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1月14日晚,由湖南衛視聯合上海戲劇學院打造的大型原創校園紀實節目《一年級·畢業季》,以科班生和旁聽生合作演出音樂劇《仙劍奇俠傳》作為「畢業大戲」,同時迎來本季節目的正式收官。
過去的三個月裡,這片張揚個性的舞臺,見證了一群表演新人的成長。最終,匯聚學員們修煉成果的集體匯演被「擺」上檯面,整季「畢業大戲」的含金量得以檢驗——對比最初的青澀,這批年輕演員的氣場進一步釋放,透過12期節目的「青春養成」,一隻腳已踏進演藝圈的準新人們,投射出整個影視圈成長生態的同時,也關照著在其他職業領域「學步」的社會新鮮人。
見證偶像養成
從學生到演員的蛻變成長
過去的一年間,偶像養成類綜藝成為電視節目的熱門類型。某種程度上而言,《一年級·畢業季》其實也是在探討一種養成。三大階段、八次甄別、眾多影視圈前輩現身傳授經驗,節目將敘事情境設定為大四學生即將步入社會的時間節點,一群年輕人帶著對於表演的懵懂認知,在通向演藝圈的實踐之路上,一步步蛻變,從學員邁向演員。
「你到最後一集的時候,如果把他們跟之前入校的那些畫面相比,完全是兩個人,這個就是最真實的效果。」作為《一年級》系列從第一季到第三季的掌舵人,總導演徐晴在「畢業季」剛剛開播時,曾給出如此「觀看指南」。再以「畢業公演」為終點往前回顧,《一年級·畢業季》的養成屬性一層層被剝開。無論是科班生還是旁聽生,兩個隊伍成員從「入學」初期的截然不同,到最後站上壓軸大戲的畢業舞臺,呈現出渾然一體的默契配合,觀眾是能看出他們的變化軌跡的。
個性最為鮮明的標籤人物「泥石流小姐」虞書欣,從第一期節目起,就展現出當下95後身上最具代表的性格基因:直接、率真,敢於表達,勇於爭取,但部分時候表現出來的以自我為中心,也很是任性。然而,在最後一期節目中,「泥石流小姐」完全脫胎換骨,得知王潤澤失望於奶奶無法前來見證自己的畢業演出,虞書欣與婁藝瀟、趙志偉一起聯合節目組,悄悄安排王潤澤奶奶來上海。演出前緊張的排演練習中,虞書欣因幹擾到陳建斌給張昊玥說戲而遭受訓斥,那個起初敢直接與大前輩互懟的衝動女生,漸漸能讀懂老師嚴厲背後的深意,「聽了陳老師的那番話,我才認識到自己當時的行為有多麼不合適,在最後這個關頭,我們更要一起使勁。」
除了虞書欣的「懂事」,「寒門胡歌」王潤澤面對熱愛的表演與現實生存的掙扎、徘徊,孟子義最初在選角時展露出的爭強好勝,畢業大戲主演競爭中激流勇退的成毅……一整季節目下來,學員對專業產生深一層體悟的同時,自身以及整個集體的成長有目共睹,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細節、真實的「變形」過程,觀眾對學員的快速成長才能更為直觀、直達內心。
強塑青春標籤
代言了一代人的「成長滋味」
3374篇文章和視頻,3626萬次相關閱讀量,換算成閱讀時長,這些內容累計時間超過24億秒,約等於77年,相當於每天有四百萬的人觀看與節目相關的文章或視頻——今日頭條以2016年9月3日到12月3日的用戶數據,對《一年級·畢業季》在新媒體平臺上的流量體積曾作出以上總結。
從閱讀人群的年齡分布上來看,18-23歲用戶佔據一半以上,其次為24-30歲用戶,而18-30歲用戶的累計份額接近94%,這意味著,《一年級·畢業季》超過一半的觀眾都是貨真價實的95後,可見這是一檔青春氣質濃鬱的節目。
