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1 18: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第十四章 心理防護知識
普通公眾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疫情可能導致公眾焦慮、緊張等心理應激,為減輕疫情對大眾心理的幹擾和可能造成的心理傷害,促進社會穩定,需注意心理健康防護。
(1)從權威媒體了解疫情和相關科學防護知識,規律生活,適度鍛鍊,讀書,聽音樂等。
(2)在疾病流行期間,出現恐懼、緊張和焦慮等情緒,是自然的,不必過度緊張。
(3)積極心理調適:與他人多交流,相互鼓勵,相互心理支持,轉移注意力。要以積極的態度工作、生活,注意休息,放鬆自己,自我安慰激勵。可以進行呼吸放鬆訓練,有氧運動,正念打坐,冥想等方式來調適情緒。不要採取否認、迴避退縮、過分依賴他人、指責抱怨、轉移情緒發脾氣、衝動等不良應對方式。減少咖啡攝入,特別不要試圖通過菸酒來緩解緊張情緒。
哪些人群需要進行心理危機幹預?
部分人群出現過度的不安、無助、悲觀、緊張、委屈、躲避、僥倖心理、不敢出門、盲目消毒、易怒、恐懼、焦慮、抑鬱、失望、抱怨、孤獨、失眠、攻擊等應激反應,則需要及時心理調適或心理危機幹預,例如:
(1)總感覺街上遇到的人就是病毒攜帶者,即使自己全副武裝的防護著,也要遠遠的保持距離,不敢走近,不敢說話,甚至不敢呼吸。
(2)敏感於自己的各種軀體不適,達到疑病狀態。身體稍有不適,就會懷疑自己被感染了,惶恐不安。想立即就醫,到發熱門診。儘管經過詳細的軀體和病毒學檢查,排除了該病的可能,但始終無法安靜下來,要麼懷疑檢查結果,要麼擔心在就醫過程中又被傳染了。
(3)具有強迫特徵的人,疫情下會更加惶恐,他們反覆洗手,反覆消毒,可總感覺還是不能清洗乾淨。要麼不出門,要麼戴上雙層的口罩、穿上防護服、眼罩,嚴格按照傳染科醫生的防護要求來武裝自己,然後才能小心翼翼地出門。家人回家後,一定要讓家人把外衣全部脫掉扔在門外,甚至丟到垃圾桶。
過度焦慮和恐懼的人,在就醫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衝動行為。處於隔離或者確診的狀態下,過度的焦慮和恐懼對人的身心傷害也是非常明顯的。
如何進行心理危機幹預?
(1)對於密切接觸者、疑似患者、就診的發熱患者,可以由精神科醫生、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社區醫生、心理熱線或線上諮詢平臺,提供有關疾病和相關服務的信息,教授科學防範技能,鼓勵健康生活方式(多鍛鍊,注意飲食和休息),開展健康宣教,減輕恐懼、壓抑等不良情緒。
(2)對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患者、密切接觸者和疑似患者的親屬、朋友、同事等,參加疫情應對的後方救援者,受疫情防控措施影響的疫區相關人群、易感人群,可以通過心理援助熱線、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社會組織、媒體、線上諮詢平臺,接受健康教育,獲取有關疾病防護科學知識,掌握識別不良情緒和自我調適方法,消除恐懼,不歧視患者、疑似病例。
(3)對於一線醫務工作者,可通過預防性和災後集體晤談,樹立一線醫務人員的正確認知,讓他們接受自身不足,避免自我苛責。保證一線醫務人員有充足的睡眠,適度的運動,以消除緊張情緒,釋放心理壓力。教授科學的放鬆方法,緩解焦慮情緒,放鬆身心。
▼
往期精彩回顧
▼
山東建築大學黨委宣傳部
原標題:《防控科普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健康教育手冊(七)》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