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書裡的巾幗風華 | 楊惠敏為八百壯士獻旗的故事

2021-02-07 藏書報

電影《八佰》劇照


一部姍姍來遲的電影《八佰》,將我們帶回83年前的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孤軍阻擊日軍的謝晉元,以及渡河獻旗的楊惠敏,再次激起了人們對英雄的敬意。然而由於歷史塵埃的遮蔽,有關「八百壯士」的一些細節顯得撲朔迷離,特別是有關楊惠敏獻旗的壯舉,更是真假難辨。

 

楊惠敏為八百壯士獻旗


筆者寫作本文,無意去做歷史考據,只想將楊惠敏寫的一本自傳《八百壯士與我》為讀者朋友作簡要介紹。

筆者藏有一本《八百壯士與我》,扉頁上的文字為「謹以此書獻給死守上海四行倉庫抗日的八百壯士之英靈」。全書分為10章共137節。各章標題分別為:「獻身『八一三』淞滬抗戰」「勇敢赴前線不顧生死」「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冒險犯難獻旗的一幕」「東戰場服務的回憶」「遭敵人通緝輾轉逃亡」「蔣夫人召見與武漢大會戰」「飛往美國遨遊世界一周」「我晉見了希特勒和甘地」「營救胡蝶慘遭冤獄」。其中最令人好奇的章節就是第四章「冒險犯難獻旗的一幕」,楊惠敏究竟是怎樣獻旗的?不妨摘錄一部分書中的記述:我將外衣脫去,把國旗緊緊地裹在我的內衣外面,再穿上制服。入夜以後,溜到茶葉大樓的俱樂部,這時英國衛兵與俱樂部裡的人差不多都認識我了,沒有遇到什麼麻煩,他們稱呼我「Number 41(四十一號)」。我們互相交換小禮物、籤名,甚至交換帽子,玩得很痛快。夜半以後,我便趁機溜出了茶葉大樓。夜空是黝黑的,遠處有英國衛兵走動的影子,馬路對面,四行倉庫大樓像一個巨人,凜然地俯視著我。我觀察了一下地形,若是溜過馬路,勢必要被左右的英國兵發現,而把我當靶子。四行倉庫樓下,有重重鐵絲網,我不能從昨天運送慰勞品的側門進去,那樣便會被英國兵發現。唯一的辦法,只有沿著樓下鐵絲網的工事,爬到另一面缺口,從窗子爬進去。主意打定,便準備爬過馬路。剛想起步,側面起了腳步聲,我機警地臥倒,一個英國士兵醉醺醺地在我身旁撒了一泡尿。等他走了,我便一寸一步地往前爬。爬過馬路,我急劇跳動的心剛穩定下來,忽然槍聲大作,我以為被敵人或是英國兵發現了,忙倒在戰壕裡不敢動,紅綠的火舌在我頭上飛舞,原來是白天的廣播引起了敵人的妒意,向四行倉庫發動進攻呢。好在敵人不敢過分放手進攻,因為隔河對岸,英租界矗立著一排大汽油桶,一顆子彈飛錯了方向,全上海市民即使連日本人也不例外,都要遭受浩劫。不久,槍聲沉寂下去,我又開始慢慢爬,終於爬到了東側的樓下,一根繩子自樓上垂下,王先生白天已通知守軍,我知道這根繩子是迎接我的,我拉動繩子,樓上的人迅速地將我吊進窗子。謝晉元團長、上官志標副團長、楊瑞符營長,還有好幾個高級軍官,早已在窗口迎接我。我脫下外衣,將浸透了汗水的國旗呈獻在他們面前時,朦朧的燈光下,復一群捍衛祖國的英雄,都激動得流下淚來了!謝晉元團長一把緊擁著我,大顆大顆的熱淚從他臉上流到我的臉上。這位百戰英雄,在敵人的炮火下沒有使他唉過半聲,這時卻泣不成聲地說:「勇敢的孩子,你給我們送來的豈僅僅是一面崇高的國旗,而是我中華民族誓死不屈的堅毅精神!」他立刻吩咐部下準備升旗,因為屋頂沒有旗杆,臨時用兩根竹竿紮成旗杆。這時東方已現魚肚白,曙色曦微中,平臺上稀落地站了一二十個人,都莊重地舉手向國旗敬禮,沒有音樂,沒有排場,但是那神聖而肅穆的氣氛,單調而悲壯的場面,卻是感人至深的,我一輩子永遠也不會忘記。四行倉庫的軍心大振,弟兄們臉上掠過幾個月來沒有的笑容,謝團長更是神採奕奕,他帶我參觀倉庫的工事,許多弟兄躺在血泊中呻吟,我問他:「你們打算守到什麼時候?」「死守!」他簡短有力的語調,令我感動得哭了,我要求說:「我求求你們,把你們的名字抄給我,萬一以後,全國的老百姓也好知道你們的名字!」他們抄了一張名單給我,這時槍聲又起了,謝團長送我走,我不肯走,我說:「讓我留下為你們服務!」他們堅持要我離開,說:「為了你的安全,為了你更可以為國家服務!」說著我又哭了起來,這時空中槍聲大作,謝團長開了朝蘇州河的邊門把我推了出去:「四十一號,我們永遠記得你,感激你,去吧,衝過去,跳下河!」我回頭看時,門已關上了,「嘎」的一聲,子彈從我身邊飛過,我知道這時再也不能遲疑了。我一個猛衝,躍下蘇州河,頭上的槍聲便大作起來,我知道敵人已發現我了。這時我平日的遊泳技術救了我,我深潛入水,遊至對河公共租界登岸,抬頭看時,蘇州河畔已站滿了人,紛紛向四行倉庫屋頂迎著朝陽招展的美麗國旗歡呼招手!

