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最長壽皇子,受乾隆尊敬封親王,為何手握重權卻不參與黨爭?

2020-12-23 歷史象

歷史上的內鬥事件數不勝數,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國古代皇室間的內鬥,這場內鬥在九子之爭中尤為突出。事實上,當初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當上皇帝後,他與其他三兄弟的矛盾就逐漸顯現,以致到了後期發展成三手相殘的局面。並自那一時期起,皇子爭權奪位之戰便逐漸落幕,以至於到了清朝康熙後期力不從心之時,震驚歷史的九子奪嫡之戰便一敗塗地。

這場大規模的奪嫡戰爭中,有相當大一部分的王室成員都參與了權力鬥爭。最後他們組成了八爺、四爺兩個黨派,最後由雍正掌管的四爺黨終於取得了勝利,繼承大統之後,他開始大肆清洗那些曾經與他抗爭的兄弟們。

而且那時參與奪嫡的皇族兄弟大部分都被雍正以雷霆手段處置,傷得很重,死得很慘,死得很慘的人都被幽禁起來。雖然當初一直保持中立的皇子們也逃不過雍正的制裁,但其中有一位皇子卻和其他皇子的命運截然不同,不僅安然度日,甚至安然地度過了晚年,被乾隆封為親王,直到77歲高齡才離去,他就是愛新覺羅·胤祹。

康熙帝的第十二個皇子——胤祹,在九子奪嫡的過程中,他一直保持著中立的態度,沒有明確表示支持哪一方,態度之堅決令人咋舌,即便雍正繼承大統坐上龍椅,他也依然保持著中立的態度,對雍正殷勤相待,雍正對他的這種態度很滿意,於是就把他的爵位降了下來,讓他回王府做閒散王爺。

不過,胤祹並非真的是個無用的廢柴王爺,康熙爺在世時,他是康熙爺非常寵愛的皇子,甚至康熙也把兵權的重任交給了他,讓他代身到太廟主持大典。此後,康熙將其任命為鑲黃旗滿洲都統,掌管滿洲事務。原本應該是九子奪嫡中競爭最激烈的一個人,但從小受養母蘇麻喇姑的影響,對權力沒有太多的渴望,只是喜歡潛心禮佛,陪著蘇麻喇姑好好生活。

因此,當九子的奪嫡之戰一觸即發時,他就提前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安然地在王府裡安然度過了一生,並沒有參與到這場爭鬥中來。因此,在九子奪嫡事件結束後,雍正皇帝對他的態度也非常溫和,他也因此逃了出去。

