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 | 莊子的法治精神

2020-12-23 澎湃新聞

核心提示:莊子反覆強調的「道」和現代法治倡導的秩序、標準、規則、程序,有諸多契合之處。「道」是萬物之源,也是法之源,它不但適用於自然界,還適用於人類社會實踐與變革,其實現法治的方式首先是自我管理、自我融洽,即自治。

記者|薛應軍

責編|郭新磊

正文共2723個字,預計閱讀需8分鐘▼

莊子不僅痛斥「彼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還認為當時繁苛的法律與懲處會給人民帶來更多的災難。「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即按照「天道」行事,萬物則無不成,順應自然、合乎規律的治理,方能維持社會公平正義。

「順應自然,合乎規律」是不是法治思維?這要從「法治」說起。什麼是法治?目前,學界沒有在概念層面達成共識,但許多人認同現代法治的精髓在於秩序、標準、規則。它以規則與程序,保護自由人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這種理念在莊周的《莊子》同樣有所體現。

法治精神的內核是「道」

莊周法治精神是什麼?《莊子·齊物論》中的一段故事或許可以提供一定答案。

一個名叫齧缺的人問他的朋友王倪:你知道萬物有共同的標準嗎?王倪說,我哪知道呀。齧缺又問,那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東西嗎?王倪說,我哪知道呀。齧缺感嘆,這樣說來萬物是無法認知的嗎?王倪說,我哪知道呀。不過,我可以試著說說看。

王倪反問齧缺:你怎麼知道我說的知道是不知道,你又怎麼知道我說的不知道是知道?我問你:人睡在潮溼的地方會得風溼病、腰痛,甚至半身不遂,但泥鰍會這樣嗎?人爬上高樹就會頭暈、害怕,但猿猴會這樣嗎?人、泥鰍、猿猴這三者的居所到底誰的合乎標準?還有人類吃家畜的肉,麋鹿吃草、蜈蚣喜歡吃小蛇、貓頭鷹和烏鴉喜歡吃老鼠。這四種動物到底誰吃的是最美味的呢?再者「猨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鰍與魚遊」,這又該怎麼看?再比如說,毛嬙和西施是世人公認的美女,但魚見了魚沉入水底,鳥見了鳥高飛,鹿見了就趕緊跑開。誰知道在這四種動物眼裡,哪一種美色最好看?

這個300多字的寓言故事揭示的內涵十分豐富。泥鰍有泥鰍居住的標準,猿猴有猿猴的生活標準,麋鹿、蜈蚣、貓頭鷹、烏鴉有自己的喜好,人有人評價美醜的標準,萬物都有自己的評價標準。這個標準是老子「道生萬物」思想的延續,但不言而喻,也是法之源。

法家認為,法產生的根源和基礎是實踐和社會變革。但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認為,社會應以自然為法,一切由自然來支配,即「道」(規律、規則)無所不在。因此,法在莊周這裡是一種形而上的觀念、超自然的體驗。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對規範社會秩序沒有意義。

《莊子·知北遊》中的一個小故事恰好可以說明這一點。一天,有個名叫東郭的年輕人問莊子,「道」到底在哪兒?莊子說,無處不在。東郭追問,具體在哪兒?莊子看到地上的螞蟻說,「道」在螻蟻之中;東郭不甘心持續追問,莊子回答「道」在秕草、瓦甓、屎尿之間。

這個看似簡單、隨意的寓意故事,將道家崇尚的道,從自然界(螻蟻,動物世界;秕草,植物世界),逐漸引入人類社會(瓦甓,人類勞動成果,財產權;屎尿,人體本身,生命權),即「道」這種規則、秩序、標準,不但適用於自然界,還適用於人類社會實踐與變革。

實現法治的方式:「無為而治」

從天道(自然)到人道(社會),莊子以道論法,以法求治,開創了道家思想的新天地。在以法治理國家方面,莊子主張用什麼樣的方式實現他的法治理想?無為而治。這在南海之帝倏、北海之帝忽給中央之帝渾沌身上「鑿洞」的驚天血案(寓言故事)中,可窺見一斑。

