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社交網絡流行起了各種顛覆認知的暗黑解讀。
「暗黑+經典作品」組合,立馬擁有了200%吸引人的魔力。
某問答平臺上,有一個問題收穫了1872條回答、5183萬瀏覽量。
「你看過的哪些經典童話其實很毀三觀?」
《格林童話》的經典篇章《白雪公主》,就是其中被「深扒」和「重新解讀」的典型代表。
流傳開來的所謂「暗黑真相」,也確實讓人大跌眼鏡。
「魔鏡、魔鏡,告訴我,誰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
王后曾在長廊中,撞見了喬裝打扮的男子,偷偷摸摸鑽進了白雪公主的房間。出自《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
兩個原本最親近的人同時背叛了自己,王后心中從此埋下了怨懟的種子,並最終決定謀殺公主。即使面對國王,她照樣呼來喚去,還會仗著父王的寵溺來欺凌嚇唬僕人們。後來被王子救醒後,還瘋狂地迷戀上了王子宮殿裡各種奢侈的家具服飾。記憶裡,小矮人收留了落難的白雪公主,並一直守護著她。白雪公主與小矮人們共同生活的日子,關係一度很混亂。小矮人們以公主父親的身份自居,並夜晚輪流與白雪公主交歡。而白雪公主每每接觸到小矮人們粗糙的皮膚與胡茬時,就會想起曾經與父親親密時的享受。王子吻醒已經死去的白雪公主,在不少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在網絡流傳的暗黑故事裡,對王子的行為做了大膽揣測:王子無法愛上活著的女孩,一直四處搜尋輕女孩的屍體。屍體也不會有任何反應,只會逐漸變冷,王子正是對這樣的感覺分外著迷。因此,王子在白雪公主甦醒時並非欣喜若狂,反而「失意比歡喜還多」。 從這些殘忍細節來看,《白雪公主》似乎坐實了「暗黑童話」之名。但其實,這些故事全都不是來源於《格林童話》,而是出自日本作家桐生操撰寫的《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首次出版時間1998年)。桐生操,是兩位日本女作家堤幸子、上田加代子共有的筆名。留學歸國後,她們以「桐生操」的身份,開始發表以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為背景的作品。但由於內容尺度和真實性等問題,其作品被勒令停止出版,甚至一度被列為「禁書」。它以格林童話的人物設定為基礎進行改編,融入了社會倫理關係的黑暗面。這本書與《格林童話》並無直接關係,只是她借用格林童話的名號獨立進行的文學創作。「在保留住『初版』格林童話的殘酷、粗獷的表現手法的同時,更徹底地挖掘出深藏在童話裡的深層心理及隱含寓意,以自己的解釋和表現手法,創作更為生動的《格林童話集》。」某種意義上,《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可以視為原版《格林童話》的衍生作品。但在傳播中,許是為了「噱頭」、「反差」,人們直接無視了作者的聲明,將之冠以「原版格林童話」的稱號,廣而傳之。流言愈演愈烈,久而久之,人們便信以為真、真假不分了。在中國,也一直有各類所謂「原版格林童話」的書籍流傳。如2000年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成人格林童話》、2003年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真實的格林童話》等等,這類書籍進一步帶動了國內各類關於《格林童話》中殘暴、色情內容的傳言。學者有過考證,這兩本書其實都脫胎於這本日本暢銷書《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倚仗著人們的獵奇心理,在網絡上以潮水之勢廣泛、迅捷地擴散。不過除去網上流傳的暗黑版本,實際上《白雪公主》從1810年的厄倫堡手稿到1857年流傳較廣的終稿,同樣發生了不少變化:比如最後救了白雪公主的,也不是年輕英俊的王子,而是從國外徵戰歸來的父親;白雪公主的甦醒,是因為僕人的怨恨,摔打水晶棺,抖出她喉嚨裡的毒蘋果……王后的「生母」設定,出自格林兄弟1810年最早的手稿。因為親生母親殺害女兒的故事太過殘忍,這個版本一直飽受詬病。在1857年最後版本的《格林童話》中,王后的生母身份被替換為了繼母。其實,不少格林童話故事中都有類似的「生母-繼母」角色轉變。《糖果屋》裡將主角兄妹拋棄在森林中的壞女人,也是在第四版修改時被賦予了繼母身份。「冷血暴虐的母親形象,實在是與孩子們所熟悉的集母性、溫柔、慈愛於一身的母親形象相距太遙遠了。」並且格林童話在傳播和改版期間,逐漸變成孩子們的睡前讀物。這種「生母殺女」的殘忍情節,也不適合在睡前為孩子們閱讀。在1812年首版和1857年第七版《格林童話》中,王后的結局基本是一致的。她受邀參加白雪公主和王子的結婚典禮,並在舞會上,被迫穿上一雙被火燒得通紅的鐵鞋子跳舞。王后的腳被鐵鞋嚴重灼傷,她卻不能停止舞蹈,只能一直跳到死去為止。出現這樣慘烈的結局,是因為《格林童話》的初衷,本就不是為兒童編寫的。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它能一定程度上反映時代的社會面貌。食用白雪公主心肝(實際上被獵人替換為動物心肝)的行為,正是嗜血成性的女巫會做的。王后所穿的「鐵鞋」,也是中世紀歐洲用以拷問巫女的常用酷刑之一。實際上,對於部分原版「暗黑」情節的改寫,格林兄弟有他們自己的考量。讚賞或轉發,都是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