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南方三年遊擊戰爭的艱苦歲月

2020-12-28 山峰讀史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撤出根據地,國民黨軍隊向革命根據地腹地發動進攻,妄圖全部消滅留下來的堅持鬥爭的紅軍遊擊隊。他們採取經濟封鎖、碉堡圍困、大肆燒殺、移民並村等最殘酷、最狠毒的手段反覆圍剿,所到之處,血流成河,一片廢墟。面對國民黨軍隊的清剿和血腥鎮壓,紅軍遊擊隊和革命群眾一起,進行英勇頑強的抵抗,表現了無比堅毅的英雄氣概。

三年遊擊戰爭,陳毅和項英帶領部隊紅24師獨立團及地方遊擊隊1.6萬,再加上機關工作人員和紅軍傷病員共3萬餘人。這部分力量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殘,他們既要掩護紅軍主力的撤退,還要保護革命根據地,賦予的任務非常重。

但是敵我力量懸殊很大,再加上項英軍事上錯誤的指導,利用陣地戰和國民黨軍隊進行正面的進攻。致使紅軍遭受了重創,受到了重大損失。很多紅軍的將領和革命群眾都犧牲了。這是紅軍歷史最慘烈的一幕。

從1934年10月到1935年的春天,這個是紅軍和遊擊隊由正規戰向遊擊戰轉變的一個階段,也是南方八省遊擊戰爭的第一個階段。紅軍遊擊隊在項英的指導下開始進行陣地戰。由於沒有實行遊擊戰爭,使許多黨組織和紅軍遊擊隊受到了嚴重的損失。陳毅幾次提醒項英要全面轉入遊擊戰爭。但項英聽不進這個意見,堅持自己的意見。由於指揮失誤,造成了重大的損失。

項英對國民黨的暴行十分氣憤,就指揮紅二十四師再加兩個獨立營在江西的會昌伏擊國民黨軍軍隊,雖然殲滅了敵軍半個旅,但紅二十四師傷亡很大。這時,如果不及時撤退,就可能全軍覆沒。

這時,陳毅再次向項英建議,必須將二十四師撤出來,這才避免了危險。項英指揮這場戰爭,有一些意氣用事,也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再加上他是工人運動的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確實是他的短板,本身他去指揮戰爭就是個錯誤,所以當然是要失敗。

項英是黨政軍總負責人,而陳毅只是一個蘇區的辦事處主任,當時被「左傾」領導人排擠,所以留下來繼續戰鬥。但陳毅是一個豁達直爽的領導,從不斤斤計較,領導交代什麼任務從不推辭,也不找任何理由。當時陳毅負傷比較嚴重,剛做了手術,還沒有痊癒。他草擬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的第一號公告,讓士兵到處張貼在大街上,以六言韻文的形式生動地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罪行,鼓舞革命群眾繼續戰鬥。

傷稍微好些,他拄著拐棍兒指導當時的傷員進行戰略轉移。要求年齡大的、生病的、女同志必須轉移。在轉移的同志中有賀子珍的父母賀煥文、溫吐秀,有陸定一的妻子唐一貞,有陳毅的妻子賴月明等。這些同志如果不被轉移,他們在江西瑞金就可能被全部殺害。陳毅將這些同志近千人全部轉移到安全地帶。因為沒有指揮部隊打仗的權力,陳毅儘自己所能做一些事情,表現了一個革命家的高尚品格。

戰爭還在繼續,國民黨集中12個師的兵力繼續進攻,蘇區只剩下瑞金、會昌、於都、寧都四個縣交界地帶,危在旦夕。陳毅繼續勸說項英要打遊擊戰爭,不能硬碰硬,但項英固執己見,始終不肯改變原先的作戰計劃,致使部隊損失巨大,大部分壯烈犧牲。

贛南軍區獨立第六團對著粵軍作戰,我們想,一個團對一個師乃一個軍,不是以卵擊石嗎?中共江西省委、省軍區部隊大約2000人被敵軍四個師包了餃子,最終大部壯烈犧牲,僅有少量的紅軍在曾山同志的率領下突圍出來,當時曾山是代理書記。這一仗打完,紅四師基本上報銷的所剩無幾。項英看到了血的代價,最終才聽從了陳毅的意見,開始了遊擊戰爭。