《莊子·應帝王》篇說,古時候,南海之帝倏、北海之帝忽常在中央之帝渾沌地界上相遇。渾沌為人醇厚,常熱情招待倏、忽二帝。這使得倏、忽二帝一直想好好報答「渾沌之德」。

但「人皆有七竅」,而渾沌沒有,難以嘗到人間美味,遂日鑿一竅,但七日而渾沌死。

倏、忽二帝原想報答中央之帝渾沌的善待恩情,卻因違背渾沌沒有面目的天性,為其鑿七竅,使其斃命,好心辦了壞事。莊子用這個故事,想表達什麼?即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必須嚴格遵循其固有的規則、秩序,切實保護、尊重人的選擇自由和權利。

倏、忽二帝既然有感恩之念,為何不和中央之帝渾沌商量(至少討教一下)對方到底需要什麼?「鑿七竅」涉及儒家倡導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莊子故意讓其為之?不是。莊子以此寓言故事告訴人們:治國理政,甚至幫助他人,要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這和老子主張治國理政要「持守虛靜」「無為而治」的理念一脈相承。「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道德經》)」管理者不能對老百姓的生活過多幹預,「無欲則剛,關心則亂。」

陳金釗在《對「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詮釋》一文中說,法治思維是受規範和程序約束、指引的思維。但莊周認為,實現法治的方式首先應該是自治、自我管理、自我融洽。

《莊子·外物》說,任公子用50頭牛做魚餌,釣起來一頭驚天大魚。任公子得魚後,把魚肉分給身邊的老百姓,「自製河以東,蒼梧已北,莫不厭若魚者」,大家爭先傳頌,都說魚好吃。許多人聽說後,紛紛效仿,製作小魚竿去釣魚,卻根本沒有釣到大魚。

這個故事看似講釣魚,但它從任公子釣魚「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闡釋了一個自治理念,即實現規則之治、無為而治,首先要實現自我管理、自我融洽(想要釣到大魚必須先做充分準備,如用大鉤、大魚餌、蹲會稽、投竿東海)。

可不可以以嚴刑峻法實現法治?可以,但莊子認為效果不是最好的。《莊子·田子方》的一個小故事,表達了這種理念。

該故事說,莊子見魯哀公,魯哀公感慨說,我們魯國儒士多,可惜追隨先生的少。莊子說,不要說修道之人少,修儒的人也很少。魯哀公說,我們魯國人都穿儒服,你怎能說儒士少呢?莊子說,我聽說「在儒士中,頭戴帽子的,表示能通曉天文;腳上穿著方形鞋子的,表示能精通地理;腰間佩戴用五色繩子繫著玉玦的,表示遇到事情能果敢決斷」。有這些本領的人不一定穿上這種衣服,穿上這種衣服的人不一定有這些本領。如果您覺得我說的不對,何不發布命令:沒有上述這些本領的,穿儒服,死罪。魯哀公試之,全國發布公告,不到5天,「魯國無敢儒服者。獨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門。」

魯哀公因莊子的提議而發布政令,以法律、法治方法甄別儒士多少。這個故事看似講人才選拔,但它從側面反映了莊周對法家「嚴刑峻法」的看法,即摒棄「無為而治」的自治理念,施行「嚴刑峻法」,結果導致人才不容易被發掘,人的自由權都難保障,何談公平法治?

