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優秀芭蕾舞劇之一《胡桃夾子》是根據德國著名作家霍夫曼的童話故事《胡桃夾子和鼠王》改編而成。它之所以能吸引千千萬萬的觀眾,一方面是由於它有華麗壯觀的場面、詼諧有趣的表演,另一方面是源於柴科夫斯基的音樂賦予舞劇的強烈感染力。
1892年12月6日舞劇在聖彼得堡首演,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三部芭蕾舞劇代表作品之一,與《天鵝湖》《睡美人》並稱為「芭蕾皇冠上最璀璨的三顆鑽石」,流傳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了,是世界舞蹈舞臺上久演不衰的舞劇精品之一,世界各大芭蕾舞團均把它作為保留劇目之一,特別奉獻在歲末和新年的演出季。
柴科夫斯基
一、《胡桃夾子》的故事
《胡桃夾子》講述了在西方的聖誕節,女孩瑪麗得到一隻胡桃夾子。夜晚,她夢見這隻胡桃夾子變成了一位王子,領著她的一群玩具同老鼠兵作戰。後來又把她帶到果醬山,受到糖果仙子的歡迎,享受了一次玩具、舞蹈和盛宴的快樂,並最終和王子並肩同騎可愛的馴鹿,飛向神往的天堂。
《胡桃夾子》被譽為「聖誕夜不可缺少的快樂源泉」,自然它的場景設計也是喜氣洋洋。精美的舞臺設計,華麗的服裝,仙女、王子、小丑、魔術師、木偶等角色精緻的造型……無不透露出節日的喜悅。劇中糖果仙女與仙女們輕盈婀娜的舞姿,讓人看得陶醉。在冰雪女王和國王帶著雪國的精靈們變成隨風而落的雪花時,那片片在天空中飄落的雪花營造出濃濃的聖誕氣氛,令觀眾深深地沉浸其中。柴科夫斯基的音樂賦予舞劇以強烈的感染力,第二幕的插曲,以西班牙舞代表巧克力,以阿拉伯舞代表咖啡,中國舞代表茶。
二、認識不同編舞家手下的《胡桃夾子》
1、《胡桃夾子》貝嘉版本
貝嘉個人的創作初衷,他在花絮訪談中用蹩腳英語說他並不是想對傳統進行顛覆和再創作,而只是想借用聖誕夜之夢表現一個7歲就失去母親的孤獨男孩的夢想,碰巧這個男孩就是貝嘉本人。一個渴望著母愛的孩子,在聖誕夜的夢想裡需要的一位母親,於是他在夢境中將母親雕成一尊巨大的漢白玉塑像,他那麼敬仰著、幻想著跟母親的相逢。他遇到的那個女人,也許就是他的母親。但是貝嘉對這個也含糊了,因為那時候的他不知道自己是誰。貝嘉版《胡桃夾子》的舞美非常現代,從小就在父親的圖書中發掘出歌德的《浮士德》並為孟菲斯特迷惑,造就了貝嘉獨特的思考方式。在劇中的人物,有一位兩面性格的人物馬裡尤斯·彼季帕,他就是貝嘉的彼季帕,那個在芭蕾技藝上發現激勵幫助了他,同時又傷害了他的舞蹈大師。所以在貝嘉的《胡桃夾子》中,浪漫,但是沉重。
貝嘉版本《胡桃夾子》劇照
2、《胡桃夾子》巴蘭欽版本
1934年1月,維克·韋爾斯芭蕾舞團(現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首演了尼古拉·謝爾蓋耶夫根據他從馬林斯基劇院帶來的舞譜編排的《胡桃夾子》,這是在西方國家首次上演這部舞劇。1954年2月,出身於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的喬治·巴蘭欽在美國推出這部舞劇的改編版,在美國國內引起巨大轟動。這個版本忠實於原版,在瑪麗(克拉拉)和胡桃夾子王子的角色中加入了兒童,甚至重建了王子的啞劇和第二幕中糖梅仙子和她的騎兵的雙人舞的一些原始編排。巴蘭欽為他的作品做了一些音樂上的編輯,增加了原本為《睡美人》第二幕而創作的曲子,將糖梅仙子的舞蹈移至第二幕的開場,並刪去了在「大逃殺」中為騎兵準備的變奏。巴蘭欽在某些方面創作也偏離了原作。例如,在原劇中,《花之圓舞曲》是由十八對男女表演的,而巴蘭欽則利用了由露珠獨舞者帶領的十四名女舞者。其他的變化則反映了對霍夫曼原作故事的回歸。例如,巴蘭欽為女主角瑪麗·斯塔爾鮑姆(而不是1892年作品中的克拉拉·西爾伯豪斯)使用了霍夫曼的原名,並為杜塞爾梅耶引入了一個侄子,他出現在晚會現場,後來又成為胡桃夾子王子。
