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劇第一位女旦花蓮舫(附老唱片音頻)

2021-02-08 傳統戲曲賞析

作者有幸對評劇誕生初期的第一位女旦花蓮舫進行面對面地採訪。1956年春暖花開之際,劇院領導為了讓青年演員了解過去的老評劇,即評劇早期原汁原味的老腔調與表演,以利於了解評劇女腔隨著時代的更新與發展,因此從天津請來闊別舞臺多年、當年曾蜚聲評壇、從舊時代走過來、年逾花甲的評劇著名女旦花蓮舫,到中國評劇院擔任教學工作。初見花蓮舫,便使人們看到飽經滄桑在這位曾紅極一時的名旦臉上留下的印記。她才63歲,看上去好像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身體瘦小,骨瘦如柴,皺紋過早地布滿了她那乾癟的臉,牙齒也已殘缺不全了,說話慢條斯理,性格綿綿柔柔,嗓音有些粗糙沙啞,但精神十分飽滿。她愛說愛笑,可能是受到身旁一群歡快的青年人的影響,使她談起話來滔滔不絕。她對往事記憶猶新,教起戲來更是精力充沛。

評劇《李桂香打柴》百代唱片

演唱:花蓮舫

花蓮舫《李桂香打柴》百代唱片

「日落崑崙往西轉」


[慢板]日落呀昆啊侖往西喲轉哪,

李桂香打柴喲迴轉家園。

肩胛我們擔哪那柴扁喲擔哪,

手裡還拿著喲割柴的呀鐮。

金蓮我們瘦小是難走山路,

嘰登啊格登啊打顫哪顫。

哪家子啊無啊有男兒啊漢,

誰叫一位女流之輩呀來耶為呀難

[哭迷子]哎……殺了人的天哎!

邁步啊我呀把那高山來下呀,

下了那高山迴轉家呀園。

款動了金哪蓮兒又把莊村來進,

來到在秦伯母的大門哪前。

慌忙我們放啊下了柴扁擔啊,

歇息呀歇息呀再把家還。

她把自己輝煌時期的成名之作《馬寡婦開店》與《李香蓮賣畫》,傳授給這些青年演員,邊唱邊教,動作靈巧、舞姿優美,當年的舞颱風採猶存,不愧為評劇史上的第一位著名花旦。通過她這兩齣戲的教授,使這些青年演員了解並領略到早期評劇的原汁原味。花蓮舫的唱腔,是繼承了評劇史上第一位出類拔萃男旦月明珠的腔調,雖然經過幾代演員的改革、發展、再創造而有所變化,但仍不失月明珠的韻味。正像有句話說的那樣:「萬變不離其宗。」

當花蓮舫看到這群生在蜜罐裡,長在紅旗下的青年學員,感慨萬千,十分羨慕,又激起她回憶遙遠的過去。她對學員們說,你們今天學戲唱戲多幸福啊!的確如此,她學戲演戲的那個年代,就像生在苦瓜地裡,長在黃連根下,苦不堪言,熬到能登臺亮相,掙幾個小錢兒,還得裝進老闆的腰包。用血汗和生命累死累活地替老闆賣命。花蓮舫感到新社會給這些青年人無限的幸福,在她的言談話語中一直流露出對新時代的熱愛,覺得做新時代的演員既光榮又崇高。她告訴這些青年人,演戲最大的意義是:給觀眾營造一種啟迪和教育,讓觀眾潛移默化地得到藝術的陶冶,演每出戲都要首先理解戲的核心,對全劇各個環節的脈絡有一個總體的把握。

花蓮舫劇照

花蓮舫想過去,看今天,她心裡有說不出的滋味兒。她非常喜歡講過去的故事,特別是講她自己的所見所聞和她同期長大,同臺演戲的那些小姐妹們的故事。作者是從她講述的諸多故事裡,了解到她自己和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等成長的歷程。她們都出自孫鳳鳴創辦的南孫班。民國初年,京劇、河北梆子、評劇等劇種,陸續出現了一些著名的女演員,許多年長的老觀眾和評劇界的前輩們,無疑都認為花蓮舫是評劇創始以來的第一位女旦。

