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戴書婷
原創 | 轉載請聯繫微信iscoailor
編輯 | 永日
提到「便利店」,大家的心中會出現怎樣的場景?
也許是如同下面這樣的「菸酒便利店」。
它們遍布兒時回憶中的大街小巷,裡面不僅有菸酒,也時常賣著大家最愛的小五毛,也許門口還放著一個冰櫃。夏天的時候,最適宜在散步後買一包辣條和一個老冰棍回家,邊看著電視邊吃。而想起灣灣的便利店,我們卻總是回憶起那些曾經佔領青春的臺灣偶像劇——女主角忘記帶傘,在便利店門口正打算用包包擋著頭衝出去,而男主角走進來,一把傘突然遮擋住冰涼的雨點,然後在便利店關東煮騰騰的熱氣中,兩個人四目相對,時間就此靜止。許多人最早接觸所謂的便利店,不是在臺灣,而是在王家衛1994年的電影《重慶森林》裡。
金城武走進一家便利店,尋找隔天就要到期的鳳梨罐頭。
也是在一家便利店,梁朝偉偶遇前女友,之後用烤箱烘乾被雨水浸溼的那張一年後的登記證。
而志明對春嬌說:「我小時候就很喜歡吃便利店的肉醬意粉,那時候很多人都問我:「你為什麼那麼喜歡吃?它真的是有點鹹,肉也不多,我喜歡她是因為……喜歡,就是喜歡。」
7-11念「qishiyi」還是「qiyaoyao」?
臺灣人用這樣的話來描述便利店在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力量強大無比的變色龍。」
「對臺灣消費者而言,便利店幾乎要和陽光,空氣,水一樣重要!」
「臺灣民眾可以一天無政府,不能沒超商。」
而臺媒亦報導:「王先生每天都去便利店吃早餐,午飯之後還會去便利店買甜點,之後是下午茶,再之後是夜宵。他說,便利店就像扣肉飯,在臺灣隨處可見,但你還是渴望聞到它的香味。」
那些平均每天能去三次超商的單身青年,被稱作「便利店男孩」和「便利店女孩」。
說起灣灣的便利店,不得不說一說第一大巨頭——7-Eleven。
有人叫它「qi shi yi」,大多數人把它念做「qi yao yao」,不過,臺灣人把它念seven eleven,平時直接簡稱「seven」。
如果去到臺灣地區玩耍,聽到有人問:「請問附近的seven在哪裡?」可別疑惑,他說的其實就是7-11便利店。
7-Eleven品牌其實產生於美國南方公司,後由日本零售業經營者伊藤洋華堂於1974年引入日本。而關於7-11的含義演變,也有一個趣聞。
在美國,7-11是指營業時間由上午7點到晚上11點,到了日本就變成了24小時不打烊,到了臺灣就成了走上7到11步就會有一家7-11便利店。
7-Eleven在臺灣的母公司其實是鼎鼎大名的統一企業。
統一企業先是創辦了統一超商,後來又在1979年引進7-ELEVEn,並且勇奪臺灣零售業第一,從此開啟了臺灣便利店的黃金時代。
提起統一,他們家的冰糖雪梨、阿薩姆奶茶和冰紅茶應該無人不知吧?其實著名的方便麵小浣熊、小當家和老壇酸菜來一桶也都是統一的商品。
除了7-11之外,臺灣也有一些其他的便利店。全家FamilyMart、ok便利店、萊爾富便利店都有嶄露頭角,不過7-11依然穩坐鰲頭。
毫不誇張地說,在臺北這樣的城市,不到100米的街道平均便能有4家便利店,便利店真正覆蓋了臺灣的大街小巷。
臺灣的便利店到底為什麼如此有魔力呢?
為什麼人人都離不開它?
它憑什麼?
A.單身人群的「家」
由於臺灣地區的獨身率較高,便利店的重要定位之一,就是為單身生活者的綜合生活需求提供解決方案。
為什麼便利店有這麼多一人食的飯糰和香蕉?
