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巧不巧,今天第二條是來自老薛的師兄 --- 申雁濱博士的一篇綜述 😎。中英文雙語的,歡迎大家去戳一戳。
文字稿只是一個提煉,完整採訪強烈推薦大家聽音頻哦! 薛博士:我從小對生物科學很感興趣,特別喜歡跟動物打交道,又希望從事一些偏向於應用方面的工作,所以高考的時候第一志願選擇了中國農業大學的動物科學專業。本科畢業後,我在農業部飼料工業中心讀了碩士研究生,之後來到美國普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Dr. Layi Adeola(2012版NRC豬營養需求的編委之一)。博士畢業後,我進入了美國嘉吉公司的普樂維美(provimi)預混料部門,主要從事豬營養方向的研發(現在也擴展到了一些家禽研發),做了很多關於原料資料庫方面的工作。 薛博士:我一直有關注「曦曦說」,之前有好幾期大咖聊到過這個話題,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大家對它的重視 --- 我們接觸到的飼料原料範圍很廣(不同的原料、不同的供應商、不同的批次等),原料的檢測和品控是做好配方的基礎;做好原料資料庫,可以幫助提高配方精準性、並準確預測動物的生長性能。另外,以豆粕為例,如果我們掌握了動態的胺基酸消化率,就可以從「可消化胺基酸」的角度去評估原料的價值,比較不同供應商的原料價值。這從經濟角度來說是很重要的。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但目前我們在實際生產中的投入力度還不夠。如何從原料的數據,到真正應用到實際生產中,中間還有很多步驟。我希望基於我的工作經驗,來深入聊一聊這方面的心得。
薛鵬程:面對一個新原料,我們首先是分析化學成分,然後要評定它的可消化養分含量(也就是評估養分消化率),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關於養分消化率,我們已有很多的參考文獻的數據(比如國內有新的資料庫,美國有NRC、Stein實驗室資料庫,歐洲也有CVB,還有最新發表的文獻等等),但注意,這些數據幾乎都只是一個平均值,而實際的消化率可能比它高、可能比它低。那麼,在配方中使用這個平均值,對於變異比較小的原料來說可能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對變異較大的原料,就會對配方造成顯著的影響,從而造成經濟價值的損失。
如果有能力動態地去檢測或者預測胺基酸消化率,那麼會是對原料資料庫一個很好的補充。擴展閱讀(Dr. Stein實驗室的原料資料庫):
🔗 https://nutrition.ansci.illinois.edu/static/feed_database.html (普樂維美作為營養公司,所服務的養殖戶、飼料廠不盡相同,原料自然也有差異)那麼,當你們有新的客戶時,如何去為他們確定原料的胺基酸消化率?薛鵬程:這需要一些前期的準備工作。不是每一個客戶都有條件去做現場的消化實驗,但我們可以通過技術路線去建立一個合理的預測 --- 比如根據原料的纖維含量、蛋白含量,通過預測公式計算它的胺基酸消化率;或者建立「體外法」與「瘻管豬」消化率數據間的回歸方程。這些快速的預測方法可以讓我們了解這個特定客戶、特定原料的消化率一般來說是比平均值高還是低。在我們公司內部,就已建立了成型的數據模型可以直接用。另:對於一個原料,我們首先去評估的、最重要的養分指標是可消化胺基酸和能值(淨能體系)。(圖片來自網絡)
薛博士:從理論上,我們做原料資料庫肯定是越精細越好、以此為基礎來及時調整配方。但是,從實際生產角度來說,還是需要量力而行!我們要根據客戶的實際檢測和採樣能力,去找到能夠最大提高經濟效益的節點(ROI 最高的點),把精力集中到最重要的地方去,而不是為了精細而精細。可能客戶明明最大的問題是飼料不能定時定點送到豬場, 或者可能這個廠欠缺實時檢測能力或採樣能力,亦或是檢測時間長、跟不上原料更新速度...這些看起來很小的點,就可能讓花費的這些精力沒有意義了。薛博士:原料資料庫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評估添加劑。舉幾個例子:1)植酸酶 --- 把植酸酶放進資料庫,需要評估它對磷的釋放水平;那麼,不同植酸酶產品之間,我們就不再通過簡單的酶活性來評估它的價值,而是它的磷釋放水平。2)原料資料庫不只考慮「營養成分」,還要考慮「抗營養因子」。只有在建立一個完整、全面的資料庫之後,才能了解原料中抗營養因子的含量。比如選擇抗黴菌毒素類添加劑 --- 對原料的黴菌毒素的含量有比較好的認識,才能在做配方時考慮清楚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抗黴菌毒素的添加劑;同時,參考不同階段的動物對於黴菌毒素的耐受程度,來更好地決定添加量和添加階段。3)現在在國內的禁抗大環境下,新原料的利用是很火的話題 --- 比如,對於「可發酵蛋白」,也是需要通過建立「可消化養分數據」,來了解到底有多少蛋白是沒被消化的、到達了後腸道進行發酵的,才能知道對它的需求、怎麼樣用好。
4)針對豬的黃膘肉問題 --- 我們需要對飼料原料本身的碘價(脂肪含量、脂肪質量)有一個很好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進行相應的幹預、選擇添加劑。
薛鵬程:有原料資料庫為基礎,我們就可以通過數據和模型來預測豬的生長性能,從而根據市場的變化,實時調整配方的方案。生豬的生產周期長,在這幾個月的時間裡會發生很多變化(原料價格的波動、市場價格的波動等),我們為一批豬的上市做準備,其實需要在幾個月之前就做好決策。如果這批豬出欄時市場環境會比較好,那在配方時可以考慮多投入(胺基酸水平高一點、添加一些增加生長性能的添加劑);如果市場環境可能不會太好,就要考慮控制飼養成本、多用一些相對便宜的飼料原料(比如餵營養成分低一些的原料,豬需要的上市時間就會比較長一些;如果用了纖維含量高的原料,可能屠宰率就會下降...等)。這裡面的關鍵就是做好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 預測在改變配方時對豬的生長性能會有多大的影響、比較投入和產出。這些其實都是很細緻的點,也是難點,因為這方面的生長模型文章幾乎都還是10年、20年前的,近些年的比較少,還需要更多的數據。(圖片來自網絡)
除了預測生長性能之外,在原料資料庫領域,還有哪些是需要的研究方向?1)更好地動態預測胺基酸和養分的消化率;
2)更準確地預測原料的能值;
3)數位化管理工具的研發和應用(需要更多交叉學科的研究)。無論是做什麼方面的研發,都要著眼於怎麼應用到實際生產中,解決實際生產中的痛點。專業書籍:NRC (2012) 《豬營養需要》
非專業書籍:《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作者:Stuart Diamond)
1)習慣並不一定正確(跳出條條框框之外,深入了解其背後原因,審視問題)
2)做研究的時候,兩個問題可以問問自己:
編輯: Lily Xu | 校正定稿:Xixi「曦曦博士」喜馬拉雅頻道
最近開了視頻號,歡迎大家關注、點讚、找我玩兒~~~Most recent research in a nutshell讓更多的人也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