花蓮舫(1893-1957)評劇第一位女旦

天津是評劇的第二故鄉,它培育了眾多的評劇著名男女演員,花蓮舫是天津人,1893年生,幼年失去父母成為孤兒,有人憐憫她,為了使她養活自己,在她7歲時,請人教她學唱河北梆子和梅花調。她10歲那年,隨師傅到上海大世界演唱,從上海返回天津後,成兆才創建的「警世戲社」頭班,正在天津演出,頗受觀眾歡迎,該班裡的月明珠的演唱,也深深吸引了年幼的花蓮舫,從而使她改唱評劇。當時,除「警世戲社」頭班以外,天津還有兩個在評劇史上最有名的,由孫鳳鳴、孫洪魁兩位蓮花落老藝人創建的南孫班和北孫班影響很廣。這三個班社各有各的臺柱子,各有各的演員陣容、演唱風格,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孫鳳鳴的南孫班和其他班社不同的是,他們邊演戲邊培育幼苗,以演戲養科班,使收科和買來的幾十個有培育條件的,十來歲的女孩,邊學戲邊登臺。花蓮舫、李金順、白玉霜就是南孫班培育出來的名旦。

孫鳳鳴藝名東發亮,能演、能唱、能教戲,並有管理才能。花蓮舫、李金順、白玉霜都是他親自教授出來的,後來大紅大紫。李金順初露鋒芒領銜主演,是在天津群英落子館,花蓮舫領銜主演,則在天津的同慶落子館。開始時,他們只能演唱片段名曲,同臺演出的雖有河北梆子、大鼓、時調等,可是觀眾最愛聽落子,因為落子的腔調優美,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後來花蓮舫又學了不少整出大戲,便從小落子館移到華樂劇場,與李金順合演《花魁》,李金順演該劇前半場,花蓮舫演後半場,備受歡迎。

評劇《還陽自說》高亭唱片

演唱:花蓮舫、花秦樓

評劇《還陽自說》高亭唱片

「愚伯母到此院並無有別件」

花蓮舫飾張母 花秦樓飾姜氏

(張白)賢德媳婦呀!

(張唱)

[慢板]愚伯母到此院並無有別件哪,

尊賢侄與賢媳細聽我言。

(姜氏白)二嬸子有話你老說吧,

我們兩口子愛聽你老說話哪。

(張唱)吃罷了飯在草堂正做啊針線哪,

忽聽得你們爹娘他叫苦連天。

(姜白)喲!二嬸子,

你老說的是我那老爹老娘不是啊?

(張白)是啊。

(姜白)他老人家呀吃完飯就哭,

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啊!

(張唱)出了門去把你二老細問了一遍,

他言說做熟了飯你沒給他們二老餐。

(姜白)喲!二嬸子,

他說那話可是欺我們之心哪。

做熟了飯我們不吃先給他盛過去,

這不是端去了嗎!

(愛寶白)給端去啦。

(張白)噢!

(張唱)也不念他們二老別無也能幹啊,

也念他培養你呀辛苦艱難哪。

(姜白)二嬸子你老說這話可不對,

他養活兒子還養活媳婦了嗎,難道說?

(張白)哎!

(張唱)養兒子娶媳婦所為的哪一件啊,

不過是到了衰老侍奉他們幾年。

(姜白)二嬸子,我們侍奉他倒也應該的,

再說了,他們也沒給我們留下什麼房產地業,

我們拿什麼侍奉他?

(張白)賢侄媳呀!

(張唱)無田產怨你們命薄福淺啊,

未思想那養育的恩深似個海淵啊。

你不念他們二老鶴髮蒼呃髯啊,

縱乞化至此院你也該方便哪。

(姜白)哎!你老方便吧,我們方便不起。

(愛寶白)我們不方便。

(張白)啊!

《還陽自說》又名《勸愛寶》《周蘭香上吊》《仁慈以壽》。根據《宣講拾遺》一卷《還陽自說》編寫。為「拆出」階段代表劇目之一。故事講的是:

花蓮舫挑臺主演十餘載中,已積累了豐富的舞臺實踐經驗,加之在其唱腔中糅進其他劇種的精華與旋律,使其演唱更加精彩,這使她的才華大大施展,紅極一時。後來,花蓮舫被東三省各地戲院邀請演出,走紅數年。這期間,她已是最受觀眾歡迎的評劇第一位女旦了。

花蓮舫17歲就紅遍了東北三省,正值青春花季,她的扮相高雅大方;唱腔平音發聲,聽來悅耳舒展,感情充沛,吐字清晰,唱功過硬,善唱四平八穩的[慢板],更使觀眾格外青睞。這個時期,評劇男旦逐漸受到冷落,觀眾喜愛聽女腔,愛看女子扮相,花蓮舫因此脫穎而出,漸漸取代了男旦,成為最走紅的女星。