正是為單身且要上班的「社畜」們提供趕捷運時供給能量的食物。
不過捷運內往往是不能吃東西的,所以上班族們可以飛快地吃完食物然後扔到垃圾桶裡。
除此之外,許多上班族的午餐和晚餐也在便利店解決,便利店也經常更換便當的種類,滿足上班族們不斷變化的用餐口味需求。
除了售賣商品外,便利店還有繳費、物流、購票、金融服務功能。繳水電天然氣費用、快遞代收、寄件服務、送貨上門、買演唱會門票、雜誌、列印複印、取錢存錢、換車牌照、訂購年夜飯、租影碟、藥店、丟垃圾、借用衛生間、借書……統統可以搞定。
灣灣便利店的功能,堪比支付寶。
集點換玩偶的招數也引得人少女心滿滿,誰不喜歡可可愛愛的藍胖子呢?顧客們都充滿童心,就算沒能夠換取小禮物,有小貼紙也足夠了。
為此,7-11和全家便利店還上演過一場「可愛貼紙」比賽,靠貼紙的精緻來吸引顧客購物,童趣滿滿。
便利店的店員人性化的服務態度也使人賓至如歸。
「你好,歡迎光臨!」 「這裡是收銀員09號為您服務哦!」 「謝謝,歡迎下次再來哦!要記得小心燙哦!」
店員們甜美溫暖的笑容和軟糯的臺灣腔直讓人酥軟。
其實最早的便利店脫胎於臺灣本土的「柑仔店」,意為雜貨鋪。在傳統的臺灣基層社會中其功能並不簡單。
它不只是居民日常採買的供應點,往往還是街坊們休閒與交往的中心和消息傳播站,是如同小說和影視作品中「村口大榕樹下」一般的存在。
便利店延續了這一點,早已經作為社區服務的一種中心而存在,成為城市必備的基礎設施。
有一段時間臺灣電價上漲不少,學生需要一個涼爽舒適的自習場所,家中開冷氣卻太貴,結果一些學生無處可去。便利店冷氣很足,因此不少便利店特地為學生們提供了自習的空間。在較為偏遠的小城裡,一些阿嫲們閒來無事也會在便利店八卦家長裡短。
後來隨著臺灣旅遊業不斷發展,連澎湖群島、全島最南端的墾丁、臺灣島最高峰玉山這些地方也一定會有便利店。有些地方的便利店也許是虧本的,但它們的存在極大地方便了居民和遊客。
B.倫家的物流超快的哦!
臺灣給人留下的印象是豐富多面的,但慢生活一定是其中的標籤之一。
不過,灣灣的物流可不算慢。便利店的強大物流系統也是其服務的有力保障。
7-11擁有三級倉儲體系,一日配送三次。它用溫度建立配送體系,不但可以實時檢測消費者需求變化,保持熱銷商品及時補貨,也可以確保所有食物的新鮮度。
大多數便利店門口都會有專用的配送車車位,並且標明時間點。剛剛運送到的麵包往往是剛剛出爐的,香香軟軟,隔著包裝袋都能聞到麥田的香氣。
除了線下物流,便利店也在線上聯通了臺灣的物流、銀行、文娛、交通、通訊系統。
這一功能靠的就是IBON機。
這一臺小小的機器,卻可以滿足人們購買火車票、演唱會門票、繳費的多種需求。特別的是,在臺灣的大學內的便利店購買往返車票往往還有優惠。如臺北至新竹的汽車票只需要100臺幣(23元人民幣),而在車站購買要120臺幣。
C.情感博物館的秘密
說到便利店讓人最愛的地方,還是獨屬它的便利店文化。
便利店更像是一座流動的都市人的博物館,通過便利店的情況見證人們的生活瑣碎與悲喜,了解人生百態。
它24小時營業,井然有序,為夜行的人、孤獨的人、迷茫的人,為無數都市或者鄉村的人們提供安全感和尊嚴。
日本NHK紀錄片《紀實72小時》便選取了矗立在千葉縣鴨川的龜田綜合病院中一家小小的便利店為拍攝點,觀察穿梭在便利店的人們的悲歡喜樂。
這裡穿梭著還有5分鐘就要開始下一臺手術,趁休息時間來便利店買泡麵吃的醫生;有患糖尿病而偷偷來買零熱量的糖的患者;有照顧89歲高齡身患重症的老母親,自己卻同樣身體狀況不好的低齡老人;也有疼痛難忍睡不著,把每天早起買報紙當做自己生活的消遣的病患。
便利店裡人來人往,也成為了生死交錯的日常見證。
在桂綸鎂為7-11拍攝的城市為主題的咖啡廣告中,她扮演的就是一個在職場孤獨奮鬥的女性,契合了都市青年對歸屬感、安全感的需求。
在灣灣,咖啡消費最多的不是在咖啡廳,而是在便利店。它讓在都市奮鬥的人們感受到自己不是孤身一人,並保持前行的勇氣。
回到開頭說到的灣灣偶像劇場景,便利店的場景+周杰倫or五月天or蘇打綠or林俊傑的歌,曾經是多少人的回憶呢?
正如JJ說的:「如果有人問我,想做出怎樣的音樂?那我會這樣說,我希望可以寫出一種歌:譬如有一天,在半夜的便利商店,有一個女生走進來,她剛剛失戀了,心情很差。然後,她從店裡的廣播節目,聽到一首歌,那首歌剛好說中她的心情,讓她覺得自己不是寂寞的一個人。」
便利店就是這樣溫暖的存在。
它是現代快節奏生活的產物,卻又能給都市人帶來一個可以小憩的空間;它是商業社會的象徵,卻又充滿著人情味和文藝氣質。在這裡,你有糾結的權利,也有遊蕩的自由。
這樣的便利店,誰不愛呢?
1. 丁昀,《臺灣便利店:高度競爭中的繁盛》,銷售與市場·管理版,2013.05,74-77
2. 丁昀,《臺灣便利店哪來的競爭力?》,商道·商業模式,92-93
3. 林振強、王玉《6個關鍵詞,聚焦便利店物流建設新發展》,物流技術與應用,2019.03,113-116
4. 程春,《7-eleven便利店在大陸的發展對策——基於臺灣市場的比較分析》,齊齊哈爾學報,2016.07,60-62
5. 陳鍵興,《臺灣便利店隨想》,兩岸關係·臺島傳真,2011.09,60-62
6. 百度詞條:「7-11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