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散憶《李清照》(下)

2021-02-13 美麗越劇

      李清照是一個戲曲舞臺上出現頻率較高的角色,京昆越豫黃梅等各大劇種都上演過《李清照》,李清照屬於大女主的戲,人物年齡跨度又很大,敢挑這個擔子的演員,不是劇種的領軍人,就是劇團的頂梁柱。每個扮演者都使出畢生所學來塑造這個人物,因此李清照這個人物仿佛是戲曲女演員的競技場。能與眾不同已經殊為不易,而脫穎而出就更加艱難了。

      離開越劇舞臺多年的何英能夠回來挑戰李清照這個角色絕對是勇氣可嘉,也是實力使然。當然她也完成得很好。其他人的李清照感覺是在演李清照,而何英版的李清照則感覺就是李清照本尊。我覺得重要的原因是何英與李清照內在氣質的契合。未演李清照之前,很多人都認為何英是越劇舞臺上扮演李清照的最佳人選。這不是無緣無故的,二人有著很多的共同點。

     首先都有著舉世公認的天賦才華,而且這種才華形成了骨子裡的自信。李清照自不必說,而何英則是早早地被視為能夠創造新流派的年輕人,連她的老師一代宗師傅全香都說:「真假聲結合的問題我沒有解決好,而何英解決好了,我要向她學習」。何英五朵金花時期的作品個個是越劇舞臺的經典形象,何英更是無數越迷心中永遠的白月光。何英本人當然是謙虛的,但她也是清楚自己的優秀的,有這份自信打底,便自然有一份「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

      其次何英與李清照的經歷也有相似之處,李清照的人生因為生逢亂世,被分成了南宋與北宋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而何英則在經歷過五朵金花的芳華盛開之後,獨自遠赴美國重頭再來。雖然與亂世飄零並不一樣,但那份背井離鄉的孤單感、一個人努力的無助感,對於她塑造角色肯定有不少的幫助;

      最關鍵的一點則是何英和李清照(劇中的李清照)性格的相似。都有一種對於世俗價值觀的疏離感。比如劇中小女孩兒說:「有一個叫李清照的女人,讀了一輩子書,到頭來,還是連個家都沒有」,李清照只是微微一笑說,畫外音說:「我是連個家都沒有,可是我有的你們有嗎?」

      何英在一次採訪時說:「當大家都覺得我很好的時候,我不覺得我有什麼好,當大家覺得我很差的時候,我又覺得比我差的人多著呢」。仔細品品,是不是有一種異曲同工之妙?那是一種骨子裡的不流於俗的見識,不怕不被認同的自信。應該說在精神世界的層面,演員何英與劇中人李清照是高度契合的。有了內在氣質的基礎,何英的李清照已經成功了一大半,更何況何英還有外在的演技

     關於何英的演技。一直一來似乎有個誤解,就是因為由於何英個人氣質的獨特。似乎給人演技一般的印象。但是仔細去分析,何英的楊三春、崔鶯鶯、李清照三個角色,難道有半點相似之處嗎?如果不是有精湛的演技作為後盾,怎麼能夠塑造出這麼多迥然各異的人物形象?只不過何英的演技不是表面化的讓人一眼看出的技巧。而是在深刻理解人物的基礎上,化有招為無招,看似不動聲色,但其實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都滲透著對角色的理解與塑造。而理解的深度則決定著何英塑造角色的深度。比如表現老年李清照,她並沒有像一般的演員一樣用駝背彎腰來表達人物的老年感;何英的李清照,即便是老了,依然是頭髮紋絲不亂,儘量腰板兒挺直,只是腳步放慢了,籠著袖,像是老年人畏寒的樣子。我覺得這更符合李清照的形象,雖然老了,雖然貧病交加。但畢竟是貴族出身,她會儘量注意自己的儀態,講究自己體面的形象。這是一種文化積澱的修養。這種細節的塑造正是何英版李清照的獨特之處。

     何英版的李清照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是情感表現的克制。無論是親密還是悲痛,都比較少用外化的動作與聲腔。與趙明誠之間,哪怕是久別重逢,哪怕是恩愛最濃時,也沒有過於親密的擁抱動作。她的愛意,更多是通過溫柔的眼神來表示。那種親而不暱、敬而不遠的感覺,使得人物有一種難得的書卷氣與自尊自重的身份感,與李清照知識分子女性的身份是相符的,也符合李趙二人相互尊敬、相互欣賞的情感基調。

