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保險公司,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保險公司看起來都很有錢的樣子,畢竟保險是金融行業的三駕馬車之一。
至於怎麼賺錢的,不少人不屑的說:「保險公司收那麼多保費,沒看到賠付多少,錢都讓它賺了!」
甚至還有人猜測,保險公司「只收錢不賠錢」,通過惡意拒賠來賺錢。
這麼說就片面了,昨天某家保險公司的2019年理賠年報出爐,賠付金額達3.7億元,理賠獲賠率98.7%,而這還只是眾多保險公司中的一家。
其實保險公司能特別賺錢,也不是沒有原因的,第一個是現在很多人的保險意識在不斷增加,所以也就導致了對保險的需求在不斷上升。
第二個是因為中國存在相對壟斷的市場,對外資有佔股限制,保險公司賺得盆滿缽滿也很正常,怪不得一些賣房、賣酒、網際網路的大公司都要進保險行業分一杯羹了。
重點來了,那保險公司到底靠什麼賺錢的,主要有以下三個利潤來源,用專業術語說就是三差:死差、利差、費差,這三差之和就是某個保險產品為保險公司帶來的利潤。
死差是什麼?
死差就是預定死亡率與實際死亡率之間的差異所造成的盈餘或虧損,簡單來說就是預期死亡率與實際死亡率之間的差異,分為死差益和死差損。
保險公司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會讓精算師根據《中國人壽保險業經驗生命表》,估算出預期死亡率。
就拿壽險來說,如果預期的10000人中有10人死亡,最後只有6人死亡,比預期中少4人,保險公司因此省下了4筆賠付,這就叫死差益,反之最後要是有15人死亡,保險公司就需要比預期多賠付5筆錢,這就叫死差損。
但是保險公司在制定壽險的時候,都會參考保險行業多年發展下來已經有的龐大數據,進而來預估發病率和死亡率,因此死差相差不大。
即使是死亡率波動較高的重疾,由於保險公司會把這些發生率風險通過再保險轉移給再保險公司,所以死差的波動也不會太大。
費差是什麼?
費差就是保險公司實際的營業費,也就是保險公司預估運營成本與實際支出間的差異。
這個就比較好理解了,保險公司在日常運營中,肯定是需要需要花錢的,比如場地租金、員工工資、營銷推廣等,每一項都有預算。
假設保險公司今年的運營費用預算是1000萬,但是營銷推廣的費用減少了,實際上只用了800萬,剩下的200萬就是費差益,花了1200萬,那超出的200萬就是費差損。
言外之意就是,如果在預算之內就是賺了,超支的話那就虧了,跟我們平時生活差不多,你這個月預備花一萬,結果生病住院花了兩萬,超出的一萬是不得不花的錢,那也沒辦法。
畢竟保險公司發行一款保險產品,在實際運營中需要花費很多費用,技術開發、宣傳、渠道推廣和人工成本等,哪哪都需要錢。
利差是什麼?
最後是利差,實際上保險公司要想賺錢,最主要還是要靠利差。
利差從字面意思上來說就是利率之差,和死差一樣,保險公司在設計產品的時候也會預計一個定價利率。
比如預期的利率是5.5%,然後保險公司用保費進行投資,如果獲得的投資收益是6%,多出來的0.5%就是利差益,反之就是利差損。
說白了,如果收益比較好,實際投資利率高於預定利率,就會產生利差益,就能賺錢,反之就會出現利差損,那就是虧了。
我們平時交給保險公司的保費就算是預存款,保險公司會拿出一部分錢去做投資,以此來獲得收益。
有些短期的保險產品,利差可能體現不出來,像重疾險之類的長期產品,保費一交就是幾十年,這些巨額的錢在年限跨度大的情況下複利,那收益算下來也是不少的。
但是保險公司也不是想投資什麼就投資什麼的,《保險法》第106條明文規定: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必須穩健,遵循安全性原則。
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限於下列形式:銀行存款;買賣債券、股票、證券投資基金份額等有價證券;投資不動產;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資金運用形式。
也就是保險公司在投資的時候既追求穩健,也追求更高收益,由於保險公司的特殊性質,也會得到政府的優質項目。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利差也代表了保險公司的投資和盈利能力,能力好的保險公司也有利於他們自己不斷成長。
而現在中國的壽險公司主要的盈利模式,就是一邊賣保險產品收保費,一邊利用保費進行投資,得來的利差就是保險公司利潤的主要來源。
綜上所述,利差、死差、費差的益損和,就是保險公司賺、賠的錢,但是真正拉開保險公司賺錢能力差距的還是利差。
寫在最後
有人會問,那保險公司會不會投資失敗倒閉了,這個不要擔心,保監會每年都會對所有保險公司進行一次償付能力評估,不達標的要整改。
就算是真的虧錢了,也不會對你的保單有影響,因為保險公司的資金,一部分用來投資,另一部分是要作為保險準備金的,而這筆錢就是為了確保保險公司有償付能力。
再說說開頭講的惡意拒賠,保險公司冒著被投訴、被重罰的風險惡意拒賠獲得的收益,可能還比不上投資收益的0.1%。
自毀口碑、自斷財路的事,保險公司是不會幹的,所以不要擔心惡意拒賠這個事了,保險公司不靠這個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