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影印象||關於峨影老電影《頑主》的那些事兒

2021-02-08 峨影集團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國,王朔既是文壇風頭最勁的知名作家,也是影視劇行業的超級大戶。在80年代的日子僅剩下幾個月的時候,國內誕生了一部由王朔作品改編,並由當時的峨眉電影製片廠(現峨眉電影集團)拍攝的電影——《頑主》。

《頑主》電影片段

在電影《頑主》上映的26年之後,昔日飾演那些嘻嘻哈哈不靠譜的年輕人,如今已經成為行業裡的臺柱,全都擁有巨大的影響力。所以我們有必要回到26年前的《頑主》,一群人夢開始的地方去一探究竟。

1988年,在電影《頑主》上映之前,米家山在北京電影學院的放映棚裡給學生們提前放映了這部電影。當時的北京電影學院剛搬到現在所在的學院路校區,學校裡還沒有電影放映間。「那時候是一個棚,先放了一部其他的片子,後來放映《頑主》時電影棚裡擠得得滿滿的。」米家山自豪地說。

如果《頑主》不好看,等了一個半小時的學生們估計不會放過米家山。沒人是奔著葛優、張國立、梁天來的,他們那會兒都還沒有名氣。最有名氣的,反倒是影片中的潘虹。 「當天我就說,我這一生我就拍這一部片子,我以後不幹這行都可以了,我覺得足夠了。」米家山說。

電影裡,主人公於觀、楊重、馬青三個無業青年成立了以「替您排憂、替您解難、替您受過」為宗旨的三T公司(又稱三替公司),經營包括代人約會、替人吵架、大型會展、雜症諮詢、心理疏導、醫院陪床在內等多種業務,掛號費2角,不滿意包退。

他們開動腦筋,放開手腳,想盡一切辦法滿足客戶各種稀奇古怪的需求,並藉此對社會上病態的人格和行為極盡嘲諷和戲耍,依靠不多的收入支付公司特種經營所需繳納的高額稅款,努力維繫著這個異想天開、渾身是膽的奇特經濟體。一群不靠譜的人用完全不靠譜的辦法做著靠譜的、助人的事,成了電影《頑主》的典型特點。

1988年,當坐上去往成都的飛機時,葛優還是全總文工團一名名不見經傳的演員。出演《頑主》為葛優打開了一扇門,因相貌較為「出眾」而難以擺脫龍套宿命的他第一次站上了主角的位置。他也因為《頑主》獲得了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的提名,而且是唯一提名,不過最終沒有拿到這個獎。「我一點都沒失望,覺得提名已經非常驚喜了。」葛優說。

梁天的人生也許被《頑主》改變得更多,這部戲讓他成為職業演員,也才有了後來《我愛我家》中的「二叔」賈志新。《頑主》選角時,當時還是梁天女友的孫鳳英(在電影裡扮演林蓓)將他推薦給了正在選角的《頑主》副導演,梁天從龍套直接變成了聯合主演。「吊兒郎當」的梁天很令導演米家山滿意。米家山回憶道:「梁天一看就特別符合這個形象。」

張國立在拍攝了《頑主》之後離開四川,拋下了梅花獎得主和西南第一小生的光環,來到了北京發展。於觀一角最初的人選是謝園,但因檔期排不開,當時作為備選的副導演張國立便被推到了幕前。和葛優、梁天不同,當時的張國立經驗比另外二位豐富得多,出演了多部電視劇,且和米家山合作了多年。

在原著中,頒獎晚會之後,一群人奔向餐廳喝酒結束。而電影中,米家山必須用更強烈的鏡頭來刺激觀眾,為此他選擇了時裝表演。當時,他在國展租下場地,搭臺,請時裝模特來演出。《頑主》顛覆了主流電影審美,為米家山迎來了諸多讚譽,在當年的金雞獎一舉奪得六項提名,也讓電影主創人員張國立、葛優、梁天、潘虹、馬曉晴一炮而紅。

米家山認為《頑主》的主人公非常豁達,對生活有較為成熟的看法。他們沒職業、沒工作,就自找出路、自辦公司,替人排憂解難,管一些沒人愛管的事。「他們並不把自己看得那麼重、那麼崇高偉大,也沒有所謂的使命感。」他解釋說,「他們是在踏踏實實、本本分分、規規矩矩地生活。」

拍攝《頑主》時,張國立33歲,葛優31歲,梁天29歲。三人是一代人,可以一起玩一起混,讓這樣的「不靠譜」組合變得更加可信。

在2012年12月26日,《頑主》這部電影的第二個本命年,位於北京小西天的中國電影資料館重新拿出了拷貝放映。那一天,買票的人在資料館外排起了長龍,就像三T公司最後排起的長隊一樣。

電影《頑主》成就了米家山,也給了葛優、梁天、張國立、潘虹一個成名的機會,同時他們也給了《頑主》一個完美的演繹,讓這部好作品可以被更多的人看見,在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能讓各位會心一笑,就足夠了。聽了這麼多關於電影《頑主》的臺前幕後故事,你是否願意在空閒時間將這部峨影老電影翻出來重溫一遍呢?

