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摔傷,要做頭顱CT嗎?看兒科醫生怎麼說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醫學小白 醫學界兒科頻道

摔傷後應該第一時間做什麼?

今天值班,有個媽媽打電話問:

寶寶4歲了,下午2點左右在家玩滑板車,不小心摔了,頭還碰到了桌子,但沒有出血,當時摸著頭皮下鼓了個包。用冰塊敷了敷,(腫塊)下去了,孩子也沒說別的不舒服,接著玩。剛才吃晚飯的時候說頭痛,還有點噁心、想吐,用不用去查個頭顱CT?

打開新聞網頁,在搜尋引擎輸入「孩子摔傷」,能看到各種關於孩子摔傷的事件。

在現實生活中,摔傷事件也是層出不窮,門診幾乎每天都有因「摔傷」、「磕碰」來就診的孩子。

▋ 那麼,為什麼寶寶更容易摔傷呢?

3歲以下寶寶摔傷往往是因成人照看不周從樓道滾落,或抱坐於高臺疏於防護,甚至趣逗幼童甩拋失手。

5~9歲兒童因為剛剛脫離成人照看獨自外出活動,缺乏安全與危險的體驗,常常已經涉險而不自知。同時這個年齡段兒童好奇、愛動,喜歡追逐打鬧、冒險爬高,缺乏安全自控能力,容易在玩耍中滑跌、墜落造成悲劇。

10歲以上在校兒童跌落多發生在運動娛樂時,如課間休息與同學追逐打鬧時跌倒,在體育課跑步時滑倒或被撞倒,或滑冰、滑板摔倒。

▋ 寶寶摔傷嚴重與否,跟哪些因素相關?

▼ 摔傷墜落高度

落差越高,遭受的損傷越重,傷情越複雜。研究發現墜落的落差在3m以下的兒童以四肢骨折為主;3m以上墜落者,頭部及腹內臟器發生損傷的可能性增加。

▼ 著地部位

與成人相比,兒童頭部佔身材的比例較大,墜落時身體重心移向頭側,以致常為頭部最先著地;如果從高處落下,在著地瞬間試圖伸展雙臂阻止向下衝擊的力量,常使上肢傷和頭部傷並存。所以,墜落傷中,兒童顱腦傷和四肢骨折多於成人。

▼ 年齡及體重,對傷情亦有一定影響

質量越大,著地時對地面的撞擊力就越大,地面的反衝力就越強,從而加重損傷。

▋ 摔傷後一般會有哪些表現?

局部血腫

出血

頭痛、嘔吐

煩躁

嗜睡

激惹

反應遲鈍

昏迷抽搐

肢體活動障礙

▋ 哪些情況應該及時就診呢?

從1-2m的高處跌落

被高速飛行的物體擊中

被高速行駛的車輛撞傷

摔傷後意識喪失或者數分鐘沒有醒來

頻繁嘔吐

明顯頭痛、頭暈,或者症狀逐漸加重

抽搐

摔傷後嗜睡(叫醒後可簡單回答,很快再入睡),精神差,意識模糊或昏迷(不能叫醒)

鼻腔、外耳道出血,耳朵後瘀斑,熊貓眼

難以安撫的情緒激動、尖叫

囟門沒有閉合的孩子,囟門隆起

出現胳膊和腿無力或者強直、走路姿態笨拙、口齒不清、斜視或看不清東西

出血不止

▋ 可能,100%的寶媽更想知道:寶寶摔傷後第一時間應該怎麼做?

雖然看到孩子摔傷或者撞傷,寶爸寶媽們心裡很著急,但也要保持冷靜。

千萬不能立即抱起,需靜等數秒,記住寶寶跌落的姿勢,以判斷哪裡撞擊嚴重,以便準確告知醫生。

與此同時觀察寶寶是否哪裡行動不便,以此來判斷寶寶是否有脫臼、骨折等嚴重的外傷。

如果看到寶寶有出血,一定要在傷口處按壓止血,不要揉搓。

如果傷口看起來很輕,只是擦破一點點皮,可以用碘伏在傷口處由內向外消毒。

如果受傷部位出現腫脹,說明有皮下出血,可用冰袋冷敷20分鐘,冰袋與皮膚之間最好墊個毛巾,以免導致凍傷。

如果寶寶出現嘔吐,一定要避免進食、喝水,而且需讓寶寶側臥位或者頭偏向一側,以免誤吸。

▋ 摔傷後,需要做頭顱CT嗎?

