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鈴木的一款準備出口歐洲的新車Across在中國成了熱點。這款車是鈴木與豐田合作的緊湊型混合動力SUV,是豐田與鈴木整個合作體系的一環。儘管與中國市場毫無關係,但網友們還是腦洞大開:鈴木要做「大車」了,會不會重返中國市場?
先把這個一廂情願的話題放在一邊,講一個跟中國消費者有直接關係的事兒。那就是,長安將全面接手國產鈴木剩下的幾款老車,不過不準備掛長安的標,而是選擇了納入歐尚體系。同時,拆掉鈴木老舊的國五發動機,換上自家的藍鯨動力,前景如何?
情懷與務實,鈴木在中國的剩餘價值
看似沒關係的兩件事兒,背後有一點產生了交集,那就是鈴木在國內的粉絲,是否還有品牌忠誠度?他們是喜歡鈴木真實的樣子,還是按自己喜好改造後的樣子?
看見鈴木造「大車」就興奮的,無疑是後者。而長安之所以願意為國產鈴木幾款老車續命,是因為相信鈴木品牌在中國的還有一批死忠粉兒,有剩餘價值可挖。當然,這個判斷是否準確還需要時間檢驗。
鈴木在中國耕耘了25年,在中國汽車進入家庭的歷史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鈴木是以生產廉價小車見長的企業,在市場剛啟動大家消費能力較低的時候非常適合,但隨著消費升級,鈴木又不想順應市場變化做出改變,被淘汰出局是很正常的。
所以,雖然對鈴木有情懷的人很多,但是轉化成訂單的量卻嚴重不足,而鈴木退出中國正是因為銷量不足以支撐其發展。2011年鈴木在中國銷量突破22萬輛,但到2017年只剩8.6萬輛。鈴木的車本來就是微利,這個量級結果只能是虧損。
鈴木退出後,剩下的車型由長安繼續生產和銷售,有驍途、維特拉、啟悅幾款老車。2019年仍有12,853輛的銷量,主要是啟悅創造的,而且營運車輛佔很大比例。量不算多,但是納入長安的體系,成本還是可控的,反正還要管國產鈴木的售後問題,所以順便把這些老車盤活,對長安來說還是合算的生意。
國產鈴木的基本盤,計程車群體貢獻大
自從2018年鈴木先後退出昌河和長安兩個合資公司,徹底退出中國市場,輿情上各種「遺憾」、「惋惜」,認為是「中國消費者的損失」、「中國消費者不懂車」等等。但「真粉」與「偽粉」的區別,關鍵還是看願不願意掏錢。
顯然,鈴木的銷量與輿情上的支持聲浪不相稱,可見情懷不能轉化成銷量。鈴木最大的優勢就是發動機的輕量化、低油耗、動力大,簡單說就是「省油、省錢」,現在仍能保持一定的銷量,靠的是務實的車主們,而絕不是「情懷黨」們。
計程車群體是一個重要支撐。在小編所在的城市,鈴木啟悅和伊蘭特、中華等車型相比,買計程車牌照的價格都要貴一些,但是仍然佔有不小的比例,就是因為省油。同樣是1.6L的發動機,啟悅的百公裡油耗是5.1-5.4L,而伊蘭特悅動是5.7-6L。這只是官方數據,實際開起來的情況,計程車司機的反饋是,啟悅在高速上真能跑到5L,而正常路況下開空調也不超過8L。
當然,如果是私家車,計程車大哥們也不推薦買這個,因為這個車實在是太老了,外觀、內飾和配置都嚴重落伍。雖然鈴木的發動機技術沒問題,很成熟,但是國五的發動機也必然要被淘汰掉,買了就砸手裡了。
為國產鈴木續命,關鍵看長安的藍鯨動力
所以,長安開始對幾款車進行改造升級,準備讓老車發新芽。首先不可能一直掛鈴木的標,雖然雙方繼續保持「技貿合作」,但是品牌授權快結束了,而長安的選擇是「掛歐尚標」,這就確定了其入門級的定位,瞄準的是三四五線和農村市場,因為鈴木的二手車很多也是流入這些市場的。其次,在發動機方面,長安只能靠自己的藍鯨動力頂上了。
眾所周知,長安的藍鯨1.4T現在的口碑非常不錯,以搭載這款發動機的CS35 PLUS為例,最大116kW,最大扭矩260N·m,參數比維特拉上鈴木1.4T的103kW和220N·m的數據要高不少。
當然,CS35 PLUS的油耗與維特拉相比有不小的差距,維特拉官方百公裡油耗是5.4L,而長安CS35 PLUS是6.4L。考慮到維特拉最輕的車型只有1.1噸出頭,而CS35 PLUS最輕也有1.3噸以上,直接影響到了油耗。所以,如果換上長安1.4T後,新版維特拉的油耗仍能控制在6L以內,然後在外觀、內飾和配置等方面進行升級,相信國產鈴木的幾款老車還是有生存空間的。
從目前公開的信息看,啟悅只是掛了歐尚的標,其餘的沒什麼變化,而維特拉的前臉改動不少,和長安的家族式前臉風格相似。只是,LOGO換了,發動機也換了,只剩下一些鈴木的「影子」,還會有多少消費者買帳?這就要看長安在價格上的誠意了,別忘了掛的是歐尚的標。
總結:很多人並不清楚,鈴木雖然在中國表現不佳,但是仍是一個「小巨頭」,世界500強。這兩年,全球銷量一直在300萬輛以上,遠遠超過吉利、長城等自主品牌頭部企業。
差別就是全球化程度。鈴木在日本每年銷量100多萬輛,而在國外200多萬輛,尤其是在印度,市場份額佔一半以上,年銷量170-180萬之間,比大眾在中國地位還高。
當然,鈴木一直堅守自己的小型車戰略,寧可退出中國這個最大的市場,也不進行妥協。有的人解讀為「不思進取」,也有人認為是「工匠精神」,但都不能否認鈴木的實力。