楊惠敏像

《八百壯士與我》說是自傳,其實並不完整,主要是從抗戰寫起,其家世、求學及晚年等都沒有提及,不妨略述一二。楊惠敏,江蘇鎮江人,1915年3月6日出生,淞滬抗戰爆發時她已年滿22周歲。抗戰時期,她曾就讀於國立中央技藝專科學校(簡稱技專)。該校成立於1939年初,校址設於四川樂山。當年在該校任教的程千帆先生在《桑榆憶往》中回憶說:「在1940年的2月,我就到了中央技藝專科學校去教語文……這個學校雖小,卻有一個很有名的女學生,名叫楊惠敏。上海淪陷時,謝晉元的一團部隊退守四行倉庫,堅決不投降,但是沒有國旗,不能表示還沒有淪陷的意思。這個楊惠敏,一個小女孩子,就在半夜裡冒著危險從蘇州河遊過去,把國旗帶在身邊,送給他們,又安全地遊了回來。第二天一早,就有國旗豎起來了,全國人民都歡欣鼓舞。我在技專的時候,這個女孩子也考到這所學校,後來宋美齡還接見過她。這麼一所不起眼的學校,有這麼個學生卻很有名。」據楊惠敏的同班同學、1940年3月考進技專皮革科的張文藪回憶:「當時楊惠敏正從美國宣傳抗日後歸國,後由教育部作為特派生插入我校我班,意外地與我成了同學。在課餘,我們常去校門外的岷江邊談論學習和工作……我們讀書的中央技藝專科學校大門外不遠即是岷江,我和楊惠敏常到江邊淺灘處學習遊泳。遊泳時,觸景生情,我詢問她當年泅過蘇州河向『四行孤軍』獻旗的情況,她把經過告訴了我。那時,樂山岷江上還有浮橋,我和楊惠敏在假日常走過浮橋到岷江東岸風景區去遊玩。」又說:「我們均未讀到畢業……我只讀了近一年半的時光。我於1941年5月去了重慶……我走後,楊惠敏大約在1941年底離別了樂山,後來她便到香港去了。」(據《樂山史志資料》1986年第1—4期合刊)楊惠敏去香港是受軍統局派遣,營救淪陷區的知名人士。由於押運女明星胡蝶的貴重物品時不慎遺失,楊惠敏吃了幾年牢獄之苦。1949年,楊惠敏來到臺灣,謀得教職,相夫(其夫為臺灣大學教授朱重明)教子,晚年遭遇車禍致癱瘓。1992年3月9日,楊惠敏去世,享壽78歲。

 