跟骨折比起來,寶媽們更害怕的估計是寶寶頭顱損傷,怕把腦子摔出個三長兩短,所以總想著需不需要做個腦袋的相關檢查。

對於那些僅有外傷史或無任何臨床症狀和體徵,或生命體徵無任何變化的患兒,可暫不作頭顱CT檢查。

但家長仍要注意寶寶接下來24-48小時內的情況,如有出現上面那些需要就診的情況,就應該及時送醫並完善相關檢查。

▋ 與其事後諸葛亮,防範才是關鍵!

都說防患於未然,為了減少悲劇的發生,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3歲以下的寶寶一定要專人看護;

不能一邊玩手機一邊看孩子;

不能讓寶寶自己待在床上或者椅子上;

家裡的桌角安上防護墊;

地面儘量保持乾淨,以免玩具或者地毯羈絆導致摔傷;

家裡的窗戶、陽臺上鎖,旁邊不能放置能攀爬的桌椅等;

在遊樂場,不讓孩子玩危險性高的遊戲設施;

對於學齡期的孩子,一定要在孩子出門前再三叮囑遵守交通規則。

所以,看了這篇文章,關於開頭提到的「4歲寶寶用不用做頭顱CT」,你知道了嗎?

參考文獻:

1.黃葉莉,蔡偉萍,霍世英,楊桂娥.兒童意外傷害的原因與預防研究進展[J].海軍總醫院學報,2005(01):41-43.

2.譚宗奎,徐永年,陳莊洪,等. 中華小兒外科雜誌 , 1994 ; 15(5): 288.

3.Warner KG . Demling RH. Ann Emerg Med,1986;15:1088.

4.韓素芳.CT對兒童急性顱腦外傷的診斷價值及合理應用[J].實用醫學影像雜誌,2002(02):94-95.

