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而尤精詩詞。
她的詞作獨步一時,流傳千古,被譽為「詞家一大宗」。
她的詞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多描寫愛情生活、自然景物,韻調優美,後期多慨嘆身世,懷鄉憶舊,情調悲傷。
因父親李格非在黨爭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連,被迫還鄉,與丈夫時有別離,這不免勾起她的許多思念之情,寫下了多首詞篇,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剪梅,詞牌名,又名「一枝花」「臘前梅」「臘梅香」「臘梅春」「玉簟秋」「醉中」等,雙調小令,六十字。
上片寫獨居生活: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粉紅色的荷花已經凋謝,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蓆帶著秋的涼意。解開綾羅裙,換著便裝,獨自登上小船。
紅藕,紅色的荷花。玉簟,光滑似玉的精美竹蓆。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蓆,透出深深的涼秋。
人去席冷,紅顏易老,萬物蕭疏,詞人觸景生情,思夫之情更加縈繞胸懷,內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如何來消除這愁悶呢? 不如——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蘭舟,指小船。她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藉以消愁。昔日,也許是夫妻二人雙雙泛舟,而今獨自一人擊楫,怎不教她愁情滿懷?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仰頭凝望遠天,那白雲舒捲處,誰會將錦書寄來?雁群飛回來時,月光已經灑滿了西樓。
錦書,前秦蘇惠曾織錦作《璇璣圖詩》,寄其夫竇滔,計八百四十字,縱橫反覆,皆可誦讀,文詞悽婉。後人因稱妻寄夫為錦字,或稱錦書。錦書,從此成為書信的美稱。
雁字,群雁飛時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詩文中因以「雁字」來稱群飛的大雁。詞人因惦念丈夫行蹤,盼望錦書到達,於是遙望雲空,她盼望著送信的鴻雁能從雲中出現。
然而直至月已西斜,夜露浸涼,依然沒有鴻雁傳書,詞人愁不能去,相思依然。而鴻雁飛回之時,西樓灑滿了如水般澄澈的月光。
下片寫兩處相思: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落花獨自地飄零著,水獨自地流淌著。彼此都在思念對方,可又不能互相傾訴,只好各在一方獨自愁悶著。
相思纏綿,如水一般綿遠流長。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閒愁。
詞人既為自己的紅顏易老而感慨,更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讓它白白地消逝而傷懷,因而連用兩個「自」字,表達自己這種複雜而微妙的感情。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這是有情人的心靈感應,相互愛慕,溫存備致,她知道丈夫也在同樣思念著她,也同樣因離別而苦惱著。這種獨特的構思體現了夫婦二人心心相印、情篤愛深。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相思的愁苦實在無法排遣,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這是時時刻刻都在相思著啊。
從「眉頭」到「心頭」,完美地表達了「無計可消除」的相思之情由眉頭過渡到心頭是多麼迅速、短暫,通過臉部表情的剎那變化,將內心深處無形和無法抑制的情思傳神地表達出來。
這樣的感受,恐怕只有經歷真愛之人才能深深體會,只有經歷相思之苦才會刻骨銘心吧!千百年來,這一經典名句吟唱不絕,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