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琴,兩三知己
小學時愛聽快節奏的歌,感覺慢歌就跟SHI一樣讓人不爽,初中時,正值隨身聽、mp3流行的年代,龐龍的一首兩隻蝴蝶一夜成名飛入了大眾的耳朵,也是從那時開始各種愛情歌曲接踵而來,改革開放的國人開始大膽的表達情愛之意,一股改革春風吹醒人心底的悸動,楊臣剛的老鼠愛大米,黑龍的回心轉意,鄭源的一萬個理由,王強的秋天不回來,謝軍的那一夜等等如火如荼的流行著,我毫不例外的在那個非主流年代幼稚的以為鄭源的情歌我可以一直喜歡下去……
可誰知初中快畢業時聽到了伍佰的突然的自我,聽到了唐磊的丁香花,一時間覺的這類歌很隨性又很真性情,慢慢的就偏向了去聽這類歌曲,因為在很多時候這類歌總能不經意間的打動我,就如同知道了丁香花這首歌創作背後的故事時再聽這首歌時不由的淚溼眼底,回憶是殘酷的,故事是美好的,同樣旋律是真誠的。
訴說著的故事和感性的她
於是帶著這種懵懂的音樂感覺上了高中,上了大學,大一時就專門找這種類型的歌曲聽,懶散的音樂,低沉的旋律,天馬行空的歌詞,剛開始接觸一些歌確實聽著有些壓抑,但漸漸的習慣了也就聽懂了,這就是民謠,能直抵內心的旋律,抑或悲傷,抑或宣洩,抑或批判,抑或讚美,想像有多遠,每首歌能給你的力量就有多強,我身邊的很多人不喜歡聽民謠或是聽不慣,確實,如果不能靜心去聽懂一首民謠,它低沉的旋律會讓你越聽越壓抑反而起不到愉悅心情的效果。
一起唱出美好和未來
民謠是一味藥,也是一劑毒。
反觀現在,我的歌單裡基本是民謠類型的歌曲,每每帶上耳機聽著民謠,總能讓我靜心去思考一些問題,能時刻提醒我什麼才是該堅持的,紛繁瑣事,只有在民謠的世界裡才可以看的更通透。遠行不怕無止境,最懼初衷飄雲煙。
逢場作戲的現實裡,或許該有一份堅持的東西,葆有一份本性純真,就像有人說民謠一股窮酸味,確實很多民謠歌手不屑於混跡娛樂圈,他們只是用心做音樂,對所謂的流行和風潮嗤之以鼻,以苦行僧的姿態踐行著自己的赤子之心,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
「」聽民謠於我,
是孤獨靈魂的相遇相擁。
耳機線那頭的 不是幾兆的音頻歌曲而已。
或許有時我們都是失落的老靈魂,或許有時我們都是心懷正義的憤青,或許有時我們騰空的竹籃裡無法裝滿愛。或許有時我看到的世界和周圍人看到的不同,而民謠,唱出了我的世界和內心,唱出了我。
曲罷,路遠
民謠有它的感情和溫度。也許民謠是我的朋友或知己,細想可能卻算不上,因為我不能說,說不出口,我也不能唱。我只是靜靜地聽你唱 聽你說,但每字每句我都聽進心裡。就像孤獨的人在他鄉遇故知,你問我好不好,我說還好,然後聽你說著你瑣碎的生活,說著你的無奈與小確信,我卻只想抱著你哭一會兒。」
「讓我再看你一眼,星空和黑夜,西去而旋轉的飛鳥,我們生來就是孤獨。」
「民謠對於我來說,是精神的寄託,是信仰。但是,信仰是痛苦的,精神是有病的。
民謠仿佛知道所有自己想要對她說的話一般,總能把自己沒用說出口的東西表現出來,但是,我不希望自己的她聽上我喜歡聽的民謠,因為我不想讓她與我一般一個人的時候總是莫名的憂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