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問我,『嘿,李小龍,你真的有那麼優秀嗎?』
我說,『好吧,如果我告訴你我很優秀,也許你會認為我是在吹牛。但是如果我告訴你我並不優秀,你會明白我是在撒謊。』」
——李小龍
讓同時代歷史見證們說話,以事實還原李小龍武術家、格鬥家真相,近一年多來,為道塾組織翻譯、整理、發布了1000餘篇龍史傳真第一手歷史相關資料,與廣大讀者們分享。
這些來自美國、香港,曾與李小龍一起訓練過、交流過、切磋過的同時代搏擊冠軍和武術家們對於李小龍格鬥實力的集體專業評議,時間跨度很大,且分別來自不同載體,或出自發表在專業武術期刊上的文章,或出自李小龍紀錄片,或出自各類專家訪談,等等。儘管如此,這些權威武林人士們在不同時間段,由各自發表的對於李小龍格鬥實力的專家評議,卻完全可以彼此互證,且核心要點高度統一,具有極高的權威性和可信度,堪稱集體公認。
為此,為道塾特簡單直接的總結、歸納出這些專家們眼中公認的李小龍格鬥致勝四大特質。
所謂「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沒有」,同樣,知根知底的同時代權威專家們集體一評議,就知李小龍到底行不行。
以同時代那些高水平的武術專家們作為參照系,通過李小龍當年所擁有的四大格鬥特質,即使遠隔半個世紀,我們亦完全可以對李小龍究竟有無格鬥實力,以及究竟曾經達到怎樣的格鬥水準,有一個實事求是的準確判斷:
四大特質
1、打擊力度超強,輕量級出手堪比重量級
「我不會與李小龍比武,他實在是太快,太猛了,中一拳會讓人直接昏倒......以磅對磅而論,我沒有見到過任何可以與他匹敵者。」
—— 美國跆拳道之父李俊九
「他能輸出的力度遠遠超過他的體重。李小龍的拳腳重擊力度,和重量級一樣強勁。」
—— 美式踢拳之父、李小龍截拳道後院私教弟子、踢拳王喬·劉易斯
「身材差不多,練的東西差不多,為什麼他出的力量那麼厲害......以李小龍的身材,他是超人,力量是超人的......他一腳力度超過500磅,一腳踢到肋骨即刻骨折「
—— 兩屆東南亞搏擊冠軍、江湖大佬陳惠敏
「他可以腳凌空踢小球,一腳不落地,踢三腳,假設一個人這樣給他踢,頭都不知道會踢到哪裡去。他練習到很靈活,很生動。整體結構可能很快,及他配合的手和腳都很重」
—— 前香港政要保護組G4格鬥總教練、黃淳樑弟子溫鑑良
「李小龍的技巧全在於力量,他力量巨大。你想想看他個頭很小,5'7" 140到150磅,雖然他的形象感覺更大,這是他的活力使然。他的每一招都很有力量,而且乾淨利落,他是個很聰明的武術家。」
—— 前多屆美國重量級空手道世界冠軍、李小龍功夫電影同事鮑勃·沃爾
「相同體重級別之下,他是我所知的最厲害的重炮手。他就像一個輕量級的馬西亞諾,或者說輕量級的弗雷澤......他能做到的大多數人都做不到。 就像他真的只用前手拳就能一拳定乾坤。這個很多人做不到。我們可以拿前手拳比賽時來得分,打得人失去平衡,也能做到用前手拳對對手造成傷害,但我們做不到用前手直拳ko對手。他擁有如此驚人的打擊勁力, 這是我們無法望其項背的。他的速度令人驚訝。 要知道我在大學裡也是個冠軍人物。他能輕易逮到我,仿佛我是在做慢動作一樣......他能毫不費勁地擊倒我。」
—— 前美國肯波空手道高級黑帶、李小龍截拳道助教級弟子、菲律賓棍王、美國黑帶名人堂殿堂級武術家 丹·伊魯山度
「我的老闆告訴我,他認為李小龍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武術家。我在洛杉磯市中心長大,看過所謂的硬漢是什麼樣的,而李小龍並不符合這一形象。所以,最初我並不以為然......之前我遭遇過車禍,而李小龍的側踢給我留下的印象極其相似。直到幾年後,在與世界上更多的著名武術家有交流之後,我才真的意識到李小龍真的實在是太棒了......迄今為止,我還沒有見過任何人的移動如此之快。」
