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這句話形容此人堪稱絕配

2021-01-18 史海尋蹤

上世紀前半段,中華疲弱、飽受欺凌。內有軍閥割據,一盤散沙;外有列強垂涎,趁虛而入。特別是長達十餘年的日本侵華,給中華民族造成深重災難。

列強如此跋扈、如此忌憚,正是看準了數千年來凌於世界之巔的華夏正處虛弱。

過去的榮耀已成歷史,挽救不了那個落後而蒙昧的時代。幾乎所有工業品都被冠以「洋」字,火柴叫「洋火」,自行車叫「洋馬兒」……

極度落後的工業,使得大批日用品都需進口,遑論賴以保護自己的洋槍洋炮。鬼子裝備的「王八盒子」、「三八大蓋」,和西方先進工業國相比,顯得落後粗陋,卻令抗日部隊羨慕不已。他們往往只能用梭鏢、大刀,去對抗敵人的子彈。

知恥方能後勇,千百萬人用生命洗刷了前半世紀的恥辱,才換來後半世紀的強大。

上世紀六十年代,西北羅布泊一聲春雷巨響,一團如太陽般耀眼的光芒冉冉升起。等待這一時刻多年的科學家、戰士們,再也無法按捺心中的激情,他們哭著、跳著、叫著,緊緊擁抱在一起。

自此,中國也有了保衛自己的「重器」,昂首進入世界「核俱樂部」。大國以此來訛詐我們的日子,一去不返。

幾多辛酸、幾多淚水,原子彈是極複雜的系統工程,凝結著老一輩科學家的無數心血。他們費盡心力、不求回報,出於保密要求,甚至連成功的喜悅都無法與家人分享。

錢三強領導的核研究所,人稱「滿門忠烈」。古時嶽武穆的精忠報國,當代又一次再現。為國家竭盡忠誠,奉獻一切。

請記住這些偉大的名字:錢三強、鄧稼先、彭桓武、王淦昌、程開甲……以及無數不知名的英雄們。

他們甘願隱姓埋名數十年,將最好的年華拋灑在茫茫戈壁,甚至是生命……

鄧稼先的少年時代,正值國家多災多難的虛弱期。他父親在他前往求學時叮囑:「稼兒,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

如無數莘莘學子一樣,心懷「科技救國」志向的鄧稼先,踏上求學之途。不是為升官發財為私利而學,而是為解救災難深重的祖國。

西南聯大畢業後,他前往美國普渡大學深造。這是一所與麻省理工、斯坦福齊名的老牌名校。但鄧稼先僅用一年多就獲得博士學位,因年僅26歲,被譽為「娃娃博士」。

如此出色的成績,引起美方關注,願意用優厚條件挽留他。但是這些,又怎能留住心繫祖國的他?報國心切的鄧稼先,和大批愛國學子毅然歸國。

「科學雖無國界,但科學家卻有祖國」。在鄧稼先的胸中,有的只是一顆拳拳赤子心。

鄧稼先的夫人,是與他青梅竹馬的許鹿希。回國後,他們也有過闔家團聚的時光。但從1958年接受任務起,長期分離的生活,一過就是28年。連他的去向,也成了令親人們魂牽夢繞的謎。待真相大白時,兩人均已白髮蒼蒼垂暮之年,有道是「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羅布泊位於新疆大漠,號稱「死亡之海」,研究條件極其艱苦。沒有路,鄧稼先領著一幫大學生,用人力鋪出一條瀝青路。沒有計算機,所有數據要靠著打算盤。一個數據,需要團隊夜以繼日算上一個多月。

老一代科學家,硬是用算盤珠子,「算出了」國家的未來。

一年之後的1959年6月,北方大國終止協定、撤回專家,臨行前還不忘譏諷一番:

離開我們的幫助,中國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就讓他們守著這堆廢銅爛鐵吧!