本文來源:醫學界兒科頻道

本文作者:醫學小白

責任編輯:李小榮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 End -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動不動就做CT真的好嗎?對身體有沒有傷害?聽聽醫生怎麼說
    去醫院看病,醫生了解完你的情況就會開出相應的檢查單,做完檢查才會進行診斷最後下結論開藥。所以一些老年人感覺自己的身體不舒服就想著去做個全身ct呀或者核磁共振,感覺這樣自己才能夠放心,才覺得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 寶寶咳嗽快吃止咳藥?別急,聽聽兒科醫生怎麼說!
    要說寶寶日常患的疾病種類中,最讓寶爸寶媽們糟心的恐怕就是咳嗽了。它幾乎可以被當作是做所有事情的背景音樂了,寶寶在家裡哪個角落玩你不一定知道,但是聽咳嗽聲就一定能知道,很多時候嚴重起來感覺寶寶的肺都要被嗑出來了。「寶寶咳嗽老不好,這可咋整?」
  • 摔傷腦出血可以治癒嗎?
    堅持日更的自媒體醫生,歡迎大家添加關注,了解更多神經外科知識,預防於未然!摔傷腦出血是可以治癒的,但是也一定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判定。有的情況下治癒是沒有問題的,而有的情況下則無法治癒,甚至遺留殘疾狀態,更有甚者還可能死亡,這個就一定要結合頭部ct,頭部核磁等影像學檢查結果。還有患者的具體臨床表現以及整體身體狀態,治療方案等共同進行判定一般情況下來講,如果摔傷腦出血相對比較輕微。
  • 寶寶趴著是好是壞?聽聽兒科醫生怎麼說,寶媽別錯過
    尤其是很多家長覺得面對那麼小的一個寶寶,甚至不知道如何去著手照顧,再加上剛出生的寶寶經常會哭鬧,所以有時就會出現手忙腳亂的現象。 但是寶寶雖然有自己的發育階段特點和時間,家長也要注意正確的輔助方式,來幫助寶寶更好地成長。
  • 兒科醫生夜班12小時:醫生很忙,兒科很「荒」
    「寧看十男,不看一婦,寧看十婦,不看一兒。」在醫療圈,這句俗語經常被兒科醫生拿出來調侃自己。近年來,「兒科醫生荒」經常成為輿論熱議的話題,醫生馬不停蹄,家長大排長龍,已成為不少兒科門診的常態。近日,中新網記者走訪了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以下簡稱「兒研所」),記錄了一位夜班急診醫生的12小時。
  • 做一次CT,對一般人的傷害有多大?終於有人肯說實話了
    在臨床上有出現患者在做完ct常規檢查後,出現腹瀉不止而且嚴重頭暈的現象,細胞出現驟然下降,比正常人少一半的情況。由此可見,ct對人身體還是有一定的傷害,因此在做ct的時候需要做好防護,特別是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 吃完奶後,寶寶總是吐奶怎麼辦?兒科醫生說:學會這幾招,很管用
    楠楠說,現在最讓她煩躁的是寶寶吃完奶後,總是吐奶,真不知道該怎麼辦?剛好和我一起去的,有位同學是當兒科醫生的。這位兒科醫生朋友便耐心地給楠楠解說寶寶吐奶的原因和解決方法。兒科醫生說,寶寶吐奶的原因有很多,對此,媽媽首先要清楚自己寶寶吐奶的具體原因,然後再進行解決。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兒科醫生了不起,電視劇卻不行!
    你聽過這樣一句話嗎?「金眼科、銀外科、馬馬虎虎婦產科、千萬別幹小兒科。」假如身邊有當醫生的,你應該聽過這句話,這是中國200多萬執業醫生面臨的就業困境。為什麼?為什麼小兒科這麼不受待見?當然,這也從反面說明了,現在的兒科醫生有多麼了不起,不僅要身體素質過硬、技術還要精湛、經驗更要豐富,還要經得起輿論的考驗。你問我怎麼知道這麼多?看電視唄!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兒科醫生為什麼「了不起」?
    例如,兒科醫生本就存在缺口,能做帶教老師的醫生更是「珍貴」,初到童馨醫院的焦佳人,需要自己爭取帶教老師,帶教老師鄧子昂與焦佳人之間更加密切的互動由此展開。這一情節從劇作層面上迅速構建了人物的困境,在現實層面上,一針見血地揭露了兒科醫生從業人員不足的現狀。據悉,按照2020年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要達到0.69名的目標,我國兒科醫生數量目前缺口86042名。
  • 寶寶幾歲可以吃大人飯菜?兒科醫生提醒:最好別早於這個年齡
    寶寶1歲左右,基本就可以為斷奶做準備了。而斷奶之前,寶寶的輔食又成了父母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很多父母嫌麻煩,或者是一些養娃比較糙的老人,會直接讓寶寶吃大人的飯菜做輔食。類似於這樣的做法,其實對寶寶來說不是好事。
