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殘酷殺戮開國功臣,卻為建文帝留下了這個人?

2021-01-07 歷史村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就開始著手處理所有的開國功臣們。在洪武朝前期,朱元璋處理功臣主要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鞏固自己的權力,避免那些曾經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夥伴很恃功而驕,可以說這也是為了保護這些功臣。

到了洪武后期,特別是在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後,朱元璋殺戮功臣的數量多了起來,在眾多被殺的功勳中及大部分都是在這段時間內發生的。這個階段,朱元璋殺戮功臣的原因就只有一個了,就是為了給自己的孫子將來即位鋪路。

朱允炆作為朱標的兒子,在能力上不及朱標,威望更是遠遠比不上自己的父親。朱標出生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前,很早就已經跟隨父親朱元璋打天下了,因此那些大臣功勳也對朱標的即位表示可以接受,但他們怎麼可能會接受沒有任何經驗的朱允炆呢?

朱元璋也預料到將來自己死去後,孫子朱允炆無法震懾得住諸多功勳大臣,因此決定在自己的臨死前除掉所有對朱允炆有威脅的官員。在朱元璋的支持下,洪武末期一大批開國功臣遇害,像藍玉等人。但是朱元璋卻為朱允炆留下了耿炳文這個人,耿炳文也不負眾望,在靖難中戰功卓越,但卻依然無法挽救朱允炆失敗的命運。