相關焦點

  • 峨影印象||峨影老電影 ——《飛向未來》
    2019年,峨影集團聯合出品的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上映,憑藉多平臺高分成為賀歲檔一匹不容小覷的黑馬,很多人就此拍桌:「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開啟了。」其實,我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一直都在進步。早在70年代,峨影廠便拍攝製作了電影《飛向未來》,電影中表現小孩子想像自己遨遊太空的片段,在當時也稱得上是「科幻」電影了。
  • 時代變了,頑主沒了
    程永新選了《頑主》,發表在1987年《收穫》第6期,那期是《收穫》創刊三十周年特刊,王朔《頑主》很快在作家圈中傳閱,據說張藝謀有意買下版權拍電影,卻被峨眉電影廠的一個導演花五千塊錢搶先買走了,這個人就是米家山。02.
  • 電影《頑主》中隱藏的社會戰爭
    《頑主》雖然是將近三十年前的電影,但是被人一再提起,不僅因為它是個傑出的喜劇電影,更是因為它能反應一個時代的鮮明特色。
  • 王朔、米家山與《頑主》:哥們兒就喜歡俗的
    程永新選了《頑主》,發表在1987年《收穫》第6期,那期是《收穫》創刊三十周年特刊,王朔的《頑主》很快在作家圈中傳閱,據說張藝謀有意買下版權拍電影,卻被峨眉電影廠的一個導演花五千塊錢搶先買走了,這個人就是米家山。
  • 1989年國產優秀電影:本命年、紅樓夢、開國大典、頑主、庭院深深
    1989年是八十年代的最後一年,電影界有六部系列電影《紅樓夢》上映,還有歷史大片《開國大典》、《百色起義》等。另外有多部根據王朔小說改編的電影上映,之後持續了整個九十年代,成為一種新的文化現象。《百色起義》廣西電影製片廠1989年出品,陳家林導演,盧奇、李良濤、郭少雄等主演。
  • 《頑主》,大陸電影壽終正寢前最大的迴光返照
    《頑主》米家山,1989,這個電影放到現在怕是連臺詞都不能過審。
  • 《頑主》——我們的青年不一樣
    在老北京話裡,人們把那些浪蕩子弟稱為「頑主」,他們整天不務正業,把玩當作事業來搞,幹的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絲毫不懈怠。玩的也是千奇百怪,名目繁多。說是頑主,其實就是流氓混混之流,只不過是家境殷實篤厚人家的子弟。
  • 為什麼《頑主》重聚感人?因為它是最真誠定義80年代的電影
    本號內容均屬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從王朔的作品來看,《頑主》是他對話體小說中最節制的一部,還不是那麼唾沫星子四濺又不求唾面自乾的。落實到銀幕上,作為導演米家山最好的電影,也是王朔所有改編電影當中,口腔運動最為密集也最為自如的一部。
  • 影 薦 《頑主》——中國大陸電影壽終正寢前最大的迴光返照
    沒錯,說的就是它——《頑主》。導演:米家山 主演:張國立,梁天,葛優《頑主》上映於1988年,並於次年的中國電影金雞獎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效四項提名,豆瓣評分8.3。這部片子一度被理解為整個80年代青年人的迷茫和抗爭。
  • 北京城昔日的「頑主」——現如今的「老炮」,到底是什麼人?
    五年前,由管虎導演,馮小剛主演的電影其實,「老炮」是人們對六爺一類人現如今的稱呼,若干年前,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北京四九城對他們另有一稱呼——頑主。沒錯,是頑主。好多不熟悉那段歷史的人,聽到這個詞兒,望文生義,總以為是玩主(玩玩鬧鬧的唄),其實滿不是那麼巴宗事兒。今天,我給您接著上篇,細細說說京城頑主的故事。
  • 《老炮兒》熱映:六爺所代表的北京頑主是怎樣一群人?
