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老北京人,有誰還能吃著爆肚和王致和臭豆腐,還喝豆汁?

2021-01-18 北京範兒

生活在北京的老北京人,也沒有這麼吃的呀。為什麼這麼想呢?怎麼那麼重口味呢?我在這想跟大家聲明一點。北京人沒有這麼重口味,吃東西沒有這麼狼虎。那都是沒有到過北京的人臆想中的形象。

我也明白,有很多人,尤其是南方的朋友,對北京的小吃嗤之以鼻,尤其是看著滷煮和炒肝兒,還有麻醬麵的時候,都會皺著眉頭說,太膩了,你們怎麼吃得下。呵呵,是很膩,我們也知道。所以,我們也不是天天吃呀。說到這裡的時候,有很多朋友是不是有一個誤解。就是我們北京人天天都吃這些動物內臟。

其實是不對的。我們也是偶爾去吃一下。我們年輕人就吃得更少了。至於說到豆汁兒,如果不是老城區的北京人,人家也不喝。豆汁兒的受眾,一個是上歲數的老北京人,一個是城區的老住戶。所以,這個品種的小吃將來就會隨著老人的老去而消失。因為越是正宗的豆汁兒越是賣的便宜,利潤也低。新一代的傳承人也懶得去經營。所以,豆汁兒這個小吃,不是您詬病不詬病的問題。是將來您想品嘗也不見得有的問題。

說到口味重的問題,很多人還說,北京人吃的包子都是豬肉大蔥餡兒的。還必須要吃蒜。是的,您聽到的是沒錯的。可是,您知道嗎?那豬肉大蔥的小包子是天津的風味,狗不理的吃法。我們北京人只不過是覺得這天津的包子很好,就尋常了一下而已。您怎麼不說浙江的小籠包呢,在北京,一般也是豬肉大蔥餡兒的呀。恰恰我們北京的家裡包的包子都是素的。我們愛吃韭菜雞蛋的,愛吃豬肉豆角的,還愛吃豬肉茴香的。

再說臭豆腐。我們北京王致和的臭豆腐和南方那種炸著吃的臭豆腐有本質上的區別。我們吃臭豆腐是怎麼吃呢?一般是吃窩頭的時候,對,是窩頭。就是現在生活好了,也是偶爾要吃一次窩頭。吃窩頭的時候,抹著臭豆腐吃。還要就著我們北京特有的一種鹹菜,黃豆炒雪裡蕻。那味道,只有吃過的才知道。

說了半天,就是想告訴您,我們北京人不是純粹的重口味。而是偶爾會喜歡這種重口味的菜品。我們的飲食結構很豐富。什麼季節吃什麼應季的食品。

所以,老北京人也不會吃著爆肚就著臭豆腐還喝豆汁兒。

老舍筆下的龍鬚溝,原來是北京的這兒

想吃正宗老北京小吃,還得來牛街!