花蓮舫豁達開朗,勇於進取,善於吸收。她雖然出身南孫班,但她很欣賞「警世戲社」頭班月明珠的唱腔,因此大量吸收了月明珠的發聲和氣口,不斷改進自己的演唱風格。成兆才很器重花蓮舫的才華,不斷幫助、鼓勵她。花蓮舫的《馬寡婦開店》是捋了月明珠的葉子,繼承了月明珠的路子。她的《打狗勸夫》是「唐山落子」著名演員楊柳青親自傳授的。《杜十娘》是借鑑「警世戲社」頭班的演法,結合自己的特點進行了再創造。此時,她的演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並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在二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以上的幾齣戲,既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

花蓮舫在同慶挑臺出演時,少年的白玉霜、劉翠霞曾給她演配角或演帽戲,同時,向她學習演唱技藝,溫柔善良的花蓮舫對幼年的師妹們悉心指導。白玉霜少年時,頗喜愛花蓮舫的藝術,據花蓮舫回憶說,白玉霜演完小配角後,卸了裝立即跑到戲園的第一排看她的表演。白玉霜小時候,是小尖細嗓音,跟花蓮舫唱兩個半眼弦。後來,她悟出尖細嗓門只能往高處唱,高處走使觀眾聽著費勁不舒展,會給人感覺不是唱而是喊,不能表達人物內心的細膩活動和刻畫人物鮮明的性格。在花蓮舫對她加以點撥指教後,白玉霜開始練嗓,才將嗓練寬練厚,將豎的發音,變成橫向擴展。白玉霜的三本《杜十娘》,就是花蓮舫親自教給她的。白玉霜的唱功和嗓音,經過花蓮舫的點化和自己的努力,嗓音練廣變低了,創造了獨特的白派風格。在20世紀30年代,白玉霜已經紅遍大江南北,被譽為「評劇皇后」。

被時人譽為「評劇皇后」的白玉霜劇照

評劇《杜十娘》百代唱片

演唱:花蓮舫、張百順

評劇《杜十娘》百代唱片

花蓮舫飾杜十娘

張百順飾李  甲


(杜白)郎君你回來了,

郎君為何這樣的悶悶不樂呀!

(杜唱)[慢板]

近前我並坐手扶郎的肩,

尊一聲郎君為何的發煩。

妾有個不周之處請郎你擔待,

我縱有那不到之處郎你要海涵。

(李甲白)有何不到之處?

(杜唱)郎君哪!

莫非說在外邊你得罪了朋啊友,

你還受了氣來咧也無處訴冤哪。

(李甲白)是我無有得罪朋友。

(杜唱)郎君哪!

莫非說郎君也未曾用晚飯哪,

風雪它大作天哪氣喲寒哪。

方才呀妾把那殘席撤下呀去,

另整那酒宴是待妾去端哪。

(李甲白)是我用過晚飯了。

(杜唱)今日個郎君你用完了晚飯啊,

不知是你喲還為何事發煩。

 

 [慢板]我一聽此言大吃了一呀驚,

好一呀似涼水我們澆頭

我的那個懷裡抱著冰啊。

木雕泥塑說不出來話呀呀呀,

雲朦呀遮我的眼兒兩耳兒鳴。

心似刀扎渾身我嘚嘚嘚嘚戰,

止不住兩眼哪我還

[哭迷子]落下淚呀痕呀哎……

哎……殺了人的天兒呀啊!

可惜我一片的心思白費了呀啊,

回頭我們一想啊更叫人傷情啊。

我只說離了煙花歸了他們李姓,

依歸那良門之後我留下了美名啊。

隨君這千哪裡呀回家呀轉哪啊,

船行到瓜喲州我還遇到了險風。

最可恨瞎著倆眼

把他是看得怎麼那麼重啊咿呀啊,

不曾想半路途中在這時

他把奴家我們扔啊。

我有心跟他前去真真的無有益,

我有心不去呀也算是不行啊。

我為何這時節是再學無情志啊,

天哪!天哪!

