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度牒?
佛教教制,善男子善女人剃度後稱為沙彌,沙彌必須學習佛門早晚課誦、規矩禮儀和佛學常識,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經寺院考察合格後,準予沙彌求受具足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合稱三壇大戒,又稱具足戒),由傳授戒律的寺院發給受戒證明——戒牒,沙彌受戒後則稱為比丘(男眾)或比丘尼(女眾),獲得比丘的身份後,才成為正式的出家僧人。
然而,佛教僧尼除了持有戒牒以外,必須還持有另一種證件——度牒,那麼度牒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度牒,是中國封建時代僧尼出家,由國家發給的身份憑證,也是能夠證明僧尼合法身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公文。度牒制度始於唐代(公元八世紀)終於清朝(公元十八世紀),歷時一千多年。據《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二記載:「天寶五載(746年)丙戌五月,制天下度僧尼並令祠部給牒」。
由此可見,度牒比戒牒更加重要,僧尼沒有戒牒,只能說明他(她)們是沒有受具足戒的沙彌,但如果沒有度牒,那麼則根本不允許出家。在古代,沒有朝廷的允許,私自剃度出家是違法的行為。
為什麼要實行度牒制度呢?因為在封建社會,戶籍和人口的數量,直接關係到國家力量的大小。封建統治者要憑藉所統轄的土地、人口、軍隊來鞏固他們的政權和統治地位。由於佛教僧侶階級歷來享有免除賦稅、不服勞役和兵役的特權,因此在戰禍連年、民不聊生的年代,人們為了躲避沉重的苛捐雜稅,或為了免徵兵役、勞役,便紛紛遁入佛門出家為僧。
另外,還有一部分小地主和自耕農民,為了免遭貴族豪強的欺壓霸佔,便設法尋求寺院的庇護,將土地房屋權屬交給寺院充當廟產並出家為僧。這樣一來,便造成了土地和人口大量流失,嚴重影響國家的財稅收入,也影響到勞役和兵役的徵用,如防洪治河、修築工事、徵兵戌邊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針對大批青壯年男子出家的狀況,為了阻止人們逃往寺院,朝庭便設置障礙,制定有關出家的法令,規定全國各州府縣寺院不得私下度人出家。朝庭嚴格規定,要求出家的人,必須通過考試合格後,獲取朝庭頒發的度牒,才能正式剃度出家,否則,沒有度牒而私自出家則觸犯了國家的刑律,將受到嚴懲。
所以,從唐代開始,度僧歸政府掌握,出家者經審查合格得度後,由執掌行政命令的中央首要機關尚書省下掌管祭祀的祠部發出度牒,所以度牒又稱為「祠部牒」,僧尼以此牒為身份憑證,可免除稅務、勞役、兵役。
度牒原本是證明僧人身份的官方文件,但是在賣官鬻爵的封建社會,在國家財政收入減少、遭受自然災害、或時局不安穩的情況下,度牒還可以充當有價證券或者直接當作貨幣來使用,朝廷經常用度牒購買物質、賑濟災民、充作軍餉。
例如: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範陽節度使安祿山與部將史思明起兵造反,叛軍攻陷長安,唐玄宗李隆基棄都逃往四川避難,李享即位(即肅宗),朝廷請出當時住在湖北荊州的神會和尚(668—760年)在洛陽設壇度僧。
神會和尚時年已近90歲,因為他德高望重、佛法高深,天下聞風而來,人們雲集洛陽,神會和尚把度僧的收入全部上繳朝廷,用作軍費,為平定叛亂、復興唐室立下汗馬功勞。安史叛亂平息後,唐肅宗在洛陽重修荷澤寺,讓神會和尚在寺裡安心養老,一時恩寵有加。
神會和尚圓寂後,朝庭諡他真宗大師,人們稱他所弘的禪法為荷澤宗。唐德宗還專門邀集天下禪師,一起推舉神會和尚為禪宗第七代祖師(北禪宗尊荷澤神會為七祖,南禪宗則尊南嶽懷讓為七祖),德宗皇帝親自為之撰寫了《七代祖師贊文》。
近代著名學者胡適在他的禪宗研究史論文中這樣寫道:「在這段戡亂戰爭的過程中,政府的財政卻異常的拮据,士兵無餉可發,政府只好籌款應付。籌款的方式之一便是發放佛道二教的「度牒」。人民之中有欲皈依宗教(或為免役免稅而皈依的),可向政府納款領到「度牒」。每一度牒索款十萬錢,那簡直是一種國家公債」。
政府度僧這一制度後來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直到清代中葉才被廢除,度牒也因此被一併取消。
1996年6月,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國佛教協會六代會的精神,中國佛教協會教制工作委員會擴大會議在江蘇省無錫市祥符寺召開,會議討論了《關於在全國漢佛教寺院實行僧尼度牒僧籍制度的辦法》的草案。當代高僧大德認為,末法時期重新確立度牒制度,嚴格規定佛教內部教制,防止僧伽隊伍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將對整肅僧紀、重振教綱、純潔僧團、振興佛教具有重大的意義。
(原載於1996年《吉祥草》第一期)
圖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