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斯·厄本(Keith Urban)帶著對音樂的深切熱情度過了人生的大部分時間。他的故事與眾不同,充滿了獨特的曲折、轉折和挑戰。對音樂的痴迷是核心,再結合他的真實性、才華和對音樂的好奇心,便能理解為什麼他是世界上最成功、最受人尊敬的藝術家之一。由於他天生具有在音樂和個人上與人建立連接的能力,他涉獵新的音樂風格在不斷拓寬,而他的觀眾也不斷在世界範圍內積累。
在獲得所有榮譽和許多獎項之前,Urban一直備受愛與音樂的滋養。唐·威廉士(Don Williams),約翰尼·卡什(Johnny Cash)和格倫·坎貝爾(Glen Campbell)等人的音樂充斥在他布裡斯班郊外的澳大利亞鄉村住宅中。這些來自美國的音樂,在他父親的唱機上循環播放,而他父親本身就是鼓手。早期接觸音樂點亮了終生的音樂浪漫。這位紐西蘭出生、昆士蘭長大的年輕男孩著迷了。六歲的時候,父母送他了一把便宜的吉他,討價還價上的吉他課程和無數的才藝比賽讓一位理想主義少年心中充滿了追求音樂生活的唯一渴望。實際上,他沒有其他計劃或選擇。
年僅10歲時,Urban家的房子被燒毀,他差點沒能逃出來。對於一個沒有太多積蓄的工薪階層家庭來說,這是特別殘酷的損失,這也很大程度上塑造了Urban的人格。意志堅決的Urban退學了,開始在當地的酒吧裡一晚演出4場。他15歲那年,他磨練得更為成熟的吉他和演奏技巧提升了他翻唱AC / DC和Dire Straits等樂隊的口碑。從西海岸搖滾樂隊到二重奏和三重奏,他參加了各種樂隊的表演,甚至在一支重金屬樂隊中短暫待過……但是納什維爾一直是他的目標。
20歲那年,Urban離開澳大利亞,前往納什維爾,在那裡他竭盡所能尋找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不出意料,想要在鄉村音樂中大放異彩,他搖滾的吉他風格、有趣的口音和長長的頭髮,並不能完全融入其中。澳大利亞和納什維爾之間來回的往年發現,他靠自己的鄉村搖滾三人樂隊The Ranch並不能賺多少錢。直到25歲左右,Urban終於在納什維爾和Capitol Records找到了自己的家,發行了首張同名專輯,他24首冠軍單曲中的第一首誕生了,這對於玩鄉村音樂的外國人來說是史無前例的成就。
如今, Keith Urban是享譽全球的藝術家、音樂人、製作人、詞曲作者和歌手,他始終保持著躁動的內心和音樂上的無畏。他不斷吸收各種音樂的音樂靈感,同時磨練自己的技能並學習新技能,從而不斷發展。
隨著2013年多白金唱片銷量冠軍專輯《FUSE》的發行,Urban致力於創造一種新的跨風格音樂,從而打響Keith Urban的音樂品牌。 《FUSE》為後續的專輯打開了一條路。 2016年的《RIPCORD》和2018年的《GRAFFITI U》在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Billboard專輯排行榜上同時空降第一位。其中包含迄今為止Urban最成功的全球熱單《Blue Ain't Your Color》、《Parallel Line》和《The Fighter》,以及他職業生涯中最成功的世界巡迴演唱之一「 GRAFFITI U World Tour」,跨越三大洲七個國家,覆蓋150萬人。在這段時間裡,不斷擴大的全球觀眾追隨著Urban的創作之路,這也使他積累了超過30億的全球流媒體播放量。
Keith的現場表演實力眾人皆知,是情感、音樂質感、能量和表演技巧的爆炸性體驗。他的目標是不論在15,000人的大型體育場舞臺或在50,000人面前的戶外活動中都能聯結和觸摸每個靈魂。
合作一直是Keith創作之旅中的一部分,無論是在舞臺上還是在工作室中,他與Post Malone,Nile Rodgers,John Mayer,Eric Church, Julia Michaels等眾多藝術家建立了共同語言。
Urban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於他對實現可能性的渴求。他在Lady Gaga發起的「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活動中演繹Steve Winwood的《Higher Love》以及他在露天電影院為COVID-19急救人員演唱的音樂會都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2020年9月18日Keith Urban發行了自己的第十張錄音室專輯《THE SPEED OF NOW Part 1》,以《Polaroid》作為首發的先行單曲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巨大反響。專輯發行前,他與P!nk首度聯手發布合作新單《One Too Many》。
2020年11月18日Keith Urban發行了包括大熱單曲《One Too Many》在內的全新歌單合輯《Speeding Ticket》,其中《Out the Cage》將作為重點單曲。
Keith Urban是一位職業生涯持久的藝術家,他無所畏懼地不斷發展,以自己獨特的聲音表達打破刻板印象和風格定式,並以此吸引著全球各地的歌迷。
聲明:中華娛樂網刊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非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版權歸作者所有,文字和圖片均源自網際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更多同類文章敬請瀏覽:綜合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