原子彈工程之所以命名為「五九六工程」,正與此有關,即1959年6月,合同終止日。

物質上的困難、精神上的寂寞,都無法攔住參與「五九六工程」的鬥士們,志氣和決心讓他們越過道道艱難險阻。

1964年10月,第一顆原子彈成功。僅隔不到三年,氫彈研製成功。

巨大成功的背後,是整整一代人全身心地奉獻,即使是最寶貴的生命。

1979年空投實驗中,降落傘故障,致原子彈落地破裂。原子彈內核是高放射性的鈾,作為世界頂尖核物理學家,鄧稼先不可能不知道。為了保護別人,他搶先把碎片拿起來檢驗,以致身體被放射汙染。

此次並非偶然,在一次安裝雷管的高危工作時,他堅持自己去,並命令周圍的人:「你們還年輕,不能去!」

鄧老的偉大並不限於高深的學識,更在於他捨己為人的高尚內心。

1986年7月,鄧老病重離世,即使臨終前還不忘叮囑:

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相關焦點

  • 《金剛川》-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電影《金剛川》英文名The Sacrifice,犧牲!它用一座「橋」的戰爭保衛戰,聚焦平凡戰士的勇毅果敢、慨然赴死,為了祖國為了明天,這不禁讓我想起毛主席那句詩詞「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影片分四個片段,三個角度來詮釋不同卻又相同的犧牲。
  • 星辰文藝丨為有犧牲多壯志(有聲作品)
    男:1950年9月,28歲的毛岸英赴朝鮮參戰,34天之後,他犧牲了,在各種影視劇裡,我們最熟悉的是這樣的場景,當毛澤東得知岸英在朝鮮戰場犧牲的消息,他沉默了很久,才對在場的工作人員說,戰爭嘛,總要有犧牲的,這沒有什麼。
  • 敢教日月換新天!偉人霸氣詩詞,抒寫離家32年追求,歸鄉已白髮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七律·到韶山》 最霸氣的語句:敢教日月換新天。創作於1959年6月25日,湖南韶山。上一次毛主席在這裡時,還是32年前。
  •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南方三年遊擊戰爭的艱苦歲月
    這部分力量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殘,他們既要掩護紅軍主力的撤退,還要保護革命根據地,賦予的任務非常重。但是敵我力量懸殊很大,再加上項英軍事上錯誤的指導,利用陣地戰和國民黨軍隊進行正面的進攻。致使紅軍遭受了重創,受到了重大損失。很多紅軍的將領和革命群眾都犧牲了。這是紅軍歷史最慘烈的一幕。
  • 毛澤東詩詞與革命文化:敢教日月換新天
    革命目標:敢教日月換新天「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軍閥重開戰,灑向人間都是怨」「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近代以後,中國社會內憂外患,中華民族苦難深重。毛澤東詩詞對中國革命有著獨特的詩意表達,具體體現在從「問天」「比天」到「翻天」「換天」的不斷演進。
  • 為有犧牲多壯志
    此間,同窗好友易昌陶不幸病故,在《五古·挽易昌陶》中,面對「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毛澤東憂憤地寫道:「我懷鬱如焚,放歌倚列嶂。」並為他寫了一副輓聯:「胡虜多反覆,千裡度龍山,腥穢待湔,獨令我來何濟世;生死安足論,百年會有役,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時。」毛澤東借悼亡以消心中塊壘,怒斥日本人覬覦我大好河山,詩情沉痛悲婉,但又透發著一股陽剛之氣、報國豪情。
  • 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硬漢書記羅東:敢叫日月換新天
    2015年底,經過精準識別,南寧有421個貧困村,40.6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9.33%,這在全國省會城市中都不多見。這一件件、一樁樁讓原本貧瘠的大石山區有了層次豐富的種養殖業水泥路也鋪向了山坳底的瑤寨電、自來水、4G網絡實現全村覆蓋……貧窮落後的村貌煥然一新原本的貧困戶住上了嶄新亮堂的房子在外務工的年輕人逐漸歸鄉參與建設......