      對於悲痛的表達何英也是克制的,只有在獄中獨自一人唱「小風疏雨蕭蕭地,更催下淚千行」時流下過眼淚,其餘的時間無論是多麼困頓的局面,她都沒有用痛苦或者流淚來表達人物內心的悲傷。因為李清照內心是強大的,更是自尊自重的,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她都會儘量保持自己優雅得體的一面,而不是把自己的情感暴露在外人面前。只有在不為人知的獄中深夜,想起陰陽兩隔的夫君,才會流露出女性脆弱的一面。用哭傳情是戲曲的優勢,是容易的。但是何英捨棄了這一常用手段。顯然是經過自己的思考,雖然劍走偏鋒,但是卻體現了自己對李清照的理解,實現了更深層次的人物塑造。

     要實現大道至簡、深情不言的藝術境界,其實需要更多更豐富的細節來進行情感的表達。比如眼神,說到眼神的表達,在李清照從青州奔赴建康,卻見到趙明誠納妾的一場戲中有著精彩的演繹。初見趙明誠的時候,滿眼都是欣喜,加快的腳步表達了她急切見到丈夫的心境。但是在趙明誠迎上來的時候。李清照有一個動作的減速。因為她發現了氣氛的不對而陷入了遲疑,她的手也從趙明誠的手中慢慢地抽離,這種抽離是緩慢的,因為她還不能確定。當聽到張汝舟賀喜趙明誠大小夫人齊相聚的時候。她慢慢地轉過了身子,將後背留給了趙明誠。一方面體現了她不想讓外人看到自己的傷感,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與趙明誠的情感已經受到了傷害,那種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覺一下子湧上心頭,她緩緩地張望周邊的一切,眼神中的悲傷溢於言表。當她看到端坐於洞房中的小妾的時候,眼神開始變得痛苦而迷茫。趙明誠在身後無論怎樣解釋,她都不肯轉身面對他,而當趙明誠強行來到她面前表白,李清照又緩緩地轉向另一邊,依然是目向遠方,將後背留給了夫君。久別重逢,一路風霜,理應千言萬語,但此情此景,卻只能淡淡地說一句:「明誠,歸來堂金石,我給你送來了」。趙明誠激動地拉著李清照的手,李清照卻如同觸電般的,將手迅速抽出,因為曾經熟悉的雙手,瞬間覺得如此陌生。哪怕是心底翻江倒海,表面依然保持著冷靜與風度,因為她需要給丈夫面子,也要符合當時的世俗規範。原以為夫妻真的能以金石為後,但終究抵不過傳宗接代的壓力。心愛的夫君,不再是自己一個人的了。一句「你心愛的初唐白瓷碎了」。一語雙關,趙明誠不可能不懂,但卻只能裝作不懂。李清照望著近在咫尺的趙明誠,眼神中的蒼茫卻像穿透了千山萬水,看到了曾經相親相愛的往昔,眼前人熟悉又陌生。她終於見到了他,那麼近卻又那麼遠。

      這麼一大段戲,那麼劇烈的情感變化。何英沒有唱段,念白也只有兩句。但演技可謂行雲流水,妙到毫巔,她就用緩緩的轉身、用不斷變化的眼神、用緩慢滑落、迅速抽離的手來一絲絲抽絲剝繭般地,表達李清照內心的痛苦。連背影和水袖都是滿滿的戲。這只是一個片段,而整部作品,何英都保持著這樣的高水平。

     何英的李清照是獨特的和不可複製的,可以說是內外兼修,形神兼備。這與她本人和李清照的契合度有關,也與其深厚的藝術修養和高度的敬業精神是分不開的。為演李清照,據說其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李清照這個人物形象是何英送給戲迷的最好的禮物,值得永久地珍藏和回味。


