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償性消費」還是「報復性存款」?培養均衡時間觀,活在當下

2020-12-23 學習委猿

隨著疫情被控制的越來越好,人們的生活也慢慢的恢復了正常。與此同時,人們心底被壓抑良久的消費欲望也逐漸被點燃。

據「餓了麼」數據顯示,中國外賣餐飲出現廣泛的「補償性消費」現象。以奶茶、麻辣燙為例,當前消費者點餐時要求加量、升杯的訂單量環比增長3倍以上,更有23.4萬份麻辣燙訂單一次性選擇了8個以上的肉菜。海底撈恢復營業後,大部分餐廳出現了顧客爆滿的情況。

山東一家烤肉店恢復營業後,有顧客打電話說「來一本兒」,意思是整本菜單全點一遍。起初店長以為是惡作劇,再三確認後才相信對方是認真的。最終,這頓外賣花了1500元。

3月10日,江蘇省消保委發布《新冠肺炎疫情對江蘇省居民消費意願的影響調查報告》,報告顯示近九成受訪者會有補償性消費,約飯、買衣買鞋買包、觀影K歌、運動「擼鐵」和外出旅遊成為優選。

與「補償性消費」相反,出現了「報復性存錢」的群體。一項2萬人參與的調查顯示,45.5%的參與者稱不會報復性消費,而是要報復性存錢、報復性掙錢。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此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此次疫情讓很多人,對從小就熟知的道理,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於是在再次有了機會時,開始反彈式地過於「活在當下」。

有人選擇活在當下,有人選擇緬懷過去,有人選擇寄希望於未來。我們持有怎樣的時間觀就會擁有怎樣的人生。時間觀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決策和人生。一個人對時間的看法以及對時間的利用模式,決定了他的生活狀態與幸福程度。

01

心理學家津巴多經過分析,認為存在6種時間觀:

消極的過去時間觀。對過去持有普遍的消極、負面的態度。擁有這種時間觀的人,往往遺憾於曾經的不幸之事,常常沉浸在過去的灰色之中。造成這種時間觀的原因,既可能是由於過去真實的創傷事件,也可能是由於當事人對於過去美好事件的消極重構。積極的過去時間觀。對過去持有溫暖、懷戀的態度。持有這種時間觀的人,往往聚焦於曾經美好的日子,喜愛自己的過去,懷抱著過去的愉悅溫暖。宿命主義的現在時間觀。對未來持消極態度,相信未來已經註定,我們無法改變和影響未來。持有這種時間觀的人一般會比較焦慮、抑鬱、較為冷漠,行事消極而被動。享樂主義的現在時間觀。持有這種時間觀的人常常追求感官刺激、樂於冒險,不願意為了未來而延遲滿足。他們享受當下,喜歡犒賞自己、尋找快樂、新奇的感受,並且逃避痛苦。未來時間觀。擁有這種時間觀的人,注意的焦點集中於未來,將追求的目標和未來的回報作為當前行為的導向。但是同時他們也無法很好的享受當下,總是焦慮憂心以後。超未來時間觀。擁有這種時間觀的人,相信身體的死亡之後存在某種「永生」。

時間觀念在工作、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能夠了解自己所持的時間觀念,並積極調整、使之更均衡的人,會擁有更好的人生。可是大多數人都擁有某種偏激的時間觀而不自知。

我們或耽於過去不能自拔,或樂於享受而缺乏長遠規劃,或極度寄希望未來而捨棄現在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單一的時間觀都是不合理的時間觀,我們要擁有更加均衡時間觀。

具有均衡時間觀的人,在內心具有一種「延伸的當下感」,既可以「從當下來審視過去」,也可以「視未來存在於當下」,他應具有囊括「過去」和「未來」的包容性。

「活在當下」不是疫情得到控制後的「報複式消費」,也不是「報複式存款」,而是一種既不疏離過去也不漠視未來的當下感,也就是「延伸的當下感」。

02

什麼才是最佳的時間觀組合?強烈的積極懷舊時間觀+適度的未來時間觀+適度的當下享樂主義時間觀。

強烈的積極懷舊時間觀我們的經歷是我們唯一帶不走的財富,強烈的積極懷舊時間觀能讓我們以積極的心態看待過去的經歷。這幾年「原生家庭」的概念非常流行,有人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過去的經歷塑造了現在的我們。

