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餘熱未盡,人們或讚許或反省,或者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或者高唱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但無論如何,詩歌只有回憶起自己與生活的關聯時,重新尋找到「興發感動」的細膩之情,其美感與深意才會向人們顯現,否則也不外乎是字詞句的拼湊。在此意義上,一個電視節目抑或應試教育都很難完成這個任務,甚至相反,可能會因為功利的目的而敗壞詩歌。孩子被從小灌輸著背誦,絲毫不被詩歌觸及心靈,以致僅僅爛漫誦讀卻又漫不經心。
畢竟,「只緣身在此山中」其實看不到山的美貌,而站開一定距離倒能讓詩歌重新與生活結盟,如著名外國詩人埃茲拉·龐德、赫爾曼·黑塞等都是中國詩的忠實信徒。近來在Reddit和Quora兩個論壇上許多外國的詩歌愛好者也就這一話題展開了許多有趣且生動的討論。
Quora堪稱是美版的「知乎」,內部聚集了各行各業大量的人才,從科學家、記者再到電影導演不一而足。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一個西方讀者看待世界的視角。而Reddit曾經有「網絡頭條」之稱,大量的幕僚信息、政府公告都早早醞釀其中。它就是一個網際網路群體的聚集體,人們完全自由碰撞,通過投票來決定回帖的排名。在此二者中,不難看到人們對中國的種種偏見,但在詩歌面前你才會驚訝於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可能性。
Quora上關於中國詩詞的討論偶遇中國詩在這裡你會發現人們是怎樣在日用倫常中遭遇中國詩的,而這恰恰又是詩歌的真實起源。比如有網友的父親獲贈了一個中國花瓶,卻苦於不懂上面的詩句,便發至Reddit上求助。
他很快便得到了回復,但就結果而言實在不容樂觀,「像許多古詩一樣,這首詩從上寫到下,從右至左。然而,它似乎是繁體和簡體的混合物。我為那些簡體字重新標出了他們的繁體字模式,而對於我不確定的字符我就用X來表示。我估計,這首詩是為了讚美一幅畫。」
珍禽栩栩枝間舞轉而這個回答就遭到了許多人的否定,「這些根本不是簡體字,它們只是用草書(grass script)寫的!只所以看著相似,是因為很多簡體字就取法於草書,比如門>>門,貝>>貝,長>>長,而有些字根本就沒有用草體,比如最後的『香』。 」
這條帖子大概對漢語學習者來說太過困難,不僅需要識得古文還需要在辨識出字體的演變,爭論到最後也沒有人能完整地解讀出詩句的內容。(註:這首詩原文應是「珍禽栩栩枝間舞,滿園花開豔無雙。丰姿挺秀鮮似錦,群芳豈肯妒天香」。)
有時詩歌也會艱難地維繫著一個中國家族歷史。如網友stevieG808稱「從已過世的華人祖母那裡受到一首中國詩。有人可以粗略地為我翻譯一下嗎?」讀至此使人不禁遐想,難道這個網友是華裔移民,如今卻已經不再使用漢語了嗎?這裡面究竟經歷了些什麼?
再一看,遺物還有更深的意蘊,網友指出「這是朱子家訓(Master Zhu's Family Motto)。或者用文中話說,即朱柏廬先生治家格言(Mister Zhu Bailu's Maxims for Family Governance)。裡面宣揚了明代儒學家的價值觀,大多是關於真正的德性來源於自我克制,使人努力提升等等。」詩言志,似乎老一輩努力流傳的東西已經在今日變成某些徒勞的嘗試,我們究竟用什麼來守護傳統呢?
討論最多的:「詩歌是否有益於學習漢語」在幾個論壇上討論得最集中的問題便是「詩歌是否有益於學習漢語?」又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
支持者往往帶有幾分歌德所倡導的「世界文學」味道,視野和境界都顯得極為開闊。
有網友表示,「它絕對有用!詩歌是任何語言最生動的表達!它使得你深挖一個語言的基本特徵以及其背後的文化。你看下面幾句詩句。」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我可否將你比作一個夏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 .)「一個中級的語言學者應該能夠掌握一點點詩歌。對一些經典詩歌存有感性的親證將極為有益。這對於中文抑或其他語言都是毋庸置疑的。中國詩有它悠久的歷史以及任何亞洲藝術形式所罕見的技術複雜性——大概只有西方音樂能與之相提並論。除此之外,在實用的層面上讀詩可以使我們這些非母語的學習者掌握漢語發音的奧秘。」
「中國的詩歌不僅僅押韻,而且在一些律詩中許多字眼還保留著內在的讀音。模仿母語者的朗誦有助於我們接近漢語的真實音調(儘管可能在唐朝以後有了鮮明的轉變,但仍然留有足夠多的東西來借鑑。)」
而反對者如Jennifer Zhu,一個專業的漢語教師,則在Reddit論壇上說:「簡短地回復,不。當然,中國詩歌一定非常美麗,它有無窮豐富的意義和細微的表達。方塊字在不同的字詞和語境中傳達出了深層的含義、反思和洞見。有的時候理解一首詩,是需要在讀過之後反覆琢磨,再到最終的領會。那種感覺就像挖掘出寶藏才有的滿足感,並從中傳遞遙遠年代的智慧。」