我何不羞啊辱此賊照著這樣的行啊。

《杜十娘》又名《怒沉百寶箱》《活捉孫富》《青樓遺恨》故事出自《警世通言》第32卷與《今古奇觀》第5回《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故事講的是:

抗日勝利後,天津評劇界請花蓮舫出山義演。當時新鳳霞剛二十幾歲,初露頭角,看了花蓮舫的《馬寡婦開店》《打狗勸夫》和《杜十娘》後,被花蓮舫的美貌溫柔,與高雅的氣質所折服。她認為花蓮舫的演唱、表演與其他名伶不同,非常喜愛花蓮舫的藝術,於是請求花蓮舫教她《打狗勸夫》中大旦的表演與唱段。花蓮舫也很喜愛年輕的新鳳霞,認為她很有悟性,形象美、嗓音甜,是非常有前途的演員,並有人緣和臺緣,將來一定會成大器,便將《打狗勸夫》的唱腔和板式教給她,使新鳳霞受益匪淺。後來,新鳳霞謙卑地告訴人們,她的《馬寡婦開店》《打狗勸夫》都是花蓮舫親自傳授的。《打狗勸夫》原來是以二旦為主角,自從花蓮舫將大旦唱段與表演傳授給新鳳霞之後,大旦便成為該劇的主角了。

新鳳霞《打狗勸夫》劇照

花蓮舫的表演真切細膩,在《打狗勸夫》中創造的嫂子(大旦)的藝術形象,給觀眾留下的印象極深。該戲描寫兄弟二人,父母雙亡,弟弟年齡尚幼,是吃嫂子的奶長大的,女子就像母親一樣疼愛他。他長大後,娶妻生子,生活好了,兄嫂家反而貧困了,哥哥到弟弟家借糧,他不但不借,還將口袋從院裡扔到牆外。嫂子雖然真的生他的氣了,但仍疼愛他。《打狗勸夫》教育弟弟的大段唱腔生動感人,花蓮舫演唱這段唱腔,情緒飽滿,傳情真切,常常將觀眾感動得聲淚俱下。這段唱雖長,但她吐字清晰,唱得不快不慢,不瘟不火,在演唱中臺下時時傳來陣陣的掌聲,令人稱道。


花蓮舫對《馬寡婦開店》進行了很多改革,除服裝、化裝及表演,她捨棄了「粉」的東西,將馬寡婦塑造成一個追求真愛情的人物形象。突出了這個人物善良的傳統美德。在服裝上,開始時,穿一身黑色滾邊的褲褂,去找狄仁傑時,換了一身大紅色的裙襖,頭上插一朵紅花,使其服飾前後形成強烈的反差。但表演十分穩重大方,如同一位封建家庭裡生活過的少婦。

花蓮舫的命運悲苦,幼年時學戲挨打受罵,饑寒交迫,隨著戲班浪跡天涯。成名之後,仍受人欺凌。而且30多歲時,就身患多種疾病,胃潰瘍、神經失調,長期失眠,使她體力急劇下降,逐漸消瘦。1932年,日本侵略東北之後,她由於不願給日本人唱戲,因而脫離了舞臺,回到故鄉天津,度著清貧的生活。

花蓮舫一生沒有結婚,無兒無女,獨身一人,晚年生活貧困,十分可憐。解放後,政府以五保戶將她贍養起來,後又將她請到天津市戲曲學校培養幼苗。1956年,中國評劇院將這位德高望重,在評劇史上有過卓越貢獻的一代名旦請到劇院向青年一代傳授技藝。