專注藏書文化20年

點擊圖片便捷訂閱2020年《藏書報》

商業合作或投稿

請發郵件至:lipuman@126.com

轉載:聯繫後臺 | 在線閱覽: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給「八百壯士」獻旗楊惠敏的傳奇一生
    而此時電影《八百壯士》正作為政策片在轟轟烈烈地宣傳著,全臺大賣。孫元良貴為退休將軍,依舊如此烈性,而楊惠敏的耿直個性,由此可見一斑。直到這時,《八百壯士與我》一書終於重新出版,並發行到一些學校中,成為學生學習的典範。
  • 「八百壯士」說法從哪兒來?楊惠敏渡河獻旗是真是假? 看《八佰》前你要搞清的幾個問題
    「八百壯士」的說法從哪兒來的?四行孤軍究竟共多少人?孤軍消滅了多少日軍?女童軍楊惠敏渡河獻旗是真是假?隨著電影《八佰》的熱映,1937年淞滬會戰中謝晉元率領的「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孤軍阻擊日軍的壯舉再次激起了人們對英雄的敬意。然而由於歷史塵埃的遮蔽,有關四行孤軍的一些細節總顯得撲朔迷離。
  • 英雄身後,總有悲涼的回音:四行之後的八百壯士和楊惠敏的故事
    一如希臘神話裡尤裡西斯漂泊的旅程,是死生的考驗,卻是另一部史詩的開首。八百壯士的最後一幕,無論是1975年臺灣版的《八百壯士》,還是2020年的大陸版《八佰》,都是結束在歷經槍林彈雨,穿過那一條生死交界的橋,在壯烈的拼搏之後,讓八百壯士最終得以達到英租界,得了一條生路。然而,後來倖存的三百多個壯士,和那個女童子軍楊惠敏,卻在後來的旅程歷經磨難,漂泊天涯,流浪死生。
  • 《八佰》:八百壯士不需要神話與謊言來拔高
    獻旗事實過程大致如下:看到倉庫沒有國旗,守軍可能告知了88師;88師又告知了租界內的上海商會;上海商會便安排童子軍楊惠敏等人送旗;送旗時甚至是先乘車通過新垃圾橋,然後進入四行倉庫內的,而不是冒著槍林彈雨於夜間泅水送去的,而且,送旗那一天,楊惠敏往返倉庫有兩次,都很順利。
  • 《八佰》裡的女主角楊惠敏,去歐洲見過希特勒,被林青霞驚為女中豪傑
    書中將獻旗經過繪聲繪色地道出,充滿了傳奇色彩。但無論是獻旗的準備、時間還是內容都與其他報導記載有較大差異。曹志功的《楊惠敏渡河獻旗之真相》一文中這樣寫道:……在八百孤軍固守四行倉庫後,某日上午我忽接得一電話,謂系四行孤軍打來,對方自稱謝晉元,謂該軍擬在所守倉庫之屋頂上懸一中國旗,以示與附近太陽旗有別,唯庫中無較新者,囑設法送一新旗去。
  • 評《八佰》:八百壯士不需要神話與謊言來拔高
    獻旗事實過程大致如下:看到倉庫沒有國旗,守軍可能告知了88師;88師又告知了租界內的上海商會;上海商會便安排童子軍楊惠敏等人送旗;送旗時甚至是先乘車通過新垃圾橋,然後進入四行倉庫內的,而不是冒著槍林彈雨於夜間泅水送去的,而且,送旗那一天,楊惠敏往返倉庫有兩次,都很順利。
  • 歷史上為「八佰」孤軍中獻旗女英雄的塑造與升華
    加上當時社會各界的宣傳,以及獻旗故事地不斷擴散,楊惠敏本人也被當時的輿論界塑造成一位獻旗英雄,被譽為「國旗魂」。其實在當時,獻旗的過程中也有其他的上海市民參與其中,為什麼事後只宣傳了楊慧敏一人呢?「八百壯士」在與日軍激戰四晝夜奉命撤離四行倉庫後,楊惠敏也於1938年3月初轉戰到當時的國防中心武漢。當時日軍已經做出進攻武漢的態勢,武漢保衛戰即將打響。為了振奮人心,鼓舞士氣媒體進一步開始挖掘獻旗事跡。
  • 楊惠敏成為英雄之後的故事
    1937年11月1日,國民黨八八師五二四團團長謝晉元及其部下奉命自四行倉庫撤入上海租界,被租界當局軟禁在孤軍營。此前為他們送去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楊惠敏一度以童子軍志願者的身份出入孤軍營,為營內的壯士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但隨著上海時局日益惡化,因為擔心遭到漢奸報復迫害,楊惠敏最終選擇離開上海,輾轉來到武漢。在後方,她因為此前的獻旗事跡受到人們熱烈歡迎。
  • 《八佰》獻旗女孩楊惠敏:高光時蒙冤獄4年,晚年遇車禍癱瘓至終
    楊惠敏送國旗的時候自然想不到四行倉庫的勇士們能全身而退,更想不到自己的行為能引起極大關注,從而進入人生最高光的時刻,所以說這是一種完全不為名利的義舉。歷史需要這樣一個振奮人心的故事,而她恰巧成為了故事的主角,並且很好地完成了任務,單憑這一點就值得我們敬佩。
  • 對比《八百壯士》,《八佰》淡化謝晉元、楊惠敏,故事性更弱了
    但是正因為這樣,與《八百壯士》相比,《八佰》顯然故事性弱了不少。在《八佰壯士》中,有著明顯的開始、過程、高潮、結束,而在《八佰》中這些都被弱化,如果《八百壯士》是記敘文的話,那麼《八佰》就是散文。02.另外與《八佰壯士》不同,就是主角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八佰壯士》中有著明確的男女主角,一個是謝晉元,一個是楊惠敏。