—— 美國武術導師,《黑帶》專家級編輯,武術作家 馬克·科莫羅(Mark Komoro)
「李小龍在世時,他的武學層次確實超越他所處的時代。李小龍對武術的認知確實像他的速度、力勁一般,出類拔萃。我曾親自感受過李小龍的力量,單就揮擊手靶而言,他的重拳足以讓持靶受擊者難以自控地全身急轉。李小龍靈活異常的攻防技術、進退速度,確實難以捉摸。」
「我走進李小龍家的後院,碰巧遇到了李小龍在給查克·羅禮士上課。李小龍在教查克步法和如何保持機動性。當李小龍看到我時,他讓查克對他拿著的一個拳靶出拳。他告訴查克要儘可能用力地重擊。查克用反身拳擊中了靶子。但他(的打擊力量)只是稍稍移動了李小龍的手臂。李小龍面帶微笑,讓查克也拿著拳靶。然後,李小龍靈活地彈跳了幾下,一拳打在拳靶上。查克(持靶)的手臂(被李小龍的重擊力量衝擊得)幾乎甩向了後背。(那一瞬間)我以為李小龍將查克的肩膀都打脫臼了。查克轉過身來,看見我站在大門附近,他的臉漲得通紅。還有其他目擊證人的故事將出現在即將出版的書中。我們應有雅量承認他人的優秀。」
—— 美國黑帶名人堂殿堂級武術家、美國AAU拳擊冠軍、李小龍西雅圖時期弟子馮天龍
2、速度超快,可以跳過對手的反應,即使面對的是世界冠軍
「李小龍十分快,出手很快,極之有力,是難以置信的武術家。」
——前美國中量級世界空手道冠軍吉姆·凱利
「我跟他說我們比試下——我們比試過——我擺好格鬥姿勢,他砰的一腳踢在我的腦袋上......他的技巧在於快你四倍。這就是李小龍。第一次見面,他說『在你打我一次之前,我能打你四次』,我很懷疑他,但他做到了。等我擺好格鬥姿勢,他已經踢了我,他的速度就是這麼快。他是我第一個見到的左右手都一樣強的人。他兩隻手都能打你,但力量一樣強。而且兩條腿都能踢。」
——前美國專業拳擊隊選手,空手道世界冠軍、阿里保鏢喬治·迪爾曼
「以他的身材和體重,李小龍是最強壯的人之一——以磅來計算的話——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我想他可以打敗很多比他重得多、壯得多的人。他能在殘酷的競爭中做的非常出色,如果有什麼區別的話,在許多裁判面前他的動作太快了,他做得很巧妙。我認為李小龍在街頭巷戰中的表現是無與倫比的,這是他格鬥術的一大特色。」
——前美國輕重量級空手道世界冠軍、「戰神」邁克·斯通(Mike Stone)
「我的腳剛抬起來一半,砰一聲,李小龍的腳已經停在了我的臉上。」
——香港武打巨星洪金寶
「我遇見了李小龍並有幸與他多次一起訓練。雖然我曾經贏得過四十二次空手道大賽的冠軍,但是我認為,我不是他的對手。他的速度之快,超過了我所知道的大多數黑帶選手。」
—— 60年代美國越戰特種部隊格鬥訓練顧問,在45個國家級和國際級空手道大賽中,超過200場輕量級比賽保持不敗,美國空手道資深十段黑帶,美國空手道協會(ASA)負責人,美國空手道系統首席導師 歐內斯特·裡布(Ernest Horst Lieb)
「我挨過他的拳頭,他個頭小,拳力卻相當大。他具備成為世界一流格鬥家的速度和力量。我從未見過有比他更快的人,他不僅有這個速度,而且有內在的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
—— 美式踢拳之父、李小龍截拳道後院私教弟子、踢拳王喬·劉易斯
3、反應超快,似乎有超前感知的類似第六感洞察力,能截敵攻擊於半途
「小龍是個危險的對手。李小龍有一種特殊的直覺,可以攔截對手的進攻,並擁有一種異乎尋常的距離感(他總是能保持在一個你無法觸及到他的距離,但他可以通過隱蔽地「縮小間距」來非常快的攻擊到你)。他最危險的武器是,你永遠不知道他的攻擊是否真實,這太狡猾了。李小龍喜歡幹擾他的對手,讓他永遠不知道自己的真正意圖,這使他的對手始終處於防守狀態。這樣,李小龍就控制了實戰的節奏。」
