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廈門工作生活期間留下的「遠親不如近鄰」這一寶貴精神財富,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委組織部在山腰街道聚福小區探索推行黨建引領「近鄰」基層治理模式,圍繞提升拆遷安置小區涉遷群眾獲得感,突出黨建引領,指導聚福小區創新載體平臺,倡導鄰裡相親、互幫互助,大力培育「近鄰晤福」(晤福,閩南語諧音「有福」「五福」,意喻鄰裡和睦相親、福氣安康)居民小區黨建服務品牌,探索多涉遷村集中安置小區治理樣板。
引領福 組織聚力
「我們小區是拆遷安置小區,之前在小區內經常看到車輛亂停、生活垃圾隨意堆放的現象。但自從有了小區業委會,這些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小區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在泉港區山腰街道聚福社區城市基層黨建聯席會議上,居民代表連先生頗有感觸地說。
近年來,圍繞「強黨建促治理」目標,泉港區委組織部、區住建局、區民政局、山腰街道共同牽頭實施社區社會組織規範化管理專項行動;出臺《泉港區構建城市基層黨建「126」模式實施方案》,突出社區黨組織堡壘功能,在推動聚福小區業主委員會規範運作基礎上,成立業主委員會黨支部,由小區業委會主任兼任黨支部書記,實現「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發揮社區城市基層黨建聯席會議統籌協調作用,突出小區黨支部對小區各類社會組織的政治引領,推行 「兩議兩評兩公開」工作機制,帶動業委會、物業公司、群團組織建設,提升小區治理水平。
聚福小區黨支部與黨建聯盟成員單位聯合開展「我為社區辦實事 志願服務我先行」主題黨日活動。
同時,引導聚福小區黨支部與周邊的鳳安村、埭港村、陳莊村、上西村等13個涉遷村黨支部及區科協、區法律援助中心、交警大隊、移動公司等8家單位組建「鄰裡紅」黨建聯盟,通過開展共建活動,統籌整合各單位資源,動員機關黨員融入小區志願服務、關愛幫扶、環境整治等活動,協調辦理涉遷戶不動產權證700多套,幫助涉遷戶子女入學23人,促進小區和諧管理。
敬業福 黨員聚力
在聚福小區,每棟樓的門口都張貼有黨員樓長的照片和聯繫方式。「誰家遇到急事難事,我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小事及時解決,大事向社區反映。」22棟黨員樓長陳愛真說:「我每天都要到各樓層轉一轉,這樣安心些。」
聚福小區業主委員會黨支部書記、黨員樓長協調處理民事糾紛。
今年,聚福小區推行「黨員樓長制」、黨員「三諾」、在職黨員「雙報到」、社區幹部常態培訓等務實舉措,加強黨員教育管理,引導黨員就近就地發揮作用,參與小區治理;深化樓棟黨小組工作,推行 「黨員樓長制」,從樓棟離退休幹部、機關在職黨員、業委會委員、志願服務骨幹等住戶中遴選7名優秀黨員擔任樓長,引導其當好政策宣傳員、民情信息員、鄰裡聯絡員、環境監督員、文明勸導員「五大員」,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建設「樓長議事亭」「樓院茶話室」「黨代表冠名調解室」等場所5處,協調解決居民、鄰裡的揪心事煩心事,提升小區居民滿意度和幸福感。
同時,由區直機關黨工委與山腰街道黨工委牽頭,指導社區黨組織通過設立專門報到點、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做好機關事業單位在職黨員「雙報到」工作;常態化開展黨員「亮身份、亮承諾、亮服務」活動,推行需求清單、服務清單、項目清單「三清單」服務制度,實施「505微心願」特色黨建項目,組織駐區單位、街道、社區、小區等黨組織共同實施服務項目。目前,聚福小區已有 50多名在職黨員到小區報到,認領並實現困難黨員群眾微心願130多個,落實「三清單」項目12個,解決居民訴求50多項。
泉港區結合實施安控區涉遷村「離土不離村、喬遷利不減」服務管理創新專項行動,開展涉遷村幹部「轉型提質」工程。泉港區通過舉辦「頭雁能力提升」培訓班、專題培訓班、集中輪訓等方式,組織涉遷村主幹到先進地區觀摩交流,安排村級後備力量到村支書導師團導師所在村(社區)異地掛職,借鑑社區管理、小區治理等先進經驗,實現由「服務村民」向「服務居民」的過渡轉型。目前,已先後組織赴江蘇泰州、江陰和福建廈門等地培訓6場次,安排17名涉遷村幹部進行異村掛職。
共濟福 鄰裡聚力
「學校放學早,我們大人又不在家,孩子的安全和學習等問題如何解決?」聚福小區居民莊女士向小區黨支部如是反映。為此,在區委組織部和街道黨工委指導下,聚福小區建設「黨員+青少年成長營」,聯合駐區單位樹人託管品牌機構共同實施「鄰裡為民公益項目『樹人公益課堂』」,著力打造「四點鐘學校」;招募退休老幹部、教師、社區工作者等志願者10多人,採取「導課後作業、導科普知識、導心理健康、導興趣培養」的「四導」方式,為36名涉遷家庭子女進行課業輔導、免費培訓、健康教育等,並舉辦了DIY漢堡包、垃圾分類、手工製作等活動,讓少年兒童體驗「爸媽不在家、小區就是家」的溫馨氛圍。
