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被BBC點名:中國第一詩人,與但丁、莎士比亞齊名!

2020-11-20 騰訊網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首《春望》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詩,它出自我們的詩聖之手——杜甫。安史之亂第二年,杜甫再次進長安想要做一番事業,誰曾想半路被擄走當成俘虜,輾轉之下來到長安後,看見昔日繁華的地方如今這般破敗,白骨累累,不由詩從心起,寫下這首流芳千古的佳作。他「詩聖」的地位,也是在這時奠定的

擁有「一手好牌」的杜甫

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杜甫便是出生在這顯赫的家族。祖上杜周是漢武帝時有名的酷吏,祖父是杜審言,也是有名的才子,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

杜甫兒時家境富裕,家族顯赫,生活可謂是無憂無慮,在這樣一個安定幸福的環境下成長,也為他童年時的啟蒙提供了很好的資源。杜甫自小好學,「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講的便是他七歲就能作詩,懂得歌詠鳳凰的美好品質。

當然也有少年時的頑皮勁兒,「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調皮愛玩的少年躍然紙上。「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是杜甫的畢生志向,希望自己的才能能夠得到重用,讓君王治國達到堯舜時代的境界,使社會風俗再歸於淳樸胸懷天下、心系蒼生竟是他少年時便有的品質,也正是懷有如此遠大的志向才能一直支撐著他進京發展吧。

家境優越的杜甫怎麼能少了說走就走的旅行呢,年輕氣盛的詩人都喜歡出遊,或看看更大的世界,或積累社會經驗。杜甫十九歲時便出遊山東臨沂,隨後漫遊吳越,四處遊歷,直到23歲才回家鄉參加「鄉貢」,若說科舉是全國選拔,鄉貢就是初步的地方選拔了。

24歲繼而參加科舉考試,誰曾想竟落榜了。不過好在還年輕,杜甫收拾行囊便前往父親任職的兗州,又開啟了新的旅途。但詩人可不是白遊的,傳唱千古的《望嶽》便是在這趟齊趙之遊中誕生的。

不適合當官,適合當詩聖

話說杜甫出生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家族,家學淵博,從小又是神童,怎麼還會科舉落第?原來,當年獨攬大權的宰相李林甫頻頻製造冤案,已有多種罪行,他為了防止參加考試的有才之人對他的指責和彈劾,便製造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導致所有參加考試的人都落了榜,不僅杜甫,李白也在其中

既然科舉無望,那只能另尋出路,比如投到權貴門下,做的好日後也能受到舉薦踏上官途。然而留居長安十幾年,四處獻賦,仍然沒有結果,「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此時的他早已窮困潦倒

剛到長安不久,父親便去世了,自此斷了經濟來源,而自己又尋志不得,「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天寶十年玄宗舉行祭祀,杜甫藉此又進獻《大禮賦》,得到玄宗賞識,但卻只是位列參選,因執辦人仍是李林甫,最終還是沒有得到官位

又過了幾年,終於得了一個河西尉的職位,河西尉官小的不行,跑腿的麻煩事卻要全攬,「不作河西尉,悽涼為折腰」,所以杜甫也是表明態度不願任此官,朝廷便把他改任為兵器庫保安,四十有四的他卻還是事業無成,為了生活只好接受。

著名長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也是寫於這時,赴任前杜甫回了一趟家,剛進家門便聽到哭聲,「入門聞號咷,幼子飢已卒」,原來是自己的小兒子餓死了,悲痛之下,思及在長安十幾年的所見所聞,寫下這首長詩,描寫階級貧富差距的經典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便是出自其中

與此同時,安史之亂爆發,半年後叛軍佔領潼關,玄宗西逃,肅宗在一個叫鳳翔的小縣城登基繼位。杜甫也早已帶著家人逃往羌村避難,而就在安史之亂第二年,杜甫聽說新帝登基,急缺人才,便痛別妻兒,歷經波折到了肅宗跟前,「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被任命為左拾遺。

結果不久後又因房琯事件慘遭貶謫。杜甫有才華,卻終究做不到官場那一套,當官實在不合適他吧。

多遭貶謫後,他到河南探親,沿途滿目瘡痍,悲從中來,寫下「三吏」「三別」等著名詩篇。之後的日子同樣難過,雖有朋友接濟,但畢竟一家五口,接濟也只是暫緩困頓,「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東門」,住在茅草屋,時常吃不上飯,不朽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這時所作。