有些事情的發生,雖然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但是解讀方式,卻是可以自由選擇的。弗蘭克爾,一個誕生於納粹集中營的心理學家,他畢生的經歷總結為一句話是:在刺激和回應之間,人有自由選擇。這個自由選擇就是我們可以以積極的解讀方式,來看待過去發生的事情。

積極的懷舊時間觀,能「變廢為寶」,過去就是一本學習筆記本,裡面記載了各種學習線索,指引我們更好的應對當下。

適度的未來時間觀無論是「以終為始」的自我領導原則,還是「要事為先」的時間管理原則,其實本質都是一樣的,我們要有未來思維。過於聚焦當下,我們容易抵擋不住誘惑,迷失在日常瑣碎中。

如何解決當下的迷茫?有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向五年後的自己提問。伯曼和特普的時間解釋理論說,在「五年的遠未來」的未來視角下,人們更傾向於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著重考慮目標的價值和意義。人有了抽象的夢想,就有了價值驅動,會自行為人生的意義賦能,從而產生行動。

每個人的未來都是由現實的自己創造,未來時間觀會讓我們思考自己想要什麼,從未來往現在倒推,確定現在的行動策略和路徑,並且不斷的糾正行動偏差。

適度的當下享樂主義時間觀「起初,我想進大學想得要死;隨後,我巴不得趕快大學畢業好開始工作;接著,我想結婚、想有小孩又想得要命;再來,我又巴望小孩快點長大去上學,好讓我回去上班;之後,我每天想退休想得要死;現在,我真的快死了……忽然間,我明白了,我一直忘了真正去活。

當下是我們擁有的唯一資源,每個人每天都擁有同樣的時間現金86400秒。如何度過今天,最終決定了你的未來。毫不誇張的說,幾乎一切愚蠢的行為都來自否定現實、逃避現實。只有接受現實,才可能腳踏實地,避免心浮氣躁、好高騖遠

當下的享樂主義時間觀,讓我們不要過於憂慮未來,也不要寄希望於未來,而是紮根於現實,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無論痛苦還是快樂,享受當下的每一秒。

我們要做的是,把這三種時間觀組合起來,找到一個平衡點後。如何擁有均衡的時間觀?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建議:

生活在當下:不瞻前顧後,不左顧右盼,不患得患失;嚴肅地對待時間:審慎、鄭重地思考時間對我們的價值並用好它;留意自己擁有的空間並享受它:找到自己的「獨享時刻」,不要疲於奔命;從現在出發聯結過去:過去並沒有遠去,它對今天仍具有意義;並不完全沉浸於過去:比過去更重要的是現在;制訂實現目標的計劃:未來視角讓我們的行動更加有序;平衡計劃和非計劃時間:由於隨機性和不可預見因素的影響,我們的生活並不能完全被計劃,平衡計劃和非計劃就是在未來視角和現在視角之間找到平衡點;視未來存在於當下:未來並非遙不可及,它就出現在即將到來的每一分每一秒;對未來保持積極的態度:既然未來難以預測,那麼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它能讓我們在當下更有行動力。

03

此次疫情,對我們是一個很好的提醒。有的人意識到自己一直在拼命趕路,總是告訴自己「等以後有時間了,就......」;有的人發現自己一直在「裸泳」,提前消費,透支著未來。有的人以為自己生活有保障,衣食無憂,結果復工即失業。我們要如何使用均衡的時間觀,來指導工作和生活呢?

