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海南高考語文作文 全國新高考Ⅱ卷
帶你走近_____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無論讀書還是行路,我們都會與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讓你聯想到這個地方的自然特徵、風土民情、歷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會喚起你的某種記憶與情感,或許是一段難忘的故事,又或它對你有著特殊的意義。
電視臺邀請你客串《中華地名》主持人。請以「帶你走近_________」為題(補充一個地名,使題目完整),寫一篇主持詞。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學弟學妹寫作文
帶你走近武漢
——漢水湯湯,荊桃如菽
親愛的觀眾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今天《中華地名》的主持人。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神州大地五千年悠悠歷史長河的蜿蜒,流出了江南水鄉的悠揚竹笛,黃沙漫天的駝鈴聲響,冰天雪地的遼闊壯美與揚帆遠航的萬丈豪情。無數熟悉的名字在史冊中被世人銘記:杭州、北京、桂林……然而今天,將要在大家面前徐徐展開的,是一派柔情與壯闊並存的江山美景——武漢。
從唐古拉山脈徐徐而來,在開闊的平原上,長江倏然開闊。平靜的江面、沉穩的深度,鑄就了中外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九省通衢」,武漢絕佳的地理位置作為獨特的符號被世人熟知。歷史上,武漢位於中華大地的腹地,以長江水道溝通多個省市,加上古代交通多以水運為主,各地商販往來絡繹不絕。商販的吆喝、過往的船隻和繁忙的街道,共同繪出一幅屬於武漢的圖景——開放、包容的豪邁姿態。
武漢並不只有豪邁,她的目光裡處處是脈脈柔情。「晚吹劃開三面碧,晨曦收住一天寒」是邱濬登樓遠眺之景,「樓臺晚映青山郭,羅綺晴嬌綠水洲」是孟浩然沉醉山水之意;「漢江回萬裡,派作九龍盤。橫潰豁中國,崔嵬飛迅湍」是李白滿懷的豪邁,「溶溶漾漾白鷗飛,綠淨春深好染衣」是杜牧徜徉的詩情。最妙的是才子周邦彥《大酺·春雨》的「紅糝鋪地,門外荊桃如菽」,用櫻花落地之景,將武漢的脈脈柔情揮灑得淋漓盡致。
餘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路,就是書。歲月騖過,山陵浸遠,歷史上的武漢風華已被歷史的塵沙落土掩埋,如今武漢的荊桃正破土而出,盛放在夏日豔陽下,等待著人們一覽其風情萬種,一聞其萬裡芳香。
數月之前,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牽動著全國上下無數民眾的心。在與死神鬥爭的生死關頭,武漢無數平凡的醫生護士主動請纓,堅守一線。他們是英勇無畏的戰士,扛起了春風寒涼,扛起了武漢一脈相承的鐵骨錚錚。一間間房門緊閉的病房裡,武漢人各顯神通,苦中作樂,給戰鬥在前線的人們帶去安慰!
如今,在我站著的這片土地上,鱗次櫛比的高樓重又燈火通明,男女老少的臉上重又洋溢笑容,過去冷清的小巷重又煙火氤氳,陽光再次擁抱著如菽的荊桃,萬物欣欣向榮,一切充滿生機。
親愛的觀眾們,歷史的風已經穿堂而過,史冊上的武漢已經成為過去。今天,讓我們用雙腳丈量獨屬於她的、嶄新的鐵骨與柔情,銜著這荊桃如菽的滿腔詩意,譜寫漢水湯湯的萬丈豪情!
今天的節目到此結束,感謝大家的收看!
