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虎藏龍最後一幕,玉嬌龍在武當山頂墜入霧崖,以她的死交待出了全片的結局。從一般的認知角度而言,大家會揣摩玉嬌龍因錯害了李慕白一條性命,悔恨過深,終究走向了自決的死路。
而如此般解釋,卻不大不小有些許疑問。
性情剛烈,高傲自私的玉嬌龍,連自己拜把子的姐姐(餘秀蓮)都可以刀刃相向,雖然經歷了人生之大變故(碧眼狐狸,李慕白雙雙陣亡),但其本性之旺盛的生命力何以突然熄滅?用愧疚與悔恨來解釋是不是過於單薄了一些?
那麼,如果不以常識角度切入,又當以何立足呢?
其實,人從一出生,就開始面臨兩大壓力,家庭和社會。玉嬌龍在這兩大壓力下,一直以自己的桀傲不馴來反叛抗爭,父母要她和她所不喜歡的人結婚,她卻和強盜頭子羅小虎相戀並在迎娶的路上逃跑了。
代表著中國社會傳統仁義道德的李慕白,看她良心未泯,是可教之材,而多次要收她為徒,而在玉嬌龍心目中,這無疑又是一次精神束縛。
然而影片到最後,李慕白已死,早已行走江湖的她,也不存在來自家庭的壓力。在失去這兩大壓力下的叛逆,「與羅小虎去新疆「對她似乎也沒有從前的那種吸引力了。
曾讓她心動的行走江湖的自由已不再可以讓她不顧一切,無逆可叛的境地讓她不知所措。
自由只有在束縛管制下才顯出它的意義,而絕對的自由也並不是玉嬌龍這個被傳統中國文化養大的年輕人所想要的。
李慕白死後,俞秀蓮對玉嬌龍說:無論你今後何去何從,一定要真誠地對待自己。 其實她是在對自己說話。對玉嬌龍來說,「真誠地對待自己」何曾需要人教,這一整部劇本的衝突都是來自於玉嬌龍把「自己」的位置放在了世間世人之上吧…
所以玉嬌龍跳崖,一定不是在為別人許願,而是為了她自己。她的行為邏輯,是簡單且粗暴的:只要我快活了便好。羅小虎老讓她回新疆,說她回了新疆就舒展了。其實她回了新疆也舒展不了,她認識了了大俠認識了女俠就不能再愛找星星的小男孩了。何況到了最後,大俠和女俠也承認:他們的人生是失敗的,連他們也自由不了。既然對酒當歌,快意恩仇的江湖是不存在的,天地之間,是沒有自由存在的,而玉嬌龍活在世上唯一所求就是快活便好,那麼我不快活,我不想活了,當然就可以去死。
如果說她許了什麼願,大概便是墜向完全的寂滅和虛無——其實也就是死亡。所以甭管她死沒死,其實都是死了。李慕白在電影一開始說「我感到很深的寂靜,時間和空間都不存在了,這使我難以承受」。李慕白對虛無是感到恐懼和悲傷的,他有欲望,而且「阻止不了欲望」,註定得不了道。武當最高追求「解脫得道,圓寂永恆」,師父沒做到,師父的師父八成也沒做到,玉嬌龍這徒弟,倒是踐行地很徹底。
「當看到玉嬌龍最後從武當山捨身崖縱身躍入雲海的一剎那,我確信,我們收穫了世界電影史上第一例關於中國女性的哲學性自殺的鏡像。依著玉嬌龍的自殺,我們終於有一個機會可以稍微思考一下人為什麼活著這個真正要緊的問題。感謝李安,為我們奉上了玉嬌龍,一個只是因為活著無意義而選擇可以不活的女性形象。而且,未予臧否。」
李慕白終歸是留下了一口氣,真誠地面對了自己的內心。而玉嬌龍從來不都需要人教,她一直是一個快意恩仇的人,她執意追回父親送她的梳子,為了愛的人又動搖了順從父母的孝心,從小時候的幻想,到真正的走入江湖,面對親情、愛情、自己的追求,她都真誠的面對了自己。那一句「今朝踏破峨眉頂,明日拔去武當峰「,除了她,誰還能說,誰還敢說?她從小嚮往崇拜的江湖中人不敢,因為他們都必須活在世俗中,在江湖、廟堂、乃至宗教都吃的開的李慕白也不敢,因為他是世俗規矩的捍衛者,是英雄豪傑。
李慕白死了之後,玉嬌龍的生命真正陷入大恐懼之中。從此的修道之路,再也沒有人指點了,她的恐懼會讓她止步不前。這對於天才的人生是無法接受的,要麼更上一層樓,要麼死,天才沒得選。
為了不讓自己落入平庸的江湖,玉嬌龍選擇了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