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一個戲曲舞臺上出現頻率較高的角色,京昆越豫黃梅等各大劇種都上演過《李清照》,李清照屬於大女主的戲,人物年齡跨度又很大,敢挑這個擔子的演員,不是劇種的領軍人,就是劇團的頂梁柱。每個扮演者都使出畢生所學來塑造這個人物,因此李清照這個人物仿佛是戲曲女演員的競技場。能與眾不同已經殊為不易,而脫穎而出就更加艱難了。
離開越劇舞臺多年的何英能夠回來挑戰李清照這個角色絕對是勇氣可嘉,也是實力使然。當然她也完成得很好。其他人的李清照感覺是在演李清照,而何英版的李清照則感覺就是李清照本尊。我覺得重要的原因是何英與李清照內在氣質的契合。未演李清照之前,很多人都認為何英是越劇舞臺上扮演李清照的最佳人選。這不是無緣無故的,二人有著很多的共同點。
首先都有著舉世公認的天賦才華,而且這種才華形成了骨子裡的自信。李清照自不必說,而何英則是早早地被視為能夠創造新流派的年輕人,連她的老師一代宗師傅全香都說:「真假聲結合的問題我沒有解決好,而何英解決好了,我要向她學習」。何英五朵金花時期的作品個個是越劇舞臺的經典形象,何英更是無數越迷心中永遠的白月光。何英本人當然是謙虛的,但她也是清楚自己的優秀的,有這份自信打底,便自然有一份「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
其次何英與李清照的經歷也有相似之處,李清照的人生因為生逢亂世,被分成了南宋與北宋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而何英則在經歷過五朵金花的芳華盛開之後,獨自遠赴美國重頭再來。雖然與亂世飄零並不一樣,但那份背井離鄉的孤單感、一個人努力的無助感,對於她塑造角色肯定有不少的幫助;
最關鍵的一點則是何英和李清照(劇中的李清照)性格的相似。都有一種對於世俗價值觀的疏離感。比如劇中小女孩兒說:「有一個叫李清照的女人,讀了一輩子書,到頭來,還是連個家都沒有」,李清照只是微微一笑說,畫外音說:「我是連個家都沒有,可是我有的你們有嗎?」
何英在一次採訪時說:「當大家都覺得我很好的時候,我不覺得我有什麼好,當大家覺得我很差的時候,我又覺得比我差的人多著呢」。仔細品品,是不是有一種異曲同工之妙?那是一種骨子裡的不流於俗的見識,不怕不被認同的自信。應該說在精神世界的層面,演員何英與劇中人李清照是高度契合的。有了內在氣質的基礎,何英的李清照已經成功了一大半,更何況何英還有外在的演技
關於何英的演技。一直一來似乎有個誤解,就是因為由於何英個人氣質的獨特。似乎給人演技一般的印象。但是仔細去分析,何英的楊三春、崔鶯鶯、李清照三個角色,難道有半點相似之處嗎?如果不是有精湛的演技作為後盾,怎麼能夠塑造出這麼多迥然各異的人物形象?只不過何英的演技不是表面化的讓人一眼看出的技巧。而是在深刻理解人物的基礎上,化有招為無招,看似不動聲色,但其實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都滲透著對角色的理解與塑造。而理解的深度則決定著何英塑造角色的深度。比如表現老年李清照,她並沒有像一般的演員一樣用駝背彎腰來表達人物的老年感;何英的李清照,即便是老了,依然是頭髮紋絲不亂,儘量腰板兒挺直,只是腳步放慢了,籠著袖,像是老年人畏寒的樣子。我覺得這更符合李清照的形象,雖然老了,雖然貧病交加。但畢竟是貴族出身,她會儘量注意自己的儀態,講究自己體面的形象。這是一種文化積澱的修養。這種細節的塑造正是何英版李清照的獨特之處。