聚福小區「黨員+青少年成長營」組織開展少年兒童DIY漢堡包活動。
泉港區在聚福小區創新各項暖心「近鄰」舉措,讓涉遷群眾住得安心、過得舒心,營造「無事多走訪、有事共商量、困難有人幫、有呼必有應」的「近鄰」文化氛圍,打通黨群聯繫「最後一百米」。
針對小區低收入涉遷家庭等經濟困難群體,泉港區委組織部、區直機關黨工委、區民政局、區人社局等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採取「幫資金、幫物資、幫思路、幫信息、幫技術」的「五幫」模式,從就業、生活等方面加強幫扶,幫助解決涉遷群眾後顧之憂。
此外,針對老年人群體,採取社區購買服務方式,聚福小區黨支部建立「伍心夕陽紅」居家養老服務站,推出以助餐、助醫、助潔、助急、助學、助樂為基本內容的「六助」服務項目菜單,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深化拓展「救急難」模式,設立涉遷村「救急難」服務窗口,啟動「公益代碼505——人人參與,人人盡力」活動,發動180多人次、12家企業商家獻愛心捐物資,救助支出達30多萬元,惠及群眾300多人次,確保涉遷困難群眾養老有去處、生活有保障。
友善福 社會聚力
該區在加強小區自治基礎上,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小區治理,打造「多元共治」模式,不斷提升小區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小區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真正讓群眾辦事省心、鄰裡合心、收入稱心、鄉愁留心。
聚福小區「伍心夕陽紅」居家養老服務站開展老年人免費體檢活動。
黨建聯盟各成員單位、駐區單位聯合聚福小區黨支部,成立扶貧幫困、法律援助、文明勸導、敬老助老、治安巡邏等5支志願服務隊,招募志願者90多人,實施居家養老志願服務、兒童健康成長指導、「社區小管家」等志願服務項目,通過小區「近鄰文明公約」宣講、綜治入戶訪視、開展衛生督導等,進一步密切黨員幹部與居民群眾關係。
同時,在全面推進疫情防控工作和全區安全生產隱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動期間,該區建立精細管理長效機制,將居民按小區—樓棟—單元—住戶進行網格管理,為每戶居民登記建檔,將人口、經濟、需求等信息錄入信息系統,實行動態管理,為居民提供精準服務;建設聚福社區警務室、物業調解室,由小區黨員、街道司法所人員、片區民警、律師、物業管理員、居民代表等力量搭建糾紛調解平臺,由社區黨員幹部牽頭,定期入戶走訪,動員鄰裡守望相助、定紛止爭,打造「小事不出小區、大事不出社區」的溫馨家園。
此外,該區依託小區黨支部便民服務場所,建立全區首個黨群服務小棧「26°近鄰溫度」,推行「5F(free)」服務理念,即站內配置免費WIFI、免費茶水、免費藥品、免費雨傘、免費充電,規劃有休息區、飲水區、手機充電區、清涼用品取用區等功能區,為環衛工人、快遞小哥、執法隊員等戶外工作者以及小區居民提供休息、喝水、避暑、充電場所。
興業福 集體聚力
「之前我們小區70多歲的陳大爺來找我,說他文化水平低,子女又忙碌,正就讀小學的孫子課外作業沒人輔導。為解決此類問題,我們多方諮詢、考察,最後決定與優質輔導培訓機構中書學堂籤訂共建協議,將閒置的舊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以每年12萬元的租金租給中書學堂,同時學堂也明確給予涉遷子女學費優惠,並支持小區教育、救助等公益事業建設。」小區業委會主任郭金標介紹說。
近年來,泉港區聚焦共建共享目標,在聚福社區探索推出「社區+公司+居民」的集體經濟發展之路,助推興業致富,今年社區集體經營性收入預計達25萬元以上。
該區聚力盤活集體閒置資產資源,將社區集體經營的土地、房產等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經濟優勢,多渠道發展社區集體經濟,增強集體「造血」功能。目前通過店面、公用房等房屋出租,實現年收入近15萬元;採取「政府+企業+合作社」模式,引導聚福社區投資入股泉港城鄉經濟投資有限公司,合作購買霧炮車、垃圾清運車等市政設施,共同承接道路養護、餐廚垃圾清運等業務,實現年增收5萬元以上;與優加眾創空間洽談合作,在聚福小區內開設同心直播間,開展「同心帶貨拓市場」活動,為轄區店面商鋪進行商品直播宣傳,助力穩就業、保民生,每場直播將設10個產品展位,每個展位單品帶貨時長15分鐘,預計年內可帶動相關商戶每戶增收2萬元以上。
稿件素材由泉州市泉港區委組織部提供
■記者:郭文治 孟 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