花蓮舫在中國評劇院傳藝結束,回到天津不久,於1957年在天津病逝。

  您若喜歡,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白玉霜【評劇唱片】《花為媒》
    白玉霜白玉霜(1907年-1942年),女,評劇旦角。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河北灤縣人,蓮花落藝人李景春之女,生於1907年。白玉霜自幼隨父親唱戲走江湖,11歲學京韻大鼓,14歲改學評劇,演出於青島、大連一帶。後拜師孫鳳鳴學習評劇,成為孫家戲班的主角。
  • 評劇名家劉淑琴在收徒周春榮
    評劇《江姐》選場演出結束接下來,張景花演唱了評劇《謝瑤環》「大堂」、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張德福弟子程祥演唱了評劇《無雙傳》「曲江池」、齊娥彩唱了評劇《御河橋》「春光明媚」、原香河評劇團團長米懷松演唱了評劇
  • 女旦拼服飾,男旦拼顏值,如今的戲曲怎麼了?
    看過戲的人都知道,戲服穿戴是戲曲的一大亮點,因其華麗的外表也吸引了一眾人們爭相穿戴,於是戲曲工作者看到了希望,打著弘揚傳承戲曲的旗號,開始在服飾上下功夫,頭上的鳳冠越來越重,越來越華麗,許多女旦的服飾也十分露骨,通過這種不完整的戲服,再配以搔首弄姿,拍一組照片,不明情況的人還以為這是一場時裝秀,上身深V裝,下身高開叉,這種」創新「也的確吸引了一大幫吃瓜群眾,但對於戲曲卻無人問津
  • 白玉霜【唱片】評劇《德孝雙全》二弟你
    評劇白派創始人,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河北灤縣人。蓮花落藝人李景春之女。有評劇皇后之譽,白派藝術的創始人。20世紀30年代與劉翠霞、愛蓮君、喜彩蓮並稱評劇「四大名旦」。河北灤縣人,蓮花落藝人李景春之女,生於1907年。白玉霜自幼隨父親唱戲走江湖,11歲學京韻大鼓,14歲改學評劇,演出於青島、大連一帶。後拜師孫鳳鳴學習評劇,成為孫家戲班的主角。
  • 【戲迷園地】原汁原味老評劇《於公案 》比古,唱的真好!有老味道!
    戲迷好友會原汁原味老評劇《於公案 》比古,唱的真好!有老味道!   《芬奶奶評劇之窗•第769期》今天簡介評劇《柳樹井》說的是解放初期,主人公李招弟13歲時,因年景荒旱,被父母以一擔穀子半疋布賣與柳樹井村王家做童養媳。      3年後,小丈夫不慎落水淹死。寡婆與30多歲的大姑姐對招弟施以虐待,招弟家裡家外操勞不得一飽,遂意欲投井自殺,遇村長及婦女主任相救。
  • 白派評劇《馬昭儀》首演 評劇舞臺現「袍帶戲」
    評劇《馬昭儀》     天津市評劇白派劇團新排練的古裝歷史劇《馬昭儀》,昨晚在海河劇院精彩上演。  習慣于欣賞以家庭故事為主的評劇觀眾,對這出色彩斑斕、扣人心弦的"袍帶戲"充滿濃厚的興趣。  劇中扮演秦國宮廷侍女馬昭儀的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王冠麗,緊緊把握住角色心地善良、深明大義、為了大局而犧牲自我的性格特質,運用嫻熟的演技,深刻揭示出這個處於宮闈鬥爭旋渦中的普通女性的心路歷程,凸顯了她唯美大方的表演風格。
  • 新版評劇《李昆》隆重上演
    9月16日晚,由北京市鳳翔藝術團、順義區戲劇家協會聯合打造的大型原創現代評劇《李昆》在順義區影劇院進行公演,並將於9月16-18日在順義區影劇院連演五場。順義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賀亞蘭,區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申志紅,區文聯主席姜蒙現場觀看演出並慰問了演職人員。
  • 【附音頻】繪本故事:《尼克,向前衝》
    【附音頻】繪本故事:《尼克,向前衝》 2020-05-04 02: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外研版:必修2 Unit 4---單詞、課文(附音頻)
    (新)人教版:必修1 Welcome Unit---單詞、課文(附音頻)(新)人教版:必修1 Unit1---單詞、課文(附音頻)(新)人教版:必修1 Unit2---單詞、課文(附音頻)(新)人教版:必修1 Unit3---單詞、課文(附音頻)(新)人教版:必修1 Unit4---單詞、課文(附音頻
  • 唐山:評劇藝術節演出劇目大全!