    電影《老炮兒》既然將故事重心放在描述中老年頑主們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困境上,在品評《老炮兒》之前,不妨先回顧一下頑主的歷史。在北京土語中有「玩主」一詞,也稱「玩家」,指的是以玩為業、在書畫、花鳥、飲食上懂得玩也講究玩的一類人,有一種說法認為,終日提籠架鳥、聽書票戲的晚清八旗子弟,就是最早的玩主。老舍在《茶館》、《正紅旗下》等作品中,就仔細描繪了玩主的生活方式與處事作態。
  • 京城頑主「小混蛋」的原型是誰,最後是怎麼死的
    《血色浪漫》中京城頑主「小混蛋」的原型——周長利,還別說,他真的就是名副其實的頑主「小混蛋」這個讓一眾大院子弟聞風喪膽,感到十分忌憚的四九城「頑主」,用自己年輕的生命,沾染了血色的浪漫,他用不羈的魂靈,感動了平凡的眾生,面對百人的圍攻,他寧可抱樹也絕不跪下。
  • 關於梅毒,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關於梅毒,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2020-11-30 14: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我看電影 《頑主》
    影片是八十年代末的,我第一次看是2000年前後的電影頻道。因為演員都是喜劇明星,感覺就是非常歡樂。之後看了多次,也開始體會其中的內涵。故事改編王朔同名短篇小說,影片有些臺詞情節做了變動,有興趣的可以讀一下,諷刺的幽默。電影的優勢是直觀,鏡頭直接取的當年那個時代。符合作品背景,不像現在拍攝外景有穿幫。那時正值改革開放如火如荼,大幹一場。
  • 金秀賢 &《製作人那些事兒》
    關於金秀賢 &《製作人那些事兒》的Q&AQ:首先對於標題,一直是《製作人(Producer
  • 《安家》中的「頑主」—徐文昌
    他不就是王朔小說裡那些「頑主」式的人物嗎? 頑主是一種京味兒文化頑主最重要的是把玩兒當成正經事,得玩出花兒,得玩得兢兢業業。就是一種精神狀態和生存狀態,紈絝子弟可能更容易變成頑主。為什麼說徐文昌是「頑主」一,徐文昌看似是個店長,實則是個有品位,有腔調的文藝青年。 雖然妻子出軌,淨身出戶,與人合租在外,卻仍然對生活保有情調。
  • 揭秘頑主「小渾蛋」被害真相
    在那個年代那些瘋了的人們,他們腦子裡只有一個人的號令,破四舊立四新砸爛一切牛鬼蛇神、什麼做人的根本都拋之腦後。近40年裡,「小渾蛋」的故事一直以一種小道消息式在民間流傳。出身貧寒的「小渾蛋」周長利是1968年北京最有名的頑主之一,被紅衛兵亂刀扎死時,傳說還抱著樹不願倒下,成了當時北京頑主與紅衛兵矛盾激化的標誌人物。
  • 「頑主」史依弘
    本文主人公:史依弘北京爺們地道的京片子中,有個詞叫「頑主」。頑主把玩兒當成了正經事,玩得兢兢業業,玩得花樣百出。在鑼鼓喧天的荒腔走板舞臺上,史依弘就這樣「玩」出了名堂。本周上海中心寶庫觀復博物館將上演室內樂版《霸王別姬》。史依弘的虞姬,將探索戲曲在不同的表演環境中,面向更多元觀眾的一種可能。「頑主」,果然會玩。
  • 《頑主》32年祭:哥們兒還是喜歡俗的
    米家山跟廠長拍了桌子,「如果這個電影純利潤達不到40萬,我就兩年不拍片,工資也停發!」一個「瘋了」的導演和幾個不知深淺的年輕人拍出了這部無法複製、也許以後都不會再有的諷刺電影——《頑主》。1 都趕上了的葛優如果不是《頑主》,在全總文工團跑龍套的葛優不知還要等多久才能出頭。插隊養了兩年豬回到北京後,葛優把表演院校都考了一遍,全部落榜。
  • 《安家》中的「頑主」—徐姑姑
    他不就是王朔小說裡那些「頑主」式的人物嗎?頑主是一種京味兒文化,一般用來形容在某個非正規職業領域(譬如遛鳥,養魚)有特長,在社會上很吃得開的人。不務正業是有的,不過未必是不學無術。頑主最重要的是把玩兒當成正經事,得玩出花兒,得玩得兢兢業業。就是一種精神狀態和生存狀態,紈絝子弟可能更容易變成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