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八佰》劇照
一部姍姍來遲的電影《八佰》,將我們帶回83年前的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孤軍阻擊日軍的謝晉元,以及渡河獻旗的楊惠敏,再次激起了人們對英雄的敬意。然而由於歷史塵埃的遮蔽,有關「八百壯士」的一些細節顯得撲朔迷離,特別是有關楊惠敏獻旗的壯舉,更是真假難辨。
楊惠敏為八百壯士獻旗
筆者寫作本文,無意去做歷史考據,只想將楊惠敏寫的一本自傳《八百壯士與我》為讀者朋友作簡要介紹。
![]()
筆者藏有一本《八百壯士與我》,扉頁上的文字為「謹以此書獻給死守上海四行倉庫抗日的八百壯士之英靈」。全書分為10章共137節。各章標題分別為:「獻身『八一三』淞滬抗戰」「勇敢赴前線不顧生死」「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冒險犯難獻旗的一幕」「東戰場服務的回憶」「遭敵人通緝輾轉逃亡」「蔣夫人召見與武漢大會戰」「飛往美國遨遊世界一周」「我晉見了希特勒和甘地」「營救胡蝶慘遭冤獄」。其中最令人好奇的章節就是第四章「冒險犯難獻旗的一幕」,楊惠敏究竟是怎樣獻旗的?不妨摘錄一部分書中的記述:我將外衣脫去,把國旗緊緊地裹在我的內衣外面,再穿上制服。入夜以後,溜到茶葉大樓的俱樂部,這時英國衛兵與俱樂部裡的人差不多都認識我了,沒有遇到什麼麻煩,他們稱呼我「Number 41(四十一號)」。我們互相交換小禮物、籤名,甚至交換帽子,玩得很痛快。夜半以後,我便趁機溜出了茶葉大樓。夜空是黝黑的,遠處有英國衛兵走動的影子,馬路對面,四行倉庫大樓像一個巨人,凜然地俯視著我。我觀察了一下地形,若是溜過馬路,勢必要被左右的英國兵發現,而把我當靶子。四行倉庫樓下,有重重鐵絲網,我不能從昨天運送慰勞品的側門進去,那樣便會被英國兵發現。唯一的辦法,只有沿著樓下鐵絲網的工事,爬到另一面缺口,從窗子爬進去。主意打定,便準備爬過馬路。剛想起步,側面起了腳步聲,我機警地臥倒,一個英國士兵醉醺醺地在我身旁撒了一泡尿。等他走了,我便一寸一步地往前爬。爬過馬路,我急劇跳動的心剛穩定下來,忽然槍聲大作,我以為被敵人或是英國兵發現了,忙倒在戰壕裡不敢動,紅綠的火舌在我頭上飛舞,原來是白天的廣播引起了敵人的妒意,向四行倉庫發動進攻呢。好在敵人不敢過分放手進攻,因為隔河對岸,英租界矗立著一排大汽油桶,一顆子彈飛錯了方向,全上海市民即使連日本人也不例外,都要遭受浩劫。不久,槍聲沉寂下去,我又開始慢慢爬,終於爬到了東側的樓下,一根繩子自樓上垂下,王先生白天已通知守軍,我知道這根繩子是迎接我的,我拉動繩子,樓上的人迅速地將我吊進窗子。謝晉元團長、上官志標副團長、楊瑞符營長,還有好幾個高級軍官,早已在窗口迎接我。我脫下外衣,將浸透了汗水的國旗呈獻在他們面前時,朦朧的燈光下,復一群捍衛祖國的英雄,都激動得流下淚來了!謝晉元團長一把緊擁著我,大顆大顆的熱淚從他臉上流到我的臉上。這位百戰英雄,在敵人的炮火下沒有使他唉過半聲,這時卻泣不成聲地說:「勇敢的孩子,你給我們送來的豈僅僅是一面崇高的國旗,而是我中華民族誓死不屈的堅毅精神!」他立刻吩咐部下準備升旗,因為屋頂沒有旗杆,臨時用兩根竹竿紮成旗杆。這時東方已現魚肚白,曙色曦微中,平臺上稀落地站了一二十個人,都莊重地舉手向國旗敬禮,沒有音樂,沒有排場,但是那神聖而肅穆的氣氛,單調而悲壯的場面,卻是感人至深的,我一輩子永遠也不會忘記。