    掌上珠跳樓摔傷又被呆哥相救,掌上珠得知冒名頂婚之事,決議進京告狀,卻不料又落入掌賽珠手中被其刺啞,幸虧掌府丫鬟相救逃出府門,公堂上又得遇老管家掌忠相助,使其重新開口告狀,陳光祖又從二小姐掌賽珠身上奪回雙魚扇墜並嚴懲了掌賽珠,為大小姐伸冤報仇,雙魚扇墜又喜得原配成雙。
  • 視頻:鄭嵐評劇《包公三勘蝴蝶夢》嬌兒呀
    轉發評劇就是評劇正能量
  • 評劇三大流派傳承人 線上演出評劇專場
    本報訊 記者王臻青報導 為助推傳統戲曲融入現代生活,營造全社會共同守護、傳播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7月24日,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瀋陽文馨苑舉辦評劇專場晚會,評劇(韓花筱)三大流派傳承人齊聚舞臺,聯袂獻上一場精彩的評劇表演。觀眾可以通過騰訊、快手、微博三大直播平臺在線觀看,品味經典藝術的不朽魅力。
  • 評劇輝煌幾十年,領軍人物小白玉霜,值得我們讚揚
    評劇白派藝術是深受觀眾喜愛,流傳廣泛的評劇重要流派,白玉霜是評劇史上的一位極具代表性的評劇大師,她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和著名鼓師龔萬才、著名琴師焦景俊一起大膽革新,創造了低弦低唱的演唱方法,還把以北京音為主的普通話用於唱念之中,使評劇得以流傳全國。
  • 老唱片上的張國榮(下)
    2000年他在日本舉辦10場巡迴演唱會,創下香港歌手在日本開演唱會的場次紀錄6月獲得CCTV-MTV音樂盛典亞洲最傑出藝人獎,8月發行專輯《大熱》,在IFPI銷量榜連續兩星期位居第一位9月在上海舉辦演唱會,成為第一位在上海八萬人體育場連開兩場演唱會的華人歌手11月他在香港電臺舉辦的「千禧十大演藝紅人」評選中排名第一位
  • 長篇小說《喧囂荒原》—42(附音頻)
    老光棍喜娃說:「我倒有個主意,不知行不行?」來福說:「行不行你先說嘛,這不就是商量哩麼。」喜娃說:「給滿倉送個女人去,興許能留住他。」來福說:「送女人?你就知道女人!」喜娃爭辯說:「滿倉當長工時就好這事,暗地裡和丫環杏花勾搭上了,才惹出了後來的人命。現在他身邊沒有女人,肯定想那事了,送個女人去,準行!」
  • 張超群【新戲熱播】評劇《夢回洋橋》
    【新戲熱播】張超群評劇《夢回洋橋》大型原創現代評劇《夢回洋橋》北京凌空評劇團演出主創人員出 品 人:劉建國藝術總監1997年考入北京市戲曲學校評劇班,師承著名小生周連生,在校期間曾排練過的劇目有《小宴》《斷橋》《馬寡婦開店》《樊梨花斬子》《御河橋》等。2002年分配到中國評劇院青年團主工小生,還擅演老生和醜行。在評劇院還參加戲校大專班2006年畢業。張超群以表演見長,擅用繁難的身段動作表現人物性格。他的演唱委婉中見稜角,沉穩中顯俏麗,念白借鑑了大量的京劇大師「周信芳」麒派念白非常講究,。
  • 【珍藏帖】羅伯特·舒曼《童年情景》套曲(附音頻、視頻、琴譜外加講解)
    平穩的四分音符夾雜著不安分的附點節奏,生動地表現了孩子聽到異國故事時詫異好好奇的神情。 羅伯特·舒曼:童年情景之異國和異國人民(附音頻、視頻、琴譜外加講解)羅伯特·舒曼:童年情景之奇異的故事(附音頻、視頻、琴譜外加講解)
  • 葉盛長先生談名淨馬連昆(附唱片)
    (摘自葉盛長《梨園一葉》)韓少華先生《李春恆先生和他的愛女》一文陳富年先生談裘桂仙的演唱藝術齊嘯雲老師之前的女花臉(附唱片)金洪群先生《我的父親金少山》附金少山譚小培《七郎託兆》唱片樊效臣先生談郝派《連環套》劉永春與金秀山的比較(附唱片)金少山:唱戲的不得倒好,賣菜的能得倒好嗎
  • 陳志明老師《我的舅祖父時慧寶》一文(附唱片)
    在上海首次演出於老丹桂、天蟾舞臺。應天蟾舞臺經理許少卿之再三懇請,時先生才同意以演《七擒孟獲》為號召,一連數月,聲勢赫赫,是他最為得意之時。據史料載:1904年(甲辰),時慧寶在上海為陳去病、柳亞子、汪笑儂主編的《二十世紀大舞臺》雜誌題寫了刊名,以此估計,時先生首次赴滬時間應在1904年以前。後來又隨朱琴心赴滬演出,但具體時間查不到。
  • 【重磅】劉淑琴評劇哭腔唱法集錦
    評劇新派唱腔華貴、委婉、俏麗,其中哭腔唱法也獨具特色。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愛徒劉淑琴,深得師父親傳,演唱功底深厚,哭腔頗具新派神韻,刻畫人物鮮明,貼近生活,演繹一人千面。劉淑琴與愛人著名板胡演奏家崔東坡先生,畢生為評劇的創作及傳承事業奉獻著。今天為大家推出,劉淑琴老師演繹的經典劇目的哭腔唱法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