《一年級·畢業季》的主體是一群對演藝夢想懷抱憧憬的年輕人,他們追夢、打拼、競爭的故事,正是一個具備普世性的表達題材。節目的敘事環境嫁接了年輕用戶對於演藝圈天然的關注,當觀眾的注意力被這群一隻腳邁進娛樂圈的新人所吸引,在表演這層藝術包裝之下,連接的是眼下每一個年輕人向社會生活過渡時會遭遇的「體驗共鳴」。
表演實驗班的集體框架下,容納著科班生與旁聽生兩個氣性各異的團隊,競爭無處不在。既有兩個小團體間的相互較勁,也有成員之間誰來唱主角的個體之爭。這樣的境況,何嘗不是影視圈之外、從校園踏入現實社會過程中,職場菜鳥也會直面的挑戰。脫離象牙塔的「圈養」,陡然接觸社會的年輕人,被置於博弈求存的殘酷舞臺,必須迎難而上。
於實驗班的學員來說,他們需要憑藉自己的努力,拿到畢業大戲的排演機會。最後一期節目中,相比三個月前整齊備戰的全陣容,最終登上「畢業公演」舞臺的15名演員,還包括了踢館成功的張可盈,而孟子義等3名被甄別的學員,坐在了觀眾席裡,感受這場未能參與的成果匯報演出。
青春原本就是如此。《一年級》節目最觸動觀眾的地方莫過於,內容上所展現的空間、情景和人物,與現實生活中的年輕群體是能夠重合的。學員們的表現欲望、表達方式、個性出位,以及這一過程中他們情緒上的酸、甜、苦、辣、鹹,濃縮的恰是廣大畢業生人群的成長煩惱。
關照現實教育
除了「做事」,更教學如何「做人」
作為頗能體現湖南衛視原創姿態的節目品牌之一,《一年級》對學生教育問題的關照,給當下校園教育的困惑打開了一片廣闊的視野,擴展了對於教育的方法認知,以及深化了對教育理念的探討。有著娛樂節目的面子、教育節目的內核。
一般來說,中國的學院教育大多在教育學生如何「做事」,擁有專業和優秀的素養,而在於如何「做人」這一點上,更多的情況下是靠學生們進入社會之後進一步摸索經驗,往往要走上不少的彎路。縱觀整季《一年級·畢業季》,最具標誌意義的人物非陳建斌莫屬,他經常毫不留情把學生們訓得劈頭蓋臉。如此為之,來源於陳建斌當年的經歷,以一個優等生的身份走上工作崗位後,完全不能適應,「沒有人照顧你,沒人知道你是誰,沒人承認你,而劇組中的競爭是真槍實彈,不來一點虛的。如果早一點接受到社會原來這麼真實、這麼殘酷,自己反而走上社會之後的適應性會更強一些。年齡大了,反而更痛苦,代價付出的也更多。」
在這檔星素結合的節目中,導演組精心選取的每一位前輩,李安、倪萍、胡歌……都是自帶光環和沉澱而來的。娛樂圈看似充滿了鮮花和掌聲,但沒有無緣無故的走紅,能紅得更長久的,必定都是德藝雙馨的表率。
節目中,倪萍說過這樣一句話:「什麼樣的人能當演員?這一天一夜也說不完。我要說句老百姓的話,是個人都能當。是個人都能當,但是個人卻不容易。我們要做一個人,就得說人話,辦人事。」成功是什麼?倪萍說,成功不是你出名了,也不是你能給人籤名,出門一堆粉絲圍著,「成功的價值,是做一個完整的人。」
在娛樂圈裡的年輕一代身陷「品行質疑」的當下,《一年級·畢業季》恰逢其時給出了極具標杆意義的成本範本。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技巧問題,教育更多的是理念、情懷、責任、擔當。在藝考熱的大潮中,《一年級·畢業季》對「明星之路」給出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解讀,尤其在德藝雙馨的正向引導上,也算是頗有貢獻。
其實這些不單是表演新人,也是每一個走向社會的新鮮人應有的修煉。《一年級》的本季課程精華,值得更多年輕人汲取,變為成就自我的養分。
我是小Y,喜歡這篇文字就分享給你的小夥伴吧~長按下方二維碼,就能天天見到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