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醫學小白 醫學界兒科頻道
摔傷後應該第一時間做什麼?
今天值班,有個媽媽打電話問:
寶寶4歲了,下午2點左右在家玩滑板車,不小心摔了,頭還碰到了桌子,但沒有出血,當時摸著頭皮下鼓了個包。用冰塊敷了敷,(腫塊)下去了,孩子也沒說別的不舒服,接著玩。剛才吃晚飯的時候說頭痛,還有點噁心、想吐,用不用去查個頭顱CT?
打開新聞網頁,在搜尋引擎輸入「孩子摔傷」,能看到各種關於孩子摔傷的事件。
在現實生活中,摔傷事件也是層出不窮,門診幾乎每天都有因「摔傷」、「磕碰」來就診的孩子。
▋ 那麼,為什麼寶寶更容易摔傷呢?
3歲以下寶寶摔傷往往是因成人照看不周從樓道滾落,或抱坐於高臺疏於防護,甚至趣逗幼童甩拋失手。
5~9歲兒童因為剛剛脫離成人照看獨自外出活動,缺乏安全與危險的體驗,常常已經涉險而不自知。同時這個年齡段兒童好奇、愛動,喜歡追逐打鬧、冒險爬高,缺乏安全自控能力,容易在玩耍中滑跌、墜落造成悲劇。
10歲以上在校兒童跌落多發生在運動娛樂時,如課間休息與同學追逐打鬧時跌倒,在體育課跑步時滑倒或被撞倒,或滑冰、滑板摔倒。
▋ 寶寶摔傷嚴重與否,跟哪些因素相關?
▼ 摔傷墜落高度
落差越高,遭受的損傷越重,傷情越複雜。研究發現墜落的落差在3m以下的兒童以四肢骨折為主;3m以上墜落者,頭部及腹內臟器發生損傷的可能性增加。
▼ 著地部位
與成人相比,兒童頭部佔身材的比例較大,墜落時身體重心移向頭側,以致常為頭部最先著地;如果從高處落下,在著地瞬間試圖伸展雙臂阻止向下衝擊的力量,常使上肢傷和頭部傷並存。所以,墜落傷中,兒童顱腦傷和四肢骨折多於成人。
▼ 年齡及體重,對傷情亦有一定影響
質量越大,著地時對地面的撞擊力就越大,地面的反衝力就越強,從而加重損傷。
▋ 摔傷後一般會有哪些表現?
局部血腫
出血
頭痛、嘔吐
煩躁
嗜睡
激惹
反應遲鈍
昏迷抽搐
肢體活動障礙
▋ 哪些情況應該及時就診呢?
從1-2m的高處跌落
被高速飛行的物體擊中
被高速行駛的車輛撞傷
摔傷後意識喪失或者數分鐘沒有醒來
頻繁嘔吐
明顯頭痛、頭暈,或者症狀逐漸加重
抽搐
摔傷後嗜睡(叫醒後可簡單回答,很快再入睡),精神差,意識模糊或昏迷(不能叫醒)
鼻腔、外耳道出血,耳朵後瘀斑,熊貓眼
難以安撫的情緒激動、尖叫
囟門沒有閉合的孩子,囟門隆起
出現胳膊和腿無力或者強直、走路姿態笨拙、口齒不清、斜視或看不清東西
出血不止
▋ 可能,100%的寶媽更想知道:寶寶摔傷後第一時間應該怎麼做?
雖然看到孩子摔傷或者撞傷,寶爸寶媽們心裡很著急,但也要保持冷靜。
千萬不能立即抱起,需靜等數秒,記住寶寶跌落的姿勢,以判斷哪裡撞擊嚴重,以便準確告知醫生。
與此同時觀察寶寶是否哪裡行動不便,以此來判斷寶寶是否有脫臼、骨折等嚴重的外傷。
如果看到寶寶有出血,一定要在傷口處按壓止血,不要揉搓。
如果傷口看起來很輕,只是擦破一點點皮,可以用碘伏在傷口處由內向外消毒。
如果受傷部位出現腫脹,說明有皮下出血,可用冰袋冷敷20分鐘,冰袋與皮膚之間最好墊個毛巾,以免導致凍傷。
如果寶寶出現嘔吐,一定要避免進食、喝水,而且需讓寶寶側臥位或者頭偏向一側,以免誤吸。
▋ 摔傷後,需要做頭顱CT嗎?
跟骨折比起來,寶媽們更害怕的估計是寶寶頭顱損傷,怕把腦子摔出個三長兩短,所以總想著需不需要做個腦袋的相關檢查。
對於那些僅有外傷史或無任何臨床症狀和體徵,或生命體徵無任何變化的患兒,可暫不作頭顱CT檢查。
但家長仍要注意寶寶接下來24-48小時內的情況,如有出現上面那些需要就診的情況,就應該及時送醫並完善相關檢查。
▋ 與其事後諸葛亮,防範才是關鍵!
都說防患於未然,為了減少悲劇的發生,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3歲以下的寶寶一定要專人看護;
不能一邊玩手機一邊看孩子;
不能讓寶寶自己待在床上或者椅子上;
家裡的桌角安上防護墊;
地面儘量保持乾淨,以免玩具或者地毯羈絆導致摔傷;
家裡的窗戶、陽臺上鎖,旁邊不能放置能攀爬的桌椅等;
在遊樂場,不讓孩子玩危險性高的遊戲設施;
對於學齡期的孩子,一定要在孩子出門前再三叮囑遵守交通規則。
所以,看了這篇文章,關於開頭提到的「4歲寶寶用不用做頭顱CT」,你知道了嗎?
參考文獻:
1.黃葉莉,蔡偉萍,霍世英,楊桂娥.兒童意外傷害的原因與預防研究進展[J].海軍總醫院學報,2005(01):41-43.
2.譚宗奎,徐永年,陳莊洪,等. 中華小兒外科雜誌 , 1994 ; 15(5): 288.
3.Warner KG . Demling RH. Ann Emerg Med,1986;15:1088.
4.韓素芳.CT對兒童急性顱腦外傷的診斷價值及合理應用[J].實用醫學影像雜誌,2002(02):94-95.
本文來源:醫學界兒科頻道
本文作者:醫學小白
責任編輯:李小榮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 End -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