—— 前中國全運會拳擊中丙級冠軍、美國火箭研究室專家、李小龍弟子李愷
「與李小龍對戰令人非常沮喪,因為他總是在你做動作之前就已經擊中你了。我不知道他是怎麼做到的,但是你卻永遠打不到像他這樣的對手。」
—— 美國跆拳道之父李俊九
「我和他比試過。那就像和影子對抗一樣。他出手快如子彈,我還不知道如何出手的時候,他一看你雙眼就知道了(你的企圖),在你思想與出手之間,他將你擊中了。他就是這麼出色。」
—— 美國黑帶名人堂殿堂級武術家、美國AAU拳擊冠軍、李小龍西雅圖時期弟子馮天龍
「我從來沒有遇到過像李小龍這樣的人,我曾遭遇過並戰勝過好幾位世界級的空手道冠軍,惟有李小龍讓我完全不知所措。當我跟他過招的時候,我完全處於敬畏狀態......猶如在和一個影子在搏擊,李小龍總能提前預知對手的動作,並做出反應」
—— 曾打敗羅禮士的美國前世界空手道冠軍 路易斯·迪爾加多(Louis Delgado)
「在我的心目中,李小龍永遠是全世界速度最快的人。他擁有難以置信的靈性修為,我將它稱之為禪。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觸發它,他卻總是有辦法知道你什麼時候沒有準備好。他的速度快到能夠跳過對手的反應......我知道李小龍打的拳有多重,我也知道他的速度有多快,我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截拳道。」
—— 美式踢拳之父、李小龍截拳道後院私教弟子、踢拳王喬·劉易斯
4、超強的打進打出的控制能力。我可以打你,而你難以擊中我
「李小龍確實是速度快的人裡面最快的。我們曾經就速度這個問題有一個探討。他說:『你知道,如果將邁克·斯通、喬·劉易斯、查克·羅禮士和你的動作速度做比較的話,你們之間幾乎沒有差別。』李小龍認為真正的速度差異在於縮短你我之間距離所花費的時間長短。他很熱衷於研究如何有效地打進與打出,而這就是他出類拔萃的地方。」
—— 前多屆美國重量級空手道世界冠軍、李小龍功夫電影同事 鮑勃·沃爾
「他曾和查克·羅禮士、喬·劉易斯以及鮑勃·沃爾這些一流的搏擊家,進行了大量高強度的艱苦訓練。事實上,對於他們來說,李小龍的速度太快了。他非常快,甚至能在你做出動作之前進退自如。這是武術界對他做出如此高評價的原因之一。」
—— 前泛美柔道冠軍、松濤館流空手道黑帶高手 海沃德·西崗
「在那時,我本身已經是一個肯波空手道黑帶。他是唯一的一個人,能夠走到我面前,直接了當的對我說『攻擊我』的人。我有6 英尺高,180磅重,李小龍的身材同我相比,小了很多。令我更加吃驚的是,通常武術家們在比武切磋之前都要事先定好一些規矩,但李小龍沒有。他只是站在那裡讓我打他。我照他的話去做了,但我根本就碰不到他。他出手很重,是我所見過的最重的。」
—— 美國肯波空手道高級師範、作家 湯姆·布洛克(Tom Bleeker)
「我在艾德·帕克的(一家肯波空手道)道場擔任教練時,李小龍來過一次。李小龍讓我和他切磋對抗,我接受了挑戰。但我碰不到他,他在我周邊移動著,輕拍我,就像貓在玩弄老鼠一樣。」
—— 前肯波空手道黑帶教練,李小龍弟子,截拳道擒鎖專家 拉瑞·哈特塞爾(Larry Hartsell)