南方八省紅軍三年遊擊戰爭開始進入第二階段(1935年春到1936年底),這也是陳毅一生中最艱苦、最難熬的一段時光。這一階段的遊擊戰爭,主要的目的是保存、鞏固、發展紅軍遊擊隊和遊擊區。項英、陳毅率領約300人來到贛粵邊界,與李樂天、楊尚奎的贛粵邊特委及遊擊隊匯合,在以油山為中心的贛粵邊地區,依靠群眾,積蓄力量,堅持鬥爭。

這一階段是最艱苦、最困難的鬥爭階段。國民黨在第一階段耗費了那麼多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沒有把紅軍消滅掉,到了此時,就想盡一切辦法,妄圖把紅軍遊擊隊趕盡殺絕。

他們在軍事上採取「清剿」,在經濟上實行的封鎖,殺光、燒光、砍光,紅軍將士們自崇山峻岭和茂密樹林間穿梭,風餐露宿,晝伏夜行,隨時都有可能犧牲。戰士們沒有吃,沒有穿,沒有通訊工具,沒有醫藥,沒有補給,沒有足夠的彈藥,他們同幾倍於自己的敵人周旋,還要同革命隊伍中的叛徒進行鬥爭。

陳毅元帥在這一時期,留下絕筆詩《梅嶺三章》。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1936年的冬天,陳毅的部下陳海叛變革命,寫了一封信說是中央派人前來聯絡,要求遊擊區負責人下山。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引誘陳毅下山。陳毅並沒有懷疑部下,加上當時長期和中央聯絡不上,於是來到了縣城。當時距離三四十米的交通站陳毅感覺不對勁,基層群眾報告陳海叛變,在一個婦女的援助下,陳毅脫險,跑回梅嶺。

敵人聽說山上有遊擊隊的重要負責人陳毅,便調集了四個營的兵力,圍困梅嶺達20天之久,因為搜不到,放火燒山,幸虧一場大雨救了陳毅等人。陳毅擔心當時脫不了險,寫下絕筆詩《梅嶺三章》藏於棉衣內層。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獻身革命的決心和對革命必勝的信心。這首詩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選為中學語文課本。

項英在他的《遊擊三年 紅旗不倒》文章裡也有記錄:「我們在一個區域裡,曾有二年半的時期,經常轉移不停,因為山下的樹木多數被砍得一根不留,叢木野草多數被燒得精光,如果我們死停在一個山裡,即要被發覺被消滅,所以我們必須經常從此山移到彼山,而且轉移的時候很短促……,在1935年,我們曾有一次被圍困在山裡,附近的民眾被驅逐乾淨,四面包圍封鎖得非常緊密」。

陳毅在《贛南遊擊詞》中寫道:

天將曉,隊員醒來早。露侵衣被夏猶寒,樹間唧唧鳴知了。滿身沾野草。

天將午,飢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

日落西,集會議兵機。交通晨出無消息,屈指歸來已誤期。立即就遷居。

夜難行,淫雨苦兼旬。野營已自無篷帳,大樹遮身待曉明。幾番夢不成。

天放晴,對月設野營。拂拂清風催睡意,森森萬樹若雲屯。夢中念敵情。

休玩笑,耳語聲放低。林外難免無敵探,前回咳嗽洩軍機。糾偏要心虛。

嘆缺糧,三月肉不嘗。夏吃楊梅冬剝筍,獵取野豬遍山忙。捉蛇二更長。

滿山抄,草木變枯焦。敵人屠殺空前古,人民反抗氣更高。再請把兵交。

講戰術,穩坐釣魚臺。敵人找我偏不打,他不防備我偏來。乖乖聽安排。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親父母,我是鬥爭好兒郎。革命強中強。

