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領導機構正式成立,李作成任陸軍司令員,劉雷任陸軍政治委員。2016年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司令部正式成立,這意味著我國結束了陸軍內部長久沒有司令員的局面,標誌著解放軍軍力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
要知道,我軍在建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設置陸軍司令員,而作為後起之秀的「海軍」和「空軍」,以及「火箭軍」都有著自己的司令員。陸軍作為我國歷史最為悠久的軍種,沒有司令員似乎說不過去。
我國陸軍成立於1927年8月1日,是我軍中歷史最為悠久的軍種,也是解放軍的中堅力量。隨著時代的發展,陸軍已經發展為一支具有強大火力、突擊力和高度機動能力的諸多兵種合成軍種。
然而,如此強勁且歷史悠久的陸軍在軍改前卻一直沒有設置司令員,這是為何?
這其中有三個原因。
第一、歷史原因
陸軍成立時間較早,早在建國之前就已成立,而現有的空軍、海軍等部隊都是在1949年以後才成立的,而且成立之初大部分兵力都是由陸軍分離出去的。就像當初空軍司令劉亞樓曾說過:「空軍是陸軍的兒子。」就是這個道理。
而當時指揮陸軍的是軍委的各個部門,對於陸軍的基本情況和遺留問題也是十分清楚的,所以沒有必要再設立新的陸軍司令部了,這樣也可以起到精簡機構的作用。
第二、技術原因
陸軍自建國前,就一直是我軍的中堅力量,為祖國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可在建國初,陸軍並不算是一個技術含量較高的兵種。但海軍、空軍、二炮等部隊都是技術含量較高的技術性兵種,因此,這些部隊需要組建一個單獨的領導機關來管理其業務。
因此,在軍改前,陸軍才一直沒有司令員,另外,陸軍司令員的職務從某種程度上一直由我軍四總部共同扮演。
不過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對未來高科技戰爭的形式需要,陸軍也逐漸發展成為了一個技術性較高的軍種,組建單獨的領導機關也是必須的了。
第三、戰略原因
2016年軍改之前,我國一直奉行的都是大軍區制度,且七大軍區的劃分都是以陸軍為基礎的、以防衛全國七大區域為己任。每個軍區下轄有2到3個集團軍,且擁有若干支援部隊,可以說是召之即來,來之必戰,戰之必勝的。
但這種體系存在一個問題,因為沒有嚴格劃分軍令、軍政體系,所以兩者交叉重疊,在戰時就會出現很多問題,甚至相互制約,幹擾。
因此,我國在建國之初就省略了陸軍司令部,各大軍區直接歸屬軍委和總參謀部領導,這樣也減少了軍令和軍政體系的幹擾問題。
正是這三個原因,我國在建國之後才會一直沒有設置陸軍司令部。如今,陸軍司令部已經正式成立,這也代表著我國結束了「陸軍主義」時代,換言之,就是海軍、陸軍、火箭軍、空軍以及戰略支援部隊平級,陸軍與其他兵種同屬一個地位。
陸軍司令部的成立,也代表著我軍的作戰模式將會發生巨大的改變。從舊有的陸軍為作戰主導力量,海軍空軍作為戰輔力量的模式,轉為陸、海、空、火箭、支援部隊五個軍種齊頭並進,按照戰略要求聯合作戰的模式。
如今,解放軍陸軍部隊不論是裝備,還是火力、突擊力和信息化,都處於世界第一梯隊之列。相信隨著我軍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發展,陸軍的力量會變得更加強大,加油,中國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