「由於大家同是青年武術家,一見如故,談得極之投契......一位是截拳道的一代宗師,而我則是剛好考獲空手道黑帶三段的『新紮師兄』,當然要比劃一下。初時只是互相擊拳靶測試勁力,但如此比拼又如何顯出真本事呢!最終,我們同意在露臺進一步印證......未戰之先,我自信心非常之強......我在日本習武時,埋樁、搏擊是每天的必修科,面對挑戰絕不畏懼,處之泰然。然而,站在我前面的李小龍當時在香港仍是寂寂無名,故有眼不識泰山......進擊途中,龍兄不招架,高速以攻破攻,用左右勾拳壓著互擊,雙方搏拳,雖則只是電光火石之間,已意識到對方拳重而快速(一蹴而就)。我左右肩臂間骹位處連環中拳......再搶攻,可是速度大減,徒勞無功,而龍兄卻處之泰然,慎密穩重地卸閃消解,沒有回擊,給我回氣。」意定「後,龍兄開始進攻,即剎衝剎停,高速進擊,相信是以直拳帶動勾拳突入......從醒覺至反應之瞬間,招架未能消解,已為時太晚,穿過防技連擊中左右肩臂間骹關節,無從再戰,舉手示停......之後,小龍兄在到電視臺表演前,在橋治會本部再次示範腿技,能夠在近距離欣賞到一代宗師至高境界的腿法,實在嘆為觀止,上乘的腿法靈活如手技一樣......小龍兄腿技運用極多元化,'埋靶'時喜用組合多種腿法施技,感覺腿速極快,力量集中,只聽到震耳堅實的爆炸聲,很多時候,小麒麟被勁力推彈開數尺。」
—— 空手道九段範士,香港衝繩剛柔流空手道橋治會館長 李錦坤
龍吹、龍黑:帶節奏的爭議
半個世紀前,人們都知道李小龍是武術家。特別是那些真正了解他的美國、香港武術界的武術家朋友、弟子們,其中不乏世界級的冠軍和武術大家。他們曾多年和李小龍一起訓練、交流、切磋。
半個世紀後,李小龍成為了一些人口中的「只是一位演員」。這些人大多是網絡上無所不能的鍵盤俠。他們從未見過李小龍,他們將李小龍同時代世界級搏擊冠軍、武術大家們對李小龍的集體專家評議一律視為「傳說」,他們擁有老特懂王一般的沒來由的超級自信。
在世界武壇交遊甚廣,自1964年就認識李小龍,且與李小龍經常專業合作和訓練,門下冠軍弟子眾多的美國跆拳道之父李俊九聲稱,以磅對磅而論,他從來沒有看到過可以與李小龍匹敵的格鬥家。
網絡上的鍵盤俠們則不需要任何證據的斷言,李俊九們所言純屬不可信的「傳說」,以及為了利益的「商業性互捧」。但是,他們絕對不會證明為什麼那些武術家有違人性的願意通過貶低自己專業實力不如李小龍,且幾十年口徑一致的對李小龍進行集體性「吹捧」?為什麼同時代專家們所言是傳說,他們這些連李小龍面都沒有見過,更非武術專家的網吧混子所言是真相?
事實上,這些人對李小龍的武術歷史真相毫不關心,他們不知出於何種目的和心理,只是想要破壞李小龍的形象,顛覆人們對於李小龍的任何正面認知。他們甚至形成了由一小撮人組成,人稱「龍黑」的網絡群體。他們用屁股決定腦袋的「嚴謹和理性」,統一採用烏合之眾式的「斷言、重複、感染」的低劣但絕對有效的手段,將李小龍簡單的貼上「演員」、「業餘愛好者」、「馬保國」、「李小龍大戰黃跑堂」等一切能夠貶低李小龍的似是而非的標籤,然後龍吹龍黑一體化的「誇大其辭、言之鑿鑿、不斷重複,但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去感染、欺騙那些對李小龍原本就沒有多少了解的網友的情緒。他們能將任何有關李小龍的話題,其心可誅的直接拉到「天下第一」、「關公戰秦瓊」等不可能實證,且不可能發生的虛妄不實的話題陷阱之中,以此迅速拉低網友智商,遠離任何有關李小龍歷史事實的理性討論,狂帶節奏,從而將不少缺乏獨立思考,亦無考證能力和興趣的網友在一片懵逼中帶向盲從偏見。
但凡遇到獨立較真且能提供李小龍正面信息的人,他們都一律貼上「龍吹」標籤,小群體一擁而上,通過以偏概全,造謠抹黑、偷換概念、胡攪蠻纏等方式三人成虎,混淆視聽......他們不斷斷言和重複」李小龍只是一位演員」,「李小龍只是一個業餘武術愛好者」,「李小龍沒有任何實戰能力」等等謊言......他們立場先行的斷言這才是最可信的「歷史真相」。他們總是為龍吹們連這點基本「常識」都沒有,以及只相信那些專家們的「傳說」而不相信他們的「科學理性」而感到「痛心疾首」。
他們是造成這一切李小龍所謂虛妄爭議的始作俑者。
