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被控制的越來越好,人們的生活也慢慢的恢復了正常。與此同時,人們心底被壓抑良久的消費欲望也逐漸被點燃。
據「餓了麼」數據顯示,中國外賣餐飲出現廣泛的「補償性消費」現象。以奶茶、麻辣燙為例,當前消費者點餐時要求加量、升杯的訂單量環比增長3倍以上,更有23.4萬份麻辣燙訂單一次性選擇了8個以上的肉菜。海底撈恢復營業後,大部分餐廳出現了顧客爆滿的情況。
山東一家烤肉店恢復營業後,有顧客打電話說「來一本兒」,意思是整本菜單全點一遍。起初店長以為是惡作劇,再三確認後才相信對方是認真的。最終,這頓外賣花了1500元。
3月10日,江蘇省消保委發布《新冠肺炎疫情對江蘇省居民消費意願的影響調查報告》,報告顯示近九成受訪者會有補償性消費,約飯、買衣買鞋買包、觀影K歌、運動「擼鐵」和外出旅遊成為優選。
與「補償性消費」相反,出現了「報復性存錢」的群體。一項2萬人參與的調查顯示,45.5%的參與者稱不會報復性消費,而是要報復性存錢、報復性掙錢。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此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此次疫情讓很多人,對從小就熟知的道理,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於是在再次有了機會時,開始反彈式地過於「活在當下」。
有人選擇活在當下,有人選擇緬懷過去,有人選擇寄希望於未來。我們持有怎樣的時間觀就會擁有怎樣的人生。時間觀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決策和人生。一個人對時間的看法以及對時間的利用模式,決定了他的生活狀態與幸福程度。
01
心理學家津巴多經過分析,認為存在6種時間觀:
消極的過去時間觀。對過去持有普遍的消極、負面的態度。擁有這種時間觀的人,往往遺憾於曾經的不幸之事,常常沉浸在過去的灰色之中。造成這種時間觀的原因,既可能是由於過去真實的創傷事件,也可能是由於當事人對於過去美好事件的消極重構。積極的過去時間觀。對過去持有溫暖、懷戀的態度。持有這種時間觀的人,往往聚焦於曾經美好的日子,喜愛自己的過去,懷抱著過去的愉悅溫暖。宿命主義的現在時間觀。對未來持消極態度,相信未來已經註定,我們無法改變和影響未來。持有這種時間觀的人一般會比較焦慮、抑鬱、較為冷漠,行事消極而被動。享樂主義的現在時間觀。持有這種時間觀的人常常追求感官刺激、樂於冒險,不願意為了未來而延遲滿足。他們享受當下,喜歡犒賞自己、尋找快樂、新奇的感受,並且逃避痛苦。未來時間觀。擁有這種時間觀的人,注意的焦點集中於未來,將追求的目標和未來的回報作為當前行為的導向。但是同時他們也無法很好的享受當下,總是焦慮憂心以後。超未來時間觀。擁有這種時間觀的人,相信身體的死亡之後存在某種「永生」。
時間觀念在工作、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能夠了解自己所持的時間觀念,並積極調整、使之更均衡的人,會擁有更好的人生。可是大多數人都擁有某種偏激的時間觀而不自知。
我們或耽於過去不能自拔,或樂於享受而缺乏長遠規劃,或極度寄希望未來而捨棄現在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單一的時間觀都是不合理的時間觀,我們要擁有更加均衡時間觀。
具有均衡時間觀的人,在內心具有一種「延伸的當下感」,既可以「從當下來審視過去」,也可以「視未來存在於當下」,他應具有囊括「過去」和「未來」的包容性。
「活在當下」不是疫情得到控制後的「報複式消費」,也不是「報複式存款」,而是一種既不疏離過去也不漠視未來的當下感,也就是「延伸的當下感」。
02
什麼才是最佳的時間觀組合?強烈的積極懷舊時間觀+適度的未來時間觀+適度的當下享樂主義時間觀。
強烈的積極懷舊時間觀我們的經歷是我們唯一帶不走的財富,強烈的積極懷舊時間觀能讓我們以積極的心態看待過去的經歷。這幾年「原生家庭」的概念非常流行,有人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過去的經歷塑造了現在的我們。
有些事情的發生,雖然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但是解讀方式,卻是可以自由選擇的。弗蘭克爾,一個誕生於納粹集中營的心理學家,他畢生的經歷總結為一句話是:在刺激和回應之間,人有自由選擇。這個自由選擇就是我們可以以積極的解讀方式,來看待過去發生的事情。
積極的懷舊時間觀,能「變廢為寶」,過去就是一本學習筆記本,裡面記載了各種學習線索,指引我們更好的應對當下。
適度的未來時間觀無論是「以終為始」的自我領導原則,還是「要事為先」的時間管理原則,其實本質都是一樣的,我們要有未來思維。過於聚焦當下,我們容易抵擋不住誘惑,迷失在日常瑣碎中。