四行倉庫的軍心大振,弟兄們臉上掠過幾個月來沒有的笑容,謝團長更是神採奕奕,他帶我參觀倉庫的工事,許多弟兄躺在血泊中呻吟,我問他:「你們打算守到什麼時候?」「死守!」他簡短有力的語調,令我感動得哭了,我要求說:「我求求你們,把你們的名字抄給我,萬一以後,全國的老百姓也好知道你們的名字!」他們抄了一張名單給我,這時槍聲又起了,謝團長送我走,我不肯走,我說:「讓我留下為你們服務!」他們堅持要我離開,說:「為了你的安全,為了你更可以為國家服務!」說著我又哭了起來,這時空中槍聲大作,謝團長開了朝蘇州河的邊門把我推了出去:「四十一號,我們永遠記得你,感激你,去吧,衝過去,跳下河!」我回頭看時,門已關上了,「嘎」的一聲,子彈從我身邊飛過,我知道這時再也不能遲疑了。我一個猛衝,躍下蘇州河,頭上的槍聲便大作起來,我知道敵人已發現我了。這時我平日的遊泳技術救了我,我深潛入水,遊至對河公共租界登岸,抬頭看時,蘇州河畔已站滿了人,紛紛向四行倉庫屋頂迎著朝陽招展的美麗國旗歡呼招手!
![]()
楊惠敏像
《八百壯士與我》說是自傳,其實並不完整,主要是從抗戰寫起,其家世、求學及晚年等都沒有提及,不妨略述一二。楊惠敏,江蘇鎮江人,1915年3月6日出生,淞滬抗戰爆發時她已年滿22周歲。抗戰時期,她曾就讀於國立中央技藝專科學校(簡稱技專)。該校成立於1939年初,校址設於四川樂山。當年在該校任教的程千帆先生在《桑榆憶往》中回憶說:「在1940年的2月,我就到了中央技藝專科學校去教語文……這個學校雖小,卻有一個很有名的女學生,名叫楊惠敏。上海淪陷時,謝晉元的一團部隊退守四行倉庫,堅決不投降,但是沒有國旗,不能表示還沒有淪陷的意思。這個楊惠敏,一個小女孩子,就在半夜裡冒著危險從蘇州河遊過去,把國旗帶在身邊,送給他們,又安全地遊了回來。第二天一早,就有國旗豎起來了,全國人民都歡欣鼓舞。我在技專的時候,這個女孩子也考到這所學校,後來宋美齡還接見過她。這麼一所不起眼的學校,有這麼個學生卻很有名。」據楊惠敏的同班同學、1940年3月考進技專皮革科的張文藪回憶:「當時楊惠敏正從美國宣傳抗日後歸國,後由教育部作為特派生插入我校我班,意外地與我成了同學。在課餘,我們常去校門外的岷江邊談論學習和工作……我們讀書的中央技藝專科學校大門外不遠即是岷江,我和楊惠敏常到江邊淺灘處學習遊泳。遊泳時,觸景生情,我詢問她當年泅過蘇州河向『四行孤軍』獻旗的情況,她把經過告訴了我。那時,樂山岷江上還有浮橋,我和楊惠敏在假日常走過浮橋到岷江東岸風景區去遊玩。」又說:「我們均未讀到畢業……我只讀了近一年半的時光。我於1941年5月去了重慶……我走後,楊惠敏大約在1941年底離別了樂山,後來她便到香港去了。」(據《樂山史志資料》1986年第1—4期合刊)楊惠敏去香港是受軍統局派遣,營救淪陷區的知名人士。由於押運女明星胡蝶的貴重物品時不慎遺失,楊惠敏吃了幾年牢獄之苦。1949年,楊惠敏來到臺灣,謀得教職,相夫(其夫為臺灣大學教授朱重明)教子,晚年遭遇車禍致癱瘓。1992年3月9日,楊惠敏去世,享壽78歲。
![]()
專注藏書文化20年
點擊圖片便捷訂閱2020年《藏書報》
商業合作或投稿
請發郵件至:lipuman@126.com
轉載:聯繫後臺 | 在線閱覽: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