2000年,正值綜合格鬥興起之際,國際間關於李小龍格鬥實力究竟如何,以及是否是MMA之父的正反大辯論開始變得引人注目,其中不乏各種鍵盤俠反智的興風作浪。以訛傳訛。李小龍洛杉磯時期後院高水平訓練夥伴,美國著名柔道冠軍海沃德·西崗按捺不住,主動撰寫了一篇專文發表在《黑帶》雜誌上,以歷史見證人身份力挺李小龍,對當年的激烈辯論頗有一錘定音之效:
「李小龍現在不能回答你們的問題,但以我與武術的淵源,我自問是具有一定資格來做個評價。
在個人40多年來習武經歷和戰績,無論在站立戰、臥戰或綜合式格鬥中,可以讓我感到吃驚和詫異的人不多。但與李小龍每次交手,卻總令我有此感覺,因為不論技術和內容,小龍總會不斷推陳出新。
對他的參加比賽實力,我完全不存懷疑,於沒有規例的實戰場合,我更認為李小龍的『可怕程度』,應該是比賽的四倍。」
基本歷史事實和結論
忘掉天下無敵的瞎扯,忘掉關公戰秦瓊的李小龍大戰泰森和阿里的無聊爭論吧。
面對這兩個不可能發生,更無法實證的虛妄話題,你得到的將永遠只是立場先行的信口開河,以及低智對罵。因為他們始終遠遠的游離在對於李小龍武術歷史事實的探索之外。
沒有任何人能做到天下無敵。李小龍當然也不是天下無敵。
1960~1970年美國十年武術界奮鬥,成就為一代截拳道宗師,李小龍,當然也不僅僅只是一位演員。
1970年代初,李小龍是以一代宗師的身份回到香港拍攝真功夫電影。他以電影為工具進行武術大眾化教育,面向全世界弘揚武術真功夫,傳播現代先進武學思想,進而顛覆性的改變武術現代發展生態,他做到了。
李小龍當年以一己之力掀起的全球武術熱潮,為現代連鎖武道館和搏擊擂臺創造了大眾化的武術市場、從業者和受眾,可以說,李小龍是現代武術、現代搏擊自七十年代開始在全球迅猛發展並繁榮至今的根本原因。當現代拳迷、職業選手們在享受這一切「理所當然」的時候,應如美國自由搏擊之王賓尼一樣懷感恩之心,因為誠如他所言:「我們都欠李小龍的,我們都應該感謝李小龍。」
作為武術家,身處傳武時代,李小龍是半個世紀前以一己之力勇猛的批判傳武、改革傳武,致力於推動傳武現代化、實戰化、科學化轉型的世界第一人。正是在他不畏傳武孤立、抨擊的不懈堅持和武學布道之下,世界範圍內的傳武思想大解放運動開始了,直到21世紀仍然餘音繞梁,振聾發聵,直指人心。
李小龍在國際武術界的精神領袖地位至今無人可以替代,從1960年代開始,李小龍指引和影響了國際間一代代武術人投身於武術真功夫實踐,激勵著他們通過武術修行追求自我表達。
李小龍當年不僅開創、傳播了超越時代的先進武學理論和思想,也以其一切圍繞實戰的領先時代的現代化、科學化、體系化的刻意訓練,擁有了超群格鬥實力,並在與同時代高水平武術家們的共同訓練和交流過程中,以武證道。
綜合前述同時代歷史見證者們的證言證詞,就李小龍格鬥家的實力,我們可以基本結論說:
李小龍,是他那個時代世界級的超一流的格鬥家的存在。
李小龍,是國際主流公認的現代意義上第一位綜合格鬥家,是當之無愧的MMA之父——現代最先進搏擊理論和實踐模式的先驅和教父。
李小龍沒有打擂臺,但是他的格鬥實力,在擂臺下贏得了同時代頂級搏擊冠軍和武術大家們的一致公認。
李小龍沒有打擂臺,但是他直接和間接的推動了世界擂臺搏擊從理論、訓練到實踐的全面現代化轉型,至今,李小龍仍是眾多拳擊界、踢拳界,綜合格鬥界頂級拳王、傳奇冠軍們,如帕奎奧、蜘蛛人、骨頭、嘴炮、GSP、喬治等人的武學精神導師。
這應是我們基於歷史事實,應該給予李小龍的最公正、公平的專業尊重和歷史性評價。
當一切回歸理性,當對於李小龍截拳道科學和哲學的專業探索,能在21世紀再次成為人類武學探索和自我武術修行的重要主題和指南,或許,我們能再一次藉助李小龍的武學洞見,實現武學思想和格鬥實踐的大解放——傳武人能進一步從門派桎梏中解放出來,開始直面門派化武技的真功夫革命;現代搏擊人能倒空自己的茶杯,超越各種限定的規則,超越擂臺的視野,不帶偏見地嘗試理解整體的人類武術的武學價值觀,並從中受益。