巴蘭欽版本《胡桃夾子》劇照
該劇於1954年2月2日在紐約市中心首演,在紐約享有極高的人氣,此後,每逢年底,巴蘭欽率領的紐約城市芭蕾舞團都要上演整整四個星期的《胡桃夾子》,此傳統一直持續至今,而巴蘭欽版《胡桃夾子》今天仍保留在紐約城市芭蕾舞團的演出劇目中。
巴蘭欽版本《胡桃夾子》劇照
3、《胡桃夾子》馬修·伯恩版本
1992年,編舞家馬修·伯恩編排了新版《胡桃夾子》,與柴科夫斯基的獨幕歌劇《伊奧蘭塔》聯袂演出,以慶祝兩部作品的百年紀念。伯恩的版本保留了柴科夫斯基的樂譜(除了《吉格涅母親和她的波利奇內爾》的音樂),並重新創作了傳統的劇本。在這個版本中,克拉拉住在糖博士的孤兒院裡。這個版本中的胡桃夾子在活過來之後,就像口技師假人傑瑞·馬霍尼一樣,變成了一個類似宇宙先生的脫衣肌肉男。糖梅仙子被一個叫糖公主的角色所取代,她是一個斤斤計較、放蕩不羈的女人,把克拉拉的男友搶走了。在伯恩的作品中,第二幕沒有像1892年的原作那樣為了轉移劇情發展而放棄劇情,而是在第二幕中,克拉拉必須及時找到她的男友,以防止他與糖公主結婚。克拉拉最終在孤兒院中醒來,發現胡桃夾子躲在她的床鋪被子下。
該作品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並在1993年和1994年在薩德勒韋爾斯劇院演出。該劇曾獲1994年勞倫斯·奧利弗獎「最佳新舞劇」提名和《蘇格蘭人報》「最佳愛丁堡藝術節獎」提名。伯恩於2002年對該劇進行了修改,此後該劇在英國和美國多地演出,2003年,該劇在Bravo頻道轉播,後來又發行了DVD。
4、《胡桃夾子》廣州芭蕾舞團版本(2019)
廣州芭蕾舞團於2019年用國際視野重塑了這部經典巨作,於2019年12月23日晚首次亮相廣州大劇院。
通過對原著的研讀、構作與代入,廣芭用當代的手法解構演繹、用全新的舞臺形式重新闡釋;在保持經典的同時不斷創新突破,以全球化的視角、鮮明的現代審美意識和全新藝術形態,對芭蕾傳統的視覺認知進行革新,將這個充滿童話色彩的故事搬到了21世紀的繁華大都市中,為《胡桃夾子》注入了符合時代的新生命力。如以當代地標性建築廣州塔為素材的舞美布景、用現代舞元素打破傳統芭蕾的界限。那些超自然的浪漫元素和濃鬱的幻想色彩,也正好為人們內心深處的幻想天性打開了一扇通向童話王國的大門。
廣州芭蕾舞團版本《胡桃夾子》劇照
廣州芭蕾舞團版本《胡桃夾子》劇照
鄒罡,廣州芭蕾舞團團長兼藝術總監,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家一級演員。1991年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表演系,廣州十大傑出青年,第三屆全國舞蹈比賽一等獎獲得者。曾任廣州芭蕾舞團書記兼副團長,首席主要演員。中央芭蕾舞團、遼寧芭蕾舞團主要演員,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舞蹈系主任,國家藝術基金特聘評委,廣東省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評委,廣州大劇院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委。中央電視臺CCTV舞蹈大賽專業組評委。
現任廣東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天河區文聯副主席兼舞蹈家協會主席,廣東省跨世紀優秀專家,參與創建廣州芭蕾舞團。
國家大劇院藝術普及教育部/策劃
鄒罡/講述 王禹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