「請記住,不妨將讀中國詩看作勤奮學習之後的獎勵,但它本身無助於語言學習......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試著去考察這首上海小學一年級課本上的詩歌。」
《畫》「如果你能讀懂,那麼恭喜你!這是一首非常美麗的詩歌,它使人獲得片刻的寧靜,呈現出一幅美麗通透的景色——色彩斑斕的山,安靜的溪流,春花盛開,甚至人都無法幹擾群鳥。如此簡單的詩歌中有20個字符,18個收錄在HSK(註:漢語水平考試)三級中,而另2個在四級(無和驚)。它簡單卻不適合學習漢語,原因如下。」
「一,它太短。從本質上詩歌都很短,旨在慢慢咀嚼和消化,卻不適合長篇閱讀訓練。研究表明,需要重複遭遇一個字10到20次才能真正記憶,並了解在不同語境中的使用。然而詩歌很少有此般機會。」
「二,它與人們的日常溝通距離太遠。詩歌中大多需要上下文來理解含義,但如果這樣的方式放到日常生活就會變成含混不清。」
「三,在讀詩歌時你可以花很多時間來依靠詞典理解文意。但往往到最後,你可以了解你所讀的內容,卻可能忘記接觸到的字符。」
上述兩種觀點,孰是孰非其實並不重要。之所以會出現爭論,是因為它不是教條,允許人們結合自身來選擇。從外國詩歌學習者的眼中給出一種極清明的視角——中國詩歌如同封閉的神域,它只向虔誠地求道者敞開,而求道者須經艱苦修行。在這之後,還要看看西方的現實能否與東方的意境相互契合,或許在某個微妙的時間點上,能夠猛省提撕,領悟到細膩豐富的生命體驗。相較之下,如果佔據先天優勢的本土語文教育卻忽視了這點,則不可不謂之可惜。
外國人眼中最美的中國詩在Quora中有一個板塊得到了上百次的跟帖回復,即「你讀過的最美的中國詩是哪一首?」(What is the most beautiful Chinese poem you have ever read?)老外們紛紛講起自己如何與某首詩結緣或是哪一段輕輕撥動了心弦,讀來蔚為動人。
有網友說「我還記得這一首之所以特別是因為來自別人的饋贈。那是我大約十三歲時,家裡的農場附近有一個上了年紀的荷蘭婦女,她失去丈夫許多年,並漸漸染上了酗酒的習慣。然而,她同時又是一個極富教養的文學愛好者,看上去簡直知道一切的細節。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星期,她向我們家贈送了一本李白詩集,大概是為了感謝父親對她的醫療幫助,在詩集前留了一張字條。」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作者在結尾深情地說道:「通過這首詩,她讓我們看到了她如何總結自己的一生。兩者都是悲劇性,並且裡面有一個部分讓人無論如何難以忘懷——這就是她獨立且堅強地度過了自己的生活,她在活著和毀滅時都是一個藝術家。(she was an artist in her living and in her undoing.) 」
還有的網友最喜歡王維的
It is On A Mission Towards the Frontiers(《使至塞上》)「雖然詩人因為遠離故裡、發配邊疆而深深地感到憂鬱和留戀。但是他在詩歌中淨化了這些情感,一個是因為大自然的偉大造化,另一個則是士兵們通過英勇犧牲帶來的勝利,進而,他才最終求得了內心的平靜。」
A solitary carriage to the frontiers bound,除卻上面兩首亙古傳唱的經典外,外國網友對中國詩的了解一點也不狹隘,反倒呈現出一種極端自由又極端富於新意的體驗。有時還會引人反思,面對這樣痛徹心扉的感悟,現代的中國人能夠坦然地說自己的心靈更貼近古人嗎?
網友A.Z. Foreman自己翻譯了唐代女詩人魚玄機的《江陵愁望寄子安》:
《江陵愁望寄子安》從網友的詩歌選擇上,也許我們能夠梳理出一條中國詩歌在西方世界的接受史。大量的譯者名字不絕於耳,理雅各、衛禮賢、龐德,正是通過他們的稜鏡中國詩歌才能深耕發芽。用哈羅德·布魯姆的話說便是「影響的焦慮」,怎麼樣在前輩大師的影響下再創造已經成為一個難題——而這場角逐的勝者將在異地發揚光大。龐德不啻為巨大的貢獻者。
有網友說「我特別喜歡《古詩十九首》,它在中國文學的歷史上被認為是詩歌的開端。龐德(美國詩人)翻譯過其中一些詩歌,這些優美的譯作已編撰成書,你可以在他的《華夏集》(Cathay)裡讀到。」他最愛的是《庭中有奇樹》。
《庭中有奇樹》此外,也有許多網友在考慮婚禮時當選用那首中國詩作為祝詞。《詩經·邶風·擊鼓》感動了無數人。「太美了,用16個字就說出了真愛的宣言......我覺得這是最浪漫的一首詩,這樣的誓言女人都愛聽。」這首詩具備各種版本,褒貶不一,讀者可自行鑑別。
1.除此之外,網友shkencorebreaks則偏愛喜歡納蘭性德。「除了必讀的唐宋經典以及《詩經》中一些古怪的字詞,我真正能夠靜下心來欣賞的是納蘭性德。任何人希望了解清初的文學和歷史的人都不能跳過他。」
人生若只如初見,或許,我們從某個「他者」的角度當更加懂得珍惜。外國網友努力地去破譯詩歌字詞,進而抵達寓於其中的深意。中國人反過來毫無難度地誦讀、記憶,卻鮮有將它們與生活、與每一次微小的興發感動聯繫起來。因而,重思詩的意義仍然是當下一個至關重要的使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