  • 楊惠敏:22歲成為抗戰形象大使,老年時仍不忘罵電影明星胡蝶
    上世紀的1976年,她因飾演影片《八百壯士》裡的女主人公楊惠敏,而獲得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影片中,1937年,楊惠敏作為中國女童子軍,在日軍的炮火下,衝過英租界,拼命遊過蘇州河,將國旗獻給死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就是從林青霞與楊惠敏的一張照片中,看到了老年的楊惠敏。
  • 《八佰》冒死送旗的女孩,事後卻被明星胡蝶所陷害,蒙冤落獄4年
    此次電影主要講述淞滬戰爭最後一段戰役----四行倉庫保衛戰,影片裡講述八百孤軍,實際上只有400多人的戰士英勇抗擊日寇,守護四行倉庫。整部電影而言,算是在國產戰爭影片中製作精良,無論是視覺衝擊,還是人物表演,可謂處於較高水平。
  • 《八佰》:四行倉庫上的那面旗子,是如何被楊惠敏送上去的?
    1975年版的《八百壯士》中,飾演楊惠敏的林青霞正是按照這個說法演繹的,也因此傳播非常廣。另一種說法是,謝晉元致電第八十八師,請求上級想辦法送一面旗子來鼓舞士氣,師部於是把這個任務交給上海商會,商會隨著將獻旗的任務交給了童子軍服務團團員楊惠敏。楊惠敏接受了這個任務並從思想倉庫以東的公共租界進入四行倉庫。
  • 《八佰》裡楊惠敏三根手指敬禮到底啥意思?
    作者:李嘯天《八佰》裡,為八百壯士英勇送國旗的女童軍楊惠敏,在關注旗幟升空的過程中,舉手行禮。這一幕看得人熱血沸騰,是全片最激越人心的鏡頭之一。不過,引人注目的是,楊惠敏敬禮時的手勢,並非五指併攏,而是收起了小指與大拇指,只有中間的三根手指併攏直伸。
  • 死守四行倉庫八百壯士後來怎麼了?揭英雄們的悲慘結局
    死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後來怎麼了? 先前電影《八佰》欲參加上海電影節的開幕,卻因「技術問題」而取消,引發各界熱議。這部電影是翻拍八年抗戰時期的「四行倉庫保衛戰」,這場戰役最為人知的莫過於被稱作八百壯士的國軍竭力死守,拖住日軍的猛烈攻勢,一舉粉碎了日本三月亡華的野心。 而這場戰役也成功締造了2位英雄,包括帶領戰士們死守四天四夜的謝晉元中校團長,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送國旗進入戰場並帶出了八百壯士名單回租界的女童軍楊惠敏。但你知道這些戰士後來怎麼了嗎?
  • 童子軍楊惠敏:真的泅渡送旗了嗎?其實情況並不是這樣,後來她被捕...
    於是就與營長楊瑞符商量後,通過88師參謀長張柏亭聯繫到上海商會秘書長嚴謬聲,請他安排送一面青天白日旗過來,上海商會得到消息後急忙趕製了一面軍旗,嚴謬聲把上海童子軍的團長葉春年請來,讓他找人完成送旗這一任務,當時的女童子軍楊惠敏自告奮勇接下了這個九死一生的任務,並連夜泅渡蘇州河到四行倉庫,將旗幟送到謝晉元手中,楊惠敏冒死獻旗的壯舉,轟動了整個上海灘,她的事跡和照片登上了上海各大小報紙的頭條位置,一時間轟動海內外
  • 《八佰》謝晉元八百壯士死守世行倉庫 電影情節與歷史真相的考證
    雙方戰力懸殊,國軍損失慘重,至10月底撤出上海,蔣介石留下了一個加強營;4百多人繼續死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讓南岸租界的中外人士看到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決心,目的是希望爭取國際幹預,讓日軍停止侵略,電影就是以這段故事為藍本。
  • 83年前,15歲小姑娘成為「獻旗英雄」,又為何蒙冤入獄,結局如何
    83年前,15歲小姑娘成為「獻旗英雄」,又為何蒙冤入獄,結局如何1937年10月29日清晨,在"八百孤軍"據守的四行倉庫屋頂上,一面巨幅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高高飄揚。在四周插滿太陽旗的情境下,這面紅旗顯得格外耀眼。它彰顯了孤軍將士奮戰到底、誓死不退的決心,同時也向全世界展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敵、永不屈服的英雄氣概。
  • 八佰壯士奔北坡-1975年《八百壯士》影評
    不過,這個八百壯士的故事可絕對不是第一次在銀幕中被呈現了。1937年八百壯士事件的轉年,歷時兩個月的短暫拍攝,1938年的《八百壯士》便在武漢首映,獲得極佳的反響,激勵了人民抗日的熱情。而在1975年,中國臺灣地區又拍攝了同名電影《八百壯士》,更詳細地描述了國民黨八十八軍五二四團駐守四行倉庫堅守四個晝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