大道至簡,殊途同歸。
後記:李小龍的職業選擇與天下第一觀
關於天下第一話題,事實上李小龍曾經有所被動涉及——當記者採訪,問到相關問題時。
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每一個文人都希望自己成為頭名狀元,每一個武人,同樣也希望自己天下第一,而吃瓜群眾們,受武俠小說武林大會之類情節所害,往往對誰是武林天下第一亦充滿迷之好奇之心。
即使是李小龍也毫不例外。李小龍終其一生的武術志向之一,就是成為最強武術家。
但在李小龍的心目中,所謂「天下第一」始終只是一個相對概念,而不會當做絕對事實。
同時,李小龍所謂最強武術家,也不是一般人以為的擂臺最強冠軍或拳王,而是指在無限制條件下能夠以弱勝強,適應並戰勝任何對手的最強格鬥家。因此,李小龍當年既反對傳統門派的禁錮,同樣,也不願意受各種規則化擂臺搏擊術條條框框的束縛。他所追求的乃是兩隻手兩條腿的人類武術的整體、自由、無限的自我表達,藉此以武入道,成為真正完整意義上的世界最強武術家。
有基於此,李小龍宗師一生嗜武,生活即武術,武術即生活,堪稱武痴。但是李小龍在其一生的職業規劃之中,打擂臺,做職業選手,卻從來未曾進入到他的職業選項。
這既和李小龍出身香港家境富足的家庭,關於職業的理解,也以醫生、律師等社會地位較高,收入豐厚的職業為首選的傳統世俗觀念有關,同時,也和李小龍追求成為無限制條件下的最強武術家的武術理想息息相關。
何以為證?
1958年11月27日,李小龍生日當天,18歲的李小龍在他的日記本上僅僅只是寫了一個大大的「?」,剛剛成人的李小龍,即將赴美的李小龍,面臨著一個嚴峻的現實選擇——獨立之後,前路何方?未來將何以為業,何以為生?
1958年11月30日,李小龍在他的日記裡寫到:「正在尋找自己的人生目標,是當一名醫生還是幹別的?如果是醫生,那我必須努力學習。」
同年12月1日,李小龍在日記裡寫到:「學好數學,學習更多的英語(口語)」。顯然,李小龍已經想好了他的職業方向,但一定不是擂臺搏擊。
窮文富武,自古如是。
富武者,以武術為愛好,以武術為健身、修身、自衛工具,但不會以武術為生。富武者葉問,只是因為遭逢亂世,家道中落,而不得不成為詠春教頭。
窮武者練習武術,很多時候,就是為了以武術謀生,條件許可的話,成為擂臺職業選手是他們一個重要選擇。比如擂臺興盛的泰國,絕大部分泰拳師,大都出自家境一般的農村家庭,打拳掙錢,是他們不多的生活選擇之一。
是的,在李小龍的職業規劃裡,教拳,打擂臺從來不是其職業選擇。如果不得不選擇,也選擇教拳——但據詹姆斯·德邁爾、伊魯山度、木村武之、黃錦銘、水戶上原等一眾李小龍弟子們回憶,事實上,即使李小龍在美國最終選擇成為職業教練,也從來就沒有真正成為一個有耐心的職業教練。
很多時候,如西雅圖時期弟子詹姆斯·德邁爾所言,李小龍選擇教拳,特別是喜歡選擇帶藝投師者作為學生,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選擇那些熟練掌握了東西方武技的陪練夥伴,選擇能夠幫助他通過不斷改進無限制格鬥體系讓自己在實踐中成為最強武術家的實驗對象。
詹姆斯·德邁爾曾回憶說:「李小龍一直在尋找改進技術的方法,以便讓自己出擊更快、更勁、更高效。他主動讓自己被那些不僅僅是好的格鬥者,而且是又高又大的人包圍起來。事實上,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比他重50~100磅,李小龍認為他必須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以小搏大的格鬥技能......他不斷嘗試和完善格鬥技巧......
