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我於2020年12月31日晚在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欣賞了根據晉劇《爛柯山下》移植改編的評劇《馬背上下》,由洪派再傳弟子、張俊玲愛徒韓立姣,新派再傳弟子、劉淑琴愛徒王婧領銜主演,該戲回歸傳統,一桌二椅,沒有大製作,全憑演員的表演和演唱取勝,難能可貴!
覆水難收
韓立姣,大家都很熟悉,在戲迷中頗具人氣,這不僅得益於其自身的功力,更得益於其好的人品。就藝術而言,她先學河北梆子、保定老調,後改唱評劇,拜師張俊玲,傳承洪派藝術。不但戲唱得好,而且嗩吶吹的也棒,不但擅演小生,而且能演老旦。她既是嗜酒如命的劉伶,又是飄逸瀟灑的乾隆爺,還是那重情重義的張羽;更是《包公賠情》裡的嫂子、《高山下的花環》裡的梁大娘,她把這兩個女性角色塑造的惟妙惟肖,唱腔韻味很具有花月仙老師的神韻,給人印象深刻。就人品而言,為人低調、誠實、直爽,很有人緣,和她接觸過的人都對其有個好印象。韓立姣在評劇《馬背上下》中飾演男主朱買臣,英俊的扮相,到位的表演,大段的唱腔,都很出彩,把朱買臣誤打誤撞娶了崔巧鳳、後來屢試不中,再到馬前潑水不肯認妻的後悔等錯綜複雜心情把握的比較到位,很好的刻畫了這個角色。
韓立姣在評劇《馬背上下》中飾演男主朱買臣
王婧,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優秀新派傳人劉淑琴的愛徒,跟隨師父學習了《乾坤帶》、《劉巧兒》、《無雙傳》、《楊三姐告狀》、《御河橋》等新派劇目。王婧在北京戲校學習期間成績就非常突出,曾作為優秀代表為全班演唱「凡字調大慢板」,成為其他同學的學習樣板。畢業後進入中國評劇院,逐漸成長為中評青年演員的佼佼者,主演了評劇《劉巧兒》、《楊三姐告狀》、《花為媒》、《向陽商店》、《狸貓換太子》等戲。在新鳳霞逝世十周年紀念演出中,和新派優秀傳人劉秀榮、李麗等聯合演出經典劇目《乾坤帶》選場,受到好評;和新派傳人羅慧琴、王麗京等聯合演出經典劇目《楊三姐告狀》等。王婧為人謙虛、好學,除了跟師父學習外,還積極向谷文月等藝術家請教,主動提升自己的業務素質。王婧在評劇《馬背上下》中飾演女主崔巧鳳,她對人物的把握還是比較到位的,從希望、盼望、絕望,到新希望,再到絕望,前後性格差異很大,通過身段、道白、演唱等進行了多方位塑造,使得崔巧鳳這個人物很鮮活,躍然紙上。王婧的扮相漂亮,身段優美,頭飾服裝一流,表演非常好,顯示出一定的基本功底。
王婧在評劇《馬背上下》中飾演女主崔巧鳳
在這個戲中,優秀青年主演鄭嵐、於海泉甘當綠葉,為韓立姣和王婧配戲,顯示出中評「一棵菜」精神。鄭嵐飾演崔巧鳳的嫂子,為小姑子忙前忙後張羅婚事,嚴格把關,但還是未能做得了巧鳳的主。於海泉飾演報子,三年一次來到爛柯山下為科舉考中之人報喜信,一次次,從黑髮報到白髮,也未報到朱買臣家。
在評劇《馬背上下》中
鄭嵐飾演崔嫂、於海泉飾演報子
優秀青年演員畢虎飾演李老闆、塗振龍飾演泥瓦匠、杜建飾演張屠夫、張天亮飾演馬夫,幾位演員精彩的表演和演唱給本戲增色不少。
在評劇《馬背上下》中
畢虎飾演李老闆、塗振龍飾演泥瓦匠、杜建飾演張屠夫
看著這滿臺的青春、滿臺的靚麗,真是養眼呀!這些演員都是中評的未來,希望他們把握好每次演出機會,苦練內功,必有出頭之日!
演出結束,演員與導演、老藝術家等合影
整體而言,這個戲還是不錯的,無論是演員、劇本、表演,還是舞美、服裝等,都很棒。但這幾日細尋思,並和幾位戲友交流後發現,成功之下該戲還有一定提升空間,在此淺談一二!
第一,我最不滿意的就是唱腔。唱段雖然多,但比較散,不集中,基本沒有過門,上來就唱,聽完後留不下什麼印象。評劇傳統調式和板式很少,剛聽到一些傳統唱腔,突然一轉就消失了,不過癮,比如大悲調、凡字調大慢板的運用,沒用到極致,蜻蜓點水一樣。唱腔設計不夠豐富,起伏度低,花樣兒少,沒有做到因人設腔,因流派設腔,沒有體現出洪派特色、新派特色。受制於唱腔的原因,韓立姣和王婧的演唱並沒有體現出她們自己的真實水平,發揮出自己的優勢。與新編戲《新亭淚》、《目連之母》比起來,該戲在唱腔設計上用功明顯不足。
第二,分工不合理。中評此次能邀請劉淑琴老師和張俊玲老師作為表演指導來為青年演員排戲,是非常值得爆贊的,體現了中評的開放姿態,一切為戲服務,一切為演員服務。但我感覺,功夫沒有用在刀刃上,劉淑琴和張俊玲的優勢在於唱、唱腔、流派特色的唱腔,而不是被請過來指導自己沒有演過的新戲的表演,話說怎麼表演,這不是導演應該做的事情嗎?劉淑琴和張俊玲老師應該分別為自己的學生王婧和韓立姣設計和指導唱腔,況且劉老師和張老師也有這個能力和水平。
劉淑琴老師在排練現場指導王婧身段表演
第三,再說說劇名。《馬背上下》做何解?我看完整齣戲,反正是沒有找到答案,只是在崔巧鳳的唱詞裡出現了這四個字一次,也沒有重點渲染,一帶而過。編劇改掉劇名肯定有自己的考慮,但如何傳達給觀眾也是需要考慮的內容之一。其實我想說,《馬前潑水》《朱買臣休妻》《爛柯山下》這幾個名字也挺好的,尤其前兩個已經非常深入人心了,如果沒有特別特的必要,不改名字也是可以接受的,即使內容發生了一些變化。
韓立姣與師父張俊玲及劉萍老師在一起
王婧與師父劉淑琴合影
王婧、韓立姣與優秀新派傳人劉淑琴老師合影
最後提兩條建議:一是重新設計唱腔,邀請張俊玲和劇文林為韓立姣設計洪派唱腔,邀請劉淑琴和崔東坡為王婧設計新派唱腔,尊重流派,尊重藝術規律;二是增加傳統評劇過門和曲牌,打造一出回歸傳統的好評劇。如果做到這兩條了,並多次打磨,這齣戲會非常好看,很可能會出現流行唱段,可能會成為經典保留劇目。
本文作者張金松與韓立姣、王婧、張俊玲老師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