如何解決當下的迷茫?有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向五年後的自己提問。伯曼和特普的時間解釋理論說,在「五年的遠未來」的未來視角下,人們更傾向於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著重考慮目標的價值和意義。人有了抽象的夢想,就有了價值驅動,會自行為人生的意義賦能,從而產生行動。
每個人的未來都是由現實的自己創造,未來時間觀會讓我們思考自己想要什麼,從未來往現在倒推,確定現在的行動策略和路徑,並且不斷的糾正行動偏差。
適度的當下享樂主義時間觀「起初,我想進大學想得要死;隨後,我巴不得趕快大學畢業好開始工作;接著,我想結婚、想有小孩又想得要命;再來,我又巴望小孩快點長大去上學,好讓我回去上班;之後,我每天想退休想得要死;現在,我真的快死了……忽然間,我明白了,我一直忘了真正去活。
當下是我們擁有的唯一資源,每個人每天都擁有同樣的時間現金86400秒。如何度過今天,最終決定了你的未來。毫不誇張的說,幾乎一切愚蠢的行為都來自否定現實、逃避現實。只有接受現實,才可能腳踏實地,避免心浮氣躁、好高騖遠。
當下的享樂主義時間觀,讓我們不要過於憂慮未來,也不要寄希望於未來,而是紮根於現實,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無論痛苦還是快樂,享受當下的每一秒。
我們要做的是,把這三種時間觀組合起來,找到一個平衡點後。如何擁有均衡的時間觀?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建議:
生活在當下:不瞻前顧後,不左顧右盼,不患得患失;嚴肅地對待時間:審慎、鄭重地思考時間對我們的價值並用好它;留意自己擁有的空間並享受它:找到自己的「獨享時刻」,不要疲於奔命;從現在出發聯結過去:過去並沒有遠去,它對今天仍具有意義;並不完全沉浸於過去:比過去更重要的是現在;制訂實現目標的計劃:未來視角讓我們的行動更加有序;平衡計劃和非計劃時間:由於隨機性和不可預見因素的影響,我們的生活並不能完全被計劃,平衡計劃和非計劃就是在未來視角和現在視角之間找到平衡點;視未來存在於當下:未來並非遙不可及,它就出現在即將到來的每一分每一秒;對未來保持積極的態度:既然未來難以預測,那麼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它能讓我們在當下更有行動力。
03
此次疫情,對我們是一個很好的提醒。有的人意識到自己一直在拼命趕路,總是告訴自己「等以後有時間了,就......」;有的人發現自己一直在「裸泳」,提前消費,透支著未來。有的人以為自己生活有保障,衣食無憂,結果復工即失業。我們要如何使用均衡的時間觀,來指導工作和生活呢?
永遠保持對目標的方向感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有一句名言:「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哪裡,不管往哪個方向走,你都會在迷路。」當我們失去目標和方向,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在繞圈子,甚至會陷入同樣的錯誤中。想清楚我們到底要什麼,哪怕我們不知道畢生的追求,也要有一個階段性的目標。
及時行動
耐克的廣告是「just do it」,這個也應該是我們的行動準則。我們要麼太拖延,要麼太寄希望於以後,導致我們總是無法真正的邁出行動的第一步。沒有完美的計劃,也沒有完美的人生。當我們有了目標之後,並且清楚什麼才是正確的事情後,我們要做的其實就一個字:幹。只有動起來了後,才知道怎樣糾偏、怎樣更好的修正自己的行動計劃。
「交換」才是硬道理
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從本質上看也是這一個字:換。生活的本質就是這樣,你想要什麼,它偏不給你什麼。擺脫這個死循環的方法只有一個——給我什麼我就用好什麼,積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換能換的東西。我們要勇於接受現狀,把心沉下來,用好手上已有的資源。當我們把手上的事情做到最好時,其實我們就是改變了環境,積累了新的資源。新的資源積累的足夠多時,我們就有資本換取我們想要的了。
保持終生自省和學習的習慣
《莊子》中有言:「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嘗不始于是之,而卒之以非也。」意思是,蘧伯玉活了六十年,思想一直隨著年月而變化著,有些當初自己認為對的東西,最終覺得是不對的。人生就應該是一個不斷升級、不斷否定自己的過程。餘生很長,你的高潮,應該永遠在下一公裡。
無論是「報復性消費」還是「報復性存錢」,都不是長久之計,生活總歸要恢復正常。都說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賽跑。歇性努力,持續性頹廢的最後結果可能是努力都白費。我們應該培養一個均衡的時間觀,以慢為快,日積月累,在享受當下的同時,定製一個未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