李小龍在尋找如何成為最強壯、最健康、最厲害的格鬥者的答案的過程中是自私的。但是,即使他只是更專注於發展自己的科學實戰格鬥技能,他也為其他人留下了足以借鑑和系統訓練的科學格鬥遺產,因為他得到的科學格鬥的答案是普適的,任何人都可以系統學習和高效應用。」
是的,與其說武術是李小龍的職業謀生方式,不如說武術只是李小龍自我完成的工具,或者說幫助他達成最強武術家的工具。
讓自己成為最強的武術家,這就是李小龍終其一生為之奮鬥的武術追求。
他所有的教拳;與美國最頂尖的世界冠軍、武術家們為伍;走遍全加州武道館廣泛交流、切磋,印證實戰拳道;不斷改進、提高和進化自己的科學格鬥體系,等等行為,都是以其為重要的內核目標,從來未曾變過。
從某個方面來說,在自我武術證道過程中的所有顛覆性創建,都只是李小龍高質量的自我強大過程中的高質量的副產品。
成為武術職業教練,或許不是李小龍的最佳職業選擇,最後,唯有進入電影行業,成為真功夫電影類型的導演、編劇、演員,才是他真正如願以償的最佳的職業選擇——既能面向世界弘揚武道,同時又能獲得較高的職業報酬,回饋家庭。
「李小龍曾經開玩笑似的和我說,到哪裡去找打打直拳,踢踢側踢就能拿到高薪酬的職業?」李小龍洛杉磯時期弟子伊魯山度曾回憶說。
將自己的人生最愛——武術,與第二愛好影視演出,完美地結合起來成為自己的職業,這最終成為了李小龍最為滿意和滿足的終極職業。
與李小龍交往很深的前世界搏擊冠軍羅禮士對此也深有同感。在一次電視專訪中,他說:「李小龍是我遇到的擁有最好的武技,最好的(體格和體能)狀態的武術家之一,(如果他真的想參加職業比賽)他會是一個了不起的格鬥家!(但)這不是他要走的路。他較早就涉足電影,比如參加拍攝電視劇《青蜂俠》,對吧?所以,他不必像我一樣去走擂臺比賽的職業路線。」
如果,立志不限門派、規則,努力追求成為無限制的最強武術家的李小龍,知道幾十年後,有一小撮網絡噴子,每天在要求他必須選擇打擂臺為職業,不打擂臺就等於沒有打過實戰,不打擂臺,就不能證明自己的時候,又該作何感想?
也許,李小龍也只是揮揮手,說聲:去他的吧。
那麼,成為最強武術家,是不是就等同於李小龍追求自己成為天下第一呢?
顯然不是的。
李小龍在香港曾接受了系統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也在香港的中國文化氛圍裡成長成人,有著深深的中國文化情結,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也都受到很深的影響。
中國傳統武術諺語有云: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
李小龍自從開始在西雅圖收徒教學,最後開館,他在教拳之餘,都會給學生們灌輸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理念。「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就是李小龍當年對他的學生們的敦敦教誨之一,這後來也成為了詹姆斯·德邁爾在李小龍振藩功夫基礎上自創的詠春拳道的武訓。
可以說,這是李小龍對於武術人勝負高低的一個最基本的認知。
武林藏龍臥虎,我輩習武者當戒驕戒躁,謙虛謹慎。
努力追求最強,但是強中更有強中手,這個最強之路,永無止境。
所以,李小龍1970年代面對香港記者提問:「你是否天下第一?」時,李小龍直截了當的回答說:「我絕不會說我是天下第一,但是我也絕對不會承認是第二。」
豪氣幹雲,意氣風發,符合李小龍一貫自信風格。
但其中意思,也非常明白。李小龍深知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天下第一,沒有任何人可以做到,也永遠無法衡量和實證,因此,「我絕不會說我是天下第一。」
但是作為立志成為最強武術家的武者,李小龍有面對全世界任何武術家戰而勝之的無敵勇氣、決心和實力,所以,「我也絕不會承認我是第二。」
永爭第一,勇往直前,這就是李小龍。
「What I honestly value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is quality;doing one's best in the manner of the responsibility and craftmanship of a Number One.」
—— Bruce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