(海南中學高二(1)班 楊巧詩;指導老師:黃曉園)
帶你走近洛陽老街
觀眾朋友們好!又到了《中華地名》節目時間。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唐代詩人王灣寫過一首詩《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今天,我將與你共赴一場文化尋蹤,帶你走近洛陽老街,撫今思昔,陶醉於景亦醉於詩人筆下的那一份鄉情。
坐落在九朝古都的洛陽老街,距今已有千年歷史,仍保留著原始的面容。往來的人群,吆喝的小販,兩旁林立的商鋪……踏在有些許裂痕的石板上,便是古都的氣息在喃喃私語。
走近洛陽老街,累了就坐在街邊喝一口杏仁茶,咬一塊梅花糕,看著路上的行人來來往往。很多地方的建築都是仿古董建築的,洛陽老街卻是純粹的原汁原味。沒有富貴人家留下的廳堂大院,只餘普通百姓的人間煙火,輕易能嗅到那遙遠的紛呈與彷徨。老街就是這個樣子,像是兩個不同時代自然又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走近洛陽老街,走近中國人心中濃濃的鄉情。或許每個人的心中都保留著一條泛黃的老街,狹窄的街道、斑駁的木門、模糊的記憶,匯集了一地最有價值的老物件和好味道,深深紮根在兒時的記憶中。
這是一份溫情脈脈的保留,中國人心底永遠都埋藏著對「家鄉」的向心力,無論身處何處,一聲「老鄉」也總能如一雙有力的手,給予底氣、踏實與溫暖。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詩人這樣描述。洛陽老街承載的,不只是一個人的回憶,一座城的回憶,還有每個人都能讀懂的故鄉。仿佛曾經在這樣的地方出生,在這條老街中長大,也曾在屋簷下劈柴生火,再煮上一壺熱茶,然後耐心地等待落日與歸人,聽雨滴敲打瓦片,打磨著平淡而真實的歲月。
平平淡淡的是老街,也是鄉情。無論我們走了多久,走了多遠,她都一直在,等你放慢腳步,放慢靈魂,與當初那個純粹的自己,在有生之年欣喜地相逢。她沉澱了千年的歷史,悠久而長遠的氣息依舊存在,留下斑駁的痕跡。如今的洛陽老街,依然是我們心靈的寄託,承載著新人舊憶。
文化的源頭是怎樣的面容?鄉情承載於何物?帶你走近洛陽老街,踏上一場尋蹤之旅,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答案。
「人傑地靈,中華地名」!
感謝觀眾朋友們觀看本次節目,下期再見!
(海南僑中高一(3)班 鄧樂怡;指導老師 徐永清)
帶你走近銅鼓嶺
親愛的朋友們:
大家好!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美麗富饒的華夏大地,上下五千年燦爛的歷史文化,都隨著歷史的滌蕩,歲月的沉澱,演變成一個個雋永的地名,而每一個地名後面,都寄託著一方人的鄉土情懷。
在中國的最南端,有一方美麗的小島——海南島,它靜靜地臥在南海的懷抱裡,守衛著祖國的南大門。這裡四季如夏,鮮花常盛,椰風海韻,碧海藍天,宛如一顆浩渺海天中的璀璨明珠。今天,我就帶領大家走近這顆浩海明珠,領略這片南濱風光中的一片競秀群峰——銅鼓嶺。
銅鼓嶺位於海南省文昌市的一個小鎮。銅鼓嶺的山,銅鼓嶺的水,銅鼓嶺的風土人情滋養著一代代銅鼓嶺人長大。銅鼓嶺西連土地,東接南海,綿亙二十餘裡,與淇水灣、月亮灣、石頭公園、寶陵河、雲龍灣、大澳灣等共同組成一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38米高的主峰不僅在一片海濱平原中贏得了「瓊東第一峰」的稱號,更是吸引了無數先人的好奇,他們秉著對自然由衷的熱愛與敬畏,為這片山美石奇之地編織了一個個美麗動人的傳說。
在那封存著許許多多童年記憶的夜晚裡,那個有關銅鼓嶺的動人傳說總是在我們的耳畔流連。在傳說裡,有關山、關海父子,他們相依為命,開墾荒地,面對海潮的侵襲,他們壘石鎖海,制服惡浪,為民除害。儘管海怪興風作浪,一次次衝毀關氏父子辛苦壘起的海堤山石。但是他們沒有放棄,最終擊退了海潮。在傳說裡,關氏父子的行為感動了張果老,他從乾坤袋中取出十八座山,形成了現在群峰疊嶂、連綿起伏蔚為壯觀的「銅鼓嶺」。
在這裡,一輩又一輩的人們訴說著我們的先人與天鬥、與地鬥的精神,他們身上彰顯著中華民族勤勞樸實的民族品行;他們不畏艱難、砥礪前行,踐行著中國古人樸素的生態觀。關氏壘石鎖海,愚公移山闢路,這兩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先人以這段傳說點綴青山,亦凝聚了勞動人民勇於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為我們描繪了人與生態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景。
銅鼓嶺—— 大美海南的鐘靈毓秀之地!
【來源:南海網海南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