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文藝:加快推進全面依法治國 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未來30年法治中國建設「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從2020年到2035年,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同時,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第二步,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同時,全面建成法治中國。 關於2035年法治中國建設的遠景目標,黃文藝認為,《建議》重申了黨的十九大作出的目標設計。關於「十四五」時期法治中國建設的目標,《建議》提出「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黃文藝說,「這兩句話表述很簡潔,但內涵很豐富。」
-
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法治中國建設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將「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門進行研究,作出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制定了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頂層設計、路線圖、施工圖。 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提出了新任務,明確到2035年,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要基本建成。
-
王靜:法治社會建設的新布局
法治社會建設的新布局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王靜2013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中首次提出「堅持法治國家
-
青平:法治社會之「綱」 依法治國之「要」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以下簡稱《綱要》),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法治是社會文明的標誌,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是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的重要舉措,是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和諧、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離不開法治社會建設。我們要認清《綱要》的重大意義,扛起神聖使命,大力抓好宣傳和貫徹落實,為法治社會建設和全面依法治國作貢獻。
-
黃文藝: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然是高水平法治經濟
新華網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 盧俊宇)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黃文藝在做客新華網《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知識雲課》時表示,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然是高水平法治經濟。五中全會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成這兩個「構建」任務,法治的槓桿作用不能缺席、不可替代。《建議》從加強產權保護、包容審慎監管、維護公平競爭、改善營商環境等方面提出了法治經濟建設新標準新要求。
-
袁家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 努力建設法治中國示範區
原標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 努力建設法治中國示範區 本報杭州12月14日訊 (記者 劉樂平) 14日下午,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員會召開第三次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中央以及省委關於法治建設的決策部署,對2021年及今後一個時期的法治浙江建設進行謀劃部署。
-
張政總編輯:將社會主義法治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12月3日,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光明日報社理論部共同主辦的「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理論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深刻內涵、實踐要求等進行了深入研討和交流。光明日報今日刊發與會專家學者發言摘要,以饗讀者。
-
著力提升「關鍵少數」的法治思維能力
【資政場】 作者: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常宏磊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當前法治政府建設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要率先突破,用法治給行政權力定規矩、劃界限,進一步規範行政決策程序,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
《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來了!
(三)總體目標 建設法治中國,應當實現法律規範科學完備統一,執法司法公正高效權威,權力運行受到有效制約監督,人民合法權益得到充分尊重保障,法治信仰普遍確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全面建成。 到2035年,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基本形成,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
-
付子堂:法治中國建設規劃開啟全面依法治國新篇章
譬如,在立法領域,有全國人大和地方人大編制和實施的《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在法治政府建設領域,有中共中央、國務院編制和實施的《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在司法領域,最高人民法院已經連續頒行了五部《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在法治社會建設領域,中央宣傳部、司法部已經陸續頒行了七部《關於在公民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五年規劃》,中共中央最近還專門印發了《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
-
【重磅】《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來了!
(三)總體目標 建設法治中國,應當實現法律規範科學完備統一,執法司法公正高效權威,權力運行受到有效制約監督,人民合法權益得到充分尊重保障,法治信仰普遍確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全面建成。 到2035年,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基本形成,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
-
讓法治基因深植於每個家庭
省委書記婁勤儉強調,現代化的江蘇,社會文明程度高要高在文明素養的全面提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與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治理體系。家庭是社會的「細胞」, 法治家庭是法治社會的「細胞」。對標對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無論是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還是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是社會治理體系的基礎工程,是國民素質的重要內容,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從家庭抓起,讓法治基因深植於每個家庭,從而「讓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顯得尤為重要、不可或缺。
-
法治中國建設將有哪些新部署新要求?聽黃文藝為您解讀
新華網北京11月19日電 社會公平正義如何進一步彰顯?如何理解五中全會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關於法治中國建設的新部署新要求?10月26日到29日召開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為這些問題指明了方向。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吹響了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的號角。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讀懂未來中國發展的重要信號,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新華網傾力打造《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知識雲課》系列網絡視頻雲課。
-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相反,一些國家雖然也一度實現快速發展,但並沒有順利邁進現代化的門檻,而是陷入這樣或那樣的『陷阱』,出現經濟社會發展停滯甚至倒退的局面。後一種情況很大程度上與法治不彰有關。」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治國理政須臾離不開法治,法治化既是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也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
-
【地評線】南方網評:吹響法治中國新號角 開闢良法善治新境界
制定《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統籌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關於法治中國建設的專門規劃,是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綱領性文件,是「十四五」時期統籌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總藍圖、路線圖、施工圖,對新時代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適應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新要求新期待
-
推進法治政府建設,貴州這樣做
> 「貴州深入開展法治政府示範創建活動,貴陽市立法引領保障大數據產業發展、黔東南州易地扶貧搬遷法治保障被中央依法治國辦命名為全國第一批法治政府建設示範項目
-
中共中央印發《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
在統攬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必須把全面依法治國擺在全局性、戰略性、基礎性、保障性位置,向著全面建成法治中國不斷前進。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
-
昆明市以法治增強市域社會治理定力
提高城市治理整體能力,要強化依法治理,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城市治理頑疾難題。近年來,雲南省昆明市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運用法治精神審視市域社會治理、運用法治思維謀劃市域社會治理、運用法治方式破解市域社會治理難題,全方位、深層次、多渠道推進全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確保社會既安定有序又充滿生機活力。
-
《法治中國》第一集《奉法者強》完整版
時至今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日可待,我們比近代以來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幾代人夢寐以求的奮鬥目標。 【字幕】2014年10月23日 北京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 【同期】習近平總書記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路該怎麼走?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實現長期執政?如何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
魏志勤:「法治」與「德治」並重的有效途徑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法治和德治作為社會治理的手段,有著相輔相成的密切關係:在法制健全的社會中,公民的道德水平相應較高;在道德水準較高的社會中,各項法律制度也會得到較好的遵守和執行。作為社會、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法治和德治的目的是相同的,區別在於它們起作用的方式。法治依靠國家強制力量來執行;而德治依靠社會輿論和說服教育,依靠人們內在的良心和道德信念的力量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