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莊子反覆強調的「道」和現代法治倡導的秩序、標準、規則、程序,有諸多契合之處。「道」是萬物之源,也是法之源,它不但適用於自然界,還適用於人類社會實踐與變革,其實現法治的方式首先是自我管理、自我融洽,即自治。
記者|薛應軍
責編|郭新磊
正文共2723個字,預計閱讀需8分鐘▼
莊子不僅痛斥「彼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還認為當時繁苛的法律與懲處會給人民帶來更多的災難。「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即按照「天道」行事,萬物則無不成,順應自然、合乎規律的治理,方能維持社會公平正義。
「順應自然,合乎規律」是不是法治思維?這要從「法治」說起。什麼是法治?目前,學界沒有在概念層面達成共識,但許多人認同現代法治的精髓在於秩序、標準、規則。它以規則與程序,保護自由人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這種理念在莊周的《莊子》同樣有所體現。
法治精神的內核是「道」
莊周法治精神是什麼?《莊子·齊物論》中的一段故事或許可以提供一定答案。
一個名叫齧缺的人問他的朋友王倪:你知道萬物有共同的標準嗎?王倪說,我哪知道呀。齧缺又問,那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東西嗎?王倪說,我哪知道呀。齧缺感嘆,這樣說來萬物是無法認知的嗎?王倪說,我哪知道呀。不過,我可以試著說說看。
王倪反問齧缺:你怎麼知道我說的知道是不知道,你又怎麼知道我說的不知道是知道?我問你:人睡在潮溼的地方會得風溼病、腰痛,甚至半身不遂,但泥鰍會這樣嗎?人爬上高樹就會頭暈、害怕,但猿猴會這樣嗎?人、泥鰍、猿猴這三者的居所到底誰的合乎標準?還有人類吃家畜的肉,麋鹿吃草、蜈蚣喜歡吃小蛇、貓頭鷹和烏鴉喜歡吃老鼠。這四種動物到底誰吃的是最美味的呢?再者「猨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鰍與魚遊」,這又該怎麼看?再比如說,毛嬙和西施是世人公認的美女,但魚見了魚沉入水底,鳥見了鳥高飛,鹿見了就趕緊跑開。誰知道在這四種動物眼裡,哪一種美色最好看?
這個300多字的寓言故事揭示的內涵十分豐富。泥鰍有泥鰍居住的標準,猿猴有猿猴的生活標準,麋鹿、蜈蚣、貓頭鷹、烏鴉有自己的喜好,人有人評價美醜的標準,萬物都有自己的評價標準。這個標準是老子「道生萬物」思想的延續,但不言而喻,也是法之源。
法家認為,法產生的根源和基礎是實踐和社會變革。但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認為,社會應以自然為法,一切由自然來支配,即「道」(規律、規則)無所不在。因此,法在莊周這裡是一種形而上的觀念、超自然的體驗。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對規範社會秩序沒有意義。
《莊子·知北遊》中的一個小故事恰好可以說明這一點。一天,有個名叫東郭的年輕人問莊子,「道」到底在哪兒?莊子說,無處不在。東郭追問,具體在哪兒?莊子看到地上的螞蟻說,「道」在螻蟻之中;東郭不甘心持續追問,莊子回答「道」在秕草、瓦甓、屎尿之間。
這個看似簡單、隨意的寓意故事,將道家崇尚的道,從自然界(螻蟻,動物世界;秕草,植物世界),逐漸引入人類社會(瓦甓,人類勞動成果,財產權;屎尿,人體本身,生命權),即「道」這種規則、秩序、標準,不但適用於自然界,還適用於人類社會實踐與變革。
實現法治的方式:「無為而治」
從天道(自然)到人道(社會),莊子以道論法,以法求治,開創了道家思想的新天地。在以法治理國家方面,莊子主張用什麼樣的方式實現他的法治理想?無為而治。這在南海之帝倏、北海之帝忽給中央之帝渾沌身上「鑿洞」的驚天血案(寓言故事)中,可窺見一斑。
《莊子·應帝王》篇說,古時候,南海之帝倏、北海之帝忽常在中央之帝渾沌地界上相遇。渾沌為人醇厚,常熱情招待倏、忽二帝。這使得倏、忽二帝一直想好好報答「渾沌之德」。
但「人皆有七竅」,而渾沌沒有,難以嘗到人間美味,遂日鑿一竅,但七日而渾沌死。
倏、忽二帝原想報答中央之帝渾沌的善待恩情,卻因違背渾沌沒有面目的天性,為其鑿七竅,使其斃命,好心辦了壞事。莊子用這個故事,想表達什麼?即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必須嚴格遵循其固有的規則、秩序,切實保護、尊重人的選擇自由和權利。
倏、忽二帝既然有感恩之念,為何不和中央之帝渾沌商量(至少討教一下)對方到底需要什麼?「鑿七竅」涉及儒家倡導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莊子故意讓其為之?不是。莊子以此寓言故事告訴人們:治國理政,甚至幫助他人,要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這和老子主張治國理政要「持守虛靜」「無為而治」的理念一脈相承。「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道德經》)」管理者不能對老百姓的生活過多幹預,「無欲則剛,關心則亂。」
陳金釗在《對「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詮釋》一文中說,法治思維是受規範和程序約束、指引的思維。但莊周認為,實現法治的方式首先應該是自治、自我管理、自我融洽。
《莊子·外物》說,任公子用50頭牛做魚餌,釣起來一頭驚天大魚。任公子得魚後,把魚肉分給身邊的老百姓,「自製河以東,蒼梧已北,莫不厭若魚者」,大家爭先傳頌,都說魚好吃。許多人聽說後,紛紛效仿,製作小魚竿去釣魚,卻根本沒有釣到大魚。
這個故事看似講釣魚,但它從任公子釣魚「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闡釋了一個自治理念,即實現規則之治、無為而治,首先要實現自我管理、自我融洽(想要釣到大魚必須先做充分準備,如用大鉤、大魚餌、蹲會稽、投竿東海)。
可不可以以嚴刑峻法實現法治?可以,但莊子認為效果不是最好的。《莊子·田子方》的一個小故事,表達了這種理念。
該故事說,莊子見魯哀公,魯哀公感慨說,我們魯國儒士多,可惜追隨先生的少。莊子說,不要說修道之人少,修儒的人也很少。魯哀公說,我們魯國人都穿儒服,你怎能說儒士少呢?莊子說,我聽說「在儒士中,頭戴帽子的,表示能通曉天文;腳上穿著方形鞋子的,表示能精通地理;腰間佩戴用五色繩子繫著玉玦的,表示遇到事情能果敢決斷」。有這些本領的人不一定穿上這種衣服,穿上這種衣服的人不一定有這些本領。如果您覺得我說的不對,何不發布命令:沒有上述這些本領的,穿儒服,死罪。魯哀公試之,全國發布公告,不到5天,「魯國無敢儒服者。獨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門。」
魯哀公因莊子的提議而發布政令,以法律、法治方法甄別儒士多少。這個故事看似講人才選拔,但它從側面反映了莊周對法家「嚴刑峻法」的看法,即摒棄「無為而治」的自治理念,施行「嚴刑峻法」,結果導致人才不容易被發掘,人的自由權都難保障,何談公平法治?
莊子認為,治理天下正確的做法是無為,「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莫若無為。」他和法家從社會變革實踐出發提出以法治國的主張不同,無全面、系統的法治論述,但他反覆強調的「道」和現代法治倡導的秩序、標準、規則、程序,仍有諸多契合之處。
·END·
原標題:《法治文化 | 莊子的法治精神》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