相關焦點

  • 康熙最長壽的兒子,手握兵權卻不參與黨爭,受乾隆尊敬封親王
    胤祹雖然手握重兵,但卻一直沒有參與黨爭,這一點也是最難得可貴的地方。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胤祹「不爭」反而善終雍正繼位後,胤祹的日子也是過得戰戰兢兢,先是被封為郡王,後又連續受到打壓,降爵為護國公,雍正八年又恢復胤裪多羅履郡王爵。
  • 康熙最長壽的兒子,手握重兵,卻不參與奪嫡,70多歲仍被委以重任
    其中,康乾王朝時期是清朝的鼎盛時期,當時國力強盛,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歷經了一百多年,堪稱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其中,康熙王朝是盛世的開始。提起康熙王朝,就不得不說到九子奪嫡這一事件。康熙一共擁有35個兒子,20個女兒,但由於各種原因,實際上成人的 ,卻只有20個兒子和7個女兒。
  • 康熙皇帝最長壽的兒子是誰?他曾手握兵權,為何沒有參與九子奪嫡?
    九子奪嫡,是清初最慘烈的一次事件,最終以四阿哥胤禛獲得勝利為結局。而胤禛曾經的對手們,大多被流放處死,只有個別的存活下來。而康熙有一位兒子,卻在儲君之位面前,選擇淡然處之,最終長壽七十八歲。
  • 康熙手握重兵的兒子,擁有舉世才華卻不參與奪嫡,躲過雍正清算
    康熙的皇子們在雍正時期,除了胤祥獲得重用,其他的幾乎全軍覆沒,唯獨有一個皇子其實很有才幹,卻在最危險的時候掩其鋒芒,一直活到了乾隆時期,高壽77歲,那麼這個皇子是誰呢?康熙太優秀,不僅朝堂管理得好,自己的後院也打理得很好,康熙一生有24個兒子,這些兒子都還挺不錯,參與九龍奪嫡的這九個兒子當時就已經參與了政務管理,不說風頭最盛的太子、八王爺、十四爺,其他幾位也有自己的政治勢力。
  •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室無不對他關愛有加,大清朝最幸運的皇子
    允袐為康熙帝第二十四子,生於康熙五十五年(1715)五月十六日,是康熙最小的兒子。雍正十一年(1733)正月,雍正帝諭旨:「朕幼弟允秘,秉心忠厚,賦性平和,素為皇考所鍾愛,數年以來,在宮中讀書,學識亦漸增長,朕心嘉悅,封為諴親王。」
  • 雍正王朝:太子胤礽「兵變」,康熙為何同時加封四位皇子為親王?
    清朝時期,特別是清朝初年,想要被封為王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被晉封為親王爵位,那更是難上加難。可在《雍正王朝》中,卻有著這樣的一段劇情,當康熙面對太子胤礽的「叛亂」的時候,竟然同時將自己的四位皇子晉封為了親王。康熙為何要「一口氣」連著封了四個親王,他真正的目的又是什麼呢?這裡我就來為大家做一個解讀。
  • 他是康熙兒子中十三阿哥,九子奪嫡未曾參與,雍正繼位封為怡親王
    怡親王允祥劇照剛才我們說到「九子奪嫡」,在其激烈的儲位爭奪中,四阿哥胤禎脫穎而出。參與這場奪嫡之爭的其他幾位皇子的結局都很悽涼。二阿哥允礽、大阿哥允提、九阿哥允糖、八阿哥允襣、三阿哥允祉先後被圈禁或幽禁致死,十阿哥允娥、十四阿哥允拋在雍正朝被革爵圈禁,直到乾隆朝才重獲自由。允祥雖未捲入這場爭儲之中,康熙帝還是把他關了起來。這點令人匪夷所思,按理說,允祥並未參與「九子奪嫡」,康熙帝為何把他關起來,這也不合於理。
  • 她只是一名奴才,卻不小心為雍正生下皇子,乾隆:尊封為皇貴妃
    在清朝後宮史上,有許多出身高貴的名門之女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落得一個悽慘結局,比如說順治廢后與乾隆繼後。相反,有一些出身低賤的女人因生下皇子而獲得高位,甚至被尊封為皇貴妃乃至皇后,比如說康熙後宮的德妃與乾隆後宮的令妃,今天筆者要講的就是一名出身低微的女人,卻幸運地獲得了皇貴妃的名分,她就是純懿皇貴妃。
  • 包衣出身的宮女,卻被康熙喜歡,受雍正尊敬,乾隆22年才去世
    萬琉哈氏順治年間人,是參加選秀進入皇宮的,不過她並不是入宮當妃子,而是入宮當宮女,因為她祖上是包衣出身,自己的父親也只是一個五品的郎中,算是包衣辛者庫人,憑藉這個身份自然是跨不進選妃的門檻。
  • 13歲少女被康熙寵幸,卻生下一個殘疾兒子,雍正:將他封為親王
    受醫療水平所限,古代後宮的妃子所生的子女經常會出現夭折的情況,當然也有一些殘疾兒,比如說康熙後宮就有一個妃子生下了殘疾皇子,她就是成妃,成妃所生的這位皇子為七阿哥胤祐。
  • 康熙喜歡乾隆才傳位給雍正的嗎 事實卻是恰恰相反