安史之亂第二年投奔肅宗直到歸家,這段時間雖然經歷波折,仍不得志,但是親眼所見戰亂下百姓的艱苦種種,創作了大量不朽詩篇,可謂是奠定了他「詩聖」的地位。

BBC 點名的中國詩人TOP 1

要說李白是想像力衝上雲霄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那麼與他並稱「李杜」的杜甫,則是敏銳力穿透地表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影響力穿越千年,終於與西方再次出現碰撞。近來BBC推出巨製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這個片名取的也是與其片一樣,短小精悍,甚至還有點「囂張」,連「之一」都省了,直接pick他為中國詩人的NO.1,對杜甫的評價之高,也可見一斑了。

杜甫的詩作不朽,流芳千古到今天,是中國人都知道的,他的偉大也應是世界都認同的。這部BBC紀錄片中自然有提杜甫的詩篇,只不過翻譯成了英文,更加直白易懂。

其實說起來古詩是最不能翻譯的,對仗韻律等等豈是其他語言可以替代,翻譯成英文以後雖然樸實易懂,卻也失了那股韻味,更別提意境了

好在朗誦翻譯後詩文的人是莎士比亞劇的老藝術家,濃厚抒情的純正英腔,雖然詩篇少了中國的韻味,但當帶著濃濃的抒情與歷史感,以西方方式呈現時,竟也多了新的韻味。好在杜甫的生平和他詩作背後的故事,製作人皆有了解。

BBC開頭,「在東方,他是不朽之一;在西方,幾乎沒人聽說過他。」,而如今,西方將會有越來越多人聽說他甚至熟知他。杜甫生不逢時,經歷了盛唐的顛覆,也可說他生正逢時,若不是這樣的亂世巨變,這樣的窮困潦倒,又何來千古佳作,何來詩聖。

俗話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許正是杜甫的一生坎坷造就了他文學的輝煌。

紀錄片最終總結杜甫的成就,也是相當的簡潔明了,特別是對於西方人,經此一說,他們對杜甫的地位便立時瞭然,「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在他們眼裡與但丁、莎士比亞齊名,評價之高顯而易見。

不過我更覺得,這也是對我們文化瑰寶最恰當的認可。中國詩歌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是延綿最久、最為古老、至今仍在的文化精粹,若是和外國人講,便說比荷馬史詩還要古老。今天外媒對杜甫的高度評價,便是明天對中華文化多一份的認可。杜甫生時未能得志,誰曾想到了如今,或許也算了卻了半分心願吧

