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2020-12-22 文化認知千千問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一>

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李清照《浣溪沙·閨情》

◎此詞當是易安早期作品。寫一位風韻秀的女子與心上人幽會,又寫信相約其再會的情景。人物的肖像描寫採用比擬、襯託、側面描寫的方法。語言活潑自然,格調歡快俊。李清照的詞作大概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和後期,即北宋之末與南宋之初兩個階段。前者以閨怨相思為主,後者則多表現出消極絕望的情緒來。但這首詞與這兩種風格都顯然不同,應該屬於詞人最早一批描寫純真愛情的詞作。當時的詞人尚處在少女年紀,對美好的愛情充滿嚮往,落到筆端,也豐富地體現了女性細膩的心思。

綜合全詞來看,詞人出色地發揮了女性思維的長處,在氛圍、比擬、畫面以及細節的捕捉上,都表現出了出色的藝術天分。詞中的女主人公,由於身處青春愛情之中,情緒難免波動,其性格也頗富變化。她倩然一笑,美麗活潑;眼波流轉,細膩羞澀;凝視花月,苦苦思戀;寫信抒懷,大膽追求。這些看似矛盾,實則反映了青春少女芳心初動時複雜的心理。在封建家長制婚姻的背景下,女主人公的追求是大膽的,也是美好的。這正寄寓了詞人對美好愛情的嚮往與追求。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二>

淚溼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水又斷,瀟瀟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李清照《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

◎這首詞是李清照路過昌樂(在今山東省)時,晚上在客館裡懷念姊妹而作。詞是在眼淚和歌聲中展開的。看,她哭得多麼傷心。絲綢的薄衫被淚水浸溼,臉上的脂粉也和在淚水中沾滿衣衫。她已經把著名的送別曲——《陽關三疊》唱過無數次了。《陽關三疊》即唐朝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她為什麼這樣難過地再三唱起送別曲呢?原來,就象綿延不斷的山嶺竟然斷裂了那樣,她和姊妹分別了。蕭蕭的細雨聲,更增添了她獨處客館的寂寞。這支她的姊妹在分別時唱過的歌曲,她每重新唱一遍,看來都能使她重新回味分別時的情義,這或許可以稍稍慰藉她那充滿思念的情懷吧!在上片中,作者通過「脂粉滿」的描繪,「千千遍」的誇張,「山又斷」的比喻,「聞微雨」的氣氛烘託,把我們引進了她雨中傷別的境界。詞的下片,從正面對她的心理作了更細膩的刻畫。「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她由於懷念分離的姊妹而心煩意亂,以至連飲酒話別時,杯中斟了多少酒也記不清了。

一般說來,同親人分手的種種情景,常常是難以忘懷的。特別是思念心切時,更會去搜索記憶。李清照在為傷別而努力回憶時,卻記不起飲別時的「酒盞深和淺」,可見她的思緒之亂了。回憶產生於思念,卻不能解除思念。她只好自我寬慰。「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蓬萊是神話中的海中仙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她在無可奈何之中,安慰她的姊妹,她到東萊去,離姊妹所住的地方,究竟不算太遠,還是可以通過寫信來致意的。在這裡,她用了大雁傳書的傳說,並且將東萊與蓬萊巧妙地加以聯想,表示了要和姊妹通信的願望。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三>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聲聲慢》

◎這首詞是在國破家亡、流落異地時寫的,詞中訴說了詞人孤愁無助、生意蕭條的處境,寄託了極其深沉的家國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詞的描寫純用賦體,寫了環境,寫了身世,寫了心情,並將這三者融為一體。詞中寫客觀環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風、飛雁、黃花、梧桐、細雨,這些景物都貫穿濃重的感情色彩,滲透著作者的主觀感受,創造了冷落、悽清、寂寞的意境。悽涼的景物一路寫下來越積越多,傷感越來越濃重,最後堆砌的愁苦迸湧而出……

