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國,王朔既是文壇風頭最勁的知名作家,也是影視劇行業的超級大戶。在80年代的日子僅剩下幾個月的時候,國內誕生了一部由王朔作品改編,並由當時的峨眉電影製片廠(現峨眉電影集團)拍攝的電影——《頑主》。
《頑主》電影片段
在電影《頑主》上映的26年之後,昔日飾演那些嘻嘻哈哈不靠譜的年輕人,如今已經成為行業裡的臺柱,全都擁有巨大的影響力。所以我們有必要回到26年前的《頑主》,一群人夢開始的地方去一探究竟。
1988年,在電影《頑主》上映之前,米家山在北京電影學院的放映棚裡給學生們提前放映了這部電影。當時的北京電影學院剛搬到現在所在的學院路校區,學校裡還沒有電影放映間。「那時候是一個棚,先放了一部其他的片子,後來放映《頑主》時電影棚裡擠得得滿滿的。」米家山自豪地說。
如果《頑主》不好看,等了一個半小時的學生們估計不會放過米家山。沒人是奔著葛優、張國立、梁天來的,他們那會兒都還沒有名氣。最有名氣的,反倒是影片中的潘虹。 「當天我就說,我這一生我就拍這一部片子,我以後不幹這行都可以了,我覺得足夠了。」米家山說。
電影裡,主人公於觀、楊重、馬青三個無業青年成立了以「替您排憂、替您解難、替您受過」為宗旨的三T公司(又稱三替公司),經營包括代人約會、替人吵架、大型會展、雜症諮詢、心理疏導、醫院陪床在內等多種業務,掛號費2角,不滿意包退。
他們開動腦筋,放開手腳,想盡一切辦法滿足客戶各種稀奇古怪的需求,並藉此對社會上病態的人格和行為極盡嘲諷和戲耍,依靠不多的收入支付公司特種經營所需繳納的高額稅款,努力維繫著這個異想天開、渾身是膽的奇特經濟體。一群不靠譜的人用完全不靠譜的辦法做著靠譜的、助人的事,成了電影《頑主》的典型特點。
1988年,當坐上去往成都的飛機時,葛優還是全總文工團一名名不見經傳的演員。出演《頑主》為葛優打開了一扇門,因相貌較為「出眾」而難以擺脫龍套宿命的他第一次站上了主角的位置。他也因為《頑主》獲得了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的提名,而且是唯一提名,不過最終沒有拿到這個獎。「我一點都沒失望,覺得提名已經非常驚喜了。」葛優說。
梁天的人生也許被《頑主》改變得更多,這部戲讓他成為職業演員,也才有了後來《我愛我家》中的「二叔」賈志新。《頑主》選角時,當時還是梁天女友的孫鳳英(在電影裡扮演林蓓)將他推薦給了正在選角的《頑主》副導演,梁天從龍套直接變成了聯合主演。「吊兒郎當」的梁天很令導演米家山滿意。米家山回憶道:「梁天一看就特別符合這個形象。」
張國立在拍攝了《頑主》之後離開四川,拋下了梅花獎得主和西南第一小生的光環,來到了北京發展。於觀一角最初的人選是謝園,但因檔期排不開,當時作為備選的副導演張國立便被推到了幕前。和葛優、梁天不同,當時的張國立經驗比另外二位豐富得多,出演了多部電視劇,且和米家山合作了多年。
在原著中,頒獎晚會之後,一群人奔向餐廳喝酒結束。而電影中,米家山必須用更強烈的鏡頭來刺激觀眾,為此他選擇了時裝表演。當時,他在國展租下場地,搭臺,請時裝模特來演出。《頑主》顛覆了主流電影審美,為米家山迎來了諸多讚譽,在當年的金雞獎一舉奪得六項提名,也讓電影主創人員張國立、葛優、梁天、潘虹、馬曉晴一炮而紅。
米家山認為《頑主》的主人公非常豁達,對生活有較為成熟的看法。他們沒職業、沒工作,就自找出路、自辦公司,替人排憂解難,管一些沒人愛管的事。「他們並不把自己看得那麼重、那麼崇高偉大,也沒有所謂的使命感。」他解釋說,「他們是在踏踏實實、本本分分、規規矩矩地生活。」
拍攝《頑主》時,張國立33歲,葛優31歲,梁天29歲。三人是一代人,可以一起玩一起混,讓這樣的「不靠譜」組合變得更加可信。
在2012年12月26日,《頑主》這部電影的第二個本命年,位於北京小西天的中國電影資料館重新拿出了拷貝放映。那一天,買票的人在資料館外排起了長龍,就像三T公司最後排起的長隊一樣。
電影《頑主》成就了米家山,也給了葛優、梁天、張國立、潘虹一個成名的機會,同時他們也給了《頑主》一個完美的演繹,讓這部好作品可以被更多的人看見,在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能讓各位會心一笑,就足夠了。聽了這麼多關於電影《頑主》的臺前幕後故事,你是否願意在空閒時間將這部峨影老電影翻出來重溫一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