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印象派運動:現代主義電影的藝術源頭

2021-02-21 C 新影迷
作為影迷,大家提到最多的電影運動是法國新浪潮,這一運動確實對電影發展影響深遠,引發世界多個國家地區湧現一群青年導演,拍攝出富有個人特色的新浪潮影片。
今天要介紹的電影運動同樣來自法國,時間來到久遠的默片時代。影響力上可以這麼說,1920s的三大先鋒運動奠定了電影作為藝術的可能性與發展道路,為電影作為「藝術」正名,成為後人不斷吸收轉化電影表現形式的寶貴財富。法國印象派運動(1918-1929)是三大先鋒運動的首起開拓者,時間最早,持續最久。它的藝術觀念直接受益於19世紀末的印象主義繪畫。接下來我從時代背景、表現形式、影片分析、現代影響幾個方面展開介紹。電影早期作為娛樂商品興起於法國,法國幾家電影公司對國際市場形成近乎壟斷的製作發行產業,盧米埃的放映員大批行走於世界各地,在各國的戲院、遊樂園進行默片放映。
在1914-1918的一戰期間,很多參戰國都停止了電影生產,然而電影放映並沒停,給了好萊塢天時地利人和的契機。美國在一戰時不斷獲得經濟積累,並迅速擴大前期形成的高預算製作、高效分工、垂直壟斷髮行的電影產業優勢。電影龍頭在一戰期間已經完全被美國好萊塢收入囊中。在戰後,各國的電影產業都面臨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好萊塢對國際市場的壟斷。好萊塢有高預算支持,影片戲劇性強,製作的電影都十分精緻賣座。更讓各國製片廠感到絕望的是,紐約擁有世界最大的電影市場,好萊塢電影在美國本土就能輕鬆收回成本,所以在國際市場的外銷價格就十分廉價。各國發行商在選擇影片時難以拒絕物美價廉的好萊塢電影。各國電影人逐漸意識到一個問題,學習好萊塢的電影製作,預算和質量都完全沒有競爭力。加上一些有追求的電影導演不願拍攝過於娛樂通俗的影片,於是在20年代的電影盛世裡,各國(主要體現在法國、德國、蘇聯)湧現出一批批帶有自己風格特色的反好萊塢電影。

《賣火柴的小女孩》

拍過印象派電影的導演中最有可能被影迷認識的是橫跨法國多個電影思潮的新浪潮前輩——讓· 雷諾瓦。印象派電影包含有他的處女作《水姑娘》(1925)和《賣火柴的小女孩》(1928)。

然而雷諾瓦的電影並不是印象派中最出色的一角,當時最受觀眾歡迎、影片成就和影響力最大的導演是阿貝爾·岡斯。他拍攝了一些長達4-5小時的史詩片,最有名的代表作是《車輪》,豆瓣譯名為《鐵路的白薔薇》。

《電影的故事》作者評價它是默片時代最有影響力的電影。二戰後初入影壇的日本導演黑澤明,曾稱讚過:《車輪》是他看過的第一部重要的電影。格裡菲斯對其技術表現也是讚佩不已,甚至影響到蘇聯導演普多夫金與愛森斯坦等人。

那,影片真實的樣貌是怎樣的?

讓我們來走進《鐵路的白薔薇》,看看印象派電影有哪些具體的表現形式吧。

印象派電影《邁尼蒙坦特》

印象派電影的一個核心美學追求是:用影像捕捉人物瞬間的感覺,傳達人物主觀情緒的「印象」。

圍繞這一核心理念,就很容易理解印象派電影裡獨特的情節、表演、剪輯與拍攝手法。

同時期的好萊塢默片,仍在受肢體喜劇(滑稽喜劇)和戲劇的影響,角色的表演是用來幫助敘事,人物的肢體反應比較誇張。而大多數印象派導演認為電影要避免戲劇性,表演也一樣。

《鐵路的白薔薇》時長近5小時,包羅萬象,其中也不乏有滑稽的喜劇橋段(喜劇式表演),但其對於主角的處理與好萊塢大相逕庭。

動圖有加速,實際時間更長

為了讓影片看起來更加豐富,默片流行使用濾色與遮片,在本片中,每當遇到關注演員情緒的鏡頭,都會用上或大或小的遮片來給演員「特寫」。

印象派在影片中對人物面部表情的關注,直接影響了1928年的「特寫鼻祖」《聖女貞德蒙難記》。說它是特寫鼻祖,因為在看過電影後,仿佛後世所有電影的特寫都蒙上了它的影子。