勤學習,落伍實堪悲。此日準備好身手,他年戰場獲錦歸。前進心不灰。

莫怨嗟,穩腳度年華。賊子引狼輸禹鼎,大軍抗日渡金沙。鐵樹要開花。

這是陳毅1936年夏季寫的《贛南遊擊詞》。它不僅記下了中國革命史上一段難忘的史實,也記錄了老一輩革命家出生入死、艱苦奮鬥的一段難忘歲月。

1936年西安事變到1937年全國抗日戰爭爆發,這是遊擊戰爭的第三階段。這一階段,蔣介石已同中國共產党進行和平談判,但對南方遊擊區繼續進行「清剿」。南方遊擊區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繼續進行鬥爭。最終和平談判成功,國共開始了第二次合作,國民黨軍隊停止進攻,南方紅軍三年遊擊隊最終以國民黨「清剿」而失敗。全國抗戰爆發後,南方八省保存下來的紅軍和遊擊隊改編變為新四軍,成為大江兩岸重要的一支抗日軍事力量。

新四軍

在三年艱苦卓絕的遊擊戰爭中,不少黨和紅軍的高級幹部獻出了生命,革命群眾犧牲更是無數。中國共產黨一大代表何叔衡同志,1935年2月14日,在上杭縣水口鎮附近被敵人發現包圍,他不願拖累同志們,縱身跳下了懸崖壯烈犧牲,表現了共產黨人視死如歸的氣節。

1935年3月4日,劉伯堅在江西信豐唐村指揮部隊突圍時,遭受重傷被敵人虜俘。在獄中,他視死如歸,寫下《帶鐐行》:「帶鐐長街行,蹣跚復蹣跚,市人爭矚目,我心無愧怍。帶鐐長街行,鐐聲何鏗鏘,市人皆驚訝,我心自安詳。帶鐐長街行,志氣愈軒昂,拼作階下囚,工農齊解放。」3月21日,劉伯堅在大庚縣金蓮山英勇就義,年僅40歲。臨刑前,他還給妻子留下一封信,讓她照顧好小孩並培育成人,豈不知,他的妻子幾乎與他同時也被殺害於閩西長汀。

1935年9時20分左右,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瞿秋白用俄語高唱《國際歌》《紅軍歌》,英勇就義,時年36歲。還有賀昌、毛澤潭、萬永城、古柏、阮嘯仙等領導幹部先後英勇犧牲,在他們身上,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獻身精神和崇高品質。