相關焦點

  • 是什麼原因造成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失敗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朱元璋在臨死前,為了讓皇孫朱允炆坐穩皇位,還留下一道遺囑:「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朱允炆繼位後,年號建文,史稱建文帝,自幼喜愛讀書的朱允炆,自然深知漢朝時期的「七王之亂」,也明白朱元璋生前分封的25位實權藩王,早晚都會是朝廷心腹大患,重演漢朝時期的「七王之亂」。
  • 朱元璋對待開國功臣:為何從禮遇最後轉變為殺戮
    明太祖朱元璋藉此兩案,大開殺戒,從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間,他幾乎將明初的開國功臣誅殺殆盡,受株連被殺者有45000餘人。朱元璋為什麼要這麼做?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貧民,曾入皇覺寺為僧,從他投入「紅巾軍」,到建立了大明政權,戎馬徵戰十幾年。可以說,他是在馬上得的天下。他的成功,得益於身邊一批運籌帷幄、能徵善戰的文臣武將。
  • 建文帝下落新考
    寧德蕉城區上金貝在2008年進行新農村建設的時候發現了一座神秘的古墓,在古墓的舍利塔上看到,上面有文字:「御賜金襴佛日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 明學潘群教授考證認為,「墓地上方的火龍珠,足以說明,這是明代而且是永樂朝及其以前的墓地,而且這個墓還用了閉嘴龍的紋飾,這在明朝前期,除了皇帝,誰都不敢用。」
  • 建文帝失蹤後,叔叔朱棣是如何對待他妻兒的?真心讓人落淚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朱允炆十五歲那年,祖父朱元璋尚且健在,父親朱標卻病死,他再也不能做個天真無邪的少年,只因為他出生於帝王家。面對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年邁的朱元璋悲痛無比,同時還有一個頗為棘手的問題擺在眼前,死後把皇位傳給誰。向來殺伐果斷的朱元璋,在這個問題上猶豫不決,畢竟關乎大明江山的安穩,不得不慎之又慎。
  • 明朝最聰明的開國功臣,3兄弟都躲過了朱元璋的殺戮,得以善終
    洪武四大案分別是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和藍玉案,這些案子基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為消滅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危險的人,包括貪官汙吏,同時因為朱元璋的兒子朱標英明早逝,為了讓皇孫順利登基,朱元璋也就擔下了「暴君」的形象。
  • 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城後,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究竟如何?
    主持編著《永樂大典》惠及後世,後人提起他大都是讚揚他的功績,很少人會對這位偉大的帝王進行貶低。可是,你知道朱棣的帝位是怎麼得到的麼?1368年,朱元璋打破元朝的統治,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年號洪武。1370年也就是洪武三年,朱元璋冊封自己的第四子朱棣為燕王,鎮守當時的北方重鎮燕京,就是現在的北京。
  • 為什麼劉伯溫已經告老還鄉,朱元璋還是不願放過劉伯溫?
    我們都知道劉伯溫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他輔佐朱元璋建立帝業,功勞卓著,可謂是大明王朝立世的賢臣,他雖然不居高位,但是在明廷的地位上來說是顯赫的,個人作用也是舉足輕重的。1368年的時候,淮西集團的李彬被劉伯溫就地正法,徹底激怒了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淮西集團開始對劉伯溫進行打壓報復,朱元璋為了平衡雙方的勢力,讓劉伯溫回鄉處理妻子的喪事,而在這個過程中,劉伯溫知道自己已經大勢已去,就接著這個機會告老還鄉。
  • 朱元璋大肆殺戮開國元勳,有個很簡單的原因卻被人忽視了
    明王朝初期對貪官汙吏的行為絕對是零容忍,開國皇帝朱元璋要麼圖謀甚大才秋後算帳,要麼一發生就解決。明王朝的殺開國功勳是歷代封建王朝最恨的,株連出的人也是最多的。明初四大案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和藍玉案。開國功臣被斬首一大半,牽扯殺害的人數至少十萬,還有的流放充軍等不算。
  • 建文帝--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
    ,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乃革命而後,紀年復稱洪武,嗣是子孫臣庶以紀載為嫌,草野傳疑,不無訛謬。建文帝和他爸朱標一樣,都是仁厚之人,朱標太子任期內,建文帝皇太孫任期內,都主張寬刑減賦,與朱元璋的治國之道背道而馳。所以,朱標死後,朱元璋曾考慮立老四朱棣為太子。然而最終選擇了朱允炆,則有以下原因:朱允炆非常孝順;老四上面還有老二、老三;朱元璋沒有料到藩王會在他死後造反;朱元璋覺得在他死後應以仁政治天下。
  • 明朝那些皇帝兒——建文帝朱允文
    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這些做法正如他的年號,匹配,完美。   可惜,咱們今天不講建文帝是如何文治天下。講講咱們熟悉的,電視劇裡常看到的三件大事。削藩!靖難之役!建文失蹤謎案!
  • 明朝開國功臣慘遭殺戮,徐達卻享一門兩國公待遇,只因女兒嫁得好
    朱元璋能夠當上皇帝,他身邊的那幫文臣武將,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看到這些人不是出謀劃策,就是浴血奮戰,為此皇帝也是特別感慨,把這些開國功臣悉數封賞。然而等到他坐穩了根基,就開始對著那些功臣大開殺戒,唯獨手握兵權的徐達,卻得以善終,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建文帝是自焚了,還是逃走了?其實歷史早有了答案
    其二,屍體被燒得面目全非,根本無法辨認,朱棣怎麼就能確定他就是建文帝呢?其三,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朱棣曾對大臣說:「朕於宮中遍尋皇考宸翰不可得,有言建文自焚時,並寶璽皆毀矣,朕深慟之。」玉璽是用玉石雕刻而成,大火很難焚毀,即便是被建文帝有意銷毀,也一定會留下殘骸,既然沒有留下殘骸,說明很有可能被建文帝帶出了皇宮,同時,也說明了建文帝很有可能打算東山再起。
  • 朱元璋為何屠戮開國功臣?學者:看看他對朱標說的一番話就明白了
    朱元璋這才慢慢地說道:「你不好拿,我為你剝光了刺再給你,難道不好嗎?現在我殺的人,都是對國家有危險的人,除掉他們,對你是有好處的。」有學者表示,他對太子說的這番話就是朱元璋大肆殺戮開國功臣的原因,他將那些對朱家天下有威脅的人殺掉。真相真的如此嗎?
  • 建文帝的豬隊友,這貨直接家門口送人頭
    當然不是,如果一個皇帝連謀反這樣的事都警覺不了那他就不要當這個皇帝了。朱允炆在朱棣發起「靖難」早期的時候還是很有動作的,具體表現在啟用老將耿炳文,將朱棣亂黨阻隔在山東以北,為了對付耿丙文這個老賊,朱棣沒少使陰招。但沒辦法,耿炳文就是不為所動,這體現朱元璋同志還是很高明的,洪武四大案基本上都給開國元勳送了張飛機票到閻王殿了,只有少數幾個才從朱元璋的魔爪中逃脫,耿炳文就是這少數幾個中的一個。
  • 明朝34個開國功臣,朱元璋殺了30個,為何獨獨留下四人不殺?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以冷酷無情著稱,原因是他建國後開始大肆屠殺開國功臣。朱元璋生性多疑,當了皇帝後,更是畏懼有能力且野心勃勃之人奪取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於是採取「殺」的策略,對「明朝34個開國功臣」痛下殺手,以除後患。
  • 建文帝一敗塗地,只因換掉了廉頗式大將,換了趙括式大將!
    這人來頭不小,其父為曹國公李文忠,而李文忠,既是朱元璋外甥又是他養子。李景隆雖然年輕時喜讀兵書,舉止雍容,深得朱元璋看重,並於洪武十九年襲爵曹國公,被多次派到湖廣、陝西、河南等地練軍,後掌管左軍都督府,卻是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草包,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草包將軍。
  • 紅崖天書難道是建文帝所刻,但也有專家說:這裡面有三點存疑
    不過經過專家鑑定,紅崖天書也許是建文帝所刻。但是後人又指出三大疑點,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紅崖天書位於貴州省安順市的曬甲山半山。
  • 朱允炆的墓被尋找到,600年前建文帝的下落總算水落石出
    明惠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史又稱其為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
  •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終於找到了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終於找到了
  • 靖難之役:朱棣因何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
    朱元璋對朱標寄予厚望,從朱標出生的那一刻起,朱元璋就把他當做繼承人來培養,為他聘請了宋濂等名士當他的老師。為了這個兒子將來能繼承大統,朱元璋著實費了一番功夫。長大後的朱標也著實有仁主風範,《明史》裡這樣評價朱標,「太子為人友愛「,「其仁慈天性然也」。  朱元璋一生共有26個兒子,朱標死後,只剩下鎮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最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