永遠保持對目標的方向感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有一句名言:「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哪裡,不管往哪個方向走,你都會在迷路。」當我們失去目標和方向,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在繞圈子,甚至會陷入同樣的錯誤中。想清楚我們到底要什麼,哪怕我們不知道畢生的追求,也要有一個階段性的目標。

及時行動

耐克的廣告是「just do it」,這個也應該是我們的行動準則。我們要麼太拖延,要麼太寄希望於以後,導致我們總是無法真正的邁出行動的第一步。沒有完美的計劃,也沒有完美的人生。當我們有了目標之後,並且清楚什麼才是正確的事情後,我們要做的其實就一個字:幹。只有動起來了後,才知道怎樣糾偏、怎樣更好的修正自己的行動計劃。

「交換」才是硬道理

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從本質上看也是這一個字:換。生活的本質就是這樣,你想要什麼,它偏不給你什麼。擺脫這個死循環的方法只有一個——給我什麼我就用好什麼,積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換能換的東西。我們要勇於接受現狀,把心沉下來,用好手上已有的資源。當我們把手上的事情做到最好時,其實我們就是改變了環境,積累了新的資源。新的資源積累的足夠多時,我們就有資本換取我們想要的了

保持終生自省和學習的習慣

《莊子》中有言:「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嘗不始于是之,而卒之以非也。」意思是,蘧伯玉活了六十年,思想一直隨著年月而變化著,有些當初自己認為對的東西,最終覺得是不對的。人生就應該是一個不斷升級、不斷否定自己的過程。餘生很長,你的高潮,應該永遠在下一公裡。

無論是「報復性消費」還是「報復性存錢」,都不是長久之計,生活總歸要恢復正常。都說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賽跑。歇性努力,持續性頹廢的最後結果可能是努力都白費。我們應該培養一個均衡的時間觀,以慢為快,日積月累,在享受當下的同時,定製一個未來的自己。