這種面部影像魅力,日後又在伯格曼的電影中獲得新生。

《聖女貞德蒙難記》



其實印象派的表演並不是完全的去戲劇化,人物在情節中常常陷入某種極端情緒,表演也顯得歇斯底裡,但就像前面提到的,好萊塢的戲劇表演是讓人物幫助敘事,而印象派的肢體動作是在幫助表達情緒,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



在上面的動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印象派電影更多是在關注人物心理,它的鏡頭不止有敘事的作用。父親的「主觀鏡頭」是養女擺動的雙腿,暗示了內心某種不倫的愛戀。

好萊塢這時還沒發展出自覺深入到心理的主觀鏡頭,更多只是用來豐富視角的插入鏡頭(在連貫剪輯中插入一個很短的主觀鏡頭,讓觀眾知道人物在看什麼)。

我們再來溫習一遍印象派的核心,用影像捕捉人物瞬間的感覺,傳達人物主觀情緒的「印象」。

這裡提到「用影像」,印象派最明顯的先鋒之處即在此,影片會運用豐富的剪輯和攝影技巧試圖讓觀眾用影像知覺到人物的主觀情緒狀態

人物心理

未能挽救心愛之人的瞬間感覺


借景抒情

印象派電影的情節經常喜歡把人物放在極端情緒化的情境之中,人物會昏厥、變瞎、或陷入絕望。印象派導演相信情緒才應該是電影的基礎,故事不是。

印象派同時格外看重影片的節奏感,認為與電影最相似的藝術不是小說而是音樂。節奏產生於鏡頭內的運動以及鏡頭長度本身準確的拼接。

快節奏剪輯(鏡頭平均長度更短)成為印象派電影製作的另一個重要特徵,這一特徵也對後面蘇聯蒙太奇運動產生重要影響。

最後讓我們回望標題,在整個宏觀的電影史視角下,印象派真正可見的傳承並不是它的技法,而是藝術電影圍繞人物心理世界的探索。

現代主義作品關注個體,深入人物心理,強調一種個體意義上的主體性。自我迷失與尋找是其電影表達的永恆母題,華語電影我們能想到的有婁燁的《蘇州河》和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蘇州河

離我們比較近的是阿莫多瓦導演的《痛苦與榮耀》,影片沒有過多呈現心像畫面,選擇在表演和調度上讓觀眾有機會深度移情於角色的心理狀態。

要說在形式上有哪部影片做到對印象派的回歸,一定是伯格曼的代表作《假面》。

《假面》

《假面》並不重視故事,緊緊把握住兩位女性在封閉空間的精神情緒。鏡頭處理上總是先給一個面部特寫,然後再切鏡頭交代特寫場景與現實的聯繫。

面部特寫不是在拍人物表情,而是通過凝視感受人物的情緒,《假面》同樣用了很多形式化的鏡頭與剪輯技巧,展開一幅迷人深邃的精神畫卷,這類偉大電影因其影像上的多義性吸引我們反覆觀看。