相關焦點

  • 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李清照《浣溪沙·閨情》◎此詞當是易安早期作品。寫一位風韻秀的女子與心上人幽會,又寫信相約其再會的情景。人物的肖像描寫採用比擬、襯託、側面描寫的方法。語言活潑自然,格調歡快俊。
  •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出自哪裡?詞的背後,隱藏著動人心弦的故事?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宋·李清照《一剪梅》宋代著名的女詞人,號稱易安居士的李清照,出身高貴,風姿綽約。北宋徽宗年間,一位妙齡少女,時年正值豆蔻年華,在一次難忘的旅程中,有過一次不經意的回眸。而這次經典的回眸,悄悄為她種下了愛情的萌芽!總有一首歌,可以念念不忘。總有一段情,可以百轉千回。
  • 這位才華橫溢的女士李清照「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表達了另一種相
    這種情況下沒有計劃可消除,只是眉頭下,而是心裡。--宋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01含義這首詩寫於李清照嫁給她的丈夫趙明城市後不久,便離開了,他表達了獨自等待在家的孤獨,也表達了難忘的相思,徘徊在憂鬱中。
  • 最相思,一剪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而尤精詩詞。她的詞作獨步一時,流傳千古,被譽為「詞家一大宗」。她的詞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多描寫愛情生活、自然景物,韻調優美,後期多慨嘆身世,懷鄉憶舊,情調悲傷。
  •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匆匆逝去的韶華付給了無聲的流光,繁忙瑣細的煙火耗盡了嬌媚的容光,多少得到與失去淹沒在了夜色闌珊裡,多少萍聚萍散斑駁成了若隱若現的浮光掠影,幾多相思,幾許閒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雲中錦書,萬裡蓬山,八千裡路風與月,難抵清冷的枕邊,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思亦悠悠,念亦悠悠,愛亦繾綣,情亦蹁躚。
  • 欣賞周筆暢新歌《思愁》,重溫那句經典「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歌曲以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起歌,比較溫柔,輕快而舒適,有點像行雲流水一樣,一氣呵成。就像是在輕輕地訴說著女生的那種深深的思念、還有淡淡的哀愁,非常深情。高潮部分對應的也分兩部分,前半部分側重演繹「月滿西樓」。描寫了那個「靜靜駐守、撒著溫柔」的月亮,思念更加「喋喋不休」。
  • 原創|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匆匆逝去的韶華付給了無聲的流光,繁忙瑣細的煙火耗盡了嬌媚的容光,多少得到與失去淹沒在了夜色闌珊裡,多少萍聚萍散斑駁成了若隱若現的浮光掠影,幾多相思,幾許閒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雲中錦書,萬裡蓬山,八千裡路風與月,難抵清冷的枕邊,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思亦悠悠,念亦悠悠,愛亦繾綣,情亦蹁躚。
  • 原創|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朗誦)
    匆匆逝去的韶華付給了無聲的流光,繁忙瑣細的煙火耗盡了嬌媚的容光,多少得到與失去淹沒在了夜色闌珊裡,多少萍聚萍散斑駁成了若隱若現的浮光掠影,幾多相思,幾許閒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雲中錦書,萬裡蓬山,八千裡路風與月,難抵清冷的枕邊,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思亦悠悠,念亦悠悠,愛亦繾綣,情亦蹁躚。
  • 7首古風|餘音曼曼,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浮生未歇浮生未歇演唱:音頻怪物有滄桑的韻味,不得不說很上心頭~再添加幾分蕭索的感覺,最後透紅塵的無奈和灑脫,就是一個停不下腳步的人唱給遠方愛人聽的。正所謂,無你處,無江湖?2.採薇演唱:HITA猶如詩經的風格,一脈相承,十分的自然,細聽生活的氣息和詩意,蔓延至眉頭,忍不住一皺。網友: 一聽就喜歡上了。很心動,很古風,很喜歡。歌曲裡,悠遠,清新,纏綿,歲月,聽過歌,甚至找到自己前世的影子!
  • 十首唯美婉約詞: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在取材上,多寫兒女之情、離別之情;在表現手法上,多用含蓄蘊藉的方法表現情緒,代表詞人有溫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彥等。精選十首婉約詞,在詞人清新綺麗,風格綺麗的文字中看盡人生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1、《謁金門·風乍起》五代:馮延巳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閒引鴛鴦香徑裡,手挼紅杏蕊。鬥鴨闌幹獨倚,碧玉搔頭斜墜。
  • 人入心情動心,那是永恆的眷戀;想你,思念的情才下心頭又上眉頭
    引語:人入心情動心,那是永遠忘記不了的存在,飛雪逝去花影現,落花成泥蕊成塵,心裡愛著,就是才下心頭又上眉頭的眷戀!
  • 周筆暢改編李清照的《一剪梅》