何英版的李清照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是情感表現的克制。無論是親密還是悲痛,都比較少用外化的動作與聲腔。與趙明誠之間,哪怕是久別重逢,哪怕是恩愛最濃時,也沒有過於親密的擁抱動作。她的愛意,更多是通過溫柔的眼神來表示。那種親而不暱、敬而不遠的感覺,使得人物有一種難得的書卷氣與自尊自重的身份感,與李清照知識分子女性的身份是相符的,也符合李趙二人相互尊敬、相互欣賞的情感基調。
對於悲痛的表達何英也是克制的,只有在獄中獨自一人唱「小風疏雨蕭蕭地,更催下淚千行」時流下過眼淚,其餘的時間無論是多麼困頓的局面,她都沒有用痛苦或者流淚來表達人物內心的悲傷。因為李清照內心是強大的,更是自尊自重的,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她都會儘量保持自己優雅得體的一面,而不是把自己的情感暴露在外人面前。只有在不為人知的獄中深夜,想起陰陽兩隔的夫君,才會流露出女性脆弱的一面。用哭傳情是戲曲的優勢,是容易的。但是何英捨棄了這一常用手段。顯然是經過自己的思考,雖然劍走偏鋒,但是卻體現了自己對李清照的理解,實現了更深層次的人物塑造。
要實現大道至簡、深情不言的藝術境界,其實需要更多更豐富的細節來進行情感的表達。比如眼神,說到眼神的表達,在李清照從青州奔赴建康,卻見到趙明誠納妾的一場戲中有著精彩的演繹。初見趙明誠的時候,滿眼都是欣喜,加快的腳步表達了她急切見到丈夫的心境。但是在趙明誠迎上來的時候。李清照有一個動作的減速。因為她發現了氣氛的不對而陷入了遲疑,她的手也從趙明誠的手中慢慢地抽離,這種抽離是緩慢的,因為她還不能確定。當聽到張汝舟賀喜趙明誠大小夫人齊相聚的時候。她慢慢地轉過了身子,將後背留給了趙明誠。一方面體現了她不想讓外人看到自己的傷感,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與趙明誠的情感已經受到了傷害,那種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覺一下子湧上心頭,她緩緩地張望周邊的一切,眼神中的悲傷溢於言表。當她看到端坐於洞房中的小妾的時候,眼神開始變得痛苦而迷茫。趙明誠在身後無論怎樣解釋,她都不肯轉身面對他,而當趙明誠強行來到她面前表白,李清照又緩緩地轉向另一邊,依然是目向遠方,將後背留給了夫君。久別重逢,一路風霜,理應千言萬語,但此情此景,卻只能淡淡地說一句:「明誠,歸來堂金石,我給你送來了」。趙明誠激動地拉著李清照的手,李清照卻如同觸電般的,將手迅速抽出,因為曾經熟悉的雙手,瞬間覺得如此陌生。哪怕是心底翻江倒海,表面依然保持著冷靜與風度,因為她需要給丈夫面子,也要符合當時的世俗規範。原以為夫妻真的能以金石為後,但終究抵不過傳宗接代的壓力。心愛的夫君,不再是自己一個人的了。一句「你心愛的初唐白瓷碎了」。一語雙關,趙明誠不可能不懂,但卻只能裝作不懂。李清照望著近在咫尺的趙明誠,眼神中的蒼茫卻像穿透了千山萬水,看到了曾經相親相愛的往昔,眼前人熟悉又陌生。她終於見到了他,那麼近卻又那麼遠。
這麼一大段戲,那麼劇烈的情感變化。何英沒有唱段,念白也只有兩句。但演技可謂行雲流水,妙到毫巔,她就用緩緩的轉身、用不斷變化的眼神、用緩慢滑落、迅速抽離的手來一絲絲抽絲剝繭般地,表達李清照內心的痛苦。連背影和水袖都是滿滿的戲。這只是一個片段,而整部作品,何英都保持著這樣的高水平。
何英的李清照是獨特的和不可複製的,可以說是內外兼修,形神兼備。這與她本人和李清照的契合度有關,也與其深厚的藝術修養和高度的敬業精神是分不開的。為演李清照,據說其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李清照這個人物形象是何英送給戲迷的最好的禮物,值得永久地珍藏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