相關焦點

  • 杜甫被BBC點名:中國最偉大詩人,真不是蓋的.「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甚至都沒有加上「之一」這一說,直接蓋棺定論中國排名No.1了…本月6日,BBC推出了一部短小精悍的杜甫詩集紀錄片,名為「Du Fu: China 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 BBC眼裡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杜甫:世上有但丁、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這就是4月6日播出的杜甫詩集紀錄片——「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讓我們有點錯愕的是,紀錄片會什麼會選擇「詩聖」杜甫,而不是想像力足以上九天攬月的詩仙李白?紀錄片在中國拍攝,在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的腳步中,輾轉河南、西安、成都和長沙,用杜甫寫於人生各時期的15首詩串聯起了杜甫普通但不平凡的一生。
  • BBC拍了部紀錄片:杜甫,中國的莎士比亞
    它的主角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為了讓西方觀眾直觀地了解杜甫的地位,他們直接把他的作品與《荷馬史詩》相提並論。
  • BBC播出紀錄片《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
    杜甫晚年觸景生情,回憶起童年時光而酣暢淋漓寫下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在英國BBC四臺近日播出的紀錄片《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中,罕見地由英國著名男演員、《指環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用英語朗誦。曾主持製作高口碑紀錄片《中國故事》的歷史學家麥可·伍德背著雙肩包,步行於中國的山水之間,帶領觀眾走近了這位東方人人皆知、西方卻鮮有了解的詩聖。
  • BBC最新英文紀錄片:杜甫,中國的莎士比亞
    4月7日,BBC推出了最新紀錄片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該片由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執導,在片中,他走訪探尋了唐代詩人杜甫一生的足跡,向人們介紹杜甫波瀾壯闊的一生。
  • 最偉大的中國詩人!BBC播出杜甫紀錄片引關注
    最偉大的中國詩人!杜甫晚年觸景生情,回憶起童年時光而酣暢淋漓寫下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在英國BBC四臺近日播出的紀錄片《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中,罕見地由英國著名男演員、《指環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用英語朗誦。曾主持製作高口碑紀錄片《中國故事》的歷史學家麥可·伍德背著雙肩包,步行於中國的山水之間,帶領觀眾走近了這位東方人人皆知、西方卻鮮有了解的詩聖。
  • BBC最新紀錄片《杜甫》,還是不是我們心目中的那位詩人?
    本文轉自:復交北清 4月7日,BBC推出了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該片由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執導,在片中,他走訪探尋了唐代詩人杜甫一生的足跡
  • 杜甫被BBC強勢點名:中國最偉大詩人!哈佛教授花8年翻譯他所有詩
    在詩人的詩詞中,看到國家興衰、豪情壯志,也有婉轉纏綿、淺吟低唱,但是要說到這些詩人,誰才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呢? 定然是要引起一番唇槍舌戰,但是BBC4月播出的最新紀錄片給出了他們的答案——《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 BBC播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豪華陣容推介詩人杜甫!
    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
  • BBC播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轟動
    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
  • 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詩界反響
    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從出生到入仕,從開元盛世到戰亂流離,回溯了詩人顛沛流離的一生。
  • BBC最新紀錄片向西方推介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原標題:BBC最新紀錄片向西方推介杜甫   近日,BBC推出單集58分鐘的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全世界引起關注。片中,杜甫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
  • BBC震撼上映《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發全球轟動!
    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
  • 杜甫爆紅BBC,重磅紀錄片全新解讀中國文化
    「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世界上比肩但丁和莎士比亞,「在東方他是不朽的,在西方,卻很少人聽說過他的名字」……這些描述讓你想起誰?它們來自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詩人》,出自哈佛大學漢學家宇文所安(本名Stephen Owen)等大咖之口。BBC四套最近播出這部單集58分鐘的紀錄片。
  • 杜甫最潦倒的一首詩,爆紅國際,BBC曾稱他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杜甫最潦倒的一首詩,爆紅國際,BBC稱他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提起杜甫,大家似乎首先想到的是他唐代詩歌史上的「李杜」的稱謂——總逃不開李白。杜甫的一生正處於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的關鍵時期。這樣的歷史時代,使他的一生顛沛流離,嘗盡種種的痛苦。
  • 來自英國人的推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但由於中國古代文學的確不是那麼通俗易懂,大部分現代中國人都會看著文言文頭大,更別說存在文化壁壘的西方人,這就導致了哪怕中國古典文學儘管是優美性跟深度上都很值得人們推崇,可實際上它在國際上的名聲並不高,大家只知《神曲》不知《離騷》,只知莎士比亞四大悲喜劇而不知元雜劇四大悲喜劇。
  • 杜甫爆紅BBC,圈粉無數老外:不愧是中國最偉大詩人,我閱讀並背誦全文!
    為了讓他們乖乖在家呆著,BBC第4臺就推出了一部談論遙遠東方詩人的紀錄片:《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有的網友表示震驚,自古文無第一,你將杜甫封神,有沒有問過李白的意見?沒有。似乎,在英語世界,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更受青睞。
  • 杜甫爆紅BBC,重磅紀錄片全新解讀中國文化|詩聖|麥可·伍德|宇文...
    「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世界上比肩但丁和莎士比亞,「在東方他是不朽的,在西方,卻很少人聽說過他的名字」……這些描述讓你想起誰?它們來自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詩人》,出自哈佛大學漢學家宇文所安(本名Stephen Owen)等大咖之口。BBC四套最近播出這部單集58分鐘的紀錄片。
  • 最近徵服英國人的杜甫,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最近,英國在抗疫時期,BBC從中國請了一位文化大佬去撫慰民眾——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這是英國人對他的稱呼,在中國也許有的人更喜歡李白的豪邁。不算怎麼說,中國文化精髓之所以能夠傳承,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些李杜等人這下的流傳千古的精美詩歌。
  • 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徵服世界,BBC紀錄片火了,不光靠《指環王...
    「如果有人想通過了解中國燦爛文明來擺脫對病毒的恐懼,就來看杜甫的紀錄片吧!」「中國最偉大詩人似乎配不上他的影響力,在西方文化文明,沒有一個可以與他對比的形象,一個體現了整個民族共同的道德情感的人。」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轟動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