劉伯堅就義圖

相關焦點

  • 《金剛川》-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電影《金剛川》英文名The Sacrifice,犧牲!它用一座「橋」的戰爭保衛戰,聚焦平凡戰士的勇毅果敢、慨然赴死,為了祖國為了明天,這不禁讓我想起毛主席那句詩詞「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影片分四個片段,三個角度來詮釋不同卻又相同的犧牲。
  • 星辰文藝丨為有犧牲多壯志(有聲作品)
    男:1950年9月,28歲的毛岸英赴朝鮮參戰,34天之後,他犧牲了,在各種影視劇裡,我們最熟悉的是這樣的場景,當毛澤東得知岸英在朝鮮戰場犧牲的消息,他沉默了很久,才對在場的工作人員說,戰爭嘛,總要有犧牲的,這沒有什麼。
  •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這句話形容此人堪稱絕配
    內有軍閥割據,一盤散沙;外有列強垂涎,趁虛而入。特別是長達十餘年的日本侵華,給中華民族造成深重災難。列強如此跋扈、如此忌憚,正是看準了數千年來凌於世界之巔的華夏正處虛弱。過去的榮耀已成歷史,挽救不了那個落後而蒙昧的時代。幾乎所有工業品都被冠以「洋」字,火柴叫「洋火」,自行車叫「洋馬兒」……極度落後的工業,使得大批日用品都需進口,遑論賴以保護自己的洋槍洋炮。
  • 紅二十八軍在大別山三年遊擊戰爭的歷史貢獻
    在與黨中央和鄂豫皖省委失去聯繫的情況下,高敬亭率領紅二十八軍和紅軍遊擊隊在大別山區,從實際出發,採取正確的政策和策略,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挫敗國民黨軍的多次「清剿」,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獨立自主地堅持了三年遊擊戰爭,使大別山紅旗不倒。 紅二十八軍在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邊堅持的三年遊擊戰爭,是大別山革命鬥爭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 毛澤東詩詞與革命文化:敢教日月換新天
    革命目標:敢教日月換新天「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軍閥重開戰,灑向人間都是怨」「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近代以後,中國社會內憂外患,中華民族苦難深重。毛澤東詩詞對中國革命有著獨特的詩意表達,具體體現在從「問天」「比天」到「翻天」「換天」的不斷演進。
  • 為有犧牲多壯志
    此間,同窗好友易昌陶不幸病故,在《五古·挽易昌陶》中,面對「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毛澤東憂憤地寫道:「我懷鬱如焚,放歌倚列嶂。」並為他寫了一副輓聯:「胡虜多反覆,千裡度龍山,腥穢待湔,獨令我來何濟世;生死安足論,百年會有役,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時。」毛澤東借悼亡以消心中塊壘,怒斥日本人覬覦我大好河山,詩情沉痛悲婉,但又透發著一股陽剛之氣、報國豪情。
  • 三年遊擊戰爭中的藍榮玉
    三年遊擊戰爭中的藍榮玉 藍榮玉,民國3年(1914年)出生於上杭縣廬豐畲族鄉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這裡講述的是藍榮玉在閩西三年遊擊戰爭中的幾個小故事。
  • 敢教日月換新天!偉人霸氣詩詞,抒寫離家32年追求,歸鄉已白髮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七律·到韶山》 最霸氣的語句:敢教日月換新天。創作於1959年6月25日,湖南韶山。上一次毛主席在這裡時,還是32年前。
  • 敦化市文廣旅局組織觀看《敢教日月換新天》之《走進革命老區縣...
    2020年12月14日上午,敦化市文廣旅局組織全體機關幹部在局會議室觀看《講武堂》系列節目《敢教日月換新天》之《走進革命老區縣敦化》專題片。《敢教日月換新天》之《走進革命老區縣敦化》:延邊州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高勇,敦化市司法局政治處主任、原中共敦化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王玉強與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解放軍黨史軍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軍史專家李濤,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教授、軍史專家盧勇作為嘉賓,參加了中央電視臺軍事頻道《講武堂》欄目《敢教日月換新天》之 《熱血敦化
  • 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硬漢書記羅東:敢叫日月換新天
    2015年底,經過精準識別,南寧有421個貧困村,40.6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9.33%,這在全國省會城市中都不多見。昨天我們說到南寧市隆安縣城廂鎮東信村駐村第一書記羅東在村裡脫貧攻堅最關鍵的節點計劃引進全區單體最大的一個種禽良種繁育基地整體解決全村產業發展問題時卻遭到規劃用地上村民集體反對好不容易花費了4個多月的時間進行了大量的說服攻堅工作後村民達成了統一的意見
  • 一位中醫執業醫師的詩詞情結:不改初衷酬壯志,笑將日月換新天
    莫道斯球多渺小,唯懸北鬥立頭功。12.#致七一 死生之際上紅船,靜浪南湖續大篇。不改初衷酬壯志,笑將日月換新天。13.#荷塘釣趣碧水揚波泛綠光,悠哉錦鯉葉邊藏。崇山為魄河為膽,越過蒼茫入海中。19.#端午悼屈原 交戈秦楚一方休,魂斷皇城國不留。汨水尋王張正義,千年端午哭君候。20.
  • 評流浪地球: 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星
    它需要擁有與之匹配的票房和影響力, 來為中國電影帶來希望, 為世界科幻電影指明方向.<流浪地球> 有這樣的資格, 首先它是擁有非凡科幻想像力的好科幻電影; 然後, 它作為中國電影, 為世界電影貢獻並注入了正宗的中國文化和思想; 最後, 包裝在一個主流災難電影劇情外殼下的, 是一個宏大的人文主題, 是科幻電影真正的社會責任所在.
  • 《金剛川》:有一種流淌在民族血液的精神,名叫「犧牲」
    一個直接叫張飛(張譯飾),高炮排長,負責一個先行開火的防空明炮陣地,另一個叫關磊(吳京飾),暗指關羽,他是張飛的師傅,因在戰場抽菸從高炮連長降為班長,負責一補充火力的暗炮陣地。還有一人叫劉浩(李九霄飾),暗指劉備,是步兵班長,臨時奉命支援工兵連,負責修橋。一是暴露陣地引敵對決的「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