莊子認為,治理天下正確的做法是無為,「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莫若無為。」他和法家從社會變革實踐出發提出以法治國的主張不同,無全面、系統的法治論述,但他反覆強調的「道」和現代法治倡導的秩序、標準、規則、程序,仍有諸多契合之處。

·END·

原標題:《法治文化 | 莊子的法治精神》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河南新野打造法治文化品牌 讓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被評為「全國法治創建先進單位」的河南省新野縣,文化底蘊厚重。新野縣委、縣政府充分認識法治文化建設在法治社會建設中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把法治文化建設當作法治宣傳工作的重要內容來抓,使全縣法治文化建設百花齊放、蓬勃發展。
  • 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明確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國工作中的指導地位,用「十一個堅持」系統闡述了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思想和戰略部署,闡明了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內核。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是堅持黨的領導的法治精神。黨的領導不僅是一種制度,更是一種為實現社會主義價值而尊奉的價值堅守。
  • 新的法治風景線!深圳南山區粵海街道法治文化公園開園了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張瑋瑋 通訊員 司新宣 文/圖記者從深圳市司法局獲悉,深圳市南山區粵海街道法治文化公園已於12月上旬正式揭牌啟用。該主題公園是粵海街道建設常態化法治宣傳陣地的舉措之一,公園將文體休閒與法治文化相結合,將憲法、民法典、法治發展歷程等文化內涵融入到景觀設計中,讓居民職工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教育的薰陶。公園融入法治文化處處成景粵海街道法治文化公園位於高新南七道、科技南二路、科創一路和科創二路的圍合區域。
  • 法治微電影展徵集作品千餘部 85部作品獲獎 | 法治文化
    記者|李卓謙責編|張晶晶正文共1943個字,預計閱讀需7分鐘▼由中國法學會法治文化研究會主辦據主辦方介紹,中國法治微電影展通過將法治文化、法律法學、微電影藝術、網際網路及終端應用和其他關聯前沿科技等實現跨領域有機融合,開闢了普法宣傳新形式、新窗口、新平臺,以此來大力培育發展法治文化,充分發揮法治文化「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獨特魅力,弘揚和涵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增強社會各界各領域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文化自信、法治文化自覺和法治文化自律。
  • 法治精神是「抗疫精神」的重要元素
    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應當重視和強調「抗疫精神」中的法治精神。當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不斷鞏固和拓展,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正在取得積極成效。
  • ...觀看《憲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2020年度法治人物頒獎典禮》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陶然 通訊員 劉興 菏澤報導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近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成武縣支行組織全行幹部職工觀看《憲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2020年度法治人物頒獎典禮》專題節目。
  • 富陽區法治文化公園開園
    8月5日下午,富陽區法治文化公園在恩波公園舉行開園儀式。   為進一步提高憲法宣傳實效,發揮法治文化在依法治理中的作用,富陽區司法局打造了以恩波公園為載體的法治文化公園。該園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通過法治雕塑、普法設施等藝術視覺手法,把法治文化思想理念與現有的公園環境綠化、設施等相融合,賦予公園新的內涵,以貼近群眾的方式潛移默化地營造氛圍,讓群眾在公園遊玩休憩的同時,學習憲法知識,感受憲法精神,在「潤物細無聲」中領略法治文化。
  • 深耕厚植 以陣地文化引領法治建設——霍爾果斯海關全國法治教育...
    霍爾果斯海關堅持將法治建設與陣地文化相融合,將普法工作與海關業務相融合,將法律服務與依法把關相融合,著力推動平面、單向的法治平臺升級為立體、多樣的法治教育基地,積極構建「教育+實踐」的新常態、新格局。拓展陣地外延 打造立體化平臺「大家好,歡迎參觀霍爾果斯海關法治教育陣地,首先請看這面法治之窗……」一名關員正在細緻地介紹海關法治工作情況,這也是今年以來第16批機關、企業人員來到這裡開展學習交流活動。
  • 弘揚法治精神 爭做守法公民
    弘揚法治精神 爭做守法公民 2020-12-24 22:00:12 來源: 北國網   為積極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機場主線收費站組織員工前往南陽法治文化園進行參觀學習
