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音視頻文件請在WiFi下收聽觀看
評劇新派再添傳人
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劉淑琴在香河收徒周春榮
2017年11月19日上午,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劉淑琴收徒周春榮拜師儀式在河北香河文化藝術中心戲樓隆重舉行。
劉淑琴、崔東坡與眾弟子及家屬合影
出席拜師儀式的有香河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焦國強、文廣新局局長李朝民 、副局長董建英 、中國評劇網站長王森、松說評劇微信公眾號創辦人張金松等,其中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鄭桂芳、王金章因工作原因未能到場。為了表示祝賀,劉淑琴眾弟子也從各地趕來,有河北石家莊的張景花、河北衡水的齊娥、河北唐山的劉麗娟、河北秦皇島的苑洺川,其他徒弟因各種原因未能到現場,但都發來了祝福。
劉淑琴與香河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焦國強、文廣新局局長李朝民 、中國評劇網站長王森、松說評劇微信公眾號創辦人張金松在貴賓室交談
周春榮,系原香河評劇團演員,香河文化館前館長,與劉淑琴結識三十餘年,特別喜歡劉老師的藝術,一直追隨劉老師,今日得隨心願,終於拜在恩師門下,成為新派再傳弟子。
周春榮與劉淑琴在一起
周春榮在評劇《御河橋》中給劉淑琴配演丫鬟
周春榮在評劇《乾坤帶》中飾演 銀屏公主
周春榮在評劇《花為媒》中飾演 張五可
周春榮在評劇《花為媒》中飾演張五可
周春榮年畫
香河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郝壽臣的家鄉,戲曲重鎮,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特別是評劇,深受廣大戲迷所喜愛。當年新鳳霞曾來香河評劇團為演員排戲,在1982年收徒王建平。香河歷來重視評劇藝術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振興傳統文化的好政策,文廣新局大力支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文廣新局局長李朝民生病在北京住院,為了參加本次活動,特意從北京趕過來,活動結束,又匆匆趕回北京治療。由此可見,文化部門對評劇藝術的支持非同一般。
香河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焦國強(右二)、文廣新局局長李朝民(左一) 、中國評劇網站長王森(左二)、松說評劇微信公眾號創辦人張金松(右一)在貴賓室就香河評劇的發展進行了深入交流
年輕時期的周春榮
周春榮與新鳳霞琴師徐文華在一起
王素秋老師在為周春榮包頭
拜師儀式由香河電視臺主播呂衛強主持,周春榮女士向劉淑琴老師宣讀拜師帖、敬拜師茶、行拜師禮,然後師徒互贈禮品。緊接著,香河縣宣傳部長焦國強致辭,對劉淑琴及各位藝術家的到來表示歡迎,周春榮拜師劉淑琴,為香河評劇史上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將進一步促進香河評劇藝術的發展。
香河電視臺主播呂衛強主持收徒拜師儀式
周春榮向劉淑琴老師宣讀拜師帖