蔚秀園:北大裡的桃花源

笑談北京那年「老流氓」

相關焦點

  • 老北京爆肚:吃的是講究,解的是饞!
    頭些日子無意間刷到一條視頻,裡邊是所謂「老北京爆肚」,沒來過北京的,沒吃過正宗北京爆肚的人一看,還真以為這就是北京的小吃了呢。
  • 老外挑戰「王致和臭豆腐」,一勺子下去,瞬間嘔吐到懷疑人生!
    老外強行挑戰「王致和臭豆腐」,一勺子吃下去,瞬間瘋狂嘔吐到懷疑人生!眾所周知,中國美食博大精深,在中國有許許多多的美食,而且中國各地的特色美食各具特色,每個地方的特色美食都會稱為當地的「美食名片」,每當人們吃到這種美食的時候,就像想到這個地方,例如吃到北京烤鴨的時候,人們就會想到這是北京特色美食了。
  • 老北京爆肚這麼吃真地道!能給人香一跟頭!太解饞了!
    頭些日子無意間刷到一條視頻,裡邊是所謂「老北京爆肚」,沒來過北京的,沒吃過正宗北京爆肚的人一看,還真以為這就是北京的小吃了呢。
  • 老北京小吃屆的「四大天王」,不是北京人吃得下嗎?
    北京小吃個性鮮明,特別是「四大天王」,對老北京人來說是人間至味,可是卻遭到其他地方食客的吐槽,有的甚至將它們稱為「黑暗料理」,之所以給外地食客留下這樣的印象,無非是兩種原因,一種是吃不習慣,另外一種偶入一家不正宗的店,踩了雷,自然就對這種美食不會有好感了,如果是因為吃不習慣可以理解沒有辦法
  • 老北京豆汁——北京人獨特的驕傲
    想起郭德綱老師的一個段子:怎麼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北京人,就把他按到地上,給他灌一碗豆汁兒。如果沒喝完或者喝完起來罵罵咧咧的,那鐵定不是北京人;如果喝完還問有沒有焦圈的,那就是北京人,沒跑了。雖然說不可能這麼缺德將人按到地上灌豆汁判斷是不是北京人,但從側面也可以知道,豆汁,在北京文化之中重要的地位。
  • 舌尖上的京城——吃秋有爆肚
    「要吃秋,有爆肚」的說法,而且老人都很講究在立秋的時候吃爆肚。  原來這爆肚還很講究,不但有用牛肚還有用羊肚的。所謂肚實際上是胃。因為牛羊都是反芻動物,所以胃很發達,也很多(有四個胃),而且因為經常活動(反芻)所以口感也好許多。相比來說豬的就差多了。
  • 實拍吃貨小哥為直播效果,挑戰生吞「王致和臭豆腐」!你怎麼看?
    實拍吃貨小哥為了直播效果,挑戰生吞「王致和臭豆腐」!你怎麼看?這年頭好多的直播都能看到吃貨了,大家都是知道的,這同樣喜歡美食的人肯定都是平時沒事的時候就多看看,長長見識其實都是不錯的呢。不過這些吃播看來看去我算是總結出來一條規律,就是那些漂亮的小姐姐吃播就還能硬靠著顏值頂住整個直播過程,可如果是男的吃播的話呢,那肯定是需要一些才藝才行的說。不知道你們怎麼看?大家看看上面的這張圖片,相信好多的老北京人應該不會陌生吧?
  • 豆汁怎麼了?那是姆們北京人的鄉愁
    、爆肚、涮羊肉和烤鴨等佔據大半。豆汁有一種特別的酸味,沒有喝過的人,第一次喝是難以下咽的,似乎也同吃臭豆腐一樣,要硬著頭皮吃過幾次,才能「漸入佳境」,領略其無窮的滋味。喝豆汁必須就辣鹹菜,辣鹹菜好壞大有講究,把「水圪墶」(即鹽水醃的芥菜頭)切成賽過頭髮絲般的細絲,將幹辣椒放在油鍋中炸得焦黃,連熱油帶辣椒一齊倒入鹹菜絲,「嚓喇」一響,其香無比,喝豆汁時就要隨喝隨吃這種香噴噴的辣鹹菜,同時再吃一兩個焦圈,即很小的炸得焦脆的「油炸鬼」。這樣喝上兩碗熱乎乎的豆汁,吃兩三個焦圈和一小碟辣鹹菜,慢悠悠地喝,直喝得鼻子尖冒汗,那真是遍體生津矣。想起來,這真正是地道的北京味。
  • 王致和臭豆腐是如何發明出來的?
    很多人對一些味道古怪、甚至發臭的食物情有獨鍾,北京王致和臭豆腐就是這樣的食品。臭豆腐雖然聞起來怪,但是吃起來卻別有一番風味,而且開胃下飯,物美價廉,很瘦老百姓歡迎。那麼,王致和臭豆腐是如何發明的呢?這說起來頗有幾分「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意境。
  • 臭豆腐的誕生是在我國什麼朝代?王致和臭豆腐的歷史由來!