相關焦點

  • 練新輝:疫情後不存在報復性消費,而是補償性消費
    疫情後也不會出現購買多於自己需求的報復性消費,而是心理受壓抑後的補償性消費、理性消費。練新輝,CCIM國際註冊商業地產投資師、中國(成都)樓宇經濟促進會副理事長、西南購物中心(重慶)特聘俱樂部副主席、東原地產集團商業公司常務副總經理、2019年中國商業地產品牌突出貢獻人物。
  • 報復性消費終究沒等來,餐飲人還能思考些什麼?
    眼看2020年馬上就要過去了,大家期盼的報復性消費終究還是沒有來......這一次全世界面對的新冠病毒和非典病毒並不相同,它的特點已經讓全球的醫務人員、科學研究者和高級政要們頭痛不已:潛伏期長、傳染性強、快速變異,甚至已經出現多次無症狀感染者潛伏在人群之中。   我們對病毒了解的越多,對於報復性消費的期待就越低。
  • 報復性存款和消費,都不存在:25張圖表揭秘當代青年金錢觀
    但是,報復性消費真的出現了嗎?恐怕沒有。那麼出現的是什麼呢?1世界衛生組織將青年人的年齡提至44歲,我們向下取整的話,就是正好40歲,也就是80後和90後。於是上個月,我發起了一次關於新一代青年理財習慣的調查,其中涉及到儲蓄/理財/消費/貸款/抗風險能力等很多方面,我知道我不是專業的調查者,但至少我得到的數據是一手的,得出的結論也是一手的。樣本總數:2790人。我就是想知道:當代青年的報複式行為,到底是存款,還是消費?
  • 「夜讀」疫情結束後:你們報復性消費吧,我要報復性存錢了
    不管你想做什麼,不少商家和媒體已經開始合力鼓吹「報復性消費」了。然而,這場疫情恰恰提醒我們:要報復性存錢,而非報復性消費。報復性消費指的是,人們的消費需求經過一段時間的壓抑後,會有一段大的釋放和反彈。如果你很有錢,當然可以報復性消費。不過我的觀點剛好相反,對大多數人來說:你要報復性存錢,而非報復性消費。
  • 電影票賤賣、商場狂放消費券 「報復性消費」誰報復誰?
    人流的恢復不完全等於消費的促進,各行各業經歷疫情重創後的復工,難掩疲態,並不是所有行業都能喜迎「報復性消費」,打折優惠促銷在消費市場比比皆是,千元的民宿打3折、影院電影票賤賣、商場狂放消費券……殊不知,這樣的「報復性消費」到底是誰報復了誰?
  • 央行數據:住戶存款大減近8000億元 「報復性存款」未出現
    受疫情影響,不少人的消費理念發生了轉變,還有人預測了「報復性消費」「報復性存款」等狀況,不過貌似都沒有發生。5月11日央行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人民幣存款增加1.27萬億元,同比多增1.01萬億元。不過,分結構看,住戶存款減少7996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1.17萬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8571億元。可以看到,雖然4月存款確實增加了,不過貢獻者主要是非金融企業。對於個人而言,存款反而是減少的。那麼,居民存款去哪了?
  • 4月補償性消費特徵明顯 車市增長動力不足/下半年成救市關鍵期
    摘要1、「復工復產「≠」經濟復甦「,消費活力回升是經濟恢復的關鍵動力,且消費恢復慢於生產;2、汽車市場恢復跡象明顯,目前以補償性消費為主,後期消費動力不足且不確定大;3、汽車市場品牌分化特徵明顯,疫情給弱勢品牌帶來更大競爭壓力
  • 一次下單77杯奶茶、一口氣吃2斤肉串……報復性消費來了?
    3月10日,江蘇省消保委發布的調查稱,超四成居民消費欲望急需釋放,他們不是不停地在網上買買買(13.1%),就是憋著等疫情結束,大買特買一波(28.4%),而疫情結束後,預計近九成居民會出現補償性消費。不過,現在大肆吃喝玩樂還是有一定的風險的,尤其是涉及到吃的。
  • 報復性存款的年輕人:從啥都想買到啥都不要,最大開支是超市買菜
    其中,住戶存款增加6.47萬億元,同比多增4012億元。這表示,在一季度的91天裡,平均每天超過710億存款存進銀行。」疫情逐漸消散,復工商家期盼「報復性消費」,然而有一部分人選擇了「報復性存款」。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8.07萬億元,同比多增1.76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6.47萬億元,同比多增4012億元。這表示,在一季度的91天裡,平均每天超過710億存款存進銀行。
  • 車市持續緩行,「報復性消費」是必然還是意淫?
    如此一來,傳說中疫情後的「報復性消費」,究竟是必然結果還是單純的意淫呢?國內雖然復產,全球開始停工為了儘可能減輕損失,有報導稱,疫情初期馬自達在國內的供應商將生產任務臨時轉移至墨西哥。然而在全球疫情爆發後,馬自達位於日本、墨西哥和泰國的工廠也相繼宣布停工。