香河縣宣傳部長焦國強、文廣新局局長李朝民與劉淑琴及眾弟子合影
簡短而莊嚴的拜師儀式結束後,劉淑琴攜眾弟子為在場觀眾奉獻了一場小型演唱會,板胡由劉淑琴的先生崔東坡擔任。
第一個出場的是周春榮,她與程祥等演出的劉淑琴代表作評劇《江姐》「行路」一場,雖然排練時間短,但演員們認真的演出,較默契的配合,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周春榮嗓音甜美,扮相俊美大方,演唱韻味兒濃厚,一段反調演唱下來,把江姐得知彭松濤犧牲後的內心複雜的感情表達的很到位,優美的唱腔在大戲樓中迴蕩。據悉,評劇《江姐》是由劉淑琴女士與其先生、板胡演奏家崔東坡先生擔任唱腔設計,當年獲得了文化部的大獎,由於各種原因,影像資料遺失,成為一大遺憾。希望通過此次復排《江姐》選場,讓更多人傳唱其中優美的唱腔,給後人留下更多的寶貴資料。
周春榮演出評劇《江姐》選場「行路」
周春榮演出評劇《江姐》選場「行路」
評劇《江姐》選場演出結束
接下來,張景花演唱了評劇《謝瑤環》「大堂」、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張德福弟子程祥演唱了評劇《無雙傳》「曲江池」、齊娥彩唱了評劇《御河橋》「春光明媚」、原香河評劇團團長米懷松演唱了評劇《金沙江畔》「高原風景」、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弟子王建平演唱了評劇《花為媒》「玫瑰調」、京東大鼓傳承人王從民演唱了新編的拜師賀詞並返場演唱了《喜看農村新面貌》、苑洺川演唱評劇《鳳還巢》「洞房中」、劉麗娟演唱評劇《劉巧兒》「我的爹」。
張景花演唱評劇《謝瑤環》「大堂」
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張德福弟子程祥演唱了評劇《無雙傳》「曲江池」
齊娥彩唱評劇《御河橋》「春光明媚」
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先生弟子王建平演唱了評劇《花為媒》「玫瑰調」
京東大鼓傳承人王從民演唱新編的拜師賀詞,並返場演唱了《喜看農村新面貌》
苑洺川演唱評劇《鳳還巢》「洞房中」
劉麗娟演唱評劇《劉巧兒》「我的爹」
最後,劉淑琴老師壓軸出場。先演唱了新鳳霞先生親授的評劇《繡鞋記》選段「跪至在大堂」,又演唱了舞臺版評劇《劉巧兒》「一口氣逃出了五六裡」,劉老師得到了新鳳霞的真傳,無論是鼻腔共鳴,還是哭腔,優美動聽,極具新鳳霞的韻味兒,並且演唱起來輕鬆自如,不拿捏,不做作,以聲傳情,她的演唱將整場演出推向了高潮!
劉淑琴演唱評劇《繡鞋記》「跪至在大堂」、舞臺版評劇《劉巧兒》「一口氣逃出了五六裡」
演出結束,劉淑琴與弟子周春榮(左三)、張景花(右二)、齊娥(左二)、苑洺川(右一)、劉麗娟(左一)合影
收徒傳藝與拜師學藝是傳承評劇藝術的有效形式,今後的日子裡,忠心希望劉淑琴老師將自己的藝術傾囊相授徒弟周春榮,也希望周春榮全心全力研究學習劉老師的藝術,將新派藝術不斷發揚光大,世代流傳。
劉淑琴、崔東坡伉儷與眾弟子、王森、張金松合影
周春榮與王森、張金松在一起
周春榮、田立平(香河文化館館長)夫婦與王森、張金松合影
劉淑琴、崔東坡與王森、張金松、武淼毅合影
(張金松2017年11月20日來源:松說評劇)
附1:
音頻:
劉淑琴評劇《祥林嫂》殘冬將盡
附2:
劉淑琴簡介音頻:
劉淑琴,國家一級演員,評劇新派傳人。生於1946年,祖籍黑龍江省依蘭縣。她1958年考入黑龍江省戲曲學校,師從張鳳樓、倪俊生、喜彩芩、劉小樓等名家,1962年拜新鳳霞為師,1964年分配到黑龍江評劇團,1977年調石家莊市評劇團,1989年到戲校任教。