    康熙傳位雍正,最真實的原因肯定就是先看上雍正的。雍正深諳道家精髓,以其不爭所以莫能與之爭。作為歷史上少有的明君,康熙臨死前最起碼有兩個最基本的判斷,一是太子是不行了,二是選雍正是沒有選擇的選擇。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太子黨和八爺黨已經水火不相容,哪派上來都不會容另一派,而雍正兩派都能容。  以康熙的眼光和英明,太子如果一無是處,他絕不會立其為太子。《雍正王朝》裡把太子拍的那樣不堪,沒有能力,沒有肚量,沒有品德,還與康熙的妃子私通。這絕無可能。他為什麼要那樣做?
  • 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
    所謂「成王敗寇」,這些參與「九子奪嫡」的康熙皇子們不是不知道參與皇位爭奪的風險,也不是不知道一旦奪嫡失敗而將要面臨的嚴重後果和悲慘結局,可他們卻依舊選擇置身其中。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兩點就是,能夠獲封被封以親王、郡王爵位的宗室數量上非常的少,甚至不及明朝時期獲封王爵的宗室數目的零頭;並且除了極少數的幾位有著卓越功勳的「鐵帽子王」家族世系可以享受爵位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的待遇外,其他的爵位都是要隔代降爵,而即便是如此,這樣的爵位世襲家族中也僅僅只有一支能夠如此,其他的家族支脈爵位直接會被「一擼到底」,幾乎就成為了級別很低的閒散宗室。
  • 果郡王的生母,曾24年沒名沒分,卻受到三代皇帝尊敬
    陳氏本身娘家就沒有勢力,她自己又是不爭不搶的性格,所以自己也不會去主動爭取。就這樣,陳氏從康熙三十三年進宮算起,竟然在康熙時期,過了24年沒名沒分的日子。直到康熙五十七年,已經年邁的康熙皇帝,可能預感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於是他才通知禮部,將宮中年齡在四十至六十歲之間,且生育有皇子,卻從未得到正式受封的嬪御,全部進行冊封。
  • 康熙晚年有「九子奪嫡」,而乾隆有17子,其傳位為何卻風平浪靜?
    雖然康熙一向痛恨黨爭,並因此罷免了諸如佟國維等朝廷大員,但是仍舊默許了「九子奪嫡」的進行。康熙期待著自己最中意的皇子在刀光劍影之中殺出一條路來,期待著他最終成長為真正的孤臣,擔當起天下大政的重任。而這一切,都是康熙為選拔儲君而設的局,雖然在短時間內攪得朝堂不得安寧,但是為了江山社稷,這點犧牲還是很值得的!
  • 乾隆皇帝自己子嗣並不多,為什麼還要把兩個皇子過繼給別人?
    然而即便是這樣,還有兩個皇子被乾隆帝提前給過繼了出去。乾隆二十四年,六皇子永瑢出嗣為慎郡王允禧之嗣孫;乾隆二十八年,四皇子永珹出嗣為履親王允裪之嗣孫。本來子嗣就不是很多,能夠選擇的繼承人就已經很少,可既然是這樣,那麼乾隆帝為何還要將自己的親兒子給過繼出去呢?
  • 康熙為何能從97個孫子中記住乾隆
    老皇帝願意到胤禛家裡來坐坐,因為在十幾個如狼似虎的兒子當中,只有這個四阿哥從來沒有表現出對皇位的特別渴望,也似乎沒有參與任何與競爭儲位有關的陰謀。這個貌不驚人的老四,擅長草書,精研佛法,在別的皇子為皇位打破頭的時候,他卻坐在書齋中修身養性,一派閒雲野鶴之姿。不過,四十四歲的雍親王也並非平庸之輩。
  • 康熙皇子眾多九子奪嫡慘烈,乾隆兒子也很多,為什麼沒有問題出現
    清朝時期的康熙和乾隆兩個人在位的時間算是最長的,也是子嗣最多的。生在帝王之家,子嗣越多越容易發生問題。尤其是在康熙晚年的時候,他的皇子們可是為了爭奪這個皇位,不惜手足相殘。而乾隆這一生也是有很多個皇子達到了17位皇子,但是卻沒有出現康熙時期所出現的問題。
  • 雍正親自賜封的世襲罔替的怡親王,為何後來被廢掉了?
    而在雍正登基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將自己的這位患難兄弟冊封為「和碩怡親王」,並且為了表示對於胤祥的器重,還將他的生母封為敬敏皇貴妃,同時安排重新下葬,還是與康熙同葬入景陵地宮。受封為怡親王的胤祥也沒有讓雍正失望,不管是協助雍正穩定政局,處理朝政,還是推行新政,祛除積弊,都發揮了積極而又重要的作用,成為雍正最為信賴乃至最為倚重的大臣。
  • 康熙第一次見到孫子乾隆時,為何會驚得放下了手中的杯子?
    康熙、乾隆,這兩位是愛新覺羅家族中兩個最偉大的人物,也是清朝最優秀的皇帝之一。
  • 為何康熙要雍正善待禮親王后代?
    儘管如此,能被康熙所難以釋懷的殊榮最終卻落到了禮親王一家。禮親王一脈何德何能,為何能在康熙的傳位詔書中出現?康熙遺詔80%是在回憶過去,細說得失,為何獨獨要把禮親王拉出來保障一番?這個禮親王究竟什麼來頭?朕年邁之人,今雖以壽終,朕亦愉悅。至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之子孫,現今俱各安全,朕身後爾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