  • 奶茶火鍋店排隊,多地推出「消費券」,「報復性消費」真來了?
    對此不少人之前表示,疫情結束之後可能會迎來「報復性消費」,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討論這一情況會不會到來之前,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報復性消費」。有業內人士表示,「報復性消費」指的是疫情過後原本就存在的消費需求,頻次變得更加密集。人們可能只是為了花錢而買,原本消費購買的需求並不大,或者購買一些對生活沒有太大作用的產品。
  • 報復性消費?不存在的,我只想在拼多多上報復性省錢
    最近,"報復性省錢"火了。據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共增加8.07萬億元左右,也就是說,一季度的91天裡,平均每天超過700億存款湧向銀行!之前預期的疫情結束會迎來一波"報復性消費",但實際上,越來越多的人把錢包捂得更緊了,變成了"報復性儲蓄"。根源在於,這次的疫情,阻擋了人們花錢,更阻擋了人們的收入——很多人的工作和工資都受到了影響。
  • 「報復性存錢」來了?
    拿了工資卻花不出去,是存款大增主要原因。「報復性存款」能帶來消費嗎?報復性消費短期夠嗆看來,老百姓手裡的積蓄還是挺厚實的。那麼,「報復性存款」會不會轉為「報復性消費」?不過,周茂華也認為,短期難以出現「報復性消費」,原因很簡單:1、全球疫情拐點未到,國內疫情防控還不能鬆勁,使得居民消費活動仍受抑制;2、海外疫情蔓延,導致全球經濟前景不確定性上升,這對國內消費者心理構成一定負面拖累。那就沒有辦法了?
  • 報復性「結婚」來了!婚宴市場會否迎來大爆發?
    單從餐飲消費來看,雖然客流量較之前數月有所增加,但與往年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期待了三個月的報復性消費並未到來。調研多個酒類渠道後,雲酒頭條(微信號:雲酒頭條)發現,有一渠道正蓄力待發。報復性消費真的不會來了嗎?
  • 餐飲老闆獨白:疫情後沒有報復性增長 只有小紅利
    餐飲行業普遍性的看法是,不存在報復性增長,最多只有補償性增長!1、樂凱撒「餅哥」:「經濟大環境不好,餐飲復甦起來可能沒有非典時期快!」最近幾年,餐飲的大環境有多差恐怕只有餐飲人才懂,在疫情發生之前,活下去就已成了很多餐企的目標!疫情的來臨加劇了餐飲的危機!
  • 報復性健身前,先停下報復性飲食
    其次,當下居家自學廚藝成為趨勢,其實是把雙刃劍。「養成習慣需要21天」確有出處,而當每日動手烤蛋糕、煮火鍋、煎五花肉成為習慣,再想恢復低碳高蛋白,卻是難上加難。甚至說,更多人主觀上的低估食物熱量,讓運動減肥並不高效。在報復性健身前,不如先停下報復性飲食。
  • 5L奶茶全家桶……報復性消費來襲?請不要這樣對待你的胃腸道
    同時,狂吃、狂買、報復性消費……這樣一些極具情感色彩的詞彙也被許多人討論。消費者都是這麼想的嗎?3月15日、16日,記者分別走訪了重慶江北觀音橋商圈和渝中區時代天街,進行了一番調查了解。隨著復工復產,許多人喜歡的奶茶店也回來了,有人「報復性消費」嗎?此前,有網友提到,5升裝奶茶全家桶因為能夠讓人體驗到「報復性喝奶茶」開始走紅。那麼,在重慶,有售賣5升裝奶茶全家桶的奶茶店嗎?生意又怎麼樣?
  • 年輕人緊急關閉花唄,開始「報復性」存款,銀行員工道出「貓膩」
    而支付寶各種功能裡,有一個功能一直以來讓許多人們是愛恨交加,這個功能就是可以享受「先消費,後付款」的花唄,而隨著年輕人消費欲望逐漸強烈,花唄也一度成為了最受年輕人歡迎的一項支付寶附加功能。在很多人看來,中國一直都是屬於「保守型」的儲蓄大國,只有歐美國家才會盛行超前消費。
  • 五一想報復性消費,結果被消費報復
    大家晚上好呀,剛好回到家9點33分,記錄一下這兩天在憋瘋在家的我們,想著報復性消費,結果被消費報復。「五一」當天,鄰居朋友們都窩在家裡像個懶洋洋寶寶等待著被安排,可那天的朋友圈的活久見的深紅狀況,大家都不願意離家門口半步。
  • 「報復性」消費還未開始 餐飲漲價卻先來一步 你吃的小鍋米線漲價...
    除了價格出現了上漲之外,也有市民覺得無論是米線還是帽子的分量也有所減少。 加上現在天氣慢慢變熱,吃火鍋的人也少了很多,所以現在經營方面還是有很大的壓力的。」 在西昌路上經營川菜館的劉女士說到:「現在店裡的肉菜基本上漲了2到5元,一方面是因為食材的價格有所上漲,另外最大的成本還是在房租方面。其實之前豬肉漲價特別大的時候我都只是稍稍上調了一點價格,就是怕客源流失,但是現在是真的經營成本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