劉淑琴扮相俊美,嗓音柔潤,行腔婉轉,優美動聽。演出劇目有:《白蛇傳》、《杜十娘》、《女駙馬》、《打金枝》、《保龍山》、《劉巧兒》、《祥林嫂》、《瓊花》、《楊三姐告狀》、《花為媒》、《江姐》、《乾坤帶》、《御河橋》、《龍江頌》、《楊乃武與小白菜》等。
附2:
劉淑琴:評劇是我一生的事業
劉淑琴領銜主演《花為媒》,和趙麗蓉(左)在一起。
2012年2月23日上午,劉淑琴評劇社成立儀式暨聯歡活動,在石家莊市京劇團禮堂隆重舉行。
66歲的劉淑琴是國家一級演員、評劇名家、新派(新鳳霞)傳人,代表劇目有《楊乃武與小白菜》、《花為媒》、《江姐》等。1962年,她師從新鳳霞學藝,1977年調到石家莊評劇院,1985年特聘到文化部直屬的勇進評劇團,直到退休。現為河北省群藝館評劇協會會長、劉淑琴評劇社社長。
2000年,劉淑琴退休後,應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的邀請,利用3年時間,為中國評劇院定向培養了一批學生。2004年,賦閒後的劉淑琴回到了石家莊。幾年來,她每周三、五,在省群藝館義務教戲迷票友唱戲;每周二、四,在石市群藝館義務教另外一幫票友唱戲。現在,她還帶著北京和石家莊的十幾個徒弟,都是分文不取。用她自己的話說:「人家主動跟咱學戲是瞧得起咱,哪還能收錢呀?」
在聯歡會上,不管是臺前,還是幕後,漂亮高雅的劉淑琴總是最忙的。她幫著演員化妝、整理服裝道具,哪個演員登臺前,她都要鼓勵叮囑幾句。有兩個演員太緊張,幾次找到她問:「我拿這個手絹行嗎?」「這個披肩適合我嗎?」「我能戴這個戒指上臺嗎?」……不管什麼問題,她都笑著認真回答,不厭其煩。票友們都說:「劉老師是我們的主心骨,沒有她給我們打氣,我們哪敢上臺?」
說起為什麼要成立評劇社,劉淑琴說:「和這幫票友們一起玩了好幾年了,他們都願意讓我牽頭成立一個劇社,我也願意繼續為弘揚評劇藝術做點兒事情。」她的兒子小崔說:「前些年,跟我媽學戲的各地戲迷,大部分通過書信往來,一年到頭她光收到的信就有好幾麻袋。每封信她都認真讀、仔細回復。這幾年,媽媽雖然退休了,但仍然很忙。很多戲迷或找到家中,或打電話請教。她不僅不煩,還熱情相迎,有時還管吃管住呢!」
63歲的殷小清是劉淑琴評劇社的副社長。他說:「劉老師很熱心。逢年過節,票友們搞聯歡活動,她既出錢又出力。事後,我們想請她吃頓飯,她卻悄悄地結了帳。她總說她的工資比我們高,請大家吃飯是應該的。」
61歲的李翠平是石市18中的退休老師,已經跟劉老師學了四五年評劇。她說,上周,劉老師感冒、發燒、咳嗽,一直在輸液。省、市群藝館票友們活動的時候,她和老伴崔東坡(國家一級琴師),仍然堅持給大家說戲。一個動作、一個字可能要重複十幾遍,累得她氣喘籲籲,咳嗽不斷。即使這樣,她仍然堅持到最後一分鐘。她說:「大伙兒從四面八方趕來不容易,不能因為我一個人而影響了幾十個人。」
現在,劉淑琴評劇社成立了,有50多個社員,大部分都是五六十歲的老人。評劇社成立後,她的任務就更重了,她要帶著大家排演幾齣好戲,唱響河北。她常說:「評劇是我一生的事業,為了她,我會竭盡所能。」正如她自己寫的詩一樣:「一花獨放紅一點,萬紫千紅春滿園。認真做好傳幫帶,再為評劇做貢獻。」
劉淑琴說,歡迎更多的評劇票友們加入劇社。每周二、四上午,劉淑琴評劇社在市群藝館排練、活動。住在省會、身體健康、熱愛評劇、有點兒基礎的人均可參加。
(來源石家莊新聞網 記者 賈鳳霞2012年2月24日)
王森在北京劉淑琴老師家中
王森與劉淑琴老師在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