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記得《宰相劉羅鍋》裡有這樣一個片段,剃頭匠的小徒弟拿冬瓜練手,只要把冬瓜上的白色絨毛剃下來,表皮能完好無損,這很鍛鍊腕力的剃工就算練好了,所以古代的剃頭匠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出師。
如今的清宮劇中,清朝的男子都梳著「陰陽頭」,頭頂前半部分的頭髮被剃光,只留下後半部分作為髮辮。其實在當時的清朝大多數男子都是梳著「金錢鼠尾」髮辮,當時的男子需要將頭頂一大部分頭髮剃光,只留下最頂端的一小綹,辮成極細的麻花辮,其規格以能穿過銅錢的方孔為準。這種習慣一直到了清朝晚期才變成了陰陽頭,而且清宮劇中嬪妃帶的旗頭,也是到了清朝晚期才會出現的造型。
清朝男子為了保持住造型,每個月都會剃頭一到兩次,防止頭髮長出來破壞形象。而作為皇帝更需要保持住形象,所以清朝的歷任皇帝每個月都會剃三次頭髮,時間安排為每月的初一、初十、二十一,每隔十天剃一次頭。
剃頭這個活比較專業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宮裡的宮女和太監也不能代勞,只能找宮外的專業剃頭匠。皇上的身份比較尊貴,如果貿然找人來操刀,一不留神可能會傷到皇上,畢竟剃頭匠要手持利刃近距離接近皇上,如果剃頭匠被壞人收買,趁機行刺讓人防不勝防,所以怎麼能避免這樣的事發生呢?其實在找剃頭匠方面大有玄機。
為了保障皇帝的安全,清朝人想出了一套絕美的方案:第一、剃頭匠的人選不固定。因為每個月皇上會剃頭三次,如果找同一個人剃頭,此人要是被暗中收買了,行刺的機會比較大。所以為了減少這種風險,為皇上選擇剃頭匠時不固定,會在每次皇上剃頭前一兩天內,派內務府的人去宮外找技術好的師傅,從入宮到出宮都要守口如瓶,不得對外宣揚。
第二、減少剃頭匠和皇上的接觸機會。古代剃頭的工序繁瑣,為了減少皇上被行刺的機會,減少剃頭匠和皇上的接觸機會,在剃頭前和剃頭後的清潔工序,都由梳頭太監和嬤嬤負責。第三、嚴格搜身。剃頭匠從入宮開始就會接受嚴格的檢查,不僅要把身上的衣服全部脫去,穿上宮裡準備的衣服,工具箱還要從頭到尾細緻檢查,防止攜帶毒藥等。
剃頭匠入宮後先要叩拜皇上,隨後才能請刀剃頭,在剃頭匠工作時會有一群大內高手嚴陣以待,只要察覺到剃頭匠有一絲不對就會立馬拿下。
剃頭匠給皇上剃頭也有一套規矩:剃頭時不能逆著頭髮剃,只能順著發茬剃;剃頭匠要控制好自己的呼吸,不能在呼吸的時候吹到皇上的頭。經過這一道道繁瑣的工序才能為皇上剃頭,如果有一點差池就會被治罪,真是「伴君如伴虎」啊!本文聲明:文字均為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