  • 「憲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2020年度法治人物」頒獎禮側記
    你們,站在每一年春天經過的地方「憲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2020年度法治人物」頒獎禮側記阿真能周妻子班麼錯(右一)、劉煒妻子章星洋(右二)在頒獎禮現場。吳湧妻子劉小琳接受採訪。12月4日,國家憲法日,「憲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2020年度法治人物」頒獎禮落下帷幕。本次頒獎禮分為抗疫先鋒、立法為基、初心無悔、正義路上、普法之聲五大篇章,分別講述了10位「2020年度法治人物」的動人故事,並向4位「2020年度致敬英雄」致敬。
  • 三門縣司法局統籌協作打造「普法+」法治文化陣地
    三門縣司法局立足文化滲透,創新融合,著力建設集「教育性、娛樂性、互動性、高效性」為一體的法治文化陣地,營造全民學法尊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圍。一、落實普法責任制,打造「行業+」法治文化陣地。將法治文化與行業職能相結合,依託新時代文明站(所)、黨建陣地、企業等建設,培育一批普及法律知識和行業知識的法治宣傳陣地。由縣委領導、縣委組織部牽頭,檢察、法院、公安、司法行政等多個部門聯合創辦法治夜校,佔地800平方米,包括法治理念教育區、法治三門實踐區、法治知識測試區等「五區一堂」,面向社會各界開展普法教育培訓工作,累計接待2萬餘人參觀學習。
  • 青海省首家法治文化體驗館開館
    青羚網訊近日,西寧市城北區法治文化體驗館正式開館,標誌著青海省法治文化建設駛入快車道,進入提檔升級的新態勢。 西寧市城北區法治體驗館分為法之源、法之頌、法之韻、法之思4個展區,面積約380平方米,總投資200餘萬元,是我省首家集法治思想傳播、法律知識宣傳、法治成果展播、VR互動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性法治文化陣地
  • 打造紅色文化法治陣地推動「法」「景」融合
    「我們在萬壽巖遺址所在地巖前鎮打造了三明市法治教育基地,將客家文化、朱子文化、楊時文化和蘇區紅色法治文化進行有機融合,形成三明紅色法治文化帶。」三明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2年起,三明市在全國率先實施「中央紅軍村」命名保護工作,先後命名了25個「中央紅軍村」,將其打造成重要的紅色文化傳承、美麗鄉村建設典型示範村。
  • 傳承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深刻理解習近平法治思想
    11月16日至17日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以前所未有的規格,針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新部署,首次提出並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內涵和時代意義。習近平法治思想文化底蘊的形成和發展,與對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密不可分。
  • 黃文藝: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黃文藝在做客新華網《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知識雲課》時表示,關於「十四五」時期法治中國建設的目標,《建議》提出「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這兩句話表述很簡潔,但內涵很豐富。  黨的十九大科學提出了未來30年法治中國建設「兩步走」戰略。
  • 書萬字法典 育法治精神 ——都江堰法院創作《民法典》書法作品
    書萬字法典 育法治精神 ——都江堰法院創作《民法典》書法作品 2020-12-21 18: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法治文化基層行」蘭考縣、周口市淮陽區、獲嘉縣、汝州市、永城...
    周口市淮陽區為全面貫徹落實」青年普法志願者法治文化基層行」,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提高廣大居民的法律素養和法治觀念,增強依法辦事依法維權意識,深入社區廣泛開展法治文化活動,8月24日,周口市淮陽區青年普法志願者在北關安居苑舉辦了法律進社區,情暖千萬家,法永駐心間暨我是法律明白人百人籤名活動。
  • 寧蒗縣法治宣傳教育示範基地創新開展普法宣法——讓法治的種子...
    對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近日,在寧蒗彝族自治縣法治宣傳教育示範基地多功能法治教育大廳內,庭審結束後,案件承辦法官進一步釋法說理。
  • 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法治中國建設
    ——法治社會建設邁入新階段  法治信仰浸潤人心,全民守法的氛圍日益濃厚,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法治社會新風撲面。  ——法治服務保障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法治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引領、規範、保障作用越來越突出。
  • ...期】東勝區人民法院:法治文化建設常抓不懈 優化法治環境潤澤無聲
    【第157期】東勝區人民法院:法治文化建設常抓不懈 優化法治環境潤澤無聲 2020-08-27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