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豐收節。位於福綿區福綿鎮上地村的玉林市桂小糧蔬菜(公司)種植示範基地,脫貧戶龐衛文拔下一把香蔥,笑著說:「今年是個豐收年。基地租了我家2畝地,月租金1800元;我在基地務工,一年工資3萬多元。」
上地村原以種植水稻為主,收益並不可觀,從事生產的多是50歲以上的老年人。自脫貧攻堅以來,福綿區將提升土地利用率作為助農增收的重要抓手,指導各村成立合作社進行土地流轉,打造「專業合作社+村集體+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園區,促進集約化經營。
剛開始,村民們都很擔心:土地交出去,人們吃什麼?上地村第一書記黎清耐心地給村民算明白帳:從農田解放出來後,有一技之長的村民可以外出務工,也可以在村裡的幾家扶貧車間裡務工;缺乏技能的,吸納進村合作社打工。
在村黨支部的動員下,全村110多戶入社成員籤訂了1200多畝土地流轉合同,流轉的土地將全部用來種植香蔥。「村合作社有效整合土地、資金、人力、技術等資源,抗風險能力高,能夠確保農戶收益。」黎清說。
福綿區福綿鎮上地村香蔥基地鳥瞰。
「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基地務工、入股分紅的形式,每畝地每年給農戶900元保底收益;年底,村民還可按流轉土地的數量進行分紅,實現增收脫貧。每年按利潤的5%作為村集體收入,這種模式對公司、村集體及貧困戶來說是『三贏』。」桂小糧種植有限公司上地村基地總經理丘育南說。
除了開展生產、供銷等統一管理模式外,村合作社還與農業農村局聯繫,聘請了專職技術人員,從播種到收穫全部引入先進技術,科學管理,為實現作物高產優產奠定基礎。
同樣的豐收場景,在石和鎮平坡村扶貧產業示範基地也呈現。基地蔬菜大棚中,青瓜、豆角、絲瓜等,種類繁多。該基地是福綿區的「菜籃子」工程,由福綿區福桂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近500畝土地建設,涉及農戶100多戶,每年支付租金40多萬元。大棚外,青柚、百香果、火龍果,新種植的水果園一個挨著一個,一個休閒農業觀光旅遊區已初見雛形。目前,該區26個貧困村和26個非貧困村的52個合作社通過入股分紅帶貧減貧機制入股該基地,每年將獲得8%的入股資金分紅,惠及群眾3291戶1.24萬人。
「要脫貧致富,必須規模化經營,喚醒『沉睡』的土地。」福綿區樟木鎮莘鳴村黨支部書記龐繼林說。莘鳴村是「十三五」貧困村,人均3分田,是一個「空殼村」。2015年,為提高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和貧困戶收入,該村成立渭農土地流轉合作社,涵蓋全村145戶貧困戶,實行「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發展粉蕉、果蔗、雞骨草等特色種植業以及羅非魚養殖,該村也由「空殼村」一躍成為村級集體經濟示範村。
目前,福綿區有千畝以上土地流轉示範點13個,整村土地出租流轉8個,主要以發展特色作物為主,形成優質稻、香蕉、甘蔗、香蔥、中藥材五大特色農業產業,規模種植專業大戶達228戶,經營面積5.5萬畝。該區已建立10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央投」「桂小糧」等農業龍頭企業。累計解決貧困村、貧困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7.9萬畝,實現貧困戶7095人增收,人均年增收達58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