詞中用了九對疊字,疊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前人稱讚她筆力很健。這些疊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經過作者錘鍊而得的,使寂寞、悵惘、痛苦的感情通過這些疊字的渲染得以盡情的表現。詞的語言通俗平易,雖是尋常語,但富有表現力,表現了深刻的內容。《聲聲慢》詞調可押平聲韻,也可押入聲韻,詞人選用了入聲韻,能夠很好地表達憂鬱的情懷,並多次運用雙聲字、舌音和齒音字,更加重了悽切悲苦的情調。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四>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李清照《鷓鴣天》

◎這首《鷓鴣天》詞是一篇盛讚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詞中,詠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為第一流者還僅此一篇。這首詞的筆法是很巧妙的。全詞自始至終都象是為桂花鳴不平,實際上是在抒發自己的幽怨之情。詞中正面描寫桂花的,只有開頭兩句。僅此兩句便把桂花的顏色、光澤、性格、韻味都寫盡了,為後面替桂花「鳴冤」、「正名」做好了鋪墊。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內在美,十分欣賞桂花的色淡味香,體性溫雅。所謂「何須淺碧深紅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無須淺碧深紅;如果徒有「淺碧深紅」便不能列為花中第一流。

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讓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其實,作者的詠梅、詠菊之作是不少的,這兩種花,論顏色,論風韻,確實不在桂花之下,她們的「妒」和「羞」恐怕還是因為她們沒有桂花那樣濃鬱的芳香吧?最後,作者更直接談及詠桂與情思的關係,她以非凡的藝術家的膽量和勇氣指責屈原的當年不收桂花入《離騷》是「情思」不夠的緣故。至此,作者既為桂花「正」了「名」,又抒發了自己的一懷幽情。實際上,那「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視塵俗,亂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寫照。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五>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這首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一些詞評家或稱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象」(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或讚賞其「精秀特絕」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它的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之物,對清秋季節起了點染作用,說明這是已涼天氣未寒時,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託出詞人情懷。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徵;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悽涼獨處的內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開頭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闋共六句,接下來的五句按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內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詞人因惦念遊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雲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於詞人心頭的。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之感。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閒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閒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個句式整齊、詞意鮮明的四字句,有一種脫胎換骨、點鐵成金的效果。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閒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首詩的結拍句,是歷來為人所稱道的名句。這裡「眉頭」與「心頭」相對應, 「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藝術上有更大的吸引力。當然,句離不開篇,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並非一枝獨秀。它有賴於全篇的烘託,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前後襯映,而相得益彰。同時,篇也離不開句,全篇正因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機的《草堂詩餘評林》稱此詞「語意超逸,令人醒目」,讀者之所以特別易於為它的藝術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相關焦點