    可是你知道臭豆腐的歷史由來麼?臭豆腐最初是如何產生在這個世界的,又是哪位厲害的化學家和美食家研製出來的呢?其實啊,臭豆腐的發明者確切的說是老天爺,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臭豆腐的發明者王致和只不過是老天爺傑作的搬運者和傳承者,下面就給大家說一說臭豆腐的誕生是在我國什麼朝代,以及王致和臭豆腐的歷史由來!
  • 要吃秋,有爆肚
    貼膘啊,什麼去便宜坊來頓烤鴨子或者您繞著王府井來東來順涮個銅鍋子,反正這個季節沒有六七月那麼酷熱難耐,也沒三九天兒那麼寒風凜冽,趁著這微涼的天氣,您吃什麼都覺得舒服。這會兒啊往往老北京人除了吃秋大魚大肉嘗鮮貼膘兒外,還愛吃一樣,就是這爆肚了。咱們老北京有講究,缺什麼,您吃什麼,吃哪補哪,趁著這會兒,您來盤爆肚,再加倆燒餅,不但吃起來地道,還能補補您的脾胃,兩全其美不是?
  • 老北京爆肚的做法
    老北京爆肚和天津水爆肚的做法極為相似,但兩地的爆肚做法也略有不同之處。今天詳細解說老北京爆肚的製作方法,教你怎麼做鮮嫩好吃的老北京爆肚。
  • 京菜並非中國「八大菜系」,但這四大名卻讓老北京人愛不釋手
    滷煮爆肚:在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說法,很多老北京人都有在立秋吃爆肚的傳統。爆肚有牛肚、羊肚,牛肚和羊肚還要細分肚仁、肚領什麼的。或許很多人有過在不幸北京在景區吃過,那個難吃至今還讓我難以忘懷,吃爆肚要吃新鮮的,據說吃爆肚有一句口訣:「散丹5、肚板7,葫蘆蘑菇整8秒!」,然後就可以蘸著自己調的的醬料吃了,如果你完美的掌握了時間與火候,嚼起來的齒感就是吃黃瓜一樣爽脆,那就可以證明你就是行家了。
  • 中華百年老字號王致和臭豆腐近況怎麼樣?
    咱們一般說臭名遠揚指的是壞名聲傳播的很遠,毫無疑問這是個貶義詞,但是京城就是有這麼一家老字號臭豆腐是靠著臭名遠揚從而流傳至今的。說到這,您可能已經想到了,這家老字號就是王致和。提起王致和臭豆腐,那肯定是沒有人不知道的,那這王致和臭名遠揚了多久呢?
  • 哪裡人吃得「最臭」?它一出現,臭豆腐、螺螄粉都認輸
    比如變臭中常用的發酵工藝,如果發酵過程中,嚴格控制蛋白分解程度及曲種,產生的臭味物質不會有毒性;但如果原料分解過度或者受到雜菌汙染,也會產生甲胺、腐胺、屍胺、組胺等毒性物質[4]。所以千萬不要因為獵奇,去嘗試沒吃過的臭味食物!
  • 中國哪裡人吃得「最臭」?它一出現,臭豆腐、螺螄粉都認輸!
    比如變臭中常用的發酵工藝,如果發酵過程中,嚴格控制蛋白分解程度及曲種,產生的臭味物質不會有毒性;但如果原料分解過度或者受到雜菌汙染,也會產生甲胺、腐胺、屍胺、組胺等毒性物質[4]。 所以千萬不要因為獵奇,去嘗試沒吃過的臭味食物!
  • 水爆肚 涮肉 炸窩頭 你想要的老北京味兒在這家店都能找得到
    老門框爆肚有三種做法:油爆、芫爆和湯爆。在過去的老北京,油爆和芫爆只有飯館才吃的著,街頭小攤也就是用滾水爆一下。水爆各色牛羊肚是老門框的一絕。老門框光爆肚就有十幾種,把肚分的這麼講究的店,哥也是第一次見到。來他家散丹、肚仁兒是必點的。喜歡吃肚的也可以每個部位來一份嘗嘗。
  • 疫情期間,北京那些小吃還開著嗎?
    ,每天的生活雖簡單,但也多姿多彩,從每天的吃食上就透著講究。早上是老三樣「豆汁兒、焦圈、鹹菜絲」,或者是燒餅就著豆腐腦,中午一碗炒肝或者滷煮下肚,再來一盤灌腸剛剛好,晚上總得整點「硬」菜,爆肚蘸著麻醬有滋有味。您問「下午茶」吃點什麼?炸糕、豌豆黃、艾窩窩,透著一股甜蜜。  疫情期間,京蜜在家已經研究出涼皮、炸雞、酸辣粉,奶茶、蛋糕、雙皮奶等居家美食做法。但那些幾十年的老北京小吃,仍然時不時地就勾起饞癮來。
  • 每道名菜的一個小故事王致和臭豆腐,八寶豆腐,麻婆豆腐
    王致和臭豆腐王致和是安徽仙源人。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進京趕考落第後,因手頭拮据,在前門外延壽寺街羊肉胡同的安徽會館寄居。為下次再考,他一邊讀書,一邊拿出在鄉裡磨豆腐的小技,維持生活,有一次王致和做出的豆腐沒賣完,時值盛夏,怕壞,便將豆腐切成四方小塊,配上鹽、花椒等佐料,放在缸裡醃上。過後,他把這事丟在腦後,到秋天才想起來,打開缸蓋,豆腐成了綠色,臭氣撲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