多回望過去,也許能幫助我們探索電影更多的可能性。

相關焦點

  • 說不清的現代主義:大雜燴還是巴別塔?
    《現代主義》是他應諾頓書局編輯鮑勃·威爾之請在2002年開始寫的,2007年寫畢。沒有數十年中產階級生活趣味研究的功力,就沒有《現代主義》。作為歷史學家的蓋伊善於講故事,他的敘述雍容優雅而不失風趣,讀起來輕鬆愉快。  《現代主義》的副題是「異端邪說的誘惑:從波德萊爾到貝克特之後」,論及十個領域(繪畫與雕塑,小說與詩歌,音樂與舞蹈,建築與設計,戲劇與電影)的現代主義種種表現。
  • 前印象派,畫生活的革命家 |《現代藝術150年》
    印象派,最後一批好好畫畫的人,離現在也有一百多年了。今天,印象派的作品仍然是最受歡迎的,巴黎奧賽博物館二樓那幾個廳永遠塞滿跟印象派名畫合影的群眾。我們喜歡印象派,因為它們還是賞心悅目的畫,而不是胡說八道的概念。經常會聽到人們說:「我不懂藝術。」通常指的是現代藝術。說這話的包括大導演、作家、文化人等知識分子,連他們也對現代藝術感到恐懼。
  • 印象派畫家之藝術,即使身在泥濘,也要仰望星空
    印象派畫家蒙克在日記中寫道,「我仿佛聽到了這一聲刺耳的尖叫聲,穿過天地,撲朔而來,令人怖懼」,這仿佛是生命與靈魂的吶喊,夾雜著絲絲憂鬱、不安與絕望。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現代藝術,與現代主義密不可分,而現代藝術作品正是在這樣一個追求視覺表現藝術的熱潮中誕生,並逐漸擴大
  • 印象派作品為什麼那麼貴?
    2000年之後,印象派雖然仍佔主導,但交易逐漸被當代藝術板塊所取代。根據法國研究機構做出的全球數據統計,印象派佔到30%-35%,當代藝術佔到40%-45%,剩下的則為古代大師作品與歐洲藝術。而從2012年伊始,印象派繪畫又出現復甦跡象。中央美院藝術市場研究中心總監馬學東認為,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夜場的成交率即使在最不景氣時也能保持70%的成交率,仍然是市場上最核心的板塊。
  • 塞尚——現代主義藝術先驅
    保羅·塞尚,1839年生於法國南部的埃克斯。父親是一位銀行家,希望唯一的兒子能夠繼承自己的家業。少年塞尚聽從父親的安排進入學校學習法律,卻無法忽視內心的聲音。經過長期爭執,最終父親同意塞尚去巴黎學畫。然而塞尚內向、不愛交際的性格讓他難以適應大都市生活。幾個月後塞尚回到故鄉,並開始在自己家的銀行上班。但不久塞尚就厭倦了銀行工作,重新開始學畫並重返巴黎。
  • About * Film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
    談及世界電影史,人們第一個會想到的電影運動便是法國新浪潮運動,它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
  • 法國著名印象派畫家莫奈,筆下日出朝陽蓬勃,栩栩如生
    法國著名印象派畫家莫奈,筆下日出朝陽蓬勃,栩栩如生法國有一位著名的印象派畫家,克勞德·莫奈。莫奈是一個偉大的繪畫藝術大師,也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他的作品有著高質量的藝術價值,值得欣賞和品鑑。這幅油畫生動地描繪了晨霧籠罩中的日出港口景象,用美妙的光的變幻與運動展現了迷人的景色,以及莫奈用輕快跳躍的筆觸刻畫了光在寬闊的海面上反射與顫動的生動景象。《日出·印象》這幅油畫描繪的是透過薄霧觀望阿佛爾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點的繪畫筆觸描繪出晨霧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種色彩賦予了水面無限的光輝,並非準確地描畫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見。
  • 印象派
    藝術的話題,我們很久都沒有碰了,但其實這正是我最為擅長的領域,凡是接觸過我的小妹妹,她們都表示我這個人沒什麼好處,就是有四大優點實在讓她們難以抗拒,這就是逆天的顏值、高超的技術、抑制不住的才華,還有那渾身上下所散發的藝術氣息。所以你讓我來聊梵谷,那真是撞槍口上了。而要說梵谷,我們就要從印象派開始聊起。
  • 在電影中「穿越」,回顧西方藝術的美好時代
    ▲《午夜巴黎》電影截幀來源於網絡法國歷史上的美好時代(19世紀末至1914年一戰爆發之前)雖然短暫,卻是無比輝煌的一頁。、新印象派、後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等。▲ Paul Poiret設計的長裙,c.1907,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圖來源於網絡美好時代的珠寶首飾也因受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的影響大放光彩,奢華精美、線條流暢,成熟的鏤空工藝也使得珠寶顯得更加精緻輕盈
  • 【印象派/後印象派套裝】這就是莫奈+凡高+高更+塞尚