  • 帶娃看病要怎麼說/做 才更有效
    帶娃看病要怎麼說/做 才更有效2017-03-08 10:43:38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季節交替,溫度變化大,寶貝們發燒感冒、咳嗽腹瀉扎堆的季節又來了。一旦孩子出現點兒問題,去醫院是必然的。
  • 聽聽兒科醫生怎麼說,媽媽更安心
    不過,當我把這個說法說給我一個在婦幼保健院做兒科醫生的同學聽時,她竟然告訴我新生兒穿「二手衣」更好。當她看到我疑惑的表情時,便以兒科大夫的身份給我詳細講了一下穿「二手衣」的好處:一是別人穿過的衣服會更柔軟,寶寶穿著舒服。二是,舊衣服經過多次洗滌,裡面的化學物質,如甲醛、螢光劑等含量會減少或者消失,對新生兒危害小。
  • 給寶寶「把屎把尿」是老傳統?兒科醫生:危害很大,不建議這麼做
    此前有數據統計顯示,在我國有7%的看護人在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給他們把尿,有73%的看護人在寶寶出生2到3個月後開始把尿,有13%的看護人在寶寶出生五個月後開始把尿。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給孩子把尿被人們認為是一件很常見的事。不過兒科專家們卻認為給孩子把尿有可能影響到孩子的身體健康,不建議家長們對此有所嘗試。
  • 寶寶頭摔出一個鼓包,會傷到腦子嗎?要不要做CT?
    所以,很多時候看到孩子摔到頭,媽媽摸不準情況就是去醫院檢查檢查,而去之後,醫生得到的信息有限,出于謹慎,不能確定有事沒事,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做個CT吧。可是,CT不應該是首選啊。作為有潛在損害的「殺手鐧」,要嚴重的時候才用。
  • 主創專訪|《了不起的兒科醫生》:要做負責任的醫療劇
    從2016-2020,這部展現兒科醫生守護兒童生命防線的醫療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用四年的時間進行打磨籌備,終於迎來與觀眾見面的時刻。 如非今年年初一場席捲全國的新冠疫情催生了多部抗疫題材影視作品,醫療劇暌違螢屏的時間線恐怕要拉得更長。
  • 主創專訪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要做負責任的醫療劇
    從2016-2020,這部展現兒科醫生守護兒童生命防線的醫療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用四年的時間進行打磨籌備,終於迎來與觀眾見面的時刻。 如非今年年初一場席捲全國的新冠疫情催生了多部抗疫題材影視作品,醫療劇暌違螢屏的時間線恐怕要拉得更長。醫療劇雖然誕生早,但相比於其他類型產能極低,每年有2-3部已算「高產」,稍不留神便會「斷檔」。
  • 兒科醫生月入1w,為什麼還是沒有人去做?醫生:呵呵!
    兒科醫生月入1w,為什麼還是沒有人去做?醫生:呵呵!在醫院的各大科室,都有著非常忙碌的醫生。他們穿著一身白大褂,在醫院的走廊、病房裡行走。而在醫院,有一個特別的地方。你走進去可以看到很小朋友在打鬧,但是還有的在父母的懷裡哭泣。這些小朋友們在聚集在這裡看病,這個地方就是兒科。而兒科裡有很多的兒科醫生,他們則是這裡的主人,也是我們這篇文章的主人公。
  • 3個月寶寶添加米粉影響發育嗎?兒科醫生:別早於這個月,身體差
    帶個這個問題,我諮詢了做兒科醫生的朋友,他告訴我,3個月添加輔食會使孩子的胃腸負擔過重,給寶寶添加輔食,別早於4個月,影響發育,身體差。那麼,類似小楠的這種情況,母乳不足無法滿足寶寶的需求,如何解決呢?
  • 教寶寶如廁最佳時機是多大?兒科醫生:孩子發出這些信號,最合適
    如廁訓練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大部分孩子控制大小便的神經肌肉的能力,要到18~24個月時才會成熟,因此,一般國外兒科醫生會建議至少等寶寶18個月以後再進行如廁訓練。認為較晚開始接受大小便訓練,比早接受訓練的寶寶學得更快。而我們國內兒科醫生認為,不同孩子的能力發育可能會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有的孩子可能要到30個月,才具備自己控制排尿排便的能力。
  • 聚焦兒科就醫難:白天黑夜連軸轉,兒科醫生加班累病一片
    第96號患兒是一名2歲女寶寶。媽媽方女士說,寶寶已經發燒咳嗽三天了。經檢查,姜毅診斷又是流感。他邊開處方邊對方女士說:「我們不打針,讓寶寶吃點藥、多喝水,好不好?」由於候診患兒太多,姜毅一直坐診到下午2時許,還沒時間吃午飯。此時他的臉色有些發白,咳嗽得更厲害了。「請你們稍微等一下,我扒兩口飯再來。」他跟候診家長們「商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