  • 敦化市文廣旅局組織觀看《敢教日月換新天》之《走進革命老區縣...
    2020年12月14日上午,敦化市文廣旅局組織全體機關幹部在局會議室觀看《講武堂》系列節目《敢教日月換新天》之《走進革命老區縣敦化》專題片。《敢教日月換新天》之《走進革命老區縣敦化》:延邊州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高勇,敦化市司法局政治處主任、原中共敦化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王玉強與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解放軍黨史軍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軍史專家李濤,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教授、軍史專家盧勇作為嘉賓,參加了中央電視臺軍事頻道《講武堂》欄目《敢教日月換新天》之 《熱血敦化
  • 戍邊英雄母親的這句話,讓我淚流滿面!
    犧牲的四名烈士中,最年輕的是00後的陳祥榕。「面對人數遠遠多於我方的外軍,我們不但沒有任何一個人退縮,還頂著石頭攻擊,將他們趕了出去。」這段文字出自陳祥榕對一次戰鬥的記錄。我不知道當時陳祥榕身邊的戰友有多少是獨生子女,我只知道「沒有一個人退縮」。請記住,沒有一個人退縮,沒有一個人退縮,沒有一個人退縮!!!
  • 評流浪地球: 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星
    這並非馬克思所預想的富足未來, 更接近以<守望者>為代表, 歷屆無政府主義恐怖分子所認定的, 只有"必要之惡"才是人類團結的唯一契機.所以<流浪地球>的真正主題, 還是對人類社會高度社會化, 組織化而生的創造力的自我審美和陶醉, 是對人類集體精神, 犧牲精神, 戰鬥精神的集中歌頌.
  • 一位中醫執業醫師的詩詞情結:不改初衷酬壯志,笑將日月換新天
    莫道斯球多渺小,唯懸北鬥立頭功。12.#致七一 死生之際上紅船,靜浪南湖續大篇。不改初衷酬壯志,笑將日月換新天。13.#荷塘釣趣碧水揚波泛綠光,悠哉錦鯉葉邊藏。崇山為魄河為膽,越過蒼茫入海中。19.#端午悼屈原 交戈秦楚一方休,魂斷皇城國不留。汨水尋王張正義,千年端午哭君候。20.
  • 至少10位全國抗疫英雄出自衡陽這所大學
    其中,至少有10位南華人獲得殊榮並在人民大會堂的表彰大會現場,直接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他們既是彰顯勤勉務實、甘於奉獻、剛健自強、敢為人先的南華精神的優秀代表,也是全體南華師生學習敬仰的榜樣。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在南華精神的浸潤下,在抗疫先進個人的激勵下,全體南華人一定能在下一個五年計劃裡,跑出南華改革發展加速度!【來源:掌上衡陽】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18歲河南少年葬北京鬧市中,經過的火車從此鳴笛改道,此人是誰?
    毛主席說:「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在最艱難的歲月裡,無數志在報國的英雄們憑著氣壯山河的犧牲精神,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為新中國的偉大復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時的孟凡章正在一條專線路基上駐守,他猛然發現在十米外橋頭上的鐵軌內側有一塊大石頭,如果火車開過去恐怕會有翻車的危險。  眼看著一場重大的事故要發生,孟凡章毫無猶豫的衝了過去。可是正在這時一聲震耳的汽笛聲音傳來,一輛火車疾馳而過,划過了沉寂的夜空。
  • 《金剛川》:有一種流淌在民族血液的精神,名叫「犧牲」
    毛主席唯一健康的兒子可以犧牲,全國上下還有誰會怕犧牲!從領袖兒子,到農民子弟,全無差別。正如電影中一名叫小胡的普通戰士說「我們那年都十七八歲,沒有一個怕死的」。戰士們盯住一個目標「凌晨5點過橋,奔赴金城,參加一個更大更危險更加激烈的戰場」。這種犧牲精神,背後是救國救亡的寶貴動機和誓死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