    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國現代主義藝術領域,並圍繞這一課題發表了論文若干。他和他的妻子、兩個孩子生活在英國東南部。 約瑞拉·安德魯斯 是倫敦大學戈德史密斯視覺文化系的資深客座教授。她學習純藝術出身,然後變成了一位藝術理論學者,她熱衷於研究藝術與哲學、知覺以及藝術實踐這幾者的關聯性。她還是《炫耀!
  • 談談印象派創始人之一莫奈
    莫奈克勞德·莫奈(1840年-1926年),法國印象派最具代表的人物和創始人之一但凡畫油畫的人,都應該知道「印象派」的稱號源於莫奈的《印象·日出》這幅名畫。多年前在湖南省博物館舉辦的一次世界名畫巡迴展上,我有幸看過莫奈日出系列中的一幅原作。靜靜的凝視了很久,微閉著眼,感受畫家用筆時的灑脫隨性。激動了好幾天。
  • 【法國印象派】莫奈恩師-----尤金·布丁 Eugène-Louis Boudin
    是法國19世紀風景畫家。他曾跟米勒和特羅容學畫。生於諾曼第地區海濱的一座小港口城市的一個海員的家庭,他熱愛並熟悉大海。14歲時,少年布丁便開始習畫。從小就將大海的印象深深烙印在布丹童年記憶之中。這也是布丹喜愛描繪港口及大海情景畫作的原因所在。布丹終其一生熱愛法國西部海岸的景致,因為那裡是他的家鄉諾曼第。
  • 湘博推出年度藝術大展 「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歐洲繪畫500年」
    莫奈的印象派畫作是否透著「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意境呢?戈雅、凡·戴克、特納、柯羅、畢沙羅、雷諾瓦、高更……大師雲集,只為與您共賞!「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這場精心烹調500年的藝術大餐,在這明朗夏日裡,邀您共赴湘博,共享一場清涼的藝術盛宴!
  • 最「另類」的後印象派裡畫家:保羅·高更
    高更的作品在一眾印象派藝術家裡顯得極為獨特,他一生足跡踏遍了諸多國家,他的作品中也記錄下了所到之處的獨特異國情調、民俗生活。1848年,高更出生於巴黎。不同於其他畫家,他的職業生涯開始得很晚。年少時,高更曾在海軍服役,並因此而在海上航行去過許多地方,後來高更喜愛四處旅行也正與這段經歷有關。
  • 1.8億的《睡蓮》和要「搞死藝術」的卡特蘭 紐約春拍中印象派和當代藝術的市場對決
    ——印象派及當代藝術已經展開了拍場的廝殺。蘇富比於2016年初即宣布調整紐約春拍的節奏,將原本兩周完成的印象派、現代及當代藝術拍賣壓縮在一周之內完成,這使得5月間的一周裡既緊張刺激又激烈異常。承接倫敦二月,這是本年度春季拍賣印象派及當代藝術的第二次大拍。許是受到歐美經濟形勢不景氣的影響,年初倫敦的印象派及當代拍賣交投並不理想,但是數月後的紐約拍賣卻一掃陰霾,獻上了一份極為理想的成績單。相比印象派,當代藝術的表現更加強勁,讓人喜出望外。
  • 寶通看電影(63)人類的所有努力與掙扎終將化為夢幻泡影——印象派大師雷諾瓦之子、法國大導演讓·雷諾瓦《大幻影》啟示錄
    ·雷諾瓦《大幻影》啟示錄【寶通看電影(63)】《大幻影》海報喜歡藝術的人都知道,畫壇上曾經誕生過一個著名的流派,叫做「印象派」。我在「寶通談藝術」專欄裡曾經談過印象派,在印象派畫家裡邊有一位著名的先驅,他就是法國的印象派大師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
  • 法國後印象派畫家羅特列克油畫作品欣賞
    羅特列克承襲印象派畫家莫奈、畢沙羅等人畫風,以及日本浮世繪之影響,開拓出新的繪畫寫實技巧。土魯斯·羅特列克藝術特點作為後印象派畫家,羅特列克的繪畫技巧深受印象畫派啟發,但又結合浮世繪筆法與個人寫實的才華而獨樹一格。他的繪畫作品主要可分成兩大類型:油畫與石版畫。
  • 郭老師講藝術 |印象派女神和她的孩子
    作為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極少數能在法國藝術界活躍的美國藝術家之一;作為唯一一個被法國印象派畫家邀請參加作品展的美國人;卡薩特用畫筆訴說著女性溫柔的母愛,憑著誠實去捕捉兒童天然的動作,在平凡當中尋找栩栩如生的畫面,以真實、優美的筆法表現閃爍的生命之光。
  • 法國印象派畫家普裡內特的作品,美!
    —— 藝術道 ——印象派畫家勒內-澤維爾-普裡內特René-Xavier Prinet(1861-1946)託爾斯泰的故事啟發了這幅《克羅伊澤奏鳴曲》的創作René-Xavier Prinet是一位法國畫家,他的創作對象主要來自中產階級社會。他出生於皇家檢察官的家庭。
  • 「精讀」油畫大師愛德華·馬奈: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印象派畫家
    ,十九世紀藝術巨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話題並沒有受到藝術沙龍委員會的好評。當時的批評家認為,他們偏離了傳統的主題:歷史畫、(重要人物的)肖像畫、風俗畫、風景畫和靜物畫。,但是他與印象派畫家關係密切,深深受到印象派畫家的崇敬,普遍上認為他是印象派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