    周筆暢改編李清照的《一剪梅》 周筆暢《思愁》 詞:(宋)李清照,邱筠在 曲:錢雷 編曲:錢雷 演唱:周筆暢 歌曲歌詞
  •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枉凝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愛
    「枉凝眉」,這三個字就寫出了他們兩人共同的生命形態:是黛玉枉自蹙眉嗟嘆的無果,是寶玉枉費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牽掛,是寶黛愛情的攢眉千度、情緣也無路。後來,絳珠草只因尚未酬報灌溉之德、五內鬱結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才追隨神瑛侍者下凡投胎,希望以眼淚來償還他的甘露。 其實絳珠草所做的,只是為上一段緣進行一個收尾。
  • 不能公開的《一剪梅》,因為《一剪梅》是李清照寫給她丈夫的情書
    一剪梅宋 李清照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詩人偏說是「紅藕」那肯定不是指植物之藕,而是用藕來形容李清照自己紅潤白嫩的身體。「玉簟」:玉潤溫馨的高檔竹蓆。婚後的李清照儘管不是黃花閨女,但她如「紅藕」一般的玉體依然殘留著少女的芬芳,只可惜沒有愛人來陪伴,我李清照一個人日復一日地躺在溫馨舒適的玉簟上,不知不覺已到了秋天。
  • 每日記歌詞|李清照《一剪梅》
    這相思的愁苦實在無法排遣,剛從眉間下來,卻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二、記憶法記憶上面我們解析了《一剪梅》的全文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開始進入下一步,使用前面文章中教授的記憶法進行全文記憶。得到出生年月日的代碼之後,我們用串聯法編一個小故事就可以記住李清照的出生死亡時間了。這裡我們把易安居士、婉約派和丈夫趙明誠一起整合到這個小故事,我們可以這樣記憶:有一天李清照媽媽早上出門吃了油條和雞蛋,突然肚子痛起來原來是李清照要出生了,老闆趕集攔下路邊的黃色巴士送她媽媽去醫院。
  • 李清照這首千古名作,堪稱經典
    但李清照的經典詞作《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或許最為合適。據李清照自己的《金石錄後序》所說,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給了有共同興趣愛好的趙明誠,婚後伉儷之情甚篤。然而婚後不久,其父李格非在黨爭中蒙冤,李清照受到株連,不得已與丈夫時有別離。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李清照將自己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化為了一首首動人的詞篇,這首《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 李清照的一剪梅,暗喻開頭,深情結尾,驚豔了後世919年
    下面介紹李清照的一剪梅,暗喻開頭,深情結尾,驚豔了後世919年。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宋代: 李清照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南宋婉約派代表詞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她的詞作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多善用白描手法,語言清麗。1101年,16歲的李清照嫁給了趙明誠,婚後伉儷情深、甜蜜美滿。但美中不足的是她與丈夫時有別離,不免勾起其思念之情。
  • 李清照與趙明誠,浪漫與離愁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十八歲的李清照與二十歲的趙明誠結為夫妻。  關於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婚姻,民間還流傳一段佳話。據說,趙明誠一天在睡午覺時,夢中誦讀卷書,醒來時只記得三句話,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於是趙將這些信息告訴告訴了父親,那段時間正好是他父親為明誠擇妻的階段。父親為他解釋說:「汝得能文詞婦也。
  • 李清照《一剪梅》,讓她一舉成名,被無數人追捧,有何過人之處?
    此時,李清照,方年少。李清照靠《一剪梅》一舉成名,無數人追捧,有何過人之處?少年時的李清照,是幸運的。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她的父親,一代大學者李格非,不但自己學問好,同時能夠超越「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觀念,使女兒受到最好的教育。優雅的生活環境,京都的繁華景象,激發了李清照的創作熱情,年少時就開始在詞壇上嶄露頭角。
  • 李清照的成名作《一剪梅》,被無數人追捧,到底好在哪裡呢?
    最近費玉清的歌曲《一剪梅》在國外爆紅,這首上個世紀的歌曲,為什麼會在當下爆紅?其實最重要的是作品本身好,優美的旋律,還有唯美的歌詞,再加歌手獨特的嗓音,於是讓這首歌一夜之間在國外走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是宋朝最著名的才女,她的詞清新脫俗,同時又充滿了憂愁之感,在這首詞中她也是道盡了相思之苦,寫盡了一生的委屈。這首詞寫於早期,當時他正好與丈夫趙明誠剛剛結婚沒有多久,新婚燕爾,趙明誠卻是沒有陪伴在自己身邊,去到外面謀生,新婚離別,年輕人總是會傷感,李清照於是寫下了這麼一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