強上幾分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毛錐存曲 宣揚傳統文化 我們在路上…… 《王少安趕船》是評劇傳統劇目,又名《訪美人》、《玉鐲記》。此劇是據《聊齋志異》第十二卷《王桂庵》編劇。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藝術,京劇宗師的四大名旦
    當然,作為大藝術家,荀、尚二位先生不但是繼承傳統藝術的典範,更是改革創新的榜樣。荀先生就曾三學《貴妃醉酒》,四學《玉堂春》。僅從1919年9月到1924年春的4年中,他在上海就演出了116出戲。他平時上演的劇目包括六大喜劇,六大悲劇,六大武劇,六大傳統劇,六大移植劇和六大撲跌劇等就有四十多出。並首次在《丹青引》中把繪畫藝術運用到京劇中,以邊唱邊畫的形式刻畫出古代才女楊雲友。
  • 年度關注劇目 | 評劇《新亭淚》:重編經典盡顯家國情懷
    評劇《新亭淚》12月28日,由中國評劇院全力打造的重編歷史劇目《新亭淚》,在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中國評劇大劇院)驚豔亮相。評劇《新亭淚》根據著名編劇鄭懷興先生的成名作重編而成。該劇首創於20世紀80年代初,曾獲1982年第一屆全國優秀劇本獎,一經問世便在全國引起巨大轟動,被奉為歷史劇之新裡程碑和圭臬。
  • 評劇《夢回洋橋》首演引熱議,「雙梅花」跨刀提攜後輩連演5場
    8月28日-30日,在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原中國評劇大劇院),由北京凌空評劇團出品的大型原創現代評劇《夢回洋橋》完成了首輪5場的演出,該劇入選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9年度資助項目和北京市劇院運營服務平臺演出劇目名單
  • 評劇輝煌幾十年,領軍人物小白玉霜,值得我們讚揚
    評劇白派藝術是深受觀眾喜愛,流傳廣泛的評劇重要流派,白玉霜是評劇史上的一位極具代表性的評劇大師,她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和著名鼓師龔萬才、著名琴師焦景俊一起大膽革新,創造了低弦低唱的演唱方法,還把以北京音為主的普通話用於唱念之中,使評劇得以流傳全國。
  • 評劇三大流派傳承人 線上演出評劇專場
    本報訊 記者王臻青報導 為助推傳統戲曲融入現代生活,營造全社會共同守護、傳播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7月24日,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瀋陽文馨苑舉辦評劇專場晚會,評劇(韓花筱)三大流派傳承人齊聚舞臺,聯袂獻上一場精彩的評劇表演。觀眾可以通過騰訊、快手、微博三大直播平臺在線觀看,品味經典藝術的不朽魅力。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現代雕塑與傳統文化
    當我們把文化概念縮小到雕塑圈中時,就會更具體的和更多的發現它在歷史的艱難探索中,經歷過多麼不平凡的階段。雕塑在其產生的時候就已確立了那些傳統的規範。在拉丁文裡 "Sculper" (雕刻)是指用鑿子在石頭或其他材料上的勞作。"Plasticus" (雕塑)一詞來源於希臘,它是指用石膏、黏土等材料製作模型的活動。
  • 線上春節活動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題系列講座19—27場
    courseid=515320、評劇魏派的藝術風格特點主講人簡介:孫璐陽,男。中國戲曲學院院士,中國評劇院國家一級演員,被中國評劇院以特殊人才引進,受到了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景榮慶先生親自指導,學習並演出了京劇《連環套》飾演竇爾敦、《將相和》飾演廉頗、《李逵下山》飾演李逵、《馬踏青苗》飾演曹操。調入中國評劇院先後主演劇目有《秦香蓮》飾演包拯、《包公賠情》飾演包拯、《陰陽鑑》飾演鍾馗、《祥子與虎妞》飾演祥子、《劉巧兒新傳》飾演趙寶成、《三勘蝴蝶夢》飾演包拯。
  • 中國戲曲種類及其簡介 中國戲曲知識大全
    、淮北花鼓戲、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韻大鼓、西河大鼓、 評彈、單弦、山東快書、山東琴書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北方曲藝演員曾經說過:說書一股勁,唱曲一段情,句句警人心,...中國戲曲文化知識:曲藝的六種藝術手法...中國曲藝的類別和曲種
  • 2021國考行測備考:從「頤和園·戲遊記」學中國戲曲知識
    在全程300分鐘的超級直播中,京劇、崑曲、秦腔等傳統戲曲將輪番唱響,在欣賞演出的同時,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有關中國戲曲的公基知識!   一、戲曲簡介   戲曲是中國漢族特有的民族藝術,歷史上也稱戲劇。中國戲曲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門傳統藝術,是漢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