  •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出自哪裡?詞的背後,隱藏著動人心弦的故事?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宋·李清照《一剪梅》宋代著名的女詞人,號稱易安居士的李清照,出身高貴,風姿綽約。北宋徽宗年間,一位妙齡少女,時年正值豆蔻年華,在一次難忘的旅程中,有過一次不經意的回眸。而這次經典的回眸,悄悄為她種下了愛情的萌芽!總有一首歌,可以念念不忘。總有一段情,可以百轉千回。
  • 最相思,一剪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詞牌名,又名「一枝花」「臘前梅」「臘梅香」「臘梅春」「玉簟秋」「醉中」等,雙調小令,六十字。上片寫獨居生活: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人去席冷,紅顏易老,萬物蕭疏,詞人觸景生情,思夫之情更加縈繞胸懷,內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如何來消除這愁悶呢? 不如——輕解羅裳,獨上蘭舟。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蘭舟,指小船。她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藉以消愁。昔日,也許是夫妻二人雙雙泛舟,而今獨自一人擊楫,怎不教她愁情滿懷?
  • 這位才華橫溢的女士李清照「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表達了另一種相
    這種情況下沒有計劃可消除,只是眉頭下,而是心裡。--宋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01含義這首詩寫於李清照嫁給她的丈夫趙明城市後不久,便離開了,他表達了獨自等待在家的孤獨,也表達了難忘的相思,徘徊在憂鬱中。
  • 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散憶《李清照》(下)
    李清照是一個戲曲舞臺上出現頻率較高的角色,京昆越豫黃梅等各大劇種都上演過《李清照》,李清照屬於大女主的戲,人物年齡跨度又很大,敢挑這個擔子的演員,不是劇種的領軍人,就是劇團的頂梁柱。每個扮演者都使出畢生所學來塑造這個人物,因此李清照這個人物仿佛是戲曲女演員的競技場。能與眾不同已經殊為不易,而脫穎而出就更加艱難了。
  • 十首唯美婉約詞: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在取材上,多寫兒女之情、離別之情;在表現手法上,多用含蓄蘊藉的方法表現情緒,代表詞人有溫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彥等。精選十首婉約詞,在詞人清新綺麗,風格綺麗的文字中看盡人生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1、《謁金門·風乍起》五代:馮延巳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閒引鴛鴦香徑裡,手挼紅杏蕊。鬥鴨闌幹獨倚,碧玉搔頭斜墜。
  • 欣賞周筆暢新歌《思愁》,重溫那句經典「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歌曲以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起歌,比較溫柔,輕快而舒適,有點像行雲流水一樣,一氣呵成。就像是在輕輕地訴說著女生的那種深深的思念、還有淡淡的哀愁,非常深情。高潮部分對應的也分兩部分,前半部分側重演繹「月滿西樓」。描寫了那個「靜靜駐守、撒著溫柔」的月亮,思念更加「喋喋不休」。
  •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匆匆逝去的韶華付給了無聲的流光,繁忙瑣細的煙火耗盡了嬌媚的容光,多少得到與失去淹沒在了夜色闌珊裡,多少萍聚萍散斑駁成了若隱若現的浮光掠影,幾多相思,幾許閒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雲中錦書,萬裡蓬山,八千裡路風與月,難抵清冷的枕邊,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思亦悠悠,念亦悠悠,愛亦繾綣,情亦蹁躚。
  • 原創|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匆匆逝去的韶華付給了無聲的流光,繁忙瑣細的煙火耗盡了嬌媚的容光,多少得到與失去淹沒在了夜色闌珊裡,多少萍聚萍散斑駁成了若隱若現的浮光掠影,幾多相思,幾許閒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雲中錦書,萬裡蓬山,八千裡路風與月,難抵清冷的枕邊,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思亦悠悠,念亦悠悠,愛亦繾綣,情亦蹁躚。
  • 絕代佳人李清照,宋代女詞人.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聲聲慢·尋尋覓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蝶戀花·上巳召親族》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 原創|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朗誦)
    匆匆逝去的韶華付給了無聲的流光,繁忙瑣細的煙火耗盡了嬌媚的容光,多少得到與失去淹沒在了夜色闌珊裡,多少萍聚萍散斑駁成了若隱若現的浮光掠影,幾多相思,幾許閒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雲中錦書,萬裡蓬山,八千裡路風與月,難抵清冷的枕邊,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思亦悠悠,念亦悠悠,愛亦繾綣,情亦蹁躚。
  • 紅藕香殘玉簟秋——千古詞人李清照
    全詞透過殘秋景象層層的描述,寫盡了李清照歷經離亂的苦楚,和憂患餘生的悲哀。通篇純用白描,層層鋪寫,滿紙嗚咽。所以歷代詞評家都稱之為「千古創格」、「絕世奇文」。此時已快到垂暮之年的李清照,還在終日漂泊。1132年,她在杭州結識了自稱是趙明誠好友的張汝舟。命運是否再次眷顧了這位才情恆溢的女詞人呢?
  • 李清照的一剪梅,暗喻開頭,深情結尾,驚豔了後世919年
    也許是一種傳承,也許是大文豪們都有這種相似的情感,南宋的一位女才子創作的一首詞也是異曲同工。下面介紹李清照的一剪梅,暗喻開頭,深情結尾,驚豔了後世919年。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宋代: 李清照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她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表達了什麼情感
    李清照其人其事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人,宋代婉約派詞代表作家。她早年生活優裕,南渡之後,一字過著寓居流離的生活,晚年遭際坎坷,所以詞從創作風格上看明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多描寫青少年時期生活,表現出她對大自然的喜愛或對愛情的追求和純真。
  • 李清照的一首《一剪梅》,寫盡相思之苦,引得無數人的追捧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在浩瀚的古詩詞世界中,李清照是特立獨行的存在,她擁有的成就不比像蘇軾,辛棄疾這樣的男詞人差,所以被後人稱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在古詩詞的地位跟南唐後主李煜不相上下,其實之所以能夠擁有這樣的成就,跟她從小的生長環境是息息相關的。
  • 李清照一首高仿詞陰差陽錯,超越了原創,流傳千古,還被選入教材
    他筆下的《嶽陽樓記》、《漁家傲·秋思》都是我們被老師一個一個抽背的名篇,雖然範仲淹流傳下來的詞作非常少,但是每一首都很著名,後來的李清照還模仿他寫了一首詞,成為了千古名篇,同樣,被選進了教材。範仲淹筆下寫「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那李清照筆下寫了什麼樣的佳作呢,一首《一剪梅》讓人心頭悸動。
  • 行書書法作品:才女李清照《一剪梅》、《如夢令》、《武陵春》詞
    李清照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女詞仙,她寫詞不以辭採取勝,而是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意。通俗中見典雅,具有自然淡雅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樸素之美的最高境界,在這一點上李清照開了一代詞人先河。李清照寫詞的風格多數以婉約而著稱,藝術手法上主要以白描手法,語言精煉凝重,清新自然,不受前人約束,自成一家。李清照的詞聲調和諧,旋律優美,很重視音律聲字,強調協律,善於運用錯綜變化的聲調韻律的不同節奏,來表達起伏變化的思想感情。
  • 李清照這首千古名作,堪稱經典
    但李清照的經典詞作《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或許最為合適。據李清照自己的《金石錄後序》所說,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給了有共同興趣愛好的趙明誠,婚後伉儷之情甚篤。然而婚後不久,其父李格非在黨爭中蒙冤,李清照受到株連,不得已與丈夫時有別離。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李清照將自己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化為了一首首動人的詞篇,這首《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 李清照的一首詞,寥寥幾句卻暗含心機,被稱為第一才女是有道理的
    李清照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女文人,被後人譽為「婉約詞之宗」。她文學知識淵博,尤長於詩詞文賦,並且精通音律書畫,待在閨閣時便已在宋代文壇嶄露頭角。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李清照猶如一顆耀眼的明珠,大放異彩。
  •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丈夫是誰?她有孩子嗎?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人物,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漢族人。  李清照因為自幼身在書香世家,且父親李恪藏書眾多,在這種濃厚的文化氣氛中,李清照受到家庭環境薰陶,從而打下了深厚的文學基礎。公元1128年 ,趙明誠死於建康太守任上,他的死給了李清照很大的打擊。國破家亡,獨自流離南方,生活慘澹,讓李清照倍感悽涼。這之後,李清照所寫詞作,多為悲嘆身世,情調感傷。  趙明誠去世後,李清照在生活與精神的雙重壓力下,嫁給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張汝舟。張汝舟在婚前對她溫柔解意,讓她感覺到了一絲暖意。
  • 應是綠肥紅瘦 | 李清照美詞共賞
    劇名來源於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如夢令》原文。電視劇好壞不去管它,我們且來重溫一下李清照令人動容的幾首詞。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 南宋女詞人。濟南(今山東濟南)人。長於詩、文、詞,兼書法、繪畫,且通音律。詩文筆力雄健,情辭慷慨。詞則繼承婉約派